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赏析

作者&投稿:重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加赏析,谢谢~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象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仁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滩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没有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莫高窟》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阳关雪》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沙原隐泉》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复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 柳侯祠》
  山水还在,古迹还在,似乎精魂也有些许留存。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因俞樾题写的诗碑而想到曲园。曲园为新开,因有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曲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白发苏州》
  夜航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我的家乡山岭丛集,十分闭塞,却有一条河流悄然穿入。每天深夜,总能听到笃笃笃的声音从河畔传来,这是夜航船来了,船夫看到岸边屋舍,就用木棍敲着船帮,召唤着准备远行的客人。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习以为常,但终于,也许是身边的日子实在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憨拙的头脑中突然卷起了幻想的波澜,这笃笃笃的声音产生了莫大的诱惑。不知是哪一天,他们吃过一顿稍稍丰盛的晚餐,早早地收拾好简薄的行囊,与妻儿们一起坐在闪烁的油灯下等候这笃笃声。
  《夜航船》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挖思想、排疑点、理线索、定重点,炊事班每天打出的饭菜,开始有了剩余。好几个小集团被清查出来了,大会上,报告者的口气越来越凶。后来,终于点出了一些名字。罪行最严重的是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她在下农场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中,被几个男同学戏称为“外交部长”。她竟然笑了笑,没有拒绝,也没有向领导揭发。“这样的反动小集团连职位都分好了,不为夺权为什么!”报告者的推断极其雄辩。
  一天傍晚,传来警报,正在受审查的她失踪了。上级命令全体人员分头追寻,几个男学生在湖边找到了她的纱头巾。
  把她打捞上来时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一个胖乎乎的男卫生员连忙做人工呼吸。折腾了一会毫无效果,卫生员决定直接给心脏注射强心针。她的衣衫被撕开了,赤裸裸地仰卧在岸草之间。月光把她照得浑身银白,她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儿。
  《吴江船》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 废墟 》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如果说从前喜欢鲁迅是因为他激烈的言辞,那么这次对于余秋雨的欣赏则是从内心深处发出对于美的呼唤,余秋雨以他唯美的笔墨点缀文坛这枝傲雪冬梅,雪里一点红,山色美于中。
推开书房的门,带上地图,背上背包,走出世俗,回归与山水人文之中,美不言而喻。不管是春温秋萧,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路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驻留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正像鲁迅说的,这世界上的路是走出来的,也许世界上的美是发觉出的。
余秋雨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人们,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我们无法用某个荣誉去诠释他独特的笔韵,冷峻的分析和他游历的艰辛,走去是件累事,写下片语更是件累事。余派散文以他唯美却又理性的目光去审视历史,审视山水人文。正是这漂泊和游走唤起我们心底的纯朴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抽一枝柳条,这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一.道士塔
--回忆从前的无知与现在的怅然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得见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历来主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以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的罪人。
他是逃难到甘肃的,后来做了道士,又经历了无数年的苦行最终成为了住持。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他铸成千古大错,他毁了莫高窟,毁了敦煌,毁了中国文化,更丢了中国人的脸!
他是经卷如粪土,几个铜板,几棵白菜,甚至什么都不给,也可以从他那里拿走几卷经书,一个道士竟然将经卷当作商品进行交易,这根本就是无理取闹!!也许是他的无知葬送了几千年的文化,也许是当时的人们葬送了敦煌的宏伟!当时的官僚们也来过敦煌,他们也带走了一些经卷,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也不重视那些经卷的价值,随手扔掉几卷,竹席太小,围不上的就随处留下来,估计这样扔下去,到了京城也所剩无几了。
中国是穷。但是只要看看官僚们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决不会穷到筹不出一笔运费。他们文雅的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来几件!”以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物。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儿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没有后悔的余留,文献的流失早已铸成,没有回头之路。除了恨自己没早生几个世纪阻止这件事的发生,我无能为力......
泪水伴着黄沙吹打我的脸颊,怅然,难解我心中的恨楚,什么话都没说,留着泪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我怀着怅然的心情记叙他,敦煌的罪人。
恨自己没早生几个世纪挽救这一切,
没有办法,飞天月人的壁画无法复原,
先辈遗珠早已灰飞烟灭,
我挥起手中的长鞭,深深抽向心田。

赠与曾经与从前


浅品《文化苦旅》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杂文有品(现代文学院) 初识余秋雨——赏析《文化苦旅》-姜涛 我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先生是从《文化苦旅》一书开始。最初只是在众多书籍中随手找一本来做冲淡时间之用,就随手取了这本。见书名即为“苦旅”,我便当是游记欣然读起。没想到我当作“游记”的这本书却让我越看越是心惊。这哪里是什么游记,明明是一位有着丰富文学蕴涵的学者对中国文化贤哲们的一种垂悼。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这种山水的文化底蕴远远超越了任何书籍的梗概。只要是悟性好一点的文人往上一站,所有的“风景,山水”都会变成能吐纳千年的豪士。文人也因此挺直了背脊,不再萎靡。余先生对历史的多情尤其体现在《文化苦旅》中。人一旦对历史多情,那必然会加重人生的负载。“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由于历史的沧桑感带着人也沧桑起来,这就更增添了笔墨中的几许浓重与力量。

余先生从“道士塔”、“莫高窟”的沉重历史写到“阳关雪”、“沙漠隐泉”的荒芜边缘。又从一线泉水间转移到大文豪的祠堂“柳侯祠”。紧接着是探讨人类起源的“白莲洞”。随后至“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渐渐步入明朗。后面虽然也不乏较为沉重的篇幅,但较之一开场的叫人心头一阵酸痛就显得略为平淡和轻浮了。

对于余先生和他所著的诸多书籍的许多评判,在下不敢一切苟同。但有一点,余先生的博学是众所周知,众铄一口的,是不用质疑的。尤其是在史学方面更是博览于心。在此书中颇为锋芒显露,篇篇形色俱佳,言辞丰硕。具体书中我所好之文应属“柳侯祠”和“洞庭一角”了。当然还有“都江堰”、“三峡”、“风雨天一阁”、“酒公墓”、“废墟”、“藏书忧”等。只不过前者稍重些而已。

对柳侯祠的热忠是因为我对柳宗元的追崇和惜憾。柳公宗元也,不仅代表他一人,而代表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封建时期文人的凄楚和无奈。可惜,遗憾就在于此。而追崇的则是他或他们的文化人格。在那时的中国,那时中国的文人,珍贵的是人格。但拥有这样人格的人却日渐的从凄楚变为寂寞。然而在这种大趋势拢谠挥惺У羧烁瘢挥惺渌奈幕烁窈退娜诵员局省U彼ё攀昀丛谟乐莼艿暮窈褚辉灏桶偷氖那巴ぐ仓省S室换樱恢节椋窒放愕慕嵯蛄烁咴兜牧荨U笔⒛甑牧谠坏眉绦ど险魍荆唤肴桓锌健暗吲媪骼胨氖兀唤⒉匀弧!备锌啵旖呛鋈徽莱隽艘凰课⑿ΑD遣皇窍苍玫男θ荩亲猿暗男θ荨>驼庋笆赉俱驳角鼐戏胪庑小!北纾仙?O:P>;

不管柳侯祠旁的诸多碑文的提书者是否与我一样追崇这位文豪。光看那洋洋洒洒的文字,潇洒飘逸的书法,就知道他们也是文人。不同的只是没有柳宗元那一代那么无奈与悲凉。

不论那些被青年们指指点点破读的碑文是何人所书,那都代表着对先人的一种崇敬。如果能够多一点这样的崇敬,那么对于文人就会少一丝无奈。

至于对洞庭一角的偏爱,那完全出于我对岳阳楼的溺爱。如文所言,岳阳楼要从“贬官文化”说起。官员被贬到外头,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爬上心头,只好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和山水亲热。就这样,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等到事过境迁,换了朝代,朝廷也会觉得此人不错。于是恢复名誉,人品和文品双收,传入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近过的山水亭阁,都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者相帮衬,俱著声名。如此所叙,于是便有了范仲淹,有了《岳阳楼记》,有了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南昌藤王阁,洞庭岳阳楼并称长江三胜。黄鹤楼,藤王阁都没有了,现今只剩下一座岳阳楼了。它最初是唐开元中中书令张说所建,后经重修,诸多磨难不必说了。岳阳楼建在岳阳市西门城头,下临八百里洞庭湖,气魄萧然,巍峨不拘。汩汩滔滔的湖水无风起浪,想冲刷些什么似的,浩浩荡荡的翻涌千年。

浩淼的洞庭湖承载着历经风霜的岳阳楼,孕育着那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这充分淋漓地展现着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子写此湖、此楼时的胸襟。这两句哺育了很多后人的话,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他借楼写湖,凭湖抒怀,从洞庭湖直写到天下,让人在气势的卷带中吐纳天地。

在岳阳楼旁有三醉亭,在范仲淹后有吕纯阳。这位道学始祖把整个岳阳楼弄得仙气四溢。

朝游北海暮苍梧,

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

朗吟飞过洞庭湖。

这位吕仙人时不时在这里喝喝酒,吟吟诗,更让人觉得岳阳楼神乎其神了。也正是吕洞宾的仙风道骨,气韵翩然把岳阳楼搅得更复杂,更神秘。

在下对岳阳楼溺爱的始末是讲不尽,道不完的,还是谈谈余先生的书文是正经。《文化苦旅》从头至尾读下来,其名为苦旅,其中必让人感到无尽的苦涩与辛酸,但可以说对我是一次穿越古今文化的游历,是一次修身养性的过程。从苦难中领悟的真谛才是铭记于心的,影响幽远的。

其实任何领悟都是一段痛苦的旅程,认识事物本性便是旅程的目的地。但余先生并不张扬的笔风,却把认识过程写得透彻而意味深远。常使我回荡于心,回旋于耳畔。余先生这种朴实无华中见神奇,渺小细微中现伟大的韵味和对史料的博览于心是我所未能及的,也是我一直追崇的。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主要讲什么?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

徐秋雨《文化苦旅》的写作结构,写作思路是什么?
余秋雨是20世纪90年代影响广泛,也颇具争议的散文家,散文集包括《文化苦旅》、《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等。他以渊博的知识,雄厚的文化功底为基座,将历史与文化契合,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文人的思索和反问,总结古今中外文明的兴衰荣辱,在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同时,呈现了一部部具有独特文学...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给你什么启发?
白先勇评价他:“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余光中则评价他:“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一书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

文化苦旅黄河突围讲了什么
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

余秋雨《文化苦旅》表达了什么情感?求一份400字的读后感范文例文...
正是这样的创作翼求,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种特有的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余秋雨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息,这种感伤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 当这种感伤、悲剧的气息,在《文化苦旅》中升腾与散发时,便让我感觉有种妙不可言的美感...

《文化苦旅》摘抄
方面的原因: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互相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2 坦率的说,大师当年的《文化苦旅》以及《霜冷长河》的确有惊艳的地方,虽然还是免不了矫揉造作,但至少还流露出一点知识分子的小清高,不完全是媚而无骨之作。书的第三部分是秋雨老师的书法赏析,尤其是第四篇《钟山之碑》,源于中山陵改造,秋雨老师在接受南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个碑文是我的...

关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
   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了:书名叫《文化苦旅》,但本书中却没有一个与苦有关的字眼儿,这是为什么?能叫《文化之旅》吗?    先把这个题目分析一下,文化,大概是指秋雨先生经过这些物、事、人所悟出来的道理。旅,顾名思义,就是旅行的意思吧!但我觉得在最后一部份中,并没有涉及到旅行,而...

开封县19648588060: 余秋雨文化苦旅赏析 -
驷该威太: 杂文有品(现代文学院) 初识余秋雨——赏析《文化苦旅》-姜涛 我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先生是从《文化苦旅》一书开始.最初只是在众多书籍中随手找一本来做冲淡时间之用,就随手取了这本.见书名即为“苦旅”,我便当是游记欣然读起....

开封县19648588060: 谁给我余秋雨《文化苦旅》每篇文章的具体赏析 -
驷该威太: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如果说从前喜欢鲁迅是因为他激烈的言辞,那么这次对于余秋雨的欣赏则是从内心深处发出对于美的呼唤,余秋雨以他唯美的笔墨点缀文坛这枝傲雪冬梅,雪里一点红,山色美于中. 推开书房...

开封县19648588060: 好段+赏析+赏析+赏析 -
驷该威太:[答案] 1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 但又常常感到一种洒脱的孤独.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上海人》 赏析:这段话采用一连串的反问,表现上海人这个群体...

开封县19648588060: 文化苦旅 - 柳侯祠赏析3句话的赏析(50字内)和全文赏析(50~100字) -
驷该威太:[答案]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 并在这种审视描绘中创造性地构建民族文化性格.”余秋雨正式用这种高度来度量历史和古人,体现出超强大气的美学震撼力....

开封县19648588060: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深层含义 -
驷该威太:[答案]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选入人教版中学教材...

开封县19648588060: 急撒````````````文化苦旅句子赏析10处就够了. -
驷该威太:[答案]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驻留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漂泊意为行止不定,漂泊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停留太久,驻留只是暂时的休息,驻留是为了养精蓄锐,让新的出发更有力.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

开封县19648588060: 文化苦旅的片段赏析 -
驷该威太: 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价...

开封县19648588060: 文化苦旅好词好句加内容赏析 -
驷该威太:[答案] 好词: 稍纵即逝 汗流浃背 藤葛如髯 佳句: 1夜航船,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残的农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险家下赌注的船,文化细流浚通的船. 2我并不认为这种前后因缘能给我增添一点什么色彩,因为我一直坚信人生并不是一场你胜我败的角逐,而...

开封县19648588060: 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品味其散文境界 -
驷该威太: 看过的书中,或言辞犀利,入木三分,或诙谐调侃,油嘴滑舌,也可能一本正经,深沉厚重.就文字而言,风格各异、多样的语言形态固然是中文的进步,但优美的修辞似乎正在从我们的阅读中消失.抛却调侃,理性或非理性的精神成为文字传...

开封县19648588060: 关于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哲理理解1.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2.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捏... -
驷该威太:[答案] 太深奥了..居然没有悬赏分...小气~虽然那个 二马一鸟 说的挺有道理,但还是想说说自己的见解.不对可别PIA我,这本书只是听过,还没看过..1.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环境比较恶劣.那里的人生活艰苦,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