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期间都在做什么?

作者&投稿:麻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故事简介~

诸葛亮13岁那年,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其时,兄长诸葛瑾已只身流亡江东投靠了孙权;叔父赶至江西赴任,诸葛亮兄妹四人只得离开山东,随叔父诸葛玄入赣。可没多久,汉朝廷却又任命了朱皓为豫章新太守,以接替诸葛玄。官职丢了,薪俸没了,一大群幼小的子女环绕膝下。怎样才能将他们哺育成人呢?被迫离任的诸葛玄茫然四顾,一时间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突然,他想起了现正占据荆州的刘表,过去,他们俩也算得上是好朋友。只是时过境迁,也不知今日做了荆州牧的刘表会如何对待自己。管不了那么多,活命要紧,他只得厚着脸皮、拖儿带女地上荆州走一遭了。当时,荆州的治所不在荆州古城,而在襄阳。襄阳位于汉水和唐白河的交汇处,南拊江汉,西屏川陕,为南北水陆重要通道。于是,诸葛玄挈妇将雏,一路风尘仆仆地从江西赶往襄阳投奔刘表。
在诸葛玄一行到来之前,作为东汉末年颇有名望的“八俊”之一的刘表,已在刺史任上将荆州这块广袤而肥沃的地盘治理得有声有色。他不仅扫平了治所内的土豪武装,还与孙坚在襄阳打了一场史称“樊邓之战”的恶仗。素以骁勇闻名的孙坚在战斗中中箭身亡,刘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后荆州,与烽火频仍的其它地方相比,成了一块战争的缓冲地带,变得相对平静起来。刘表鼓励农桑、休养生息、吸引人才、“起立学校,博求儒术”,招来了大批关
西、兖、豫学士,就连在豫东打了败仗的刘备,也投奔到刘表麾下。
就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诸葛玄一行来到襄阳。他们来得正是时候,自然受到了刘表的热情接纳。于是,诸葛玄一家人、诸葛亮兄弟姊妹四人就在襄阳安顿下来,过了几年颇为安逸的日子。这期间,诸葛亮进入刘表设立在城南二里之地的“学业堂”读书。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起早睡晚,学习非常刻苦。此时,襄阳的儒学风气已相当浓厚。而诸葛亮的业师,即为当时荆州的儒学代表人物司马德操,一位功底颇深的古文经学家。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诸葛亮接受的只能是儒家教育。儒学教育在诸葛亮身上打下的烙印相当深刻,他日后的入世进取、对刘备的忠贞不移、生活上的节制克欲等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都可视为此段学堂教育的结果。
好在诸葛亮在学业堂的时间不长,也更因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这才没有被儒学束住手脚。否则,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个穷经皓首、寻章摘句的酸儒。即使从最好的正面角度设想,大不了就是一名“鸿生巨儒”。即使巨儒也罢,没有多少发展创造,只会“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能有多大的意义与价值,对社会又能做出多大的贡献与付出呢?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改变了诸葛亮的命运。公元197年,也就是他进入学业堂后的第三年,叔父诸葛玄去世。此时的诸葛亮十分悲伤,3岁丧母、8岁丧父,跟着叔父东奔西走,饱经战乱、颠沛之苦,一颗敏感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痛苦的打磨。刚在襄阳过了3年较为稳定的生活,没想到自己一直依靠着的叔父又匆匆撒手人寰。命运于他,怎么这般冷酷无情?叔父之死,比失去父亲更为伤心。毕竟,父亲亡时他不到8岁,还不甚懂事,不知道什么叫做悲伤;毕竟,这些年一直跟着叔父,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孜孜不倦的教诲是他心头的温暖、寄托与支柱啊!在哀婉的哭声中,诸葛亮变得成熟起来。
叔父走了,一家人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来源,他变得无依无靠,再也不能继续呆在学业堂读书了;自己已经17岁,到了自主自立的年龄,应担负起自己的命运与未来才是。17岁,一个既自尊又脆弱的特殊年龄。正是在这一年,诸葛亮决定不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他要凭借自己的劳动与本事,过一种自食其力的全新生活。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襄阳城,来到了城西约二十六华里的隆中村。襄阳,是他人生的一个中转站,是他进入古隆中的一道不可缺少的序幕。只有进入隆中,一颗优良的种子才找到了合适的土壤,得到了充沛的水分。 隆中山因一山“隆然冲起”而得名。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村,坐落在隆中山南麓。古隆中群山环抱,恬静清幽,东距襄阳城13公里。当时,隆中属荆州南阳郡邓县管辖。沿隆中山东行,不到四里,即汉水南岸,乘船北渡,就是邓县县城。而从隆中到荆州治所襄阳,快马只需半个时辰,毛驴一个时辰,即使步行,二十多里路程,也要不了多长时间。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在隆中隐居,看中的正是它不近不远的地理位置。
他并不想做一名真正的隐士,而是潜伏静观,以待天时。如果遁入名山大川,隐入白云深处,过于远离尘嚣,就不能掌握人间信息,了解社会变革;若是太近,又不免流于浮华虚荣,达不到潜心隐志、冷静思索的目的。他之所以态度坚决地离开襄阳,其叔父诸葛玄之死,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他找到的一个“借口”与“由头”而已,还有比这表象更为深层的内在原因。以诸葛亮睿智、敏感的天资,他肯定不满于儒学的专制与禁锢,并感受到了襄阳城内奢靡浮华、醉生梦死的龌龊之风。若是留恋襄阳的话,诸葛亮完全可以继续在那里生活下去。 但他想使自己过得清醒一些、自由一些、深刻一些,所以他选择了隆中。刚到襄阳不久,诸葛亮的大姐就经叔父作主,嫁给了蒯祺。蒯家是襄阳最有势力的大族之一,蒯祺曾任过房陵太守,家在今襄阳和宜城之间。不久,二姐又嫁给了当时最有声望的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辗转流落襄阳的姐弟四人,如今就剩下相依为命的兄弟两人。于是,诸葛亮携弟诸葛均一同走进了山青水秀的隆中村。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十年。兄弟俩因陋就简,搭了一座草庐遮风蔽雨。好在这些年的艰难生活造就了兄弟俩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并不以此为苦,反而充满了一种获得独立后的自信、自足与自乐。
隐居隆中后,诸葛亮做的事情主要有三件:白天躬耕陇亩;晚上挑灯夜读;闲暇之际拜会名士,结交朋友。耕种收割对从未接触过农活劳作的诸葛亮来说,无疑是相当繁重的。在襄阳随便找点儿什么活儿干干都可糊口讨生活,为了磨炼自己造就自己,他的隐居隆中多少带有一点儿自我放逐的意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诸葛亮常常默念这背得滚瓜烂熟的孟子名言,以此激发、勉励自己。是的,如果连一点儿农活之苦都吃不消,还奢谈什么胸怀大志、成就大业?
在襄阳求学时,诸葛亮常常“抱膝长啸”,对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名要好的学友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反过来问他将来可做到什么官职,诸葛亮笑而不言。他为何不予正面回答?那一笑之中包含着什么内容?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为我们记载了答案:“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原来,诸葛亮的志向与抱负远大得很,他对一般的什么刺史、郡守并不感兴趣,要做,就做像管仲、乐毅那样能够拯衰复兴、济世救民的辅相。当时,学友反问,他不愿伤他们的自尊,只有含蓄地笑笑作答。诸葛亮是否真的具有廓清寰宇所需的经天纬地之才?一般之人,都表示怀疑,只有几位对他有着深刻了解的朋友才认为言之不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有着远大的理想,并对自己实现理想的才智充满了自信。
农耕劳作磨炼了他的意志、强健了他的体魄,使他得以贴近大地、贴近自然,掌握中国农村的底层现状,了解广大民众的生活疾苦。这对他日后的惜民力、反奢侈、倡节俭、讲实际等品格和作风的形成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并且,他还在古朴聪慧的农民身上学到了许多在经卷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比如北伐中原时制作的木牛流马,很可能就是对当时农村的一种运输工具的改进,至少也与他在隆中时曾得到过某位能工巧匠的传授技艺和启发指点有关。 在隆中,诸葛亮对自己的要求相当严格,白天耕种,晚上则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捧卷阅读。白天的劳作实在太累,晚上的阅读又太认真,刚入隆中,诸葛亮的隐居生活多少带有一种自虐的苛刻与严酷。对此,诸葛亮曾著文道:“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他又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静去浮、精诚刻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这就是诸葛亮端正的学习态度。就其学习方法而言,也显得与众不同,因他聪颖绝伦,常常一目十行,“独观其大略”,不搞繁琐的考证,不做寻章摘句的雕虫,而能从总体上对历史、人物、学问予以把握。
这期间,诸葛亮的阅读视野已超越了儒家经典的狭窄范围,广泛涉猎了很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书籍,并对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在论诸子一文中写道:“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在对诸子之得失进行一番审慎的分析后,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充分地吸取百家的优秀养分。
诸葛亮在隆中身体力行的,正是道家所提倡、实践的那种生活方式。他的感受与体验,与老庄有着血脉相通的关系,因此,一旦道学进入他的视野,就如迷路的行人发现了一条畅通的归途。诸葛亮真有一种回家的良好感觉。他捧读道家经典,过着道家奉行的生活方式,结交的朋友也是当地知名的道学隐士如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等人。
公元200年,也就是诸葛亮隐居隆中三年后,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于是,荆、益二州就成了曹操与孙权注目、争夺、吞并的焦点。政治、军事形势的急剧变化犹如涌动的春潮奔卷而来,猛烈地冲刷着襄阳大地。一批英才便在这独特而重要的政治环境中经受历史的锻造与打磨,日渐塑造成形,除了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外,还有庞统、徐庶、孟建、石韬、庞山民、崔州平等一批杰出的风云人物。他们互相拜访、频繁交往、互通信息、集思广益,交换政治见解,交流思想心得,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相得益彰。

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躬耕苦读了10年。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荆州刘表,开始了躬耕于南阳(隆中)的生活。直至,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所以诸葛亮在隆中隐居躬耕了10年。

扩展资料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本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他的父亲诸葛圭曾做过泰山市副市长,可惜在其八岁那年,父亲不幸早逝,诸葛亮随同被袁术任命为豫章(今南昌)市长的叔父诸葛玄赴任,但仅过了两年,叔父也病故了,无奈诸葛亮只能带着弟弟妹妹们投奔了荆州的刘表,开始了躬耕于南阳的寄人于篱下的生活。 诸葛亮曾经在《前出师表》中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其一句话,害苦了现代的两座城市,南阳和襄阳争打诸葛亮这位名人牌,那么诸葛亮究竟是躬耕于南阳的卧龙岗还是襄阳的古隆中?历史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此说并不矛盾,因东汉时设置的南阳郡就包括了今之襄阳。但笔者心中总有一个疑问,从诸葛亮生平年代结合古三国军阀割据地形图考察,其于公元197年离开豫章,投奔刘表,但此时的南阳郡并不在刘表手中,而是在军阀张绣手里,虽然刘表与张绣交好,但既然是投奔刘表,何以却寄身于张绣地盘?莫非诸葛亮先是到了南阳某处譬如卧龙岗,落下脚之后,才投师访友,因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才移住到了襄阳的古隆中?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否则历史上不会无缘无故的留下一个南阳卧龙岗的史迹,前有因,后就有果。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本就是袁术的手下,南阳郡早在公元192年以前也一直被袁术所割据,诸葛家族与南阳应该是有渊缘的,奈何史书对象诸葛玄这样的过渡人物一笔带过,语焉不详。结合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言,从豫章来到南阳后,诸葛亮在师从水镜先生之前的这两年时间里(公元197-199年) ,确实只想做一介布衣,在目睹东汉末年军阀连年征战的乱世中只想躬耕垄亩,保全性命,不求闻达。只是在和徐庶等人师从司马徽之后,诸葛亮才志存高远,来到了南阳和荆州之间的襄阳,而此时的襄阳早就已经被刘表所占领,由于诸葛家族与荆州地界的豪族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他的姐姐嫁给了当地豪族大姓蒯家蒯良的大儿子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为妻。当时荆州的地方势力是以庞、习、黄、蒯、蔡为首的仕族所把持,所以诸葛亮在荆州地界政治上是有依靠和指望的。 那么诸葛亮在隆中究竟隐居了多少年?他在这段蛰伏的日子里都做了哪些出山前的准备?从空间上来说,诸葛亮在南阳共计呆了十年,准确的说,在隆中隐居了八年,即公元199年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到公元226年被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山。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完成了他做为政治谋略家和军事家的文韬武略,他以冷静而缜密的心思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从而形成了他关于三国鼎立的非凡见解,完成了他超凡脱俗、条理清晰的《隆中对》,让一生颠沛流离,惶惶不安的刘备完全折服于他这位足不出户,却谋动天下的山野村夫三寸不烂之舌下,从而惊为天人深信不疑,开始了蜀汉君臣风云际会的开天之作。 诸葛亮之所以隐居在南阳邓县隆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师从当时“江南第一名士”司马徽,司马徽祖居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因避战乱,而寓居襄阳,诸葛亮与司马徽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司马徽是一位大隐于世的高人,其于天文地理,兵法布阵都有很深的研究,且与当地名士如庞德公等人交往甚密,正是因为这种关系,很有可能是司马徽引荐,诸葛亮的大姐二姐才嫁给了当地豪族子弟蒯祺和庞德公(庞山民) ,诸葛亮一家人与当时的上流社会保持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当时聚集在司马徽身边的还有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这些人志同道合,书生意气,可以想见当时这群名士们的绰约风流和无处不在的踌躇满志,他们饮酒作诗,高歌述怀,尽显名士风范。诸葛亮既出生于名门仕宦,自然天纵聪明,在司马徽亦师亦友的精心呵护下,饱读兵书,韬光养晦,为其步出隆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诸葛亮来到南阳郡后只有十六岁,短短十年间,在中原大地饱受战火蹂躏的战乱年代,他能平心静气的处变不惊,把自己从一介布衣书生锻造成荆襄之间闻名遐迩的“卧龙”,这份定力和毅力也是常人所难以想像的,他虽然躬耕于垄亩之间,但国事天下事却处处留心,事事关注,可以想见,他的军事思想以及谋略的形成过程之中,揉合了当时荆襄名士见解中的部分精华,这其中可能受司马徽的影响巨大。在这十年间,诸葛亮不仅系统的形成了自己多谋善断以及谨小慎微的风格,还因其对天下大势的不俗见解而受到当地名士推崇,而这其中,司马徽、庞山民、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功不可没,这些人直接或者间接的充当了“卧龙”先生的说客和托儿。 其三,做为魏晋之前独具特色的名士群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这十年间,诸葛亮的艺术天份渐渐显露艺术造诣趋于精湛,一方面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名师益友不断磨砺的结果。我们知道诸葛亮无论是在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成就,这与他在南阳的这十年之间的闭关潜心修练有关。书法方面,诸葛亮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而绘画方面,唐人张彦远曾考证,“诸葛武候父子皆长于画”。而在诸葛亮征讨南夷时,就曾针对夷人识画不识字而创造出了许多构图宏伟的画作,这些珍贵的画作宋朝时还保存在皇宫之中。在音乐方面,陈寿《三国志》曾载诸葛亮在隆中时“好为梁父吟”,“梁父吟”乃远古用作丧葬的一种民间乐曲,音调悲切凄苦。诸葛亮既善声乐又精于操琴,还是一位乐器的制作大家,曾作七弦琴和石琴,据说诸葛亮还传下了音乐理论专著《琴经》,而在文学诗书方面,因有流传千古的前后《出师表》和《诫子书》,我们不复多言。 其四,诸葛亮在隐居隆中的这段时间内,完成了少年向青年的转变,其标志性事件是成婚娶妻,诸葛亮的妻子是当地名流黄承彦先生的女儿黄月英,又名黄硕。黄承彦本人即是荆襄当地名流,其性格豪爽且眼界和交游极广,黄本人还有一个极为显赫的身份,他是当时荆州地界最有权势的行政首长荆州牧刘表的连襟,是荆州地界豪族大姓蔡氏家族的女婿,得娶黄承彦的女儿,虽然这位黄家小女生来貌丑,但是对寄人篱下的诸葛亮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件政治联姻上的妙招,诸葛亮家族与荆州的豪族大姓庞、黄、蒯、蔡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因此而保证了诸葛亮在隆中足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政治是生活的保障,有了这些保障,诸葛亮才能够静下心来研习兵法,并对天下大事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为出山前做好准备。更难得的是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见多识广且足智多谋,夫妻相得益彰,传说诸葛亮好多发明,比如木牛流马等都要归功于他的妻子。 其五,在古隆中的这段时间内,诸葛亮并不急于出山,而是韬光养晦,非常冷静的对天下大事做出独特而精辟的判断,为自己出山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是广泛造势,通过名士之口推销自己,他不但故作惊人语,以管仲、乐毅自比,而且可能动员了自己的老师司马徽,以及岳父黄承彦和好朋友徐、崔、孟、石等人游说天下。二是冷眼观察,虽然诸葛亮与荆州的政坛上上下下有着微妙的关系,但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缜密分析,知道刘表为人懦弱,大权旁落,荆州并非久留之地,刘表也不是辅佐之人,所以拒不在刘表手下为官,否则依诸葛亮家族与荆州政坛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诸葛亮早就从政为官了。三是深入考察,通过司马徽和黄承彦以及自己的亲弟弟诸葛均等人全方位考察急于得到名士辅佐的刘备之诚意,也害得病急乱投医的刘备不得不三顾茅庐,从而留下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正是因为有了古隆中时期的隐居和蛰伏,诸葛亮这条潜龙才能够以十年之期甘受清贫,在青山绿水和自耕自乐、韬光养晦之中不断磨练和锻造自己,“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当诸葛亮在为自己选择到了政治和军事生涯时的明主时慷而慨之,一诺千金,完成了他在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一生,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做出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成就了他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赤胆忠诚,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惊世伟业。一组用手机拍摄的古隆中诸葛亮隐居地的照片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的系列故事第二集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最喜欢诸葛亮 因为他是忠臣的代表,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光明的一面,智慧,忠诚,勇敢和在维护正统思想的执着。他和关羽都是在人们口口流传下来的故事中得到的升华,其中《三国演义》使大家对他广为知晓。诸葛亮的才能不光是军事上的还有政治上的。他所管理的蜀地人民富裕,政治安定。他...

猪葛亮有哪些事迹?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

诸葛亮在蜀国做的贡献,帮帮忙!!!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

《三国演义》空城计
【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①河南南阳卧龙岗;①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

杜甫《蜀相》赏析
【赏析】诗句用典故的时候,重在简约,不能长篇大论地说历史,而要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这里杜甫用了两个量词来概括诸葛亮的功绩:“三顾”、“两朝”,同样的说法还 有“七擒孟获”、“三打白骨精”等等,用一个量词将这个人的主要功绩都说尽了,不仅全面,还 有体现了作者提炼语言的能力。我们...

关于诸葛亮的事迹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

诸葛亮跟曹操比又有什麽实质区别,凭什麽评价差这麽多?
战略;诸葛亮也答应了刘备,离开隆中的草庐,跟刘备去新野,从 此为他效劳,到死为止)。 《三国演义》关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虽然极不正确而文笔 十分精彩,也连带地似乎不太费力而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请葛亮 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 《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 庐”...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那些地方?
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 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 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

三国演义各人物简介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

诸葛亮是哪个朝代的?
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 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 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

西昌市18175741873: 三顾茅庐的缩写,400字以内.急~~~~·快 -
夷邱爱维: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

西昌市18175741873: 诸葛亮十九岁的时候在哪里?在干些什么? -
夷邱爱维: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于公元197到207年之间在隆中寓居,躬耕苦读,其间与襄阳及周边名士交往频繁,学习各种知识,也为其以后的功绩奠定了基础.因此,在他19岁时,他应该在隆中躬耕苦读.

西昌市18175741873: 三顾茅庐缩写,急 -
夷邱爱维:[答案]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

西昌市18175741873: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
夷邱爱维: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阴险狡诈的曹操、知人善任的孙权、宽厚仁义的刘备、义气善战的关羽、勇猛莽撞的张飞等.他们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葛亮也是其中的一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

西昌市18175741873: 简略说一下诸葛亮的三个事迹,每个一百字左右,急. -
夷邱爱维:[答案] 三顾茅庐刘备得知诸葛亮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第一次,刘备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了.过了几天,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又冒雪...

西昌市18175741873: 三顾茅庐的故事(800) -
夷邱爱维: 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而逃,原先投奔袁绍的刘备又转而投奔了荆州刺史刘表.到了荆州之后,刘备的军队在兵力上得到了补充,就驻扎在了新野.刘备是一个拥有远大政治抱负之人,他驻扎在新野之后,就开始四处寻找贤才...

西昌市18175741873: 有谁知道诸葛孔明的有关事迹 -
夷邱爱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

西昌市18175741873: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介绍100字 -
夷邱爱维: 诸葛亮,三国时期荆州人,今湖北樊襄,自称卧龙先生,自己将自己比作像管仲乐毅一样的人才,受刘备的三顾之恩出山辅佐,初出茅庐便火烧新野,博望坡杀的十万曹军丢盔弃甲,尔后舌战东吴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击曹操,从而形成三国鼎力的局面,之后在成都战役,汉中平定战,蛮方平定战都发挥奇谋夺得了胜利,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企图光复中原,然由于各方原因及魏国司马懿坚守不战不幸在五丈原逝世,享年52岁,死后封号武候,是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兄弟打字好累啊

西昌市18175741873: 诸葛亮再出茅庐前究竟做了些什么,为何无人提及 -
夷邱爱维: 诸葛亮生平--年谱、家氏族谱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

西昌市18175741873: 诸葛亮小传 -
夷邱爱维: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蜀汉丞相.早年隐居隆中,后刘备三顾茅芦,请出诸葛亮作军师.由于当时诸葛亮年纪很轻,所以关羽张飞等人看不起诸葛亮.刘备对他们说道:“孤有孔明,如鱼之得水.”关羽等人听了也就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