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读后感

作者&投稿:仍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虞美人 读后感~

《虞美人》读后感

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现在对古代文学大略地简概也喜欢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包含时间的概念。诗歌在唐代发展到极为成熟、辉煌,后世没有人再能超越,因此词更有发展之地,到宋代达到了极致。更确切来说,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保障。词最先在民间流行,后来为文人士层接受,并采取这种体制创作,经李煜等人之手,渐渐由宴间助兴的功能演变为表达士大夫情怀的文体。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南唐后主,精音律、工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尤以词名世。因为,醉心声色犬马,最终国亡且被幽禁、不免被投毒药而死。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绝对是一个境界高妙的词人,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对是一个荒淫误国的君主。他不眷恋君主之为,然而历史却把他推到了这个位子上;私下揣摩,他是真性情的人,他是宁为一词人,也不愿身处高高庭院而束缚了自我。他的词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乏沉迷与陶醉的情绪;后期因境遇的变化,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其词前后题材变化有多大,但都贯穿一个特点:“真”。词的感情处理上,少有理性的节制,一任真实情感的宣泄。《虞美人》便是他后期亡国经历下的一首绝好之词。

《虞美人》是李煜亡国囚居汴京时所作,是一首表达亡国之痛,感叹人生苦短的词。起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设问,非常概括凝练,将春去秋来的自然变化和过往时间的难寻一并展现在读者眼前;可知,李煜面对这样的节气自然变化时内心无限愁苦,深感度日如年的煎熬。“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将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缓缓道来,不加掩饰,往事如风,但是此刻不能潇洒,因着囚居与屈辱,愁怨与悲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倘若你要问“我”的哀愁有多少,“我”便会答你,就像那江滔滔向东流去的春水啊,数不清!

《毛诗序》里说:“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但是李煜的亡国之词中只有自伤之情,却不见对亡国后百姓的忧愁,何也?因为,他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词人,他以纯真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彷徨无依,但是缺乏理性的节制只能停留在一己之悲的狭隘情感上,而无对自己反省,更不用说是忧民之心了!在这一点上,比之后世词人的忧国忧民、豪放如东坡者,李煜是小家碧玉了些。

艾青在《诗论》里头说:“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可知,意象的选取是非常严格,而且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与意图的东西。这首词里,春之花,秋之月,东风吹过的小楼,玉砌的雕栏,向东流去的春水;不管是实还是虚,都传达出了与自然永恒相反的人生无常。那玉砌的雕栏想必还是在那伫立着,但是朱红的颜色早已斑驳,故国的一切还在李煜的心中,像一个霉菌总是隐隐发痛。

一剪梅

南唐后主亡国君
微醺乐章
醉于词曲
可笑却无君王命
玲珑社稷
一生葬你

褪尽光华迷琴趣
花容文坛
霓裳羽衣
词宗千秋垂汗青
尺绢之间
盛世繁景



嗯……拙作……笑纳哈……

下面有一个别人写的……也给你
春华秋月,历经千古,婵娟依旧妖娆。 唐主怨情,徘徊故地,缠绵悱恻如箫。 万代也称娇。 看雕栏玉砌,泪雨风飘。 绝代遗篇,千秋万代领风骚。 三千社稷迢迢。 总魂牵梦绕,难抑情潮。 封违命侯,身为宋虏,诗魂词魄如蛟。 文彩似虹桥。 祭一江春水,词圣心涛。 绝唱神州,前人后世怎生超?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虞美人》读后感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现在对古代文学大略地简概也喜欢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包含时间的概念。诗歌在唐代发展到极为成熟、辉煌,后世没有人再能超越,因此词更有发展之地,到宋代达到了极致。更确切来说,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保障。词最先在民间流行,后来为文人士层接受,并采取这种体制创作,经李煜等人之手,渐渐由宴间助兴的功能演变为表达士大夫情怀的文体。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南唐后主,精音律、工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尤以词名世。因为,醉心声色犬马,最终国亡且被幽禁、不免被投毒药而死。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绝对是一个境界高妙的词人,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对是一个荒淫误国的君主。他不眷恋君主之为,然而历史却把他推到了这个位子上;私下揣摩,他是真性情的人,他是宁为一词人,也不愿身处高高庭院而束缚了自我。他的词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乏沉迷与陶醉的情绪;后期因境遇的变化,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其词前后题材变化有多大,但都贯穿一个特点:“真”。词的感情处理上,少有理性的节制,一任真实情感的宣泄。《虞美人》便是他后期亡国经历下的一首绝好之词。《虞美人》是李煜亡国囚居汴京时所作,是一首表达亡国之痛,感叹人生苦短的词。起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设问,非常概括凝练,将春去秋来的自然变化和过往时间的难寻一并展现在读者眼前;可知,李煜面对这样的节气自然变化时内心无限愁苦,深感度日如年的煎熬。“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将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缓缓道来,不加掩饰,往事如风,但是此刻不能潇洒,因着囚居与屈辱,愁怨与悲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倘若你要问“我”的哀愁有多少,“我”便会答你,就像那江滔滔向东流去的春水啊,数不清!《毛诗序》里说:“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但是李煜的亡国之词中只有自伤之情,却不见对亡国后百姓的忧愁,何也?因为,他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词人,他以纯真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彷徨无依,但是缺乏理性的节制只能停留在一己之悲的狭隘情感上,而无对自己反省,更不用说是忧民之心了!在这一点上,比之后世词人的忧国忧民、豪放如东坡者,李煜是小家碧玉了些。艾青在《诗论》里头说:“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可知,意象的选取是非常严格,而且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与意图的东西。这首词里,春之花,秋之月,东风吹过的小楼,玉砌的雕栏,向东流去的春水;不管是实还是虚,都传达出了与自然永恒相反的人生无常。那玉砌的雕栏想必还是在那伫立着,但是朱红的颜色早已斑驳,故国的一切还在李煜的心中,像一个霉菌总是隐隐发痛。

今日古都,几多哀愁风雨……   青石古道,莫愁含羞,细腰垂柳,再看那粉面桃花,又引得多少遐思?   和风细雨,轻拂玄衣,沾了一丝湿答答的花粉香,却扰了思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拨动指中那缕七弦,一曲离人调,飘然响起.   看,满眼旖逦的春光,满目似锦的繁花,略施薄粉的红颜,莺歌燕舞的江南,一切都娇娇滴滴,似羞含俏。却为何,偏遮不了,掩不住曾有的凄凉悲壮?   故人去了,故国远了,还剩什么?往事知多少,知多少?纵然看遍这多少的兴衰,尝遍这多少的辛酸。泪,也只能流至心里,化成那一江的春水。愁之多,恨之悠,偏似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啊,流不停,泣不停。   怨谁?   怨君的沉湎歌舞,怨君的喜好辞赋,怨君的不勤国事,还是怨开在殿中的那朵金莲花?怨那花开的几许娇艳?招了太多蜂蝶?   远处传来了幽幽的琴瑟声,刺透夜空的灯火通明。却为何让人心痛?是当日金陵城中摇曳于莲花之上的人儿,在为那早已酣醉的得胜者轻歌曼舞么?如今又是谁的朱颜泪,滴落花瓣,成了那粒露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语清丽,意境深远。妙哉妙哉!好词啊!只是太哀了……”仍是锦衣华服,云髻高耸,仍是钗环叮当,璎珞玲珑。还是那倾城的小周。却不见了初入宫门的羞涩,多了历尽沧桑的凄然。   只是太哀了……仅仅是哀么?   天上这轮月,是否还和当年的故土上悬着的一样?月是相同,故国呢?还是那片雕栏玉砌的辉煌吗?只怕是早已断垣残埂。往事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在这月明之夜。   以泪洗面,却洗不去心中的愁。只道一个愁字,当真使人白发垂三千么?   问君能有几多愁?愁的不是将改的朱颜,愁的不是渐冷的晚风。这孤耸的小楼,岂能锁得住这满腹喷泄的愁?是恨?是怨?是妒?是悔?南唐也好,江南也罢,已不再属于自己了。那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的一场梦,溶入月色中,成了无奈的思,无限的愁……透着绝望。绝望的是所有的思乡之愁,思国之忧被这可恼可恨的春水阻隔。到不了所思念的江南故国。   凄凉的夜,又起东风了。看夜空里晚归的鹭鸟,大概也只有它不畏东风。   “若我们也是鹭鸟多好?只须一对翅,更无须涉过那暗流涌动的江。飞回南唐。”千般的愁遇到小周的嫣然一笑,也没了。   可是,还有南唐么?那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大概也只能留入梦中游历一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既然一切连回首都难,不如饮了这杯鸠毒,什么爱恨情愁,天下家国?倒不如甩袖而去,随了这洛阳的牡丹花魂,一起风流。做什么亡国之君,违命之侯?倒不如唱罢这绝命之词,泣血而尽……   再看一眼这江春水,都随它去罢……只当那所过眼的,是俗尘的一梦。

就低低


课外摘抄(好词10个,佳句2句,还有读后感)
23、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24、金钱可以买来名贵的手表,但买不来宝贵的时间;金钱可以买来美味的食品,但买不好的胃口。 25、是一丛秋菊,也要散发芳香;是一片秋叶,也要装点...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读后感500字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读后感500字(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读后感500字 篇1 我在选书的时候往往都比较感性,容易第一眼被书的题目所吸引。当我看到《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谁能把一个人存在的重要性抒发的这么...

哑舍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哑舍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哑舍读后感1 哑舍——一种沧桑之感,一种古香古色之感,一种神秘之感;哑——给人一种难以...

月亮生病了佳句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2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词《江城子》) 28.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29.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30.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31.撩乱边愁听...

《雨韵》的读后感50字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雨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是诗人墨客频频观照的对象,但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总是裹挟着作者的情绪、情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雨的诗词,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南宋间人蒋捷的《虞美人》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

诸子散文中有虞美人 坟墓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开遍了大江南北是哪...
《垓下之围》参考资料(古代散文辅助资料) ”后来,刘邦胜利了,做了皇帝。但汉代的东城人,不以成败论英雄,仍怀念亡秦的英雄项羽,在埋葬虞姬首级的地方,筑了一座虞的坟墓.名曰嗟虞墩。第二年,嗟虞墩上下,开遍五颜六色的小花,人们把这种美丽的小花,命名曰虞美人。此花开了两千年,一直到现在。妍花繁茂,从嗟虞域...

夏日夜景阅读的读后感
听!草丛里,小河边,青蛙、蝈蝈、蛐蛐正欢快地唱着小夜曲,举行夜间音乐演奏会呢.噢,是我错了,夏日的夜本来就是属于大家的,美好的事物本该众人拥有的,我怎能单独享受呢 我抬起头,歉意地对月亮笑笑,它像刚才一样,用柔和的目光注视着我.身旁的冬青叶子在月亮下,像上了蜡似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虞美人...

季羡林佳句赏析
听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他想到了朋友的诗句,还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季羡林感慨一番,才说出自己欣然听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羡林天天看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连做梦看到了都是细雨蒙蒙。现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

求《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第二辑读后感300字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这本书在看似平淡寻常的小场景小事件中,向读者传递着爱与感动。让人对生活,充满温情的期待,就如在一朵朵花的香里,期待一朵朵花开。自然的花花草草,都惹得丁立梅喜不自胜。随了她的文字,赏《虞美人》,看《蔷薇几度花》,细察《槐花深一寸》,怀想《一团粉红,一团鹅黄...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读后感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读后感 篇6 又是一个寂静的秋夜,宝宝酣睡香甜,独自一人伏在窗台。黛青色的天幕上,淡淡的月光颜色的刚刚好,星星还有些可爱。此刻间回想起书中的一幕幕,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每一种情感都能用花来抒发:用风信子来点亮少年黯淡的人生,用仙人掌来表现童梦弟那坚强勇敢的内心,用虞美人告诉我们生命...

雨城区19175828769: 虞美人 读后感 -
诸沫奥扎: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愁”是封建帝王的愁,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

雨城区19175828769: 《虞美人》读后感 -
诸沫奥扎:《虞美人》读后感 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现在对古代文学大略地简概也喜欢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包含时间的概念.诗歌在唐代发展到极为成熟、辉煌,后世没有人再能超越,因此词更有发展...

雨城区19175828769: 读了虞美人的感受 -
诸沫奥扎: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

雨城区19175828769: 李煜诗词读后感1500 -
诸沫奥扎: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雨城区19175828769: 《虞美人》交给我们什么道理 -
诸沫奥扎: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雨城区19175828769: 结合《虞美人》这首词,谈谈你的看法?? -
诸沫奥扎: 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雨城区19175828769: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词) - 搜狗百科
诸沫奥扎: 虞美人》 李煜的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石子曰:这一首词,可谓千古绝唱!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故国不堪回首,...

雨城区19175828769: 《虞美人》李煜 -
诸沫奥扎: 1:是的. 他是死在他那颗赤子之心上的,作为一个词人有赤子之心是好事,但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身陷囹圄的处境,就不能那样把自己思想感情赤裸裸的表现出来.我想虞美人能成为千古绝唱就是因为词人是用鲜血来写的吧,太表现自己的感情...

雨城区19175828769: 《虞美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诸沫奥扎: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