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点兵的方法

作者&投稿:端木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韩信点兵”有没有简单点的计算方法~

秦王暗点兵问题和韩信乱点兵问题,都是后人对物不知其数问题的一种故事化。

物不知其数问题出自一千六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原题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二,五五数之三,七七数之二,问物几何?"

这道题的意思是:有一批物品,不知道有几件。如果三件三件地数,就会剩下两件;如果五件五件地数,就会剩下三件;如果七件七件地数,也会剩下两件。问:这批物品共有多少件?

变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就是:有一个数,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2。求这个数。

这个问题很简单:用3除余2,用7除也余2,所以用3与7的最小公倍数21除也余2,而用21除余2的数我们首先就会想到23;23恰好被5除余3,所以23就是本题的一个答案。

这个问题之所以简单,是由于有被3除和被7除余数相同这个特殊性。如果没有这个特殊性,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也更有趣得多。

我们换一个例子;韩信点一队士兵的人数,三人一组余两人,五人一组余三人,七人一组余四人。问:这队士兵至少有多少人?

这个题目是要求出一个正数,使之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4,而且希望所求出的数尽可能地小。

如果一位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问题,也能利用试验加分析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增加条件推出答案。

例如我们从用3除余2这个条件开始。满足这个条件的数是3n+2,其中n是非负整数。

要使3n+2还能满足用5除余3的条件,可以把n分别用1,2,3,…代入来试。当n=1时,3n+2=5,5除以5不用余3,不合题意;当n=2时,3n+2=8,8除以5正好余3,可见8这个数同时满足用3除余2和用5除余3这两个条件。

最后一个条件是用7除余4。8不满足这个条件。我们要在8的基础上得到一个数,使之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为此,我们想到,可以使新数等于8与3和5的一个倍数的和。因为8加上3与5的任何整数倍所得之和除以3仍然余2,除以5仍然余3。于是我们让新数为8+15m,分别把m=1,2,…代进去试验。当试到m=3时,得到8+15m=53,53除以7恰好余4,因而53合乎题目要求。

我国古代学者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例如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在他著的《算法统宗》(1593年)中就用四句很通俗的口诀暗示了此题的解法: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甘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正半月"暗指15。"除百零五"的原意是,当所得的数比105大时,就105、105地往下减,使之小于105;这相当于用105去除,求出余数。

这四句口诀暗示的意思是:当除数分别是3、5、7时,用70乘以用3除的余数,用21乘以用5除的余数,用15乘以用7除的余数,然后把这三个乘积相加。加得的结果如果比105大,就除以105,所得的余数就是满足题目要求的最小正整数解。

按这四句口诀暗示的方法计算韩信点的这队士兵的人数可得:

70×2+21×3+15×4=263,

263=2×105+53,

所以,这队士兵至少有53人。

在这种方法里,我们看到:70、21、15这三个数很重要,稍加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特点是:

70是5与7的倍数,而用3除余1;

21是3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

15是3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

因而

70×2是5与7的倍数,用3除余2;

21×3是3与7的倍数,用5除余3;

15×4是3与5的倍数,用7除余4。

如果一个数除以a余数为b,那么给这个数加上a的一个倍数以后再除以a,余数仍然是b。所以,把70×2、21×3与15×4都加起来所得的结果能同时满足"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4"的要求。一般地,

70m+21n+15k (1≤m<3, 1≤n<5,1≤k<7)

能同时满足"用3除余m 、用5除余n 、用7除余k"的要求。除以105取余数,是为了求合乎题意的最小正整数解。

我们已经知道了70、21、15这三个数的性质和用处,那么,是怎么把它们找到的呢?要是换了一个题目,三个除数不再是3、5、7,应该怎样去求出类似的有用的数呢?

为了求出是5与7的倍数而用3除余1的数,我们看看5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否合乎要求。5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5×7=35,35除以3余2,35的2倍除以3余2,35的2倍除以3就能余1了,于是我们得到了"三人同行七十稀"。
为了求出是3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的数,我们看看3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否合乎要求。3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3×7=21,21除以5恰好余1,于是我们得到了"五树梅花甘一枝"。
为了求出是3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的数,我们看看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否合乎要求。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3×5=15,15除以7恰好余1,因而我们得到了"七子团圆正半月"。
3、5、7的最小公倍数是105,所以"除百零五便得知"。

例如:试求一数,使之用4除余3,用5除余2,用7除余5。
解:我们先求是5与7的倍数而用4除余1的数;5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5×7=35,35除以4余3,3×3除以4余1,因而35×3=105除以4余1,105是5与7的倍数而用4除余1的数。
我们再求4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的数;4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4×7=28,28除以5余3,3×7除以5余1,因而28×7=196除余5余1,所以196是4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的数。
最后求的是4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的数:4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4×5=20,20除以7余6,6×6除以7余1,因而20×6=120除以7余1,所以120是4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的数。
利用105、196、120这三个数可以求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解:
105×3+196×2+120×5=1307。
由于4、5、7的最小公倍数是4×5×7=140,1307大于140,所以1307不是合乎题目要求的最小的解。用1037除以140得到的余数是47,47是合乎题目的最小的正整数解。

一般地,
105m+196n+120k (1≤m<4,1≤n<5,1≤k<7)
是用4除余m,用5除余n,用7除余k的数(105m+196n+120k)除以140所得的余数是满足上面三个条件的最小的正数。
上面我们是为了写出105m+196n+120k这个一般表达式才求出了105这个特征数。如果只是为了解答我们这个具体的例题,由于5×7=35既是5与7的倍数除以4又余3,就不必求出105再乘以3了。
35+196×2+120×5=1027
就是符合题意的数。
1027=7×140+47,
由此也可以得出符合题意的最小正整数解47。

《算法统宗》中把在以3、5、7为除数"物不知其数"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70、21、15这几个特征数用几句口诀表达出来了,我们也可以把在以4、5、7为除数的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105、196、120这几个特征数编为口诀。留给读者自己去编吧。
凡是三个除数两两互质的情况,都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求解。
上面的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在中国称之为孙子定理,国外的书籍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
参考资料:少年百科

1049人
1.算两两数之间的能整除数
2.算三个数的能整除数
3.用1中的三个整除数之和减去2中的整除数之差(有时候是倍数)
4计算结果即可
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4人;站7人一排,多出6人.韩信马上说出人数:1049
如多一人,即可凑整.幸存人数应在1000~1100人之间,即得出:
3乘5乘7乘10减1=1049(人)

扩展资料
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常与多多益善搭配。寓意越多越好。
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
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

作者:jianhao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口诀是: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开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刘邦出的这道题,可用现代语言这样表述:

“一个正整数,被3除时余2,被5除时余3,被7除时余2,如果这数不超过100,求这个数。”

《孙子算经》中给出这类问题的解法:“三三数之剩二,则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一百六以上,以一百五减之,即得。”用现代语言说明这个解法就是:

首先找出能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1的数70,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1的数21,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1的数15。

所求数被3除余2,则取数70×2=140,140是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2的数。

所求数被5除余3,则取数21×3=63,63是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3的数。

所求数被7除余2,则取数15×2=30,30是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2的数。

又,140+63+30=233,由于63与30都能被3整除,故233与140这两数被3除的余数相同,都是余2,同理233与63这两数被5除的余数相同,都是3,233与30被7除的余数相同,都是2。所以233是满足题目要求的一个数。

而3、5、7的最小公倍数是105,故233加减105的整数倍后被3、5、7除的余数不会变,从而所得的数都能满足题目的要求。由于所求仅是一小队士兵的人数,这意味着人数不超过100,所以用233减去105的2倍得23即是所求。

这个算法在我国有许多名称,如“韩信点兵”,“鬼谷算”,“隔墙算”,“剪管术”,“神奇妙算”等等,题目与解法都载于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一般认为这是三国或晋时的著作,比刘邦生活的年代要晚近五百年,算法口诀诗则载于明朝程大位的《算法统宗》,诗中数字隐含的口诀前面已经解释了。宋朝的数学家秦九韶把这个问题推广,并把解法称之为“大衍求一术”,这个解法传到西方后,被称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而韩信,则终于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诛杀于未央宫。

请你试一试,用刚才的方法解下面这题:

一个数在200与400之间,它被3除余2,被7除余3,被8除余5,求该数。

(解:112×2+120×3+105×5+168k,取k=-5得该数为269。)

什么叫做“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是一个有趣的猜数游戏。如果你随便拿一把蚕豆(数目约在100粒左右),先3粒3粒地数,直到不满3粒时,把余数记下来;第二次再5粒5粒地数,最后把余数记下来;第三次是7粒一数,把余数记下来。然后根据每次的余数,就可以知道你原来拿了多少粒蚕豆了。不信的话,你还可以实地试验一下。例如,假如3粒一数余1粒,5粒一数余2粒,7粒一数余2粒,那么,原有蚕豆有多少粒呢?

这类题目看起来是很难计算的,可是我国有时候却流传着一种算法,综的名称也很多,宋朝周密叫它“鬼谷算”,又名“隔墙算”;杨辉叫它“剪管术”;而比较通行的名称是“韩信点兵”。最初记述这类算法的是一本名叫《孙子算经》的书,后来在宋朝经过数学家秦九韶的推广,又发现了一种算法,叫做“大衍求一术”。这在数学史上是极有名的问题,外国人一般把它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至于它的算法,在《孙子算经》上就已经有了说明,而且后来还流传着这么一道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就是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它的意思是:凡是用3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70去乘(因为70是5与7的倍数,而又是以3去除余1的数);5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21去乘(因为21是3与7的倍数,又是以5去除余1的数);7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15去乘(因为15是3与5的倍数,又是以7去除余1的数),将这些数加起来,若超过105,就减掉105,如果剩下来的数目还是比105大,就再减去105,直到得数比105小为止。这样,所得的数就是原来的数了。根据这个道理,你可以很容易地把前面的五个题目列成算式:
1×70+2×21+2×15-105
=142-105
=37
因此,你可以知道,原来这一堆蚕豆有37粒。

1900年,德国大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归纳了当时世界上尚未解决的最困难的23个难题。后来,其中的第十问题在70年代被解决了,这是近代数学的五个重大成就。据证明人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是受到了“中国剩余定理”的启发的。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甘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正半月"暗指15。"除百零五"的原意是,当所得的数比105大时,就105、105地往下减,使之小于105;这相当于用105去除,求出余数。
这四句口诀暗示的意思是:当除数分别是3、5、7时,用70乘以用3除的余数,用21乘以用5除的余数,用15乘以用7除的余数,然后把这三个乘积相加。加得的结果如果比105大,就除以105,所得的余数就是满足题目要求的最小正整数解。
按这四句口诀暗示的方法计算韩信点的这队士兵的人数可得:
70×2+21×3+15×4=263,
263=2×105+53,
所以,这队士兵至少有53人。
在这种方法里,我们看到:70、21、15这三个数很重要,稍加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特点是:
70是5与7的倍数,而用3除余1;
21是3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
15是3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
因而
70×2是5与7的倍数,用3除余2;
21×3是3与7的倍数,用5除余3;
15×4是3与5的倍数,用7除余4。
如果一个数除以a余数为b,那么给这个数加上a的一个倍数以后再除以a,余数仍然是b。所以,把70×2、21×3与15×4都加起来所得的结果能同时满足"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4"的要求。一般地,
70m+21n+15k
(1≤m<3,
1≤n<5,1≤k<7)
能同时满足"用3除余m
、用5除余n
、用7除余k"的要求。除以105取余数,是为了求合乎题意的最小正整数解。
我们已经知道了70、21、15这三个数的性质和用处,那么,是怎么把它们找到的呢?要是换了一个题目,三个除数不再是3、5、7,应该怎样去求出类似的有用的数呢?
为了求出是5与7的倍数而用3除余1的数,我们看看5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否合乎要求。5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5×7=35,35除以3余2,35的2倍除以3余2,35的2倍除以3就能余1了,于是我们得到了"三人同行七十稀"。
为了求出是3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的数,我们看看3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否合乎要求。3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3×7=21,21除以5恰好余1,于是我们得到了"五树梅花甘一枝"。
为了求出是3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的数,我们看看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否合乎要求。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3×5=15,15除以7恰好余1,因而我们得到了"七子团圆正半月"。
3、5、7的最小公倍数是105,所以"除百零五便得知"。
例如:试求一数,使之用4除余3,用5除余2,用7除余5。
解:我们先求是5与7的倍数而用4除余1的数;5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5×7=35,35除以4余3,3×3除以4余1,因而35×3=105除以4余1,105是5与7的倍数而用4除余1的数。
我们再求4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的数;4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4×7=28,28除以5余3,3×7除以5余1,因而28×7=196除余5余1,所以196是4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的数。
最后求的是4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的数:4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4×5=20,20除以7余6,6×6除以7余1,因而20×6=120除以7余1,所以120是4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的数。
利用105、196、120这三个数可以求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解:
105×3+196×2+120×5=1307。
由于4、5、7的最小公倍数是4×5×7=140,1307大于140,所以1307不是合乎题目要求的最小的解。用1037除以140得到的余数是47,47是合乎题目的最小的正整数解。
一般地,
105m+196n+120k
(1≤m<4,1≤n<5,1≤k<7)
是用4除余m,用5除余n,用7除余k的数(105m+196n+120k)除以140所得的余数是满足上面三个条件的最小的正数。
上面我们是为了写出105m+196n+120k这个一般表达式才求出了105这个特征数。如果只是为了解答我们这个具体的例题,由于5×7=35既是5与7的倍数除以4又余3,就不必求出105再乘以3了。
35+196×2+120×5=1027
就是符合题意的数。
1027=7×140+47,
由此也可以得出符合题意的最小正整数解47。
《算法统宗》中把在以3、5、7为除数"物不知其数"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70、21、15这几个特征数用几句口诀表达出来了,我们也可以把在以4、5、7为除数的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105、196、120这几个特征数编为口诀。

茶道文化中“韩信点兵”,原来是这种倒茶方式,太神奇了!



他是向刘邦直接说:多多益善呗


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
“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②以河流湍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

关于关羽的古诗有哪些
骑马奔走打了无数次的仗,即便是手持一把剑,也能敌得过很多对手。5、关羽巡城信点兵,主人瀹茗客陶情。悄然丹桂过天井,燕子呢喃三两声。当代 张力夫《潮州载阳客栈二首·其二》白话译文:关羽巡视城中的韩信点兵,主任煮茶来款待来客。丹桂悄然生长已经过了天井,燕子在三两声呢喃的叫着。

跪求小学毕业考语文,数学,英语的复习资料和方法.回答的好追加20分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 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排空(冲向天空) 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 牺牲 于是(...

补充成语
昆弟之好 昆:哥哥。像兄弟一样要好。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琴瑟之好 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通家之好 指两家交情深厚,象一家人一样。朱陈之好 表示两家结成姻亲。莺歌燕舞 围魏救赵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尊( 师)重道 严( 己)宽人 天下为(公 )...

初中语文作文全方面收集处理办法
初中语文作文全方面收集处理办法 1.寻求大众化的写作结构模式,要求清晰明了,能得高分的。2议论文好的结尾与开篇。3论据如何积累问题(从那方面的作文书中获得阅读量)希望能全一些,具体,详细一些麻烦大家了。请求... 1.寻求大众化的写作结构模式,要求清晰明了,能得高分的。2 议论文好的结尾与开篇。3 论据如何...

大蒜粉的制作方法
二、浸泡 将选好的大蒜用清水洗净后剥开分瓣,然后放在冷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搓去皮衣,捞起蒜瓣,沥干余水。三、打浆 将沥干水的蒜瓣放入打浆机或粉碎机中进行粉碎打浆。打浆时,蒜瓣中加1\/3的净水;打浆后,用粗纱布过滤浆液,除去残余皮衣等杂物。四、脱水 其方法有几种:1、可用细布像压榨豆腐...

关于语文文学常识的书
就是有分类的,比如修辞手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都要详细的说,还有文章分类的,也有关于拼音等小知识,还有怎么写作文(... 求一本关于语文文学常识的书,不是按照课本来编的那种。就是有分类的,比如修辞手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都要详细的说,还有文章分类的,也有关于拼音等小知识,还有怎么写作文(不是针对某一...

谁能帮忙找些初中古诗文背诵名句和名著,文学常识?
84.《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 85.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的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86.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

如何策划报纸广告的投放方案?
众所周知,医药保健品市场的营销竞争最为激烈,其广告宣传形态多种多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车体……媒体的多样化决定了产品不同时段传播的科学性和整合能力。例如电视广告可以建立产品知名度,电视专题片与杂志、广播、报纸等广告费用相对较低的媒体,可以用来弥补小篇幅电视广告无法有效传递产品...

5.在括号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四面()()香之)东野语莺数()舞()信 ...
四面(楚)歌 (秦)晋之好 围(魏)救(赵) (秦)东野语 莺歌(燕)舞 (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 秦 商鞅、齐 田忌、楚 楚怀王、赵 廉颇、魏 魏惠王、韩 韩昭侯 、燕 姬哙

古丈县19264757153: “韩信点兵”问题:韩信在一次点兵的时候,为保住军事秘密,不让敌人知道自己部队里的军事实力,采用下述点兵方法:先令士兵1~3报数,结果最后一个... -
生农四方:[选项] A. 20 B. 46 C. 53 D. 63

古丈县19264757153: 韩信点兵的方法 -
生农四方: 韩信点兵是一个有趣的猜数游戏.如果你随便拿一把蚕豆(数目约在100粒左右),先3粒3粒地数,直到不满3粒时,把余数记下来;第二次再5粒5粒地数,最后把余数记下来;第三次是7粒一数,把余数记下来.然后根据每次的余数,就可以知...

古丈县19264757153: 韩信点兵怎么点的呀? -
生农四方:[答案]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

古丈县19264757153: 韩信点兵法的算法是什么意思?要详细! -
生农四方: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

古丈县19264757153: 韩信点兵是怎样点的,他是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 -
生农四方:[答案]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

古丈县19264757153: 韩信点兵的算法... -
生农四方: 这个还是比较容易的,常出的题型如“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就是这个数除以三的余数是二的意思),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韩信点兵算法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剩余定理) 我们来假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

古丈县19264757153: 韩信点兵,是怎样点的? -
生农四方: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

古丈县19264757153: 韩信点兵公式就是那种3的余数*70,5的余数*21,7的余数*15之类的,要1 - 9的,不重复应该是84个, -
生农四方:[答案] 韩信点兵公式: AAA 我们首先想想韩信点兵的实际方案. 韩信点兵,叫战士按3个一小团,最后剩下a个;同样,5个一团,剩b个;7个一团,剩c个. (这里用“团”而不用“组”,“队”,因为实际操作时,队伍不一定能排成极接近矩形的形状.能够...

古丈县19264757153: 韩信点兵的法则——剩余定理? -
生农四方:[答案] 秦王暗点兵问题和韩信乱点兵问题,都是后人对物不知其数问题的一种故事化. 物不知其数问题出自一千六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原题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二,五五数之三,七七数之二,问物几何?" 这道题的意思是:...

古丈县19264757153: 韩信点兵是怎么点的?
生农四方: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个问题就是韩信点兵. 传说西汉大将韩信,由于比较年轻,开始他的部下对他不很佩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