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式 详细�0�3

作者&投稿:谷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缘故,是因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2.用“乃” “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 /“为”/“非” (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
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帝感其诚。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动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未己知)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置于谓语前;例②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作动词的宾语、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介词的宾语“谁与”前置
代词+介词+动词/介词的宾语
①豫州今欲何/至? (动词的宾语)
②项王曰:“沛公安在?” (动词的宾语)
○例①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何以知之? 介词的宾语“何以”前置
3.通过“之(是)”提宾。(“之”“是”)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孤臣唯命是听。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名词)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名词)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群臣/(∧之)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有时“之(而)”省略)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4.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一。/为人五,为窗八。
○铸以为金人十二。(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五、状语后置句([状]+动、形+〈补〉)/“以”、“于(乎)”+名词或代词
⑴介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如
介宾短语/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介宾短语/以+宾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六、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七、成分省略句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走)五十步笑(走)百步
3.省略宾语。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动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介词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相如 )为上卿
4.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处所、地点)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现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式 (一)“把”字句的性质 “把”字句是运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涉及的事物置于动词前面做状语的一种句式。例如:(课本上定义: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a.劳动者的力量把大地改变得多美! b.两个人只顾闲聊,把身边的两个孩子全忘记了。 (二)“把”字句的特点 1.谓语部分-----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也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的影响。 2、其次,即使是动作动词,单个动词也很难进入“把”字句的谓语部分,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如: 3、“把”字的宾语 ①“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者事物,不能是无定的、已知的。所谓“有定”是指说话者认为或假定认为是听说双方都已知的事物。 ②“把”字的宾语从构成上来看也很复杂,有名词、代词,也有名词性的短语。 ③从语义关系上看,“把”的宾语一般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如“同学们把作业做完了”。 4、“把”字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和能愿动词在“把”字句中的位置 “把”字句的否定形式一般是把否定词“不”、“没(有)”等放在“把”字之前,很少有放在“把”字之后的。 二、“被”字句:(一)“被”字句的性质 在谓语动词前边用介词“被”表示被动的句子,叫做“被”字句,也称被动句。例如:①弟弟被老师批评了。②小王被雨淋得生病了。 (二)“被”字句的类型 现代汉语中的“被”字句有如下类型: 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施事+谓语动词。例如: ①小王被人打伤了。 ②小王被特务盯上了。 2.有的“被”字句在“被”字之后、谓语动词之前没有名词性宾语成分,格式是:受事+被+谓语动词。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是助词。例如: ①我的好奇心被[ ]鼓动起来了。 ②他们被[ ]欺骗了。 3.“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十施事+所+谓语动词。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为……所”式或“由……所”式和“受……所”式。我们把这些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也看作是“被”字句(或被动句)。例如: ①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 ②他的名字并不为人们所知道。 4.“被……给”固定格式:口语里用在谓语动词前与“被”,“叫”、“让”构成呼应格式的还有一个助词“给”字,它的作用与“所”相当,构成“受事+被 +施事+给+VP”。“给”可用可不用。例如: ①这孩子被他奶奶给惯坏了。 ②收音机叫他给弄坏了。 (三)“被”字句的结构特点 1.“被”字句的主语----有定的、已知的 2.谓语部分-----谓语动词要求有处置性 ①进入“被”字句谓语部分的动词比“把”字句宽泛些,像部分心理动词、认知动词等也可以进入“被”字句的谓语部分。 ②另外、谓语动词前后还有其他成分,譬如状语、补语、宾语、连谓、时态等,不能是一个光杆动词(特别是单音节动词)。例如: 3、“被”字句中如果用了时间副词、否定词或能愿动词,一般应放在“被”字的前边。 (四)、“被”字句的语用意义 “把”字句有“处置”的意义,“被”字句相对地可以说具有“被处置”的意义,即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意念上是受动者,被谓语动词代表的动作所处置,处置行为来源于“被”字的宾语,处置的后果使得主语事物有了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处于某种状态、有了某种经历,谓语部分的复杂性就是要体现这些处置的后果。过去不少论著认为,主语的这种被处置性对主语来说往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如遭受灾祸、受到欺骗、蒙受损失,或者引发某些不利的后果等。 三、连谓句 (一)连谓句的性质 连谓语句是由连谓短语做谓语的句子。连谓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和谓词性短语连用,在意义上每个谓词都能与同一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谓词性词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 (二)连谓短语的特点。 (1)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共用一个主语,或者说每个动词结构都可以和同一个主语分别构成主谓短语。 (2)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不能有语音停顿,书面上不能有逗号隔开,有的根本不能有明显的语音停顿隔开,或隔开后原句的意义、意味就变了。 (3)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没有关联词语,也没有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否则是紧缩句。 (4)介词短语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用不是连谓短语,因为介词已经虚化为虚词。 (三)VP 1 和VP 2 之间的语义关系 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连谓句研究的重点,也是确定和显示连谓句范围的依据之一。如果连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限于两个并分别记为VP l 和VP 2 的话,则VP l 和VP 2 之间有如下语义关系: (1)VP 1 和VP 2 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即VP 1 和VP 2 表示的动作或事件在时间上有先有后,互相衔接,连续发生。例如: ①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上担架。 ②总工程师脱下身上的大衣盖在我的身上。 (2)VP l 说明VP 2 的动作方式 V 1 在前,着重说明后续动作V 2 的方式。这类连谓短语中的V l 的动词之后常常带有表示持续状态的助词“着”。例如: ①他微笑着向我走来。 ②孙处长皱着眉头不说一句话。 (3)VP 1 和VP 2 表示动作及其目的关系 连谓句中,V l 和V 2 有时表示动作和目的的关系。通常情况是用趋向动词“来”、“去”作V 1 、V 2 ,表示动作“来”、“去”的目的。例如: ①你去问问还有票没有。 ②我来想跟您打听一个人。 (4)VP 1 和VP 2 表示动作(或事件)有因果关系 一个表示原因,另一个表示原因引起的结果。一般情况是表示原因的动词性词语在前,表示结果的动词性词语在后。例如: ①王老师今天病了不能来上课。 ②他骑马跌伤了腿。 (5)VP 1 和VP 2 表示互补关系 连谓句里有的V 1 和V 2 是互相补充、互相说明的关系。例如: ①素梅板着脸儿不笑。 ②他呆呆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6)“有”字型连谓句 谓语中连用的谓词性短语,前面是“有/没(有)”构成的动宾短语,构成“有/没(有) +宾语+VP”格式,宾语所往往表示后面动作行为的条件、工具、材料、受事、能力等关系。例如: 小王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小张有资格申请这个岗位。 他没有钱买大房子。 你有权保持沉默。 四、兼语句 (一)兼语句的性质 兼语句是指兼语短语做谓语的主谓句。(课本上认为兼语短语单独成句也是兼语句。)例如: ①我叫他回来。 ②大家选我当代表。 ③她爱小李忠厚老实。 (二)兼语句的类型 VP 1 是兼语句的谓语中的主要动词,归纳兼语句的类型或范围一般从第一个动词入手。在兼语句里,能充当VP 1 的动词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的类。从 VP 1 的语义特征入手可以把兼语句分为以下几类: 1.“使令”义动词作VP 1 的兼语句 表示“使令”义的动词在充当兼语句中的VP l 中占的比例很大。根据这些动词表示“使令”意义的强弱,把它们依次分为:“催逼”类、“派遣”类、“请求”类、“嘱托”类、“培养”类、“带领”类。 (1)“催逼”类 常见的有:催、逼、逼迫、强迫、胁迫、强制、促使、拉、推、催促、揪等。例如: ①你不该逼迫人家服从我们。 ②他一大早就催促我赶快动身。 (2)“派遣”类 常见的有:派、派遣、指派、遣送、打发、指使、调、提拔、介绍、推荐、差、委派、命令、放、招呼、呼唤、叫(“呼唤”义)等。例如: ①领导派我来接您。 ②连长命令士兵们向山后撤退。 ③我叫司机把车开到路边。 (3)“请求”类 常见的有:求、请求、要求、央求、恳求、祈求、请、邀请、喊、哄等。例如: ①她求娘可怜可怜她。 ②小马喊他妈给他开门。 (4)“嘱托”类 常见的有:托、委托、托咐、嘱咐、嘱、叮嘱、嘱托、拜托、告诉、提醒、警告、通知、号召等。例如: ①我托您去办一件事。 ②爷爷叮嘱我要爱惜粮食。 (5)“培养”类 常见的有:培养、培育、教导、辅导、训练、指导、指引、改造、指挥、鼓舞、鼓励、动员、怂恿、支持、鼓动、发动、组织、吸引、吸收等。例如: ①学校培养他成了一名业务骨干。 ②他鼓动我明天跟他去八达岭。 ③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了小发明家作品展览。 (6)“陪同”、“带领”、“帮助”类 常见的有:陪、陪同、送(“陪送”义)、护送、陪送、扶、搀、搀扶、领、带、带领、率领、引(“带领”义)、引导、领导、帮、帮助、协助等。例如: ①向导领着我们爬进了山洞。 ②我陪你去天山看看。 ③我帮你割猪草。 2.“交给”义动词作VP 1 这类动词常见的有:给、交、送(“赠送”义)、借、租、递、赏、赏赐、让给、讲给、递给等。例如: ①他给我一件衣服穿。 ②房东租给我一间地下室住。 3.“喜怒”义动词作VP l 常见的有:喜欢、爱、羡慕、钦佩、佩服、怨、埋怨、气、恨、责怪、责备、痛恨、害怕、厌恶、嫌、表扬、称赞、夸、感谢、祝、祝贺、批评、指责、斥责等。例如: 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 妻子埋怨他不务正业。 我佩服他办事一丝不苟。 他嫌我走慢了。 4.“称呼”义动词作VP l 常见的有:称、称呼、简称、俗称、叫(“称呼”义)、认、追认、封等。例如: ①人们称他是万金油。 ②马铃薯俗称为“土豆”或“山药蛋”。 ③那个瘦高个当地人封他为“赌王”。 5.“有无”义动词作VP 1 “有”、“无”、“没有”、“剩”、“留”等动词后面若跟表示人或动物类的名词或代词,并且名词或代词有谓词性后续成分,这类“有无”义动词句就可以看作兼语句。例如: ①山洼里有个村子叫唐庄。 ②咱们这里没有人喜欢打排球。 ③这片山地无人耕种,长满了野草。 五、存现句 (一)存现句的性质 说明某处所存在、出现、消失、变更某些人或事物的句子叫做存现句。例如: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②眼前显现出两位青年的身影。 ③教室里少了两张桌子。 ④宣传栏上换了新内容。 (二)存现句的类型 根据中段动词或动词性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存现句可分为四种类型:表示存在的、表示出现的、表示消失的、表示变化的。 (1)表示存在的存现句 表示存在的存现句可称作“存在句”。存在句又可根据中段动词的类别不同,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两种。 ①静态存在句 台上坐着主席团。 门前挤着一群顾客。 地上都铺着红地毯。 ②动态存在句 蓝天上飞着几只云雀。 水面上漂动着几条小船。 外面正下着鹅毛大雪。 (2)表示出现的存现句 表示某处人或事物出现的存现句,可称作“出现句”。出现句的前段是表示处所的词语,以方位词或方位短语为多,也有表处所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例如: 她的脸上露出妩媚的微笑。 夜空中出现了几颗星星。 外面已经摆上了酒席。 (3)表示消失的存现句 表示某处所人或事物消失了的存现句,可称为“消失句”。消失句的前段和后段跟出现句没什么不同,中段谓语动词不同,首先不同在意义上,消失句的动词是表示“消失”意义的,如“走”、“丢”、“掉”、“逃”、“少”、“死”等,动词后面一般带“了”,或者动词后带“丢”、“掉”、“走”、“下”、“去”等做补语。例如: 羊圈里丢了两只羊。 会场上少了几个人。 山上掉下去几块大石头。 表示某处所人或事物有所变化的存现句,可称作“变化句”。例如: 他脸上变了颜色。 她的身上换了装扮。 (六)、双宾句(略讲) 定义:动词之后先后出现近宾语、远宾语两层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 例:①他给我一杯茶。 ②我拿你一本书。 ③王老师教我们语文。 ④我问他该怎么办。 ⑤大家称他为“活雷锋”。 双宾语的特点: (1)表“给予”、“接受”、“询问”、“称说”、“谁给谁什么”。 (2)近宾指人或人的等价物,中间无语音间歇,常由简短的代词、名词充当。远宾语多数指物,也可指人,远离动词,一般较复杂,可由词、短语、复句形式充当。 (3)双宾句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句同义句,多数用介词将远宾语或近宾语提前。


文言文解答技巧!如何掌握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绝大部分情况是宾语前置。而宾语前置有四种情况,分别是以下四种: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把宾语放到谓语动词前。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三,用“是”或者“之”表示重复指代时要把宾语放到谓语动词前。四、是一些特殊情况,在这里先不加赘述。其实文言文...

怎样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该怎样判断其中的句子成分,比如状语,宾语...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
四、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主要出现在“中心词+定语+者”和“中心词+之+定语+者”两种格式中,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为“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马之千里者”翻译为“千里马”。数量词做定语通常也放在中心词后面。以上解析了古汉语中特殊句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翻译方法,有助于理解...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译文:残酷的政治 比老虎 还要 凶猛 啊。三、主谓倒装:一般来讲汉语的谓语要放在主语之后,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古代汉语的谓语可以出现在主语之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主谓倒装。主语十谓语 谓语十主语→主谓倒装 当句子用“哉”“矣”“耶”等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时,经常会出现主谓倒装的现象。

古代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几种情况
在古汉语中有三中特殊动宾关系,即:使动、意动和为动。 使动,指的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让宾语发出来的,而不是主语发出来的。在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下面的格式:主语+使+宾语+动词。 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句中的“朝”,必须翻译成“(秦国)统制了八州而使...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有哪些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谓之间加“是”。2.主语后面...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在文言中,“是”很少像在现代汉语中那样当判断词,而多用作代词.因此,文言中的判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语气词表示.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种...

赤壁赋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归纳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白话译文: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三,赤壁赋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疑问句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1)...

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是什么 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意思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这句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①...

求大神解释特殊句式例如状语后置 请给出解题思路 还有红笔下面词翻译...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主要有: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前三种不算很特殊,现代汉语也有。真正要掌握的是“倒装句”。倒装句包括: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几种。这里用通俗的话解释一下你问到的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状语是修饰谓语的,表示...

温宿县18417259438: 语文现代特殊句式有哪些 比如运用叠词什么的 -
壤背复方: 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一、按结构划分:1、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非主谓句名词非主谓句 叹词非主谓句 并列关系 承接关系递进关系 选择关系 总分关系 转折关系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因果关系二、按作用划分:陈述句 否定句 疑问句 感叹句

温宿县18417259438: 汉语单句中的特殊句有哪些?
壤背复方: 现代汉语中特殊句式有六种,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存现句、. [口诀]把被连,兼是现. 1、把字句 把字句是一种用“把”字将...

温宿县18417259438: 特殊句式类型有哪些?分几类? -
壤背复方:[答案] 如果你问的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应该是: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

温宿县18417259438: 语文特殊句式 -
壤背复方: 主要有以下几种吧: 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

温宿县18417259438: 现代汉语中什么是句式,常见的句式有哪些 -
壤背复方: 句式 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句式等等.共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语后置...

温宿县18417259438: 语文中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和定语前置句怎么判断? -
壤背复方:[答案] 这位童鞋啊!下面全是知识啦,你要的好像在第3~5大段里面的吧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

温宿县18417259438: 帮忙解释下文言文特殊句式 -
壤背复方: 我可以解释一下倒装句:(1)状语后置:在现代文中句式为(状语+动词)文言文中(动词+状语)则是状语跑到后面去了 即为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在现代文中句式为(动词+宾语)文言文中(宾语+动词)则是宾语跑到前面去了 即为宾语前置(5) 定语后置:在现代文中为(定语+名词)文言文中(名词+定语)则定语跑到后面来了 即为定语后置 前提为要把文言文翻译出来!!!

温宿县18417259438: 语文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
壤背复方: 文言句式分为: 1、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标准的是“者……也”表判断.也就是要翻译成“XX是XX”的现代汉语句式. 2、被动句----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要翻译成“XX被XX”的现代汉语句式. 3、省略句----百度百科里面有

温宿县18417259438: 求文言所有特殊句式名称和例句如题 谢谢了如题 详细点 -
壤背复方:[答案]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

温宿县18417259438: 特殊句式类型有哪些?分几类? -
壤背复方: 如果你问的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nbsp;,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nbsp;一、判断句式nbsp;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