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问题:哭嫁的文化意义?

作者&投稿:却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你对哭嫁习俗有什么认识~

在印度如果说哭嫁是一种习俗,那么这个新娘哭晕是不是太严重了?

“哭嫁”为中国盛行的一种婚礼仪式。将为人妻的新娘,对着亲人悲歌恸哭,直到挥泪上轿。此俗产生甚古,起源于掠夺婚,并历经种种婚姻形式。 人类史上曾有这样的记录:考古家发现十万年前,欧洲有一个种族,学界称其为尼德特人。遗留的骨骼化石表明,该人种身材高大,体魄强健,在原始人群中颇有先天的优势,可是,后来他们神秘地消失了。科学家们百惑不解,他们到哪里去了?他们的后裔是现在欧洲民族中的哪部分?可就是找不到,现代欧洲民族哪一个似乎都与他们没关系。经过考古和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的共同努力,谜终于找到了,他们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既不是天灾,也不是病魔,而是两性生活无规则的恶果。无约束的杂婚,为争夺异性,氏族内部成员相互拼斗残杀。成批年轻力壮的男女惨死在性的争斗中。最后,终于一蹶不振,日趋衰落,直至消亡。 人类不摆脱这种兽性的杂乱群婚,是无法再发展的。中国大地上的先民较早意识到两性生活无约束的危害,同样也逐步觉察直系血亲联姻带来的人种退化。因此,不得不对兽性式的两性关系实行一定的禁忌、限制。这些禁忌、限制,获得了公认,遂成了种种的婚姻习俗。 首先产生的是对群婚本身的一定约束,禁止同支系的男女过性生活,要求远系姐妹们与另一远系的兄弟们共婚,这是亚血族群婚。这个时候,蘧氏之民,虽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从血缘上,把父母隔得远了,有利于子女种族的健康发展和人性对兽性的挣脱。至黄帝时代,普遍实行族外婚姻,这从远古传说的帝王的姓氏中可见一斑。远古帝王,大概是从母得姓。如神农、黄帝,皆为少典的后裔。而神农姓姜,黄帝姓姬,都因母姓不同的缘故。 为了得到外族女子为妻,光靠和平地交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先祖,也不得不以武力的强暴,到他族掠取足够的女子为妻,掠夺婚习俗出现了。古文献《易经》中有三首爻辞,大约是上古的民歌,对此作了真实的描绘:“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现汉字之“婚”,本身凝聚了远古先祖两性生活的一种遗俗。婚字为“昏”。抢婚虽随时可行,终不若黄昏或夜间之为便。骑着马,挟着弓,乘人休憩不备,以暴力求婚媾,女子岂有不哭之理。这种因被掳的惊恐、痛苦而发出的呼救之声,便是现在一般哭嫁习俗的原始形式。以后新娘或忧或喜、或假或真的哭泣皆为此呼喊的延续。 “哭嫁”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原始社会初始,行群婚,知母不知父,孩子跟随母亲生活,属母方族团,血统按母系汁算。后来逐渐向个体婚制过渡,产生了父亲的观念,但在母系制度下,男子到妻方生活,处于服从命令听使唤的地位,所生子女仍属母亲的族团。原始社会后期,男子在生产劳动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提高,男子外居不利本集团的发展,于是男子留在本族,让女子出嫁,社会即由女性中心进化为男性中心,女子失却了原有的至上地位而沦为男子的附庸及所有物。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女性自然不会甘愿为男性所制辖。不屈的意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积淀于女性的心底。于是便有了女子出嫁时候的哭。 由此可见,萌芽期的哭嫁的泪水至少溶合了两方面的内在动因:一是对男权思想的愤愤不平,二是追恋母系氏旅社会。如果说在知母不知父的年代,男性不可能有自身权力的要求,性别的差异并没有被强烈的意识到,两性间无矛盾可言的话,那么,哭嫁便显示了性别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性别差别的冲突,也就是女性自我意识与男尊女卑观念撞击。此时的婚姻无任何性爱可言,纯粹是为了传宗接代,女性成为男性泄欲及生育之工具。然而,他们的性别优越感并未因此而泯灭 ,性别的支配欲同男性一样强烈,历史的荣耀返映在她们身上的光泽还末消尽。这种愿望与现实的鲜明反差,使得她的泪水散发出的是十足的楚苦和悲酸,而不是其他的味道。 哭嫁始于掠夺婚,不仅未随掠夺婚之消亡而灭迹,反而经历奴隶社会进入封建杜会, 愈来愈盛,其内涵更为丰富,演变为一种婚俗。哭嫁到了成熟期,且哭且歌,种类繁多。 奴隶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权力平衡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且于观念上都被彻底打破,女性原先那种留恋母系社会之心态不复存在,唯有默默承受名目繁复的来自男性的压迫。于是,哭嫁习俗得以传承的本质因素羼入了新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 掠夺婚虽不复存,迎娶新娘之手段不再诉诸武力,但随之相继而至的买卖婚、服役婚、交换婚、聘娶婚以及其他特殊的嫁娶形式,皆剥夺了妇女自由选择配偶之权力,为哭嫁习俗的滋长营造了“优越”的社会环境,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买卖包办婚姻或变相买卖婚仍时常死灰复燃。在“哭嫁歌”中,嫁和卖往往为同义语,姑娘成为商品,在媒人的穿针引线中四处兜售。“人家放女选儿郎,你们放心选家当,拿到女儿做买卖,不管女儿#下场。”(四川“哭嫁歌”)嫁女只为赚钱,性爱荡然无存,乃是对人性的最为严酷的摧残。“女”和“嫁”被强行扯合在一起的“嫁”,女子岂能不哭。婚姻与性爱分离却同家法族规结合,成为妇女性爱生活的桎梏。哭,乃性爱欲望的挚热与婚姻现实的冰冷互相触及的必然暴发:既是对婚姻悲剧的绝望和无奈,又是对封建家长制压抑性爱的反抗。性爱与婚姻的矛盾为封建时代激发哭嫁习俗传承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因。 性爱根植于人性,“人为情死,鸟为食亡”,贵州流行民歌有:“妹的门前—棵梨,一刀切断两头齐,宁愿和哥刀下死,不愿和哥两分梨(与‘离’谐音)。”求之若渴的性爱,与婚姻冲突,得不到满足,青春则黯然失色;踏上婚途,无异向火坑迈进,则哭所必然,这等哭声,最为令人撕心裂肺。其嫁而悲,悲而哭,而其宣泄之情并非失去性爱的哀怜、绝望,恰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怨恨、憎恶。其讨伐对象主要不在父母,而指媒人。父母毕竟于自身有养育之深恩,加之于封建家长制的熏染,迁怒父母,难免遭众人奚落。媒人是婚姻的撮合者,在新娘眼里,为罪魁祸首。她们将自己的一腔怨恨倾喷于媒人身上:“拿错儿字配错人,绝子绝孙做媒人,做仔格头啥媒人……良勿良仔莠勿莠,是侬格头媒人做勒大勿好,我勿怪东来勿怪西,只怪是侬大媒相。”骂得如此尖刻,痛快淋漓,矛头实对封建包办婚姻,媒人不过是旧婚姻制的替罪羊。这种充溢控诉意味的哭嫁,将个人的不幸和封建婚姻制度联系起来,这就使得哭嫁具有历史的现实的意义;被剥夺了性爱的新娘们,以自身的境遇,伴随振聋发聩的哭诉,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尽管仍旧以婚嫁告终,性爱被泪水淹没,冲突变为屈服,但自有婚姻嫁娶以来,妇女便以哭嫁这一合理的方式,在—片喜庆声中,为女性的婚姻自由唱着执着追求的歌。 女子嫁到夫家,女子又要承受另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即生离死别之情。要离开父母,离别从小青梅竹马的兄弟姊妹,眷恋难舍,悲由此生。 哭性爱的夭折,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因为男女受授不亲的道德观念腐蚀着人们的头脑,谈情说爱,自寻婆家被视为羞耻、越轨之举。“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此明显地透露出处于封建礼教氛围中的女性对待性爱的尴尬心态。她们更多的是将性爱的渴望及不幸溶入泪水里,积沉于心底,而不能痛痛快快地尽情泄发。然而,倾叙亲人之恋情则为天经地义,符合封建伦理的忠孝观念。于是在“哭嫁歌”中,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为姊妹对哭或母女对哭。其情深意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毛南族女子出嫁,启程时唱《出门下阶歌》: 生来是女要出嫁,离爹离娘好心疼。 躲在娘肚九月整,一世难忘养育恩。 思来想去泪淋淋,服侍父母不到头。 侗族母亲在女儿出门上路时唱道: 女儿服侍别人去,丢下娘亲怎忍离。 娘我病了谁递水,雁边屋头叫苦凄。 女是娘身上一块肉,一旦分离,娘自然难过;女在娘的爱护下长大,“再好的婆抵不过丑(坏)的娘”。此情此景,在婚礼的特定环境中,当是最易宣泄,最需抒发的。感激、牵挂、歉意和忧虑等等复杂的情愫萦绕于母女心胸,不吐不快。 出嫁,本会带来母爱与性爱之冲突。哭而嫁,是母爱的退化,性爱之勃兴,是性爱对母爱之超越、升华。此为生理成熟之必然,情窦萌动,喜由是盛。然而,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婚姻,却使出嫁的意义产生质变,带给新娘的是双重失落:性爱没有实现,母爱也一去不再复返。嫁而哭,乃性爱和母爱双双成熟后被强行骤然扼杀的绝望呐喊。性爱和母爱这两个永恒的主题,随着哭嫁的终止而从女性的生活中渐渐地消失了。而“三从四德”、“嫁狗随狗,嫁鸡随鸡”的从夫依夫靠夫的思想,竟然成为女性开始新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可见,在人类所有表情行为中,哭嫁的悲剧意识应是最最丰富和浓烈的。 全国解放后,颁布了《婚姻法》,妇女赢得了政治上的解放,经济上的独立和婚姻上的自由,封建礼教的枷锁被彻底粉碎。哭嫁之功能已发生了根本转换:封建时代的是为失去性爱而哭,而现在则为获得性爱又唯恐失之而泣。此为心理平衡之需要。哭嫁,古来如此,岁月流逝,原先激发哭嫁习俗生成和传布的原因不复存在;即使亲人之爱,由于社会环境的优化和婚姻观念的换新,“嫁出的女,泼出的水”已不是现实,生离之情自然淡漠,母女凄戚抱头痛哭实在没有必要。然而,哭嫁作为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仪式却延续下来了。新娘在实施这一习俗时,不再为内心世界之展露和情感之宣泄。嫁而哭,哭而嫁,家家如此,代代相传,若破例,破涕为笑,反显异常,于心不安,担心喜乐不能持久。因此,哭嫁含祥瑞意味,有维持心理安定之功效。此大概与民众的惰性心理有关,守旧最为易事,不会出差错。围观者既不会对其究根问底,也不会为之感染动情,而只视哭嫁为婚礼中的一个“节目”,对新娘哭态之逼真程度加以评论。 因此,现今哭嫁习俗的流传有其盲目性和强烈的“惯性”,呈现出另一种对抗:性爱与礼仪的冲撞。由性爱的觉醒,继而对被封建婚姻制度摧残而盛行起来的哭嫁习俗,并未因性爱的解放而灭迹,却导向性爱的对立面,客观上起了“抑喜”的作用,致使新娘在性爱即将实现的最幸福美妙的时刻,积情于心,不得喜形于色和抒发。正是这一内在的缘故,哭嫁习俗进入了没落期。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哭嫁为婚礼中可有可无的点缀。

婚礼乃人生大礼。出嫁,是女子最辉煌的时刻。居住在客家地区的客家女子,却是用哭声度过这一辉煌的时刻,人们谓之“哭嫁”。

哭嫁,亦称“哭婚”,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都流传的习俗。这一习俗始于何时,无从考证。当地人认为女子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新人不哭,娘家冇福”,这就是为何要哭的原委。客家人普遍认为,“哭嫁”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不哭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命不好,不哭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因此,在客家地区,尤其是农村中沿袭着哭嫁的习俗。

说起哭嫁,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封建社会有一农村客家姑娘,从小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天生丽质,年刚十六,便出落得如花似玉。在劳动中,与本村一农家青年深深相爱。正在他们沉浸在美满甜蜜的爱恋之时,姑娘却被邻村一位六十多岁的财主看中,送来聘礼强行要娶姑娘为妻。其父母迫于财主淫威,被迫同意。出嫁那天,财主派来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前有上书“绿竹扫开蓝桥路,红旗引动玉人来”的彩旗;中有花轿和礼聘;后有锣鼓唢呐,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这时,姑娘房中却传来撕肝裂肺的哭声:“姆妈把我当心肝,十六年将我当油端。今日推我火坑里,问声姆妈心何安�”母亲听得柔肠寸断,唏嘘哭道:“莫怪姆妈情义断,父母与你心一般,十里街头挂肠子,连着心肺扯痛肝。”经过一番悲愤的哭诉之后,财主逼着姑娘上轿。在轿中,姑娘看见昔日的情人站在路边失魂落魄地呆望,更是悲痛欲绝,不禁放声大哭:“一对雁鹅河边企,声声传情自由飞。遇到恶人打一铳,一个东来一个西。情哥今日莫怨我,来生与你结夫妻。今日走向黄泉路,阎罗殿前评道理,状告财主心肠黑,依仗钱财霸人妻,阎王派出阴差去,打下地狱扒他皮”!姑娘哭罢,跳出花轿,投河自尽。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女子在家庭中地位低微,婚姻不能自主,于是在出嫁前便用客家话特有的低调谐声韵律与歌唱艺术相结合,控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表达追求自由婚姻的意愿。由于这些唱词凄婉,感情真挚,娓娓动人的哭嫁,因而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客家婚俗中的一朵奇葩。

出嫁女子的心理是复杂丰富的。因马上要为人妻,尚不知夫家、婆婆等人如何,担心日后处境艰难,不能再享受母爱,忧心忡忡,自然也要伤感而哭。出嫁那天,当喜洋洋、颤悠悠的花轿前来迎亲时,便能听见新娘在闺房中哭道:“妹在娘家是金鸡,嫁到夫家不敢啼。牛崽穿鼻会受苦,画眉进笼会落威。”“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大有生离死别,一去不回之势。加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此一去,无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均无回头之路!焉能不哭�有的从洗澡到出村,甚至一路上都要哭;有的哭上三天三夜;有的在行嫁前十几天就要开始哭;有的痛哭不肯上轿……哭声哀哀怨怨,真是感天动地。

出嫁女子不仅担心婚后的命运,更是难舍依依亲情。你听她在父母面前哭道:“亲亲格爸爸亲亲格妈,亲亲格女儿要出嫁。吃惯的茶饭我难忘,歇惯的床铺我难舍。双亲年老多病痛,女儿时刻会牵挂。爸爸风湿少下水,妈妈牙痛少吃辣。”她在兄妹之间哭道:“亲亲格弟弟亲亲格妹,亲亲格弟妹要听话,父母病痛要照应好,出门记得早回家,今日姐姐要出嫁,里外事务你要全包下。”哭嫁女子以哭嫁的方式倾诉父爱、母爱、兄妹之爱、邻里之爱。无论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是抒发兄妹手足之情,句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哭嫁,是出嫁女子流着眼泪的山歌对唱或轮唱。哭嫁时,一般有人陪着哭,先是母亲,其次是姐妹,再是女友。母亲的哭词中,大多是对女儿传授为人之道,教育女儿要孝顺公公婆婆,同时也给女儿以良好的祝愿。陪哭的人则边哭边送红包给出嫁女子:“一个花边(即银元)丁丁圆,送给心肝买庄园,门前买片流水段,屋背买个后花园”。长辈抱或扶女子上轿时哭道:“米筛花,米筛花,你今嫁到好人家,等到明年生贵子,娘娘嫂嫂去你家。”

哭嫁,也显露出客家妹子的才华。富有山歌素养的客家妹子每每能触景生情,哭口出歌。她们在不同的陪哭对象中,哭出不同的内容,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一个个声泪俱下,荡气回肠,强弱变化有制,抑扬顿挫得体,柔情百结,韵味独特。她们哭起来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声有泪,优美动听,是一场新娘与亲人诉说离别之情的“大合唱”。那亦喜亦悲的心境,那如歌如泣的倾诉,使客家婚俗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

哭嫁在川西叫" 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 婚姻之礼,
各省风俗不同。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 催
妆' ;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 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
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详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
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
古谣者。罗江明府蔡,微服巡查乡里,一日行至某处,值有女子归,诸娣姒咸以
谀词颂女,女申意以答。忽风吹句入耳,词曰:' 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肯
离娘'.一字一转,音韵凄其,谁谓天籁之鸣,不在愚夫愚妇耶!" 云云。吉道人
姓周名际唐,成都人。吉道人记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记了一句哭嫁词,难窥全
豹。好在旧时坊间

丛刻中有《训女哭嫁》一种,可见一般。这本小书的目录有《闺声哭》、《
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妈》、《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
》、《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编次有点
凌乱,似乎随手所记,未经文人之手。遥想《诗》十五国风未删之时,大约也不
过如此吧!现录几段如下。

闺声哭

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

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

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

……

桔子开花叶子青,阳雀开声我开声。

新打铜盆才装水,新打剪刀两面青。

娘不开口我开口,娘不开声我开声。

当门一根木莲树,目莲树上挂卷经。

一本经书背完了,未见我娘来开声。

亏了我娘睡得稳,爹妈眼泪贵如金。

哭爹妈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

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哭兄弟

黑漆茶盘乌木头,姐姐离娘弟不留。

留到姐姐吃你饭,留到姐姐穿你衣。

兄弟当家挣家忙,嫁了姐姐买地方。

上头买齐潼川府,下头买齐遂宁乡。

……

这个本子所记是川北的歌词,而我以前所见的是川南,吉道人所记的是川西,
川东,大约也不会大异的。遗憾的是,该书所记哭嫁词虽有" 只怨媒人莫良心"
等语,却没有列出" 骂媒专目,大约是怕媒人太难堪了吧!

其实,骂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旧社
会,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由于" 三从四德" 的束缚,平时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
几乎不能置一词,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因此,这登花轿之前的" 骂媒" ,便是
难得的发泄机会。这早已反映在戏曲和民间说唱等艺术之中。

以前,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
俱厉,充分表现了祝英台刚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骂道:" 提媒婆,更恨她,
胡言乱语嘴喳喳……唯愿你,房屋遭火化,田园水推沙。" 但这场戏现在却被删
掉了,五六十年代还有的,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川剧《柳荫记》也有这一折,
是陈书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奖。现在城里人大约以为媒婆不必骂了,但偏远
地区,媒婆似乎还在肆虐。不过,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反倒怕你不骂;你
不骂,他的" 霉(媒)气" 反而脱不了。这也是风俗民情中的一种幽默吧!

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男女婚姻已经自主,女子地位大大提高,客家女子哭嫁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蕴含着健康文化内涵的哭嫁婚俗还在广大的客家地区沿袭,但哭词中已渗入更多的进步内容,大多变为对亲人的感激和鼓励,以及对亲人的祝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哭嫁的旧习俗,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

就是表示对家和父母的恋恋不舍的心情演化过来的,是中国儒家文化“孝道”的具体体现之一。
可以从“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方面进行阐述。

我是汕尾那边的,我们这边嫁女孩,那个女孩出嫁前的那晚就要哭,如果不哭的话好像表示你不孝道,好像不哭的话不好!


苗族文化在婚俗上也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婚俗文化,你了解苗族婚俗文化吗...
哭嫁习俗。苗族婚礼注重哭嫁,如果不会哭是会被人笑话的。一定要哭的真实,具有真情实感,哭嫁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姐妹,哭亲戚,哭媒人,形式十分丰富。一般哭嫁的词语都是提前准备好,有许多供选择的版本。新娘在出嫁前会提前学习哭嫁技巧。出嫁后住娘家习俗。许多民族的习惯是新娘子一出嫁就去婆家生活,...

谁有土家族哭嫁的材料啊?
为了不让别人指脊梁骨,争一口气,湘西土家族许多地方的女孩长到十一二岁,就会跟着大姑娘去“陪嫁”,专门学“哭嫁”;有些女孩的爹娘甚至花钱请“哭嫁娘”(一种半职业性的哭嫁歌手)上门来,传授“哭”的经验和技艺。所以,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常常三个一堆、五个一伙,躲在吊脚楼上,或藏...

汉族的风俗习惯
对比号称民族精粹的土家哭嫁,土家哭嫁连我们汉人哭丧的一半水平都没有,我怀疑他们是抄袭。而且人死为大,俗称“白喜”。所有亲戚,朋友,同事,单位都应该前来吊唁,吊唁者平辈鞠躬上香,下辈者下跪叩头上香,长辈也上香但是不能拜,所谓拜长不拜幼。吊唁者送花圈,以及棉被!在我们武汉汉族奔丧就是送...

土家族婚丧嫁娶的习俗特点,越少越好
2. 哭嫁:婚前哭嫁的时间可从五、六天到一二个月不等,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等,形式多样。解放后,哭嫁习俗逐渐简化。3. 丧葬礼仪:土家族传统丧葬方式为土葬,古时亦实行火葬。土司时期至今,葬礼由土老司主持,仪式包括送亡人过天桥、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等,伴有丧歌和...

帮忙研究学习温州的婚俗
哭嫁:出嫁这天,新娘是要哭的。真的哭不出来,也必须弄红自己的眼睛,方能免人闲话。否则是“心大(温州话发音)”,而其母亲就是第一个不高兴的人,她认为女儿对她没有依恋之感,早就想飞了。笔者姐姐出嫁时只是好奇的傻笑着,母亲脸上挂不住了,在灶台上很严肃地弄出些响声来。知情的舅母暗拉...

湖南的结婚的传统习俗?
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为送布鞋、袜底、鞋垫各一双。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嫁妆。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的习俗,闹房形式不一而足。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

结婚风俗问题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

土家族女生有什么特点?
1. 土家族婚俗中,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女孩从小就开始学习哭嫁,陪伴哭嫁的人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哭嫁时,会有专门的哭嫁歌,以及同村亲友的女性的陪伴。如果姑娘不会哭嫁,会受到歧视和嘲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有时会持续五、六天,甚至一二个月。

企业管理任职的朋友们解答下:朋友找了一个重庆女朋友,准备结婚了,想问...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都差不多,有些许差别,我老家就是重庆的,希望我知道的可以帮到你!先说重庆土家族婚俗习惯: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该都...

山西长治婚礼习俗?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7593879431: 民俗学问题:哭嫁的文化意义? -
鄹闹立庆: 就是表示对家和父母的恋恋不舍的心情演化过来的,是中国儒家文化“孝道”的具体体现之一.可以从“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方面进行阐述.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7593879431: 土家族典型的婚俗“哭嫁”有何特点?
鄹闹立庆: 哭嫁,又称“打油”,是土家族典型的婚俗. 历史上,土家族早就有能歌善舞的美称,而今,又以“歌 舞的海洋”而闻名于世.在土家民间,不仅平时办喜事,办丧 事,...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7593879431: 关于民俗文化的资料 100字左右 -
鄹闹立庆: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7593879431: 中国民俗现象分析 -
鄹闹立庆: 中国民俗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的观照 对于生活在九十年代的许多人来说,民俗文化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座的各位自愿在这里接受民俗文化和礼仪知识教育,本身已足以说明各位礼仪知识的觉醒.对于诸位来说,不管以前是否了解文俗文化...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7593879431: 客家人风俗 民俗 -
鄹闹立庆: 客家文化概述 概述一: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客家文化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7593879431: 研究民俗学具有哪些意义 -
鄹闹立庆: 1、抢救和保存文化遗产.2、可以搞民俗旅游,发展经济.3、开发生产民俗文化产品,发展经济.4、了解传统对现代化的影响.5、给民俗学的研究者提供饭碗.6、在民俗残存中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民俗是非文字的历史书写(如,苗族的衣服,一针一线都代书写着苗族的发展史,比如那条线代表迁徙到哪啦等等).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7593879431: 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鄹闹立庆: 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民族性任何一种民俗事务,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由民族内部所有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并由社会普遍传承的.同时,中国是一...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7593879431: 湘西有哪些著名的民俗 -
鄹闹立庆: 毛古斯、摆手舞、打溜子 西兰卡普、银饰 腊肉、酸鱼、粑粑 哭嫁、赶尸、蛊术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7593879431: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一般具有哪些特点 -
鄹闹立庆: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7593879431: 你们那里有结婚前一天不能哭的习俗吗?哭了有什么说法吗 -
鄹闹立庆: 没有什么不好,不要太迷信,关键还是看你为了什么事情哭, 如果是双方感情问题或者是生活上的琐碎事情,都不好说,关键还得看你自己内心的想法. 既然选择结婚了 就好好珍惜这段感情.婚姻需要用心经营,生活需要彼此包容,迁就.才能一起走下去 . 祝你幸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