我眼中的诸葛亮 1500字作文 急需

作者&投稿:绪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眼中的诸葛亮 1500字~

小时候上历史课,老师最喜欢的就是讲诸葛亮的故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感人的诗句加上课堂里小学老师会声会色的描述,对武候的那份情节就在幼小的心灵里面扎下了根子,如何也不能忘怀.
待到后面长大了一些,对自己的这种情怀开始有了一种紧觉,开始了不能释怀.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力量让诸葛亮这个人物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文化里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他的身上又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痴如醉!
后来慢慢明白了,我们眼中的诸葛亮早已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武候.他身上寄托的其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的理想.刘备与他如鱼得水的故事也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心中永远的梦!是那个遥远的年代传来的声声绝响.
公元208年春天的一个清晨,27岁的诸葛亮乘着一匹白马,一身儒装,手持羽扇与一位相貌英挺的中年男子离开了隐居多年的小舍.他也许不会知道他的这次离去将为中国的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许更不会知道在千年后的今天街头巷尾依然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神奇的故事,但不管怎么说,他离开了,于是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动.
时间很快就到了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诸葛亮在他的相府里整日的心神不宁,时而来回度着的步子,时而仰天亲亲叹息.侍者很不明白丞相到底是怎么了?他跟随诸葛亮也已经很多年了,但从没见丞相这个样子过.他拿着诸葛亮的杯子盛了一杯热水,正待递给丞相,突然门外传来马蹄声,诸葛亮全身忽的绷紧然后又象失去了全身力气一般的松弛了下来,失神的望着远方,恍然的一叹:"来了!"
连夜的奔波让诸葛亮英俊的脸上增添了些许疲惫,眼神有些迷茫.当他在相府接到陛下兵败彝陵的消息时,虽然早在他预料之中,但还是有些意外."实在是太快了"他在心里想着.他的思绪来到了10几年前的那个春天,他跟随陛下离开南阳那个隐居小舍的时候.怀着一点年轻人的意气(他其实远不如别人想的那么老成),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心中的明主...."丞相,永安宫到了."侍者小心的提醒着,眼神中透着一点担心.诸葛亮从恍惚中回过神来,端了端衣装,打起精神,微微的对侍者笑了笑,悠然从容的走下马车.他知道,帝国即将要失去一根擎天大柱了,这个时候他不能倒下,不然这10几年的心血,他与先帝的梦想就会象失去柱梁的屋子一样轰然倒塌.
他来到了刘备的寝宫,有三分诧异,太子与鲁王,梁王也同在这里.刘备颤抖着手指着刘禅;"此子可辅则辅,不可辅,丞相就自己取代皇位吧!"诸葛亮心中微微的叹息着,帝王心思他又如何不懂."哎!陛下啊!10几年的倾心相交依然换不到你的信任!难道那无上的权利真的那么容易腐蚀人的心灵么?"他在心里轻轻的说着.他双漆跪下:"臣不敢,臣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许多年后的一天晚上,是在五丈原,诸葛亮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即将消逝,回想起了先帝托孤的那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嘴里轻轻的念叨着,一滴眼泪从他的眼角滑下.他又想起了他出山的那天,回想着自己过去的意气风发,年轻时满怀的理想..."哎"轻轻的一声叹息带着一丝遗憾.这些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即便是隔河相望的司马懿,他只想沉沉的睡去,卸下身上10几年的重担,他仿佛看到了先帝,看到了他死去的妻子...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传统的国家.儒家讲究以修(修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为人生理想,而这些思想的核心层就是"仁".在孔子的论语里面,这个"仁"一共出现了64次,并且几乎每次的出现的含义几乎都不相同,我们后人只有在对这些语录的反复函泳中才能大概理解到它的意思,大概就相当于"去私""无我".在我看来在诸葛亮的身上其实体现出来的就是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就是"仁"的精神.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中国从武帝以来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整个中国武帝之后大约2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人的整个意识形态的体现.尤其明显的体现在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之中.于是在这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手中,诸葛亮寄托了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理想,继承了他们修齐治平,仁人君子的梦.当后来的人翻开书本,回忆起头脑中的诸葛亮的时候,这个诸葛亮早以不是历史上的武候了,他早以成为了完美的圣人是一个民族的偶像,早以不是历史上那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真实的作为一个人的诸葛亮了.

  我眼中的诸葛亮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以下是《细说三国》中对诸葛亮的记载,评价
这本书很好,如果你想了解三国人物,建议你买《细说三国》看看
诸葛亮在出山以前,是很普通的一个文士,对曹操并无恩
怨,和孙权这一边也没有什么联络,虽则他的胞兄诸葛瑾已经由
于孙权姐夫弘咨的介绍,在孙权身旁当了一名左参议之类的官。
诸葛亮究竟是那一省的人?我倘若说他不是河南省人,就
难免为万千的河南乡亲所不能宽恕。实际上,依照今日户籍办
法的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国民。
倘若严格地按照生在什么地方,才算是什么地方的人,那
末,他应该是山东人了。他的出生地,是(今日沂水县附近的)琅
邪郡阳都县。
更严格的算法,是算他的“近代祖先”,与“远代祖父”。他的
近代祖先,是诸城县的葛家。这诸城县的葛家,迁居到别的郡
县,喜欢自称“诸葛”。
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东部的葛国的国君,曾经与商朝的
成汤作邻居,被成汤讨伐过。
所以,说来说去,他还是敝省河南的人。
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们会抗议。理由是,诸葛亮所住的“隆
中”不在别处,在湖北襄阳的西边郊外。
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在当时离开我们的南阳太近。而且,
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从来不曾说过
“躬耕襄阳”啊!
然而,像诸葛亮这样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
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的大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
家声称荷马是它们的国民么?
诸葛亮之所以获得一千七百多年以来这么多人的喜欢,第
一大概是由于他既忠且勇且智。忠臣很多,勇将也不少,忠勇而
兼有计谋的,便没有几个人比得上他了。
他而且颇有文才。<隆中对>与<出师表>均足以确定他在中
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依我个人的愚见,他最感动我们的地方,是他对刘备的一份
死生不渝的义气。他明知由于荆州南郡之失与关羽之死,消灭
曹魏已不可能。然而他依然出兵六次(所谓“六出祁山”),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报
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
他另有一点十分可爱的地方,是长得漂亮,一表人才(他所
娶的太太传说极丑,倘若真是如此,那就更足以显出他的“伟
大”。我的父亲曾经告诉我:“诸葛亮娶一个丑太太,是十分聪明
的举动。否则,他就不能专心办公了。抗战期间我在重庆,有一
位热心的朋友向我建议,公开演讲时,说诸葛夫人是“三心牌”:
见面的时候恶心,摆在家里放心,想起来伤心。其实,诸葛夫人
并不难看,“难看”的谣言的主要来源,是黄承彦老太爷自己一封
信。黄老太爷在信中向诸葛亮说:“我有一个女儿,虽然长得难
看一些,却可以帮你做一些扫地煮饭之类的粗事。”谣言的另一
来源,可能是南阳的女孩子们或襄阳的女孩子们“同行相嫉”,见
到诸葛夫人嫁得了那么漂亮的小伙子,就妒火中烧,纷纷想象诸
葛夫人的毛病,例如太高了,太矮了;眼睛大得像驴子,或小得像
一条线;耳朵肥大像猪,或长长的像兔子;脸是马脸,又麻;或脸
是扁得像饼,鼻孔朝天,等等……这虽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
辞”,却可以说得上是“仇人心中出无盐”了)。
我应该把文章写得略为平淡一些。诸葛亮与他的夫人,未
必是一对堪比于孙策与桥大小姐,或周瑜与桥二小姐之“一对璧
人”;也未必是“郎才女貌”。至少是,郎才而女不太丑罢。
一般老百姓另有他们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诸葛亮会呼风唤
雨(借东风),会制造自动的木牛流马,也会把周瑜气死,把王朗
骂死。这些,都是上了<三国演义>作者的当。
诸葛亮哪里会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呢?他也不曾制造出
不需人力推动的木牛流马;妙计他诚然有,而且很多,却未必每
一次都能胜利。总之,只是比起一般的文臣武将,较有能力而
已:不是天才,更不是“妖道”。
他生平不曾穿过那八卦袍,也没有不分寒暑,手摇鹅毛扇子
一柄。他头上戴的是不是有青丝带的帽子(纶巾),也大有问题。
最先说诸葛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的,是<三才图
会>的著者王圻。王圻是明朝人。
宋朝的苏轼,认为“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是周瑜。苏轼
在他的“赤壁怀古”一首<念奴娇>词里写了:“遥想公瑾(周瑜)当
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比王圻早了好几百年,离开三国时代较近,似乎他说的
话要比王圻的“可靠”。却也未必。苏大先生的诗词好,文章好,
字也写得好。考据与考证的学问却常常有毛病。<赤壁赋>中的
赤壁,并不是当年周瑜对曹操打仗之时的赤壁。赋中有“东望夏
口,西望武昌”的话,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也说得很不精确。
他在“赤壁怀古”的这一首词之中,说周瑜刚刚娶了“小乔”
不久。事实是,已经娶了她九年以上。
苏轼不曾注意到“赤壁之战”发生之时,并不是夏天,而是冬
天。周瑜不需要挥动他的“羽扇”。
那末,究竟是谁有“羽扇纶巾”?是宋朝苏轼所说的周瑜呢?
还是明朝王圻所说的诸葛亮呢?是不是王圻确有所本,而苏轼
并无所本?是不是王圻与苏轼都不过是“说说罢了”,没有下过
什么考据与考证的功夫?
倘若我们去请教京剧专家,他们的答复就很容易叫我们立
刻有“无可奈何的满意”。专家说:“历史是历史,戏是戏。”“羽扇
纶巾,诸葛亮在戏台上已经用了;就让他用下去罢。周瑜,有两
根野鸡毛插在头上,就不必也用羽扇纶巾了。”
京剧之中的诸葛亮是老生,而周瑜是小生。历史上的诸葛
亮却比周瑜小上七岁。当时,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周
瑜三十四岁。
京剧之中的诸葛亮,嘴唇上挂了很长很多的黑颜色的胡子。
这个我当然反对,但是还可以容忍。周瑜呢了,一位盖世英雄,被
专家们插野鸡毛在他的头上,披了粉红色的袍子在他的身上,而
且逼着他用娘娘腔说“小生”式的湖北话,真正岂有此理!
诚然,“历史是历史,戏是戏”。但是,我们学历史的人从来
不敢糟蹋京剧家们的戏;为什么京剧家们老是喜欢歪曲我们的
历史呢?
乘此机会,我代表敝同行若于人对三家电视台的某一些历
史连续剧的制作人、编剧人、导播人、登广告的提倡人,同时附带
地提出相当严重的抗议。抗议什么呢?抗议你们把吕四娘送进
了少林寺,和许多和尚混在—起!也抗议你们把雍正皇帝也写
得年轻英俊,一度迷惑了吕四娘。对不起。
话归本题,我们还是谈谈诸葛亮罢。他家原姓葛,老家在徐
州琅邪郡诸县(山东诸城),迁居到阳都县(沂水)。他本人流落
到荆州南阳郡的邓县。汉朝的邓县故城一名“隆中”,不在今天
的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阳县之西二十里。
他之所以流落,由于父亲诸葛珪早死,随了叔父诸葛玄到
(江西南昌)豫章郡。诸葛玄受刘表之任命,当过很短时间的豫
章太守;被曹操派来的朱皓赶走,去了襄阳闲住;不久,病死。诸
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失了依靠,就作了农夫,在“隆中”长住下来。
请葛亮住在隆中,所过的生活是地地道道、半耕半读的生
活。他不能不耕,因为叔父诸葛玄已死,他自己在刘表的衙门里
并无一官半职。他不能不读,因为志趣很远很大。
他读书的方法,是注重大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而不肯浪费
时间与精力在琐碎的、咬文嚼宇的“小题目”上。
几十年前,笔者曾经在巴黎请教过袁世斌(冠新>先生:“什
么样的人,才可以办大事?”袁先生说:“脑筋清楚,就可以办大
事。”我又问;“怎么样的脑筋,才算得是清楚?”袁先生说;“清楚,
就是有条理:懂得提纲挈领,把事情分出一个大小先后。”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可能便是如袁先生所说:研究出事
情的大小先后,及其处理的方法。
他的三位同学,都和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
完全背得。这三位的姓名是:石韬、徐庶、孟建(他们的宇,是广
元、元直、公威。诸葛亮自己的字,是孔明)。
诸葛亮曾经看出这三位同学的志愿与能力,说他们将来可
以做官,做到刺史、大守(后来石韬果然做到太守、“守典农校
尉”。汉朝的“守”字等于民国初年的“署理”二字。如徐庶在长
坂坡之役以后,因老母留在樊城,落入曹军之手,而回到北方投
了曹操,在曹操下边做到了“右中郎将”与御史中丞。孟建做到
了凉州刺史、镇东将军)。
三位同学在当时问诸葛亮:“你自己的志愿与能力呢?”诸葛
亮不肯答复,只是笑而不言。
他们三人,尤其是徐庶,其实也并不是不知道诸葛亮的志愿
与能力。因为,他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管仲辅助齐桓
公尊王攘夷;乐毅把亡掉了一大半的燕国,完全恢复,而且占领
了齐国的十分之九。诸葛亮有志于使得汉朝中兴,于此可见)。
当时的一般人都认为诸葛亮太狂妄。徐庶却深信诸葛亮确
有比得上管仲、乐毅的能力。
还有两个人,也很深信诸葛亮是天才。其中的一位姓崔,号
州平(名叫什么,现存的史料没有记载),是(河北省蠡县南边的)
博陵县人,避乱住在荆州。父亲崔烈是名士,可惜花了钱买司徒
与太尉的官位,声誉一落干丈。其后,因为大儿子崔钧参加了袁
绍的讨伐董卓运动,崔烈被董卓关在牢里;董卓死后,被释放;李
催来到长安,崔烈死于李催之手。崔州平是崔烈的小儿子。
诸葛亮的另一位知己,是长他一辈的亲戚、襄阳人庞德公。
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姐夫。庞德公说:“诸葛亮好
比是一条卧龙”(睡着的龙,还不曾醒,醒了就会飞走)。
庞德公对于自己的侄儿庞统也很称许。说庞统是一只凤
雏。凤雏,就是雏凤,出生了不久的凤凰,将来前途无量。
庞德公的一个朋友司马徽,是颍川郡阳翟县人,也流寓在襄
阳,带了家眷与庞家同住在洄湖之中的一个小岛之上。这个岛,
叫做鱼梁岛。这位司马徽颇有知人之明,庞德公称他为“冰镜”
(<三国演义>的作者误写为“水镜”)。所谓冰镜,意思是:司马徽
极冷静,能够冷眼观人,冷得像冰,而看人看得准,像镜子一样。
司马徽的经学、史学、子学,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远方青年
走来跟他念书的颇有几位。知名的有向朗、尹默、李仁。这三人
都在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做了重要的官:向朗当了几任太守,做
过诸葛亮下面的“丞相长史”,及光禄勋、左将军;尹默作过“劝学
从事”、太子仆射(教刘禅读<左传>;李仁的儿子李撰了尚书令
史、太子庶子、太子仆射(教刘禅的儿子)。
司马徽似乎不曾做过诸葛亮的老师,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是
师友之间;在年龄上比诸葛亮长半辈。
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面说: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的,是
司马徽。刘备走到了司马徽家,专诚拜访,向司马徽请教对当时
的局势看法如何。司马徽说:“我不过是一个儒生,俗士,根本不
识时务。识得时务的,这里有卧龙与凤雏二人。”刘备进一步再
问:“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姓诸葛,名亮。
凤雏姓庞,名统。”
<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记载的与此不同:刘备驻屯在南阳郡
新野县,遇到徐庶,对徐庶十分器重。徐庶向刘备说:“有一位诸
葛亮,是睡在家里的一条龙。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你就
带他来见我罢。”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不是可以被我带来见
你的。你应该屈尊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便去拜访,前后拜访了三次(这三次,未必如<三
国演义>的作者所说,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
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家,刘备在途中遇到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到
了诸葛家.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离开诸葛家,遇到了诸
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最后,刘备在第三次拜访之时,才见到了诸
葛亮,畅谈“时务”。也许.刘备拜访了诸葛亮三次,三次都见到
了,而且也都畅谈了。第一次谈得就很“投机”,所以第二次再
来,第三次又来,前后谈了三次以后,诸葛亮完全说服了刘备,刘
备也说服了诸葛亮。刘备答应诸葛亮,采纳他所建议的政略与
战略;诸葛亮也答应了刘备,离开隆中的草庐,跟刘备去新野,从
此为他效劳,到死为止)。
《三国演义》关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虽然极不正确而文笔
十分精彩,也连带地似乎不太费力而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请葛亮
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
《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
庐”。《出师表》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学识
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有了这《出师表》里的几句话作为证据,鱼豢在《魏略》之中
所说,就不攻自破。《魏略》说,不是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而是诸
葛亮到了刘备那里去“求见”。见了以后,刘备因为从来不认识
这个年轻的书生,对他不甚理睬。诸葛亮偏要留在客厅,到了别
的客人走了以后,他还不走。刘备仍旧不太睬他,而拿起一只刚
刚有人送来的髦牛尾巴,编结这尾巴上的毛作消遣。诸葛亮忍
耐不住,就很冒失地说:“将军有没有别的远大志愿,还是就这样
以编结髦牛尾巴为满足?”于是,刘备才丢下髦牛尾巴,向请葛亮
说;“这是什么话?我哪里会以编结髦牛尾巴为满足呢?我不过
是弄着玩,解解闷而已。”诸葛亮说:“将军,你看镇南(镇南将军
刘表)比得上曹公吗?”刘备说:“不如。”诸葛亮又问:“您自己比
得上曹公吗?”刘备只得承认:“也不如。”
《魏略》的这一段对话,很像是《战国策》上策士的口气。很
容易叫人倍以为真。事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自古以来,像刘备那样以一个爵为亭侯,官拜左将军,作过
徐州牧,年纪有了一大把的人,肯去拜访—个二十七岁,姓名“不
见经传”,毫无资历的年轻人诸葛亮,虽不能说绝对没有,至少是
很不常有。这就是刘备非常人所及的地方。
诸葛亮在隆中,他在草庐里对刘备所说的一番话,已经被陈
寿浓缩在《诸葛亮传》之中。
他向刘备说:“自从有人发起讨伐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各据
一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其中,最厉害的是曹操。比起袁
绍来,曹操的名气小,兵少;他却终于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这
不仅是天意,或时机,人谋也有关系。曹操到了今天,兵有了一
百万;地位呢,掌握了朝廷,挟天于以令诸侯。刘将军,您是不可
以在这个时候和曹操较量短长的。”
诸葛亮继续说:“另一位不可以和他较量的人,是孙权。孙
家的人割据江东,已经有了‘三世’(陈寿所指的三世,是孙坚、孙
策、孙权。陈寿弄错。孙坚虽则是江东吴郡富春县人,却并不曾
有机会回到家乡,实行割据)。孙权这个人不仅有易于防守的地
盘(有长江之险),而且很得江东的民心。刘将军,您只可以和孙
权做朋友,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那末,该打谁的主意呢?该打刘表的主意。刘表有了这大
好的荆州,北有汉水、沔水;南有南海;向东,顺长江而下,通到吴
郡一带;向西,通到巴郡、蜀郡。刘表有了这可攻可守的荆州,却
毫无用武的能力。“刘将军,这似乎是老天爷安排好,给您做本
钱的。您是不是有兴趣呢?”
荆州以外,另有一个州,也是好地方,而主持该州的州牧比
刘表更无能力。这另外一州,是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与陕西南
部的益州;州牧刘璋是一个既糊涂而又懦弱的人。益州的土地
很肥沃,人民很殷实,刘璋却不懂得如何保存这一大片土地,照
顾那么殷实的人民。在益州的北部,汉中郡一带,有居心叵测的
张鲁,而刘璋不加防备。益州的才俊之士,早就想换掉刘璋,欢
迎一个配得上作他们的州牧的人了。
“刘将军,您不仅是汉室(景皇帝)的苗裔,而且信著于四海,
声望极高。您本人又喜欢交结英雄,思贤若渴。您便是一个配
得上到益州去作州牧的人。”
诸葛亮的结论是:倘若刘备能先取荆州,再占益州,便有了
立足点。然后把荆、益两州的内政办好,把边界的要害守好,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夷,指云南、贵州的各种夷人与苗族;越,指广
东、广西与越南的越人),同时“结好孙权”(与孙权结盟,建立友
好关系)。这样,便把脚跟站稳,可守可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
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
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把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
彻;也把刘备所应该采取的步骤,设计得有条不紊。
其后,刘备得到他的帮助,完全按照这个计划去进行,先取
荆州,后取益州,然后荆、益两州的兵同时出动,用钳形攻势对曹
操作战。
可惜,一则是曹操来得太快,没有等到刘备拿下荆州就来;
二则是刘备依靠了孙权的力量才抵住了曹操,因此而不得不把
荆州的最好部分(武汉一带的)江夏郡与(江陵宜昌一带的)南
郡,让给了孙权;三则是虽然在周瑜死后,经过一番磨擦而向孙
权用长沙换得了南郡,命令关羽由南郡攻取襄阳樊城,吓得曹操
想放弃许县,刘备自己也攻占了汉中,对长安形成威胁。却不料
因此而引起孙权的嫉妒与害怕,背弃了同盟的誓言,出兵偷袭关
羽的后方,杀害关羽,酿成孙权、刘备二人在猇亭拼得你死我活!
诸葛亮的隆中方案,终成泡影。
这些,留待以后细说。
现在,我们应该说一说,诸葛亮参加了刘备的阵营之后,有
过什么表现?他在赤壁之役,所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他参加了刘备阵营.起先并没有立即获得什么重要的职位,
如所谓军师之类,因此也就不曾能够有什么惊人的表现(火烧博
望坡之事,与他无关)。
刘备自己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空头的“左将军”,虚有其号
的“宜城亭侯”,论实力仅有几千名兵士,在地位上仅是刘表所收
容的一员“客将”,既非州牧,亦非太守,新野一县也并非他的“防
区”,只是暂时的驻军之地。如此的一个刘备,怎么能给诸葛亮
什么官做呢?
诸葛亮在刘备的军营之中,倘若能有什么名义,也只能是所
谓“宾客”,相当于民国忉年的顾问、参议之流。
刘备对于这位二卜六七岁的宾客,确是十分器重,“情好日
密”,天天见面,谈个没完,老朋友关羽、张飞二人看不顺眼,说出
酸溜溜的话,刘备也就老实对这两人说:“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
水也”(封丁侯的人,自称为“孤”)。刘备请关羽、张飞以后不必
发牢骚;关、张二人也就乖乖地不再说什么了。
刘、关、张都不是“一介武夫,未尝学问”。刘备作过经学家
卢植的弟子,也就是大儒郑玄的再传弟子;关羽生平手不释卷,
喜欢读《左氏春秋》(俗名《春秋左传》);张飞呢,字写得极好,而
且也善画美人。诸葛亮书读得当然不会很少,却也未必读得比
刘、关、张三人都多。为什么刘备极喜欢与诸葛亮交谈呢?可能
是,诸葛亮长于分析,不仅言之有物,而且“头头是道”,对当前的
局势与随时发生的大小问题,“独具只眼”。
在这个最初的一两年,诸葛亮除了陪刘备闲谈以外,有没有
替刘备办过具体的事?我想,不会没有。像刘备这样作过州牧,
打过仗,经常掌握着若干人马而有志于“打天下”的人,是不至于
找到了人才而仅仅以谈谈为满足的。他当然有“用”这个人才之
意,否则不能有耐心和他一谈、再谈、天天谈。既然有意于“用”
这么一个人才,自然就必须先拿一些小事来“试试”他的能力了。
可惜,《三国志》的《刘备传》与《诸葛亮传》,均没有记载诸葛
亮被“试用”的经过。
《诸葛亮传》仅记载了刘琦向诸葛亮求救的故事。刘琦是刘
表的大儿子,失宠。得宠的,是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与刘琮的生
母,亦即刘琦的后母蔡氏。刘琦对自己的未来很焦虑,曾经向诸
葛亮请教了好几次,诸葛亮总是不肯给他出什么主意。最后,刘
琦骗诸葛亮上楼;上楼以后,刘琦叫人搬走了梯子,然后向诸葛
亮说:“今天你我二人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你的嘴里说出
来,只有我一个人的耳朵听进了去,机密得很。你现在可以说话
了罢?”刘琦的如此安排,在动机上确是为了保持机密,而不是有
意对诸葛亮威胁(诸葛亮也不是一个肯在威胁之下贡献妙计的
人)。
诸葛亮对刘琦轻描淡写地说出下面的几个字:“君不见申生
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左氏春秋》,很多人都念过,刘琦
自然念过,然而别人与刘琦念了这申生与重耳的故事,只把它当
作古时候申生与重耳的故事而已;诸葛亮念了,却懂得把这个故
事的教训应用到“今天”刘琦与刘琮的实际问题上来。
诸葛亮劝刘琦,不要蹈晋献公前妻之子太子申生的覆辙,坐
待骊姬宰割,应该效法公子重耳,出亡。不久,刘表的江夏(武
汉)太守黄祖,被孙权击败,阵亡。刘琦就向爸爸刘表求得了江
夏太守的位置,离开襄阳,逃出了刘表后妻蔡氏的魔掌。

请自己节选修改

我眼中的诸葛亮大智大慧,英气潇洒,灵活善辨,忠义双全。
大智大慧,英气潇洒 其实用这样的词,有点辱没诸葛亮的味道,作为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以上通天文地理,下晓文韬武略,聪明著称的大军事家,我们似乎应该用更严肃的词藻来形容他。但在那个战火纷飞,三足鼎立,以武者为尊的年代,他虽为文人,却以自己的大智慧,赢得了众英雄的尊重与钦佩,羽扇纶巾的潇洒,无人不折服。火烧赤壁,空城之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总是能把我们带入那些以少胜多,凭智慧增添力量的神奇佳境。
灵活善辨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舌战群儒”,是诸葛亮出场不久便带给人巨大惊喜的一场戏,思维敏捷,口齿清晰,道理通晓,曾身在茅庐,却心怀天下的胸襟让我们赞叹。看他出使别的国家或是胜仗之后的游说,也是我儿时看三国的乐趣之一,因为他总能像变魔术似的,把那些想要设计周旋他或是宁死不屈的人变为合作伙伴和忠诚的部下。三气周瑜和收编姜维是最好的例子,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佳话更是让人拍手叫绝。
大忠大义 可能有人会讲三国是罗贯中杜撰的小说,诸葛亮未必有这样的神奇吧。其实我们钦佩英雄,不单单是他们的功绩,更看重的是他们厚实的品格。他在自己的“出师表”中,曾表明自己是出任于危难之际,受命于败军之时,与刘备、关羽、张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即使是在刘备死后,面对扶不起来的阿斗,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品质就是伟大的,即使不能领军上前线,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另一篇
关于诸葛亮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今年暑假,我看起了《三国演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只要书中一写到他的故事,我就如饥似渴地看起来,常常废寝忘食。所以,我特别想研究什么成就了诸葛亮一生的智慧,是怎样的人格魅力让一代代后人崇拜敬仰,带着这些问题我整理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包括诸葛亮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的理想追求,以期树立自己的努力目标。

二、调查方法
1、 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的一生。
2、 看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听易中天爷爷品三国。
3、 询问父母、亲属,了解一下他们眼中的诸葛亮。
4、 看图片,了解诸葛亮的故居——隆中。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调查方式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阅读 诸葛亮的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
公元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公元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公元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公元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公元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公元234年: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不幸在五丈原病逝。
百家讲坛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奇才,而且是一个帅哥。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他从晋代开始,就是许多人追捧的对象,可谓魅力四射,粉丝如云。诸葛亮在隆中过着一边劳作一边耕读的生活。但他读书却很马虎,这其实是会读书。他善于抓住要点,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诸葛亮的志向非同一般,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称王称帝坐北朝南,也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辅佐贤明,廓清四海,平治天下,定鼎中原。那么,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是什么呢?是伟业和奇功。这个伟业和奇功,可以是齐桓公那样的“霸业”,也可以是光武帝那样的“帝业”,但必须是经天纬地的事业。
询问 我妈妈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智慧、英气潇洒、能言善辩、忠义双全的人。诸葛亮的羽扇纶巾、从容应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神机妙算未卜先知,迷倒了古今多少人。诸葛亮蛰伏隆中,读书、思考、观察时世,立志要做“管仲、乐毅”。正是这种大志向,引导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火烧赤壁,空城之计,七擒孟获,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总是能把我们带入那些以少胜多,凭智慧增添力量的神奇佳境。诸葛亮之所以成就这番伟业,正是他青少年时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成果。
图片 诸葛亮的故居是什么样子 诸葛亮的故居隆中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城西13公里外。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和“三顾茅庐” 都发生在这里。妈妈曾经去过那里,带回来了许多照片。从照片上看隆中真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可谓清静幽雅,山青水碧。
隆中古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的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还依然完好无损。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于茂林修竹之中。
诸葛亮就是在这种宁静和谐、充满大自然灵气的地方读书、生活。他的目光在山、水、书之间转换着,他的思想在隆中、荆州、中原之间飞跃着,所以他写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思想。

四、结论
1、诸葛亮一生共分为两个二十七年:准备阶段、发挥阶段。我也要像他那样,首先要积累知识,修养储备,让自己的大脑有充分的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效力。
2、大家都知道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吧,诸葛亮就像一匹千里马,被刘备这位“伯乐”发现了。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勤思考,把自己培养成像诸葛亮一样的千里马,做一匹真正的千里马。这样,是不怕没有“伯乐”发现的。
3、书对诸葛亮一生的作用, 是非常大的。如果他不读书,就不会有智慧的大脑,如果他不读书,就不会创造一番伟业,如果他不读书,就不会受到后人世世代代的青睐。诸葛亮之所以看书粗枝大叶,是因为他善于把握书中的要领,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因为他要看了许多书之后,才能有聪明的大脑。我也要 “读万卷书”,要把精读和泛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吸取其中的精华,把知识存放到大脑里,让自己变成一个诸葛亮。
4、妈妈眼中的诸葛亮可谓魅力四射,粉丝如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神机妙算未卜先知。她希望我能像诸葛亮一样,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遇到事情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总是会思考出来的。
5、虽然我不在诸葛亮故居那样幽静的环境中学习,但正像陶渊明说的“心远地自偏”,即便是在车水马龙、人声喧闹的都市,只要心境高远了,你所在的地方自然就幽静了。
6、“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把诸葛亮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十分惋惜。
7、可是,人无完人,诸葛亮还是犯了两个错误,“失街亭”和“火熄上方谷”。这是因为一点点疏忽造成了他的大业未成。我今后做事一定要谨慎,不能有一点点疏忽。
8、我立志要做诸葛亮一样的人,学习他的优点,从现在开始,为我的“第二个二十七年” 做好准备。

五、收获
这次调查让我知道了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像他那样大智大慧,英气潇洒,灵活善辨。诸葛亮是我一生学习的目标。

内容摘要: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从古至今,人们对诸葛亮都推崇有加,他足智多谋,神鬼莫测;他赤胆忠心,廉洁自律;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智慧的化生,是忠臣的典范。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妙计,这些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神奇故事为后世所传颂,千古流芳。他的《出师表》曾使多少的文人志士感慨长叹,而他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又使多少英雄豪杰泪下沾襟。诸葛亮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本文将从诸葛亮的诸多方面再现这位千古贤相的高风亮节,展现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关键词:诸葛亮 政治 军事 创造 忠贞

在《三国演义》成千上万的出场人物中,诸葛亮无疑是最值得读者期待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一个。一部《三国演义》,最为深入人心的角色无疑是诸葛亮。让我们再次品读这部伟大的著作,再次去领略这位千古贤相的风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后世人们心中,他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他廉洁自律,是千古贤相,他鞠躬尽瘁,效力蜀汉,是忠臣的典范。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很神奇地划分为两个二十七年。27岁前,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虽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却心怀天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研究治国用兵之道,这可以看成他蛰伏、蓄势待发的准备阶段。他的后27年,是全力打造蜀汉政权的阶段。他尽心辅佐刘氏,力图复兴汉室。出兵南中,抚和夷越,六出祁山,北图中原,直至秋风陨落五丈原。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有经天纬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通奇门六甲, 徐庶曰:“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以至鲁迅先生认为“太神而近乎于‘妖’”。而纵观全书所要表达的诸葛亮的智慧,正是从政治、军事、创造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一)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

刘备三归茅庐之际,诸葛亮高瞻远瞩,精辟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先夺取荆州、益州,以此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到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曹操,进而统一全国。投靠刘备,也是因为刘备与自己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而且刘备是能让自己的政治理想转变为政治现实的人物,此时也是自己展示宏才大略的大好政治机遇。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华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
诸葛亮入蜀之初,为改变刘璋治蜀时法制松弛的现象,他制定严法,以打击豪强,制裁放纵,很快扭转了益州混乱无序及豪家大族“专权自恣”的局面。诸葛亮重法,但与战国时期法家有明显区别,就是在教化的基础上实行法治。他在教化的基础上强化法治,让官吏、百姓、军官士兵都认识到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这与“不教而诛”的效果大不相同。赏罚分明,不分亲疏以法治国,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他一方面要承担了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和推动,另一方面还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事业,实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使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进兵南中,和抚夷越,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安定了后方。使蜀汉渐渐开创了一个“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的良好局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诸葛亮一生政治生涯的高度概括。
(二)诸葛亮是神奇的军事家。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家。在决定刘备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他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建立;孙权抗曹的决心,完全是被诸葛亮的激将法所坚定;周瑜一手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以及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诸葛亮轻易看穿;他与周瑜共同商定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能利用曹操的多疑借来十万支箭,且又能借来实行火攻的决定性的东风。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盟军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面对周瑜的多次陷害,他稳如泰山,从容化解,使周瑜无可奈何,同时又维护了孙刘联盟,保障了战役的胜利。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诸葛装神、妙设空城等诸多战役把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对手的斗争中,他总是善于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他总善于调动对方,摸准对手的脉络,打心理战,或伏击,或奔袭,或伪装,进退自如,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赢得胜利。空城妙计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感叹“吾不如孔明也!”尤其是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不得不再次让司马懿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南蛮,立西蜀,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是对诸葛亮一生传奇军事生涯的高度概括。
(三)诸葛亮是伟大的发明家。
诸葛亮非常重视战术的改进和装备的革新,为了巧运粮草,他发明了“木牛流马”,为了困住陆逊,他摆出了神秘的“八阵图”,射杀力极强的连弩是诸葛亮所创造,前不久在各大城市上空飘飞的孔明灯也是诸葛亮所创造。

以孔明灯为例, 这是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困于平阳时所发明的一种用来向救兵传递信息的空飘灯,也是热气球的起源。在科技不发达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仍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热气球空飘这个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实的卧龙!称他为“智慧的化身”实不为过!

(四)诸葛亮是忠诚的丈夫,尽职的父亲。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材,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而其妻黄硕身体壮硕,人如其名,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起一些鸡皮疙瘩,是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以诸葛亮这样的潇洒名士风流人物,想获取女子的青睐那是易如反掌之事。然而我们翻遍整个《三国演义》,却找不到任何一处哪怕一丝一毫地有关诸葛亮绯闻的文字信息。“侧室无妾滕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原系比姜维,这里借指孔明)诸葛亮一生都与妻子和睦相处,并从丑妻身上学到了很多的机关学,夫妻俩一生恩爱有加,情感亲密,非局外人所知。

诸葛亮教子的详细情况,《三国演义》并无赘述。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流芳百世的《诫子书》了解端详。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些充分说明了诸葛亮非常关注自己子女的学习和成长。也正是诸葛亮的这些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在30年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才能不受高官利禄的诱惑,直至战死沙场,保持了诸葛一家的高风亮节。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大的失误我觉得在两个人的使用上,一是马谡,二是魏延。前者刘备早就提醒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而因为诸葛亮喜爱马谡,让其守街亭。结果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直接导致了后续战争的不利形势。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而后者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却因为诸葛亮疑其脑后有反骨,一直未予重用,(实际这也间接导致了魏延的谋反)魏延因此很有怨气,“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最后擅自行动,导致“叛逆”,被姜维所杀,以至于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已经被罗贯中演义包装过了,他已经非历史上的诸葛亮了。这种比原来历史人物更高大、更美好、更为人们推崇的形象,渗透了罗贯中的心血。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如此美化诸葛亮呢?

纵览罗贯中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罗贯中与他笔下的诸葛亮有众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开始都是一介书生,但又都是生处乱世;他们都处于时代变更时期,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能:诸葛亮要为刘备统一天下,罗贯中要为张士城谋取江山,他们都要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然而他们的结局确实大相径庭:诸葛亮成为千古名相,永垂青史,而罗贯中却随着张士诚的败亡而穷困潦倒,最后只能以写书度日。罗贯中的理想最终付诸东流,他只能把他的理想寄托在他笔下的诸葛亮身上,诸葛亮实现了罗贯中的理想,诸葛亮做成了罗贯中想要完成的宏伟大业,完成了他出将入相的美好愿望,那么,罗贯中把诸葛亮描绘的如此神奇也就可想而知了。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60846.shtml
应该可以把

诸葛亮是千古难闻的一名智者
我非常钦佩他


召陵区15082256272: 我眼中的诸葛亮 1500字作文 急需 -
邓阅凯济: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60846.shtml 应该可以把

召陵区15082256272: 我眼中的诸葛亮 -
邓阅凯济: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

召陵区15082256272: 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作文 -
邓阅凯济: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

召陵区15082256272: 我心中的诸葛亮,作文!不需要太好,一般般就好!500字! -
邓阅凯济:[答案]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之所以在我...

召陵区15082256272: 我了解的诸葛亮作文 -
邓阅凯济: 我眼中的诸葛亮我眼中的诸葛亮直到今天,人们还深深地怀念诸葛亮这位名相和哲人,把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视为智慧的化身、清廉的典范、爱民的贤相、正义的卫士.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诸葛亮的颂诗赞文多得无法详细统...

召陵区15082256272: 我心中的英雄人物诸葛亮 -
邓阅凯济: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他是个人才,他在草船借箭中计谋不得让我深感佩服. 在《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不但计谋多端,还精通天文气象,在里面利用有雾的天气与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

召陵区15082256272: 我眼中的诸葛亮,140 - 150字小作文(含标点),需语言精练,跪拜! -
邓阅凯济: 智慧之化身,忠烈之典范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这是司马懿统兵十万对峙诸葛将要胜利时的豪言壮语;“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在几次对战失败后的喟然慨叹;“此真卧龙矣!”这是刘备听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时的惊喜折服;“智慧之化身,忠烈之典范.”这是我在品读完诸葛亮精彩传奇而又命途多舛的一生后的仰慕赞叹,不论是他对手的批评责难之言,还是他知己的夸奖嫉妒之言,都不影响我对这位历史光辉人物的敬佩.

召陵区15082256272: 以《我心中的诸葛亮》写一篇作文 -
邓阅凯济: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名著之⼀,⼈ ⼈都讲三国,⼈⼈都夸三国,⼈们谈起三国眉 飞⾊舞,我也忍不住看了起来,并被它深深 地吸引住了,书中塑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的⼈ 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刘 备,狡猾奸诈的曹操,神...

召陵区15082256272: 以诸葛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
邓阅凯济: 我眼中的诸葛亮(Kaiser3344)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

召陵区15082256272: 我眼中的诸葛亮 200~300左右的作文 -
邓阅凯济: 有太多让我感慨的人物.想孔明出山时,不过二十多,却隐隐有仙人气概.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亮本躬耕田亩,寻访名山,日出处赏日、月落处寻月,于山野中游历,于梅盛处闻香.只因刘备三顾茅庐,便将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