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语文必修三所考试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

作者&投稿:绽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六、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 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
③ 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断绝)
2.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强盛)
3.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 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 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
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
二、古今异义
1.国家
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
2.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赢
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9.以致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
⑦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 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
②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统率、指挥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既、已
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利润
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胜利
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有利于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给予,赠送
6.度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尺码、尺度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规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⑤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谱写、创制
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量、计算
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推测、猜测
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通“渡”,过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② 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③ 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④ 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整理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案: 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 “同曝” 晒。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 同“曝”; 晒。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 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 同“披”; 穿着。动词 “闻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 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惫,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 同“否”; 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
不: 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 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不: 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
材: 同“才”; 才能。名词。 仆材 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 同“才”; 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 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 通“才”; 刚刚。副词。 “手裁 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 同“彩”; 颜色,彩色。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 同“脏” 脏腑。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 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 同“抄”; 抄写。动词。 “适 中手自钞录。”
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 通“黜”; 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
二、活用现象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称名)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称名)
9、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
1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1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13、火尚足以明也(明:形作动,照明)1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
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16、负而前驱(名-状)
1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
18、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出,说明,识其本名)
1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名-状) 20、函梁君臣之首(名-动)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2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动,推究)
2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吹起)2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词使动用法,使…鸣)
2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名词作动词,命名)
2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
2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名词作状语,目:亲眼;耳:亲耳)
28、大石侧立千尺(名-状)
2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状)3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名)
-------------------------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被推翻,灭亡,今:翻倒)
4、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 ,今:能愿动词)
-----------------------
四、文学常识
自己看书(不要那么懒啦,这些事情应自己去做了)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慑) 始皇既没(通殁,死) 2、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 (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 今:指划船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 今:获胜,获得)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⑥形容词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⑧形容词作动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4、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平心而度之,无果无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2、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3、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宾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词 聚之(于)咸阳 《师说》 ——韩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
育的机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 今:没有)
(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关系)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 于,引进比较对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

(5)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从师)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要词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吾从而师之(从,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自己做撒,不要依靠网络


河南会考怎么算过,信息技术考试重要吗
各学科具体考试范围如下:1.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的内容。2.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数学1”至“数学5”五个模块的内容。3.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英语1”至“英语5”五个模块的...

高考“3+1+2”的模式是什么?
2021年,广东省新一轮普通高考“3+1+2”模式意思是指“3”就是3门必考科目,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1”就是从物理和历史这两门学科中选1门作为选考科目;“2”是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这四门中选2门作为选考科目。 至于考生的选择性考试科目,须符合高校要求,方可报考相关专业(类);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就是...

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
现在中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当前同学们对语文复习存在着这样 两种心态:一部分同学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几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三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2年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中的一首自读诗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教材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复习和预习,从而让大家在小学阶段夯实...

高中有哪些课程?
\\x0d\\x0a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x0d\\x0a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x0d\\x0...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修四经常考的翻译句子和默写
,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万里悲秋常作客,...

高中文理分科是怎么分的?
是学生自己做出的选择。将教学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让学生做出选择后进行分别教育。文理分科一般是在高一进入高二阶段进行的。虽然实行文理分科,但是不管文、理科都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所分的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2017全国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
(全文,2)王羲之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4.赤壁赋(全文,2)苏轼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6.劝学(全文,3)《荀子》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9.陈情表(全文,5)李密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括号内的数字为必修课本...

高二年级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2.在高一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为高三年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三、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进度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校实际情况安排: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语文》必修五和选修课。 1-9周上完必修5,第10周复习及期中考试,10-18周上选修1,19-20周复习期末考...

关于黑龙江2010年施行新课标高考
1.语文科必考范围: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选考范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选考一类文本的内容。2.数学科1)理科数学必考范围: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和选修系列2中的2-1、2-2、2-3。选考范围:选修系列4中的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

桃源县13893815134: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文言文有哪些? -
进贩丹盛: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最好是全文背诵,因为考试不定)、《过秦论》后三段、

桃源县13893815134: 必修三语文考试出那些古诗,和文言文较多 -
进贩丹盛: 《劝学》,《师说》要求全篇背诵,《过秦论》的后三段背诵,这三课涉及的文言词汇和语法很重要,然后古诗涉及的《蜀道难》,《杜甫诗三首》《 李商隐诗两首》以及《琵琶行》也是背诵篇目,《琵琶行》考试出的几率不大,不过作为积累背一下也是好的嘛,必修三的古诗和文言文都很重要,好好学吧^_^

桃源县13893815134: 高中语文必修三需要背诵的文言文
进贩丹盛: 咏柳--贺之章蜀道难--李白将进酒--李白兵车行--杜甫峨嵋山月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客至--杜甫旅夜书怀--杜甫登岳阳楼--杜甫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从——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一直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桃源县13893815134: 语文必修三需要背诵的文言文? -
进贩丹盛: 1.蜀道难 2.登高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3.琵琶行 4.锦瑟(李商隐) 5.劝学 6.师说 7.过秦论 后三段(如果有时间推荐全背完)

桃源县13893815134: 最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知识点2022
进贩丹盛: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语文这一学科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

桃源县13893815134: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最喜欢考那些句子 -
进贩丹盛: 高中语文必修3背诵的古文中重要的句子 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

桃源县13893815134: 高中语文必修三 有哪些文言文
进贩丹盛: 蜀道难 劝学 师说 虞美人 AND SO ON

桃源县13893815134: 语文必修3的背诵文言文有什么
进贩丹盛: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桃源县13893815134: 就要期中考试了,我想知道语文必修三最有可能考哪些文言文翻译句子,我想再过一遍 -
进贩丹盛: 1、寡人之于国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谨庠序...

桃源县13893815134: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文,古诗有哪些 -
进贩丹盛: 必修三:第一单元1.《诗经》三首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2.离骚(节选)…………………………………屈 原3.*孔雀东南飞(并序)………………………4.*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