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作者&投稿:宜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动乱、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无论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有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20世纪50年代

1、经济发展方面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当时排名在前的依次为美、欧、苏、日,我们取当时日本人均GDP110美元为我们参照的现代化的标准值,则1952年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当时现代化进程的22.7%。

2、农业发展方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劳动力比率为83.50%,城市化水平为10.60%,按照日本为标准,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为30.10%。取欧洲和苏联的中值,中国1952年时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大约在20%的水平上。

3、教育发展方面

1950年前后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率等方面的数据很难取到,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发展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至多处于10%的水平上。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当时现代化水平的21%。 

二、1949年-1978

1、经济体制发展方面

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去留自留地也多次变动。

2、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

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3、社会发展方面

从10%推进到了近29%的水平上,30年中推进了2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方面指标的现代化成就非常显著。

三、1978年-2008年

1、经济发展方面

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3%,GDP总量约3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GDP的规模也从1978年占世界总量的不到1%上升到6%。第一次现代化人均GDP水平约为6500美元,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51%。

2、经济结构方面

第一产业GDP比率在总量的10%以内,第二产业的比率要比通常其他国家平均35%的水平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平均55%的水平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内部结构偏差非常大。将服务业作为现代化的标志,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完成了现代化的79.4%。

3、社会结构方面

统计上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为40%左右,估计实际的农业劳动力比率可能为30%,城市人口比率为46%左右,分别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10%和80%水平的77%和57.5%。综合来看,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67.6%。

扩展资料:   

未来现代化的几项任务 :

1、GDP差距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决不能动摇。

发展是硬道理,并没有过时,在未来的30年中,紧紧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是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2、第三产业能不能快速发展事关全局。

从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决定经济结构转型方面能否完成现代化。1949年后,经济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发展超前,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如果不从战略、体制和政策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大第三产业比例将非常艰难。

3、人口城市化和就业结构非农业化至关重要。

从社会结构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看,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转移农业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包括推进目前已经滞后的城市化,还有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领域的转移,是中国能不能完成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现代化的最困难的工作。 

4、调整和提高教育结构和质量,着力健全社会保障网。

中国在大学普及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等指标方面,均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平均水平。未来30年,社会发展方面的任务之一,是建立社会服务中心,形成完善和有效的社会保障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5、提升国家竞争力需要赶超型的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推进第一次现代化的过程中,第二次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进步方面更需要交替推进。未来30年中,现代化的任务还包括推进赶超型的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技术强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两个时代。

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集体大生产,国家运用行政权力,对社会福利资源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配置,成为福利制度的责任主体,而这种福利制度的实施又主要依靠企业来具体完成,由此形成了“国家—企业”的福利运行模式。

计划经济时代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计划经济体系初步成立。1951年,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颁布标志着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单位福利的基本确立。到1956年前后,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国家为责任主体,覆盖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保障制度。

1956年6月农村五保体系建立,文件规定保吃、保穿、保烧,年幼的保证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证死后安葬,简称为"五保"。农村"五保"制度的建立,依托国家救助和集体经济,使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在制度上得到了社会福利保证,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福利的一个亮点。

1959年,国家正式建立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收养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正常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精神病人、残疾人。

计划经济时代的优点:计划经济时代集中了大量财力物力,保证了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利于初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建设;有利于经济的有序运行。 实现了国家经济的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初期地位。

计划经济时代的缺点:容易产生统得过死、瞎指挥和官僚主义;缺乏活力;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市场经济的优势,不利于调动生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市场经济时期的特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的特征。

市场经济时期历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时期的优点:利益刺激市场经济;有资源导向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市场调节功能、和优胜劣汰功能。市场主体的具有自主性;市场关系的具有平等性;市场行为的具有竞争性;市场发展的具有开放性;市场运转的具有有序性。

市场经济时期的缺点:市场经济具有局限性、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扩展资料:

现代社会条件下,市场交易的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而实际上,不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组织,其做出各项决定的背后仍然是个人,因此保障个人诚信行事的规范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不论是在自然经济时期还是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对于其成员诚信行为的保障依赖两种机制:一是由立法规定的对失信行为的直接制裁;二是利用信用信息的传递机制由全社会对失信者实施的间接制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开始现代化建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领域。

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领域。

①《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②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③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领域。开始“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4、军事领域。创建近代海军。

5、起步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是器物层的近代化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历程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1、经济领域(工业化)。

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②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政治领域(民主化)。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①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②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

③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

④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

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

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领域(理性化)。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

①西方文化大量涌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⑤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军事领域。

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清末“新政”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5、文教领域。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①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开设经济特科,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

③辛亥革命后,南京l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表现为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

①从外国手中夺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

②建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

③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以及外国资本输出又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在政治领域里形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影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2、抗日战争期间,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3、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曲折前进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这20年虽然时间短,但近代化的程度有所深化。然而,中国毕竟没有为第一次现代化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远远没有融入社会,农业文明的刚性依然没有被触动,封建专制意识仍然左右着中国。在外忧内患面前。

第一次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屈指可数,但为全面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1、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经济领域。

第一时期: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

①《共同纲领》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建立了国营经济,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1953年,中共提出了现代化的蓝图——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④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不复存在。

⑤“一五”计划确立了工业化方针,1 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⑥“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工矿业成就突出。

⑦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建设比较突出。

⑨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需要加速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

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

“文化大革命”在打破封建旧观念的同时.没有建立科学的新观念。它不仅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现代化建设一度中断。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  

第三时期: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十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许多工程项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④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2002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政治领域。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②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制度,1949--1956年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以及后来对宪法的修订和完善;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④建立和不断地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⑤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_.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_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⑦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作了全新发展,即不仅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⑧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是对中国现代化的新思考、新概括。

4、思想领域。

①1957年整风运动;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5、外交领域。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②三个世界的理论;

③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④“安邻”“睦邻"“富邻";

⑤和平崛起。

6、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代化。

7、腾飞阶段的特征。

这一时期,既是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是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时期。现代化的领导者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沿着邓小平设计的“中国式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快速推进,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正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
8.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9.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0. 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11. 现代化还有助于改善民生,...

请问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又称为近代化,主要标志为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其核心是工业化。这一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广义的现代化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而言,这是以现代化工业、...

中国的现代化始于哪一年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起点。1950年代,中国在经济、农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经济方面,以日本人均GDP 110美元为标准,1952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于当时现代化进程的22.7%。在农业发展方面,新中国成立...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和主要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成就包括经济快速发展、减贫成效显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三个卷:第一卷《提前与准备》,涵盖了1911年之前传统经济的发展历程;第二卷《启动与抉择》,详细描述了1912年至1949年10月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启动与艰难起步;第三卷《改道与腾飞》,深入剖析了1949年10月至2000年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以及在此期间道路选择的转变。

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经历过产业体系什么的过程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发展制造业、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为我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没有工业现代化,就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进展:党的十八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哪年?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议,宣布...

中国现代史四个时期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制定...

改革开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吗
是的,改革开放被认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这一历程被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适应新时代...

姜堰市13466694712: 中国现代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鄂娅艾尔: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被动的现代化”到“主动的现代化”的“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正式确立的“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和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

姜堰市13466694712: 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
鄂娅艾尔:[答案]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

姜堰市13466694712: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
鄂娅艾尔: 1、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 阶段特征: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基本历史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

姜堰市13466694712: 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
鄂娅艾尔:[答案]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生产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 洋务运动前期以...

姜堰市13466694712: 中国历史是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 -
鄂娅艾尔:[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确定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

姜堰市13466694712: 描写中国发展的作文急 -
鄂娅艾尔:[答案] 在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姜堰市13466694712: 中国现代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其开端是() -
鄂娅艾尔:[选项]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B. 1919年五四运动 C.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姜堰市134666947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①开始了改革开放 ,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 -
鄂娅艾尔:[选项]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姜堰市13466694712: 中国近代化历程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中国有什么启示 -
鄂娅艾尔: 1、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2、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 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