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儒家思想

作者&投稿:豫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在阐释“恕”是儒家思想的哪句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特别是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极为重大的作用。如郭齐家教授所指出的[12]:“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珍贵的财富。”但是儒家教育思想有其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内容及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首先要对儒家教育思想作历史的分析。众所周知,从孔子删订六经和创立私学开始,一直到《论语》、《孟子》、《学记》、《大学》及《中庸》成书,形成一套完整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这是奠定儒家学说理论基础的创立时期。时间大致是从先秦到汉初。这一时期的儒家主张以仁为本,通过个人刻苦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与人格,成为“贤人”或“君子”,然后推己及人,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学说的创立期也是儒家教育的道德化时期。以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开始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从此逐渐走上政治化道路,日益成为官方的附庸。特别是到了宋代,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重新从理义角度阐释儒家学说,一方面使儒学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入了一些并非孔子原意的内容。朱熹死后,宋理宗将朱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立于学官,与《五经》并列。从元仁宗起直至明清,朱注四书更被钦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科书[15]。朱熹穷毕生精力以严谨的态度对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作了深入详尽的批注,其学问人品是无可挑剔的。但无庸讳言,其中确有一些阐释并非孔子原意而是朱熹自己的发挥,因此我们研究儒家学说和儒家教育思想,应当着重研究它创立时期的学说和思想,特别是孔子和孟子等先秦儒家的理论和思想,而对汉儒和宋儒们的观点只作为参考。下面我们就以《论语》、《孟子》、《学记》、《大学》、《中庸》等著作为主要依据,对孔孟所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下面简称为“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一些著名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作些对比研究,并对这种教育思想在信息时代所具有的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对于儒家行政伦理“礼”的规范思想阐释,不同的判断依据和不同的视角,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修身明德、以身作则的思想。儒家行政伦理思想十分注重为政者个人修养问题。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好家族,认为自身的品德修养很重要,是天子和老百姓都要遵守的根本。儒家也非常重视道德在行政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认为为政者的德性非常重要,为政者道德是否高尚,是否以德服人,以德行政,关系到政权的兴衰存亡。儒家的“德政”思想具体体现为下述三个方面:一是爱民,“道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曰》。二是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三是富民,“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管理者实施德政的最重要的前提是以身作则,因此,儒家也很关注为政者自身修养在行政中的示范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认为统治者所颁行的政令能否得到执行,是同统治者自身的正与不正有密切关系的,这就要求统治者凡事要注重言行,以身作则,这样在自身积极有益的示范作用下,才能保证政令畅通、政权稳定。综上所述,为政者只有克己正身,克明俊德,身体力行,并通过自身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来教育人民,使人民心服,才能上行下效,上善则民善,人民有了道德自觉性,就会接受统治管理,归向政府。 (2)以民为本的思想。“以民为本”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记载,“民维邦本,本固邦宁”意即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众安居乐业国家就安定团结。儒家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民本思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这一系列的论述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得天下的根本在于得其民,老百姓就是国家的根本,是最重要的,而民心向背与否对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荀子把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民众可以拥护君主、稳定政权,也可以推翻君主、颠覆政权,只有民心稳定,君主的统治才能稳定。荀子的“舟水关系”论述相当精辟,在当时的社会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其内容和思想流传后世,为万人传颂。(3)廉洁勤政的思想。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从政之道,尤其强调自身廉洁的重要,认为为政者要清廉公正、见得思义、见利思义。要求为政者“欲而不贪”《论语。尧曰》,“乐而不淫” 《论语。八佾》,“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在这里,孔子甚至认为,如果国君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廉洁淡泊,老百姓出会受到感化,也就不会有追求享乐、生活奢侈、抢劫别人财物的行为。“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伤廉。”《孟子。??》对于那些可以拿可以不拿的东西就不要去拿,拿了对于一个从政的人来说,却是伤害了自己的廉洁。在勤政敬业方面,儒家要求为政者就尽职尽责,勤勉工作。“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卫灵公》,“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子路》,这里的“敬”就是敬业精神,孔子提倡认真踏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敬业是对为政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最基本的责任要求。对于勤勉,儒家也多有论述,如“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意思是在位要不懈地努力,执行政令要忠诚老实。“君子应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这里的“敏”就是行动敏捷勤快的意思,要求为政者勤奋努力、孜孜不倦,奉献自己、造福百姓。(4)恪守礼仪的思想。儒家伦理信守的最重要的人伦原则,对规范君臣上下关系及其它种种关系作出了论述。“列君子父子以礼,序夫妇长幼之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这里所提出的处理五种关系的原则,对于调整当时的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是有利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意思是如果君臣父子都能够履行自己在人伦关系中所应尽的责任,那么国家可以治理得很好了。儒家的这些人伦思想落实到为政者,就是要求为政者要以礼约束自己,摆正君臣上下关系,孝敬父母,慈爱子女,和睦兄弟,处理好家庭事务和夫妇关系,遵守公共秩序和规章制度。(5)中庸处政的思想。儒家伦理思想中,“中庸”是君子待人接物就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可见儒家认为中庸作为道德规范,其地位是最高的。儒家中庸思想主要体现在适度、和而不同两个方面。适度就是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宋玉描写一位美女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登徒子好色赋》)这段话是描写她的身体、容颜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庸的过犹不及、适度的思想在《论语》中处处体现,如,“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才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这里提到了三类人,即“中行”代表的遵守中庸之道的人,“狂”代表的激进的人,“狷”代表保守的人,那么做一个“中行”的遵守中庸之道的人则是儒家所提倡和推崇的。其它的论述还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中庸的过犹不及不是折中,不是不顾原则、酌盈济虚以求平衡,而是坚持事物判定的标准,而是合理适度、恰当有序。对为政者来说,要求为政者在行政工作中待人接物、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要不偏不倚、恰当适度;对待工作也要合理适中,不能做“狂”者盲目激进,也不能须知“狷”者退缩不前,而要做“中”者,不愠不火地开展工作。中庸的另一方面是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就“和”与“同”的区别,这里先引用《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的一段话,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由这些佐料产生了一种新的滋味,它既不只是醯的味,也不只是醢的味。另一方面,同,“若以水济水”,“若琴瑟之专一”,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同,与异是不相容的;和,与异不是不相容的。和,就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同,就是人为地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而强求简单的同一。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其行政伦理的规范要求可从以下四方面阐述:其一,儒家强调和而不同是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能不顾原则、标准地盲目随从及人为附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二,儒家认为和而不同是真正的团结而不是相互利用和勾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其三,儒家还运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来进一步论述其“和而不同”的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其四,就“和”的重要性,儒家也作出了论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和而不同”的思想表现在行政工作上,要求为政者恪守本份,克制私欲,强调君臣之间、臣臣之间交换意见,化解矛盾,不结党营私,真正达到和谐统一。(6)整体精神的思想。整体精神,蕴涵于儒家思想中的这一重要精神,因为在记载的论述中不是很明显,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儒家行政伦理思想非常重视为政者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这对当时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的“义”主要就是指整体利益,“利”主要就是指个人的自私自利,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就是君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体现了儒家入世、治世思想的反映,它强调了一种为民族,为整体不屈不挠、舍生取义的奋斗精神。“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论语。季氏》意思是天下政治清明,礼乐征伐的诏令都出自于天子;天下政治昏暗时,礼乐征伐的命令都出自于诸侯,天下政治清明,那么政权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这里儒家强调了维护“天子”意即中央集权的权威,对于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当时的中央集权,是一种剥削阶级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工具,这是应该否定的,但是对这种思想要辨证分析,提取它的合理内核,如果是在民主和自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我们说,维护中央集权的地位和权威性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这和儒家的整体精神的实质完全是相一致的。

儒家思想在21世纪的前景
张庆松

问题的原由
问题的出现,据说是由著名华人新加坡政府资政李光耀先生的一段话引起的。李先 生在一次国 际会议上,同美国的著名企业家戴尔电脑公司的创办人戴尔坐在一起。李先生称赞戴 尔年青有为,并谦虚地说自己老了,不适应新的信息科技时代了。他又说,儒家文化尊重老人,但是信息时代 需要年青人。老人虽有经验,却没有青年人的活力和创意,所以儒家文化的尊老观不适应现代社会了。这段文字可能并没有精确地反映李先生的原话,但是这是“儒家文化过时论”争论的起源。
李先生的这段话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和反响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李先生一直是儒家文化(亚洲东方文化价值)的捍卫者。他并且为此还受到西方学派的猛烈攻击。他却没有屈服,而是在亚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把新加坡建成了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既有市场经济,又有强有力政府的东方模范社会。成了传统儒家文化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典范。但是,这一位始终信仰儒学传统的人,突然会宣称儒家思想过时。这种震动当然就会超过一般人对儒学的批判了。
但是,由于大众传播业向来有三人成虎的弊端,李先生的原话和真实涵义难以确认。因此,也就不能匆忙地就下断定说,李先生认为儒家文化过时了。这很可能是媒体的误导,背离了李先生的愿意。
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看,李先生只是就年青人与老年人能力比较的角度发表的意见。他举出儒学中的老人观是用来说明在新时代,年青人比老年人更有能力办事情。而不是用年龄之比来否定儒学。这就是偏和全的问题。李先生可能是说,儒学中的尊敬老人,服从长辈这一概念,在新时代已经不完全适用。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是儒家思想中的某个方面需要修改。否定局部不等于否定全部。所以,网络上所传的“儒家文化过时论”是误解误传了李先生的本意。笔者断定,李先生没有提出“儒家文化过时”这一观点,而只是认为儒家文化中的某些观点需要修正,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上说,李先生没有错。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外界如果只是因为李光耀先生提出了儒家思想中的尊老观,就断定李先生认为“儒家思想过时了”,这是不适当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尊老思想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因为某个局部出了问题,就否定全部的合理性,那就失之武断。

什么是儒家思想呢?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适用都不合理。
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内容(本文列举尚不完全),人们就不能仅凭某个事件和某个方面妄下“儒家思想过时”的断语。

儒学继承和创新
儒家思想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含有非常精辟的义理。过去的中国社会受益于儒学,今后的中国社会仍然会向这一宝库中去寻求智慧。
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传承积累的运动。过去的知识日积月累,形成了新知识发展的基础。古人告诉我们,要“通古知今”。这句话也可理解为,“通古才能知今”。要想理解今天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否认过去,也就等于否定了现在。不了解现在,也就不能够预测将来。
像儒家思想这种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思想宝库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不要说今天,以后一代代的学子都会继续到儒学宝库中去寻求知识和智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是冷门,明天可能会变成大热门。这种可能性可以说是绝对会发生的。
当然,儒家文化是古代的东西,与今天的社会确实会有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任何学说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时代变了,观念变了,学问也需要调整。这就是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文化要继承,但是,同时文化也需要创新。没有继承,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知识就不会发展,社会也不会进步。所以,说“儒家思想完全适用”现代社会是不对的,说“儒家思想过时了”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态度,是避免使用“儒家学说过时了”这种过于夸张、否定一切的说法,而采用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态度。当我们谈儒家文化有没有过时时,一定要精确地讨论到底谈的是儒家文化的哪个方面,这样才能够把事情谈得清楚。要不然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儒家辩护的人谈什么“学习的重要性”,“道德的重要性”等儒家的优点,而反对的人就用“三纲五常”这样过时的伦理规范来反驳。这两派谈的是不同的方面,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沟通。只会争论不休。但是,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问题就解决了。
就拿李先生提出的儒家的尊老观来说吧,他对戴尔的年青有为感到欣赏,并由此怀疑儒家的老人观是否适用。他并没有错,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重老轻幼的特征。儒家的三纲五常中有儿子服从老子的要求。这是因为老人经验丰富,年轻人没有经验,所以应该由老人做主。婚姻大事,也由老人包办。中国成语中有“老马识途”一说。在社会生活中,也常见到老人骂儿子:“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懂什么?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老人与年青人相比,孰优孰劣,应该是见仁见智的,无法做一个定论。年青人确实有活力和创意。但是老人的社会阅历丰富也是不争的事实。应该是各有所长。因此,年青人无条件服从老年人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僵化。
但是,并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儒家的尊老观。儒家的尊老观也包含有尊敬老人,抚养老人的意思。这可是永远也不会过时。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告诉人们,子女对长辈有照顾的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女也可能因工作关系做不到,但是这份对老人的知恩图报的孝心还是应该有的。比如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在任何地方都会享有优惠和折扣。这不是同中国儒家的尊老思想相符合的吗?
前两天,笔者的女儿从小学回来后说,她的美国同学在班级上讲,将来可能所有的人都需要要学中文,讲中文。我对她说,这是很可能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同世界的接轨,中国的贸易在世界的份额也占的越来越大。中国的文化在全球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全世界的人也必然会更需要了解中国文化。所以,笔者相信,中国的儒学将会在21世纪有更辉煌的前景。


关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理解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

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1.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

国学经典,儒、佛、道三家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各有独自的风格与特色 因而被称为三教 三教教化都是“天人合一”的“顺天呈象”之作为 道曰“得其一万事毕 ”佛曰“万法归一”儒曰“吾道一以贯之”只有“天人合一”的修为才有可能达到 “恒定不灭”之层次 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曾参、董仲舒、朱熹、程颢 道家:老子、庄子...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三教合流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提供帮助和借鉴。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

关于儒家的意思
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堪称民族脊梁。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本人,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3、儒家思想资源 ①来源...

用儒、释、道思想解释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文化现象。
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各有哪些影响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总体上说,儒家思想是一种进取的思想文化,它要求人们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品德高尚的贤士达人,它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人在奋斗过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如果失败了暴走,象黄巢、洪秀全、孙中山那样科举...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各有什么意义?
儒家思想在当今的意义: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等。现实意义就是促进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使一个民族成为有素质、有礼仪、有教养的文明之国。一个社会...

什么是儒家思想的思想方法?
提起儒家思想,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儒”。儒,有广义的儒和狭义的儒,孔子发展的儒谓“新儒“,即在原儒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思想加以拓展形成了新儒,后经汉代董仲舒加以改造利用变成现在广义的儒。那什么是“儒”呢?儒的名称,最初见于《论语》孔子言,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这就是说儒也有品级的...

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1.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

慈利县17195186586: 简单通俗介绍什么是儒家思想 -
威放银柴: 儒家思想是一整套贯穿中国封建时期的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同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孔子、孟子思想,以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核心是中庸.以及一整套的伦理纲常等

慈利县17195186586: 儒家主要思想有哪些请简要阐述?儒家主要思想有哪些请简要阐述
威放银柴: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

慈利县17195186586: 儒家观点是什么 -
威放银柴: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慈利县17195186586: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是如何阐述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
威放银柴:[答案]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以德服民

慈利县17195186586: 儒家思想是什么意思? -
威放银柴: 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概说②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

慈利县17195186586: 儒家思想概述 越少越好 -
威放银柴: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

慈利县17195186586: 儒家思想是什么? -
威放银柴: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

慈利县17195186586: 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儒家思想 -
威放银柴: 儒家思想核心就是“仁善”,如果还不够那就是“诚心诚意的仁善”,仅此而已,不能再多了.

慈利县17195186586: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威放银柴: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要做到“仁”必须“克己复礼”,约束自己,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纳入“礼”的规范.仁义礼智信,都是儒家所提倡的思想核心,不过最主要指的是仁~

慈利县17195186586: 儒家的思想是什么? -
威放银柴: 儒家哲学: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