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文中子,是说谁?

作者&投稿:诗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字经中的;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请问文中的五子是?五子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诸子中的下面五位,可以对初学者了解百家学术有所裨益。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这里介绍的五子有荀子、扬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和庄子。诸子百家既然是指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杨雄是西汉人还算沾点边,王通是隋唐时期的,怎么也放进来了呢?因为历史上一向认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大体上走两条路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继承派和发展派。


第一条路线,是以继承整理传统文化为主,也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一系。“述”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以本来面目流传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创作、不对传统文化加注自己的观点,以保持其纯洁性。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自己并没有创作。《论语》是在孔子身后,弟子们讨论老师的言行,集结而成的,并不是孔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因为出不了函谷关,生生被守关的尹喜子逼着说出来的。老子明知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反而留下五千言,不是自己掴自己的脸吗?释迦摩尼佛做的最彻底,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路说一路擦,说完了也擦完了。在《金刚经》中,佛告诉弟子们:我一个字也没说。谁认为我留下了什么法,那就是诽谤我。三藏十二部经典是释迦摩尼圆寂后弟子们集结的,也不是佛的本意。


为什么儒释道三教的圣人要“述而不作”呢?他们自己不能著书立说吗?非不能也,实不敢也。他们怕传统被弄走了样,怕文化被自己的思想污染,怕后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歪曲、利用自己的思想来害人。一言以蔽之,圣人要对后代子孙负责任。我们今天刚好相反,都是“作而不述”,不讲继承、不要传统。作不出来,就东抄一段、西抄一篇,反正是“千古文章一大抄”。


第二条路线,是以发展创新为主。这里说的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传统学术思想中融入自己的观点,绝不是东抄西抄的大杂烩。其中有在全面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孟子,他将孔子“仁”的学术思想,具体落实为“仁政”建设,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其次有就传统文化的某一点进行创新,发展出另外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如荀子,他 就孔子思想“礼”的部分进行创新,融合自己“性恶论”的观点,发展出后世的法家学派。


诸子虽有189家之多,实际上都是走这两大路线。所以宋代学者孙明复在《孙氏小集�6�1信道堂记》中说:“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前者是继承派,后者是发展创新派。我们学习诸子的学术思想,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是传统的东西还是后人创新的观点,这是很重要的。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另两个是荀子和文中子

文中子王通,隋代大儒,就连宋代出现的幼学蒙书《三字经》中亦有“文中子,及老庄”,在宋代人的意识中,王通在中国学术史的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从儒学发展史来看,王通是从汉晋经学向宋明理学过度的关键人物,他以不同于经学的学术形式,在隋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中晚唐形成了儒家子学的复兴。宋明理学诸儒兼具经学的特点,皆源自于王通之学。在南北朝到唐的学术演变过程中,王通具有变革性的作用,并对中国以后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在他们以后的论著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文中子。宋代学者高似孙在《子略》中,以学术史的眼光给王通以突出的地位,他说:“呜呼,盖自孟子历两汉数百年而仅称扬雄,历六朝数百年而仅称王通。历唐而三百年而唯一韩愈,六经之学,其着于世者若此已是匪难乎。” [1]当今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一书的序中说:“王通是孟子以后最大的一位儒者”。[2]所以,对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学术史上具有这么重要的人物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自唐以来,学者们就非常重视对文中子的研究,但是真正深入研究的人并不多,主要原因是成书于唐初的《隋书》只字不提王通,致使疑信者参半。近人研究哲学思想,亦有疑之而一字不录者,如周谷成《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岑仲勉《隋唐史》、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等。有虽信之,而寥寥数语、论而不证,如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有大言坐实,谓其书足以“表现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者,如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虽然文中子研究中有不同的声音,但今天的大部分学者基本上还是肯定文中子其人其书的。

王通,字仲淹,生干隋文帝开皇四年( 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年)。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王通,《隋书》无传,新、旧《唐书》王绩、王勃、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然皆极简略,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参考其它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

  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 603),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孔子的“六经”,据说曾经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经过一番研究,王通自觉很了不起了,便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显然是胡拉硬扯的伪造。

  王通好自求名,模仿孔子作《续六经》,在河汾讲学时,便以“王孔子”自诩。这样一个华而不实的人,他的《续六经》自然不会有什么学术价值,所以在唐代就大多散失无存了。今存《元经》一书,题王通撰,薛收传,阮逸注,实出于伪造,前入辨之已明。

  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说》一书。《中说》一书,有人疑其为伪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虽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不过,此书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里后,福寺对其重新分类编排,在这个过程中,加进了许多吹嘘王通的不实之词,以至后人疑其为伪作。其实,《中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朱熹就讲过:“《中说》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也煞有好处。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会假得许多,须具有个人坯模,如此方装点得成。”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字经》的内容都有哪些?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

五子指的是哪五子
文中子:本名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三字经》全文解释(2)
文中子,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3、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4、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解释】自...

三字经的解释?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启示〗五子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博学广闻,象老子,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庄子则经常用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 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

西游记里的一对“小人物”,却玩转佛道神三界
这位高人是谁呢,此人名叫王通,后世尊称其为文中子。 《三字经》中有“五子”,为荀子,杨雄,文中子,老子,庄子。王通著名的弟子包括: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李靖,薛收,温彦博,杜淹等。这个李靖其实就是托塔天王李靖。 王通学派最重要的思想是“三教合一”,即道、儒、释三教合一。 那么他的这种思想非常符合李渊...

三字经全文解释
文中子,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解释】自...

小学语文新课标阅读必备:三字经内容简介
"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强调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则强调了儿童要懂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重要性;"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了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

五子中的文中子是什么人
文中子本名王通,子仲淹,号文中子,出生在公元580年,去世在617年,活了仅38年,是隋朝的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从小家学渊源,据说他15岁就开始教学活动了,就到15岁他已经把《五经》读完了,读完了后他已经开始教书了,边教书边学习。18岁时狱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到了18岁就开始周游...

三字经翻译与原文
文中子,及老庄。【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原文】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译文】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书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它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原文】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中的扬是扬子,扬子是何人
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其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遂。后召为大夫。《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鲤城区15833035210: (三字经)中,文中子,是说谁?经既明,方读子.五子者,有荀杨.. . ...,及... -
初幸日舒:[答案] 文中子王通,隋代大儒,就连宋代出现的幼学蒙书《三字经》中亦有“文中子,及老庄”,在宋代人的意识中,王通在中国学术史的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从儒学发展史来看,王通是从汉晋经学向宋明理学过度的关键人物,他以不同于经学的学术...

鲤城区15833035210: 《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的“子”是谁? -
初幸日舒: 断机杼是孟母激励孩子学习的良苦用心故事.指孟母的儿子, 孟子.

鲤城区15833035210: 文中子是什么人? -
初幸日舒: 文中子 (584--617一说580--617)隋代大儒,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人.也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谢世后,被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鲤城区15833035210: 三字经第62句是什么 -
初幸日舒: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鲤城区15833035210: 三字经里说的五子都是谁? -
初幸日舒: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另两个是荀子和文中子

鲤城区15833035210: 三字经中的;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请问文中的五子是?五子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
初幸日舒: 诸子中的下面五位,可以对初学者了解百家学术有所裨益.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这里介绍的五子有荀子、扬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和庄子.诸子百家既然是指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杨雄是西汉人...

鲤城区15833035210: 三字经里面的子字是什么意思 -
初幸日舒: 子:小孩子

鲤城区15833035210: 子不学是什吗义思 -
初幸日舒: 如果是三字经里的,就是说'孩子不学习'

鲤城区15833035210: 三字经里五子者中老子是道家学派,其他是什么派 -
初幸日舒: 《三字经》这里指的是“经史子集”的“子”,强调的是其著作.荀卿的《荀子》、杨雄的《法言》、王通的《中说》、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周的《庄子》.荀子为外儒内法.杨雄外儒内唯物.王通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老庄为道家.

鲤城区15833035210: 古代中有五子!是那五子? -
初幸日舒: 春秋时期的五子 齐国的管仲、隰朋、宁戚、宾胥无、鲍叔牙 秦国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 三国时的魏五子 即三国时魏国曹操手下五员一流的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的并称北宋的五子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 《三字经》(五子者) 《三字经》五子者:荀子、扬子(扬雄)、文中子(王通)、老子、庄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