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如何看待施琅收复台湾之举

作者&投稿:包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看待施琅?~

琅,何许人也?《清史稿·施琅传》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十三年,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击败成功於福州,授同安副将。十六年,成功据台湾,就擢琅同安总兵。”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我用十六个字概括一下,实际上就是施琅“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一些批评者认为,施琅反复无常,不值得歌颂,甚至认为施琅收复台湾,有为父亲、儿子、侄子报仇之嫌,因此,不应该拔高施琅。 我们不禁要问,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它推动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而不应该归结于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等细节问题。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影响后人对于“贞观之治”的评价。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大将施琅出兵台湾,一举收复,使大陆与台湾重归统一。这一历史事件,史学界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历史决策,是康熙帝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以后做出的。台湾郑氏集团拥兵自重、挟海自立,已经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与清政府的谈判中,多次提出“称臣纳供”、“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可以看出,郑氏集团此时已经不是要恢复汉族在中国的统治,而是要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这与当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初衷完全不同,已经不是满汉之间的民族斗争,而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已经不是施琅报不报仇的私人问题,而是国家领土面临分裂的大是大非问题。战争的决策权已不在施琅,而在清政府的统治者康熙帝。这和施琅的个人品质没有多大关系。施琅在防止台湾郑氏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中,是有功之臣,这一点,毋庸质疑。 至于施琅在收复台湾以后,康熙帝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言论,这是与康熙帝的历史局限分不开的。在清政府收复台湾的二百年以后,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中,逐步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于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任命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台湾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那种“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必须抛弃!(
希望采纳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举驱逐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台湾,被封为延平郡王。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任。
此时,清朝的统治日趋巩固,全国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时,郑经集团日益腐化,并勾结荷兰殖民主义者,妄图脱离祖国。1681年,郑经病死,次子郑克爽继任延平郡王,台湾处于“人人思危”、“众皆离心”的局面。
鉴于这种形势,康熙皇帝启用爱国将领施琅再次担任福建水师提督,授予他收复台湾的全权,施琅抱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制订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喉”的进军战略,于1683年6月4日,率领水师20000余人,大小战舰300余艘,直取澎湖。
在激烈的海战中,施琅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在右眼被铳击伤后,“以帕浸血”,“督战益力”。在他的带动下,清军将士舍生忘死,一举攻克澎湖诸岛,首战告捷。
康熙得知喜讯后,当即颁布谕旨,只要郑克爽集团回归,朝廷既往不咎,并从优叙录,加官晋爵,施琅坚决贯彻康熙旨意,表示只要郑克爽等回归,一定“当即赦之”。郑克爽和汤锡范等台湾决策人考虑再三,认为施琅确有诚意,并感于康熙皇帝“谕旨之恳切”,终于作出了历史性的决定,“请求纳附”。
1683年8月13日,施琅赴台湾进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郑成功庙中致祭,接着又发布了《谕台湾以安民生示》和《严禁犒师示》,制订了一系列安民措施,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戴。
尔后,施琅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郑氏政权的全部人员,让他们各得其所,心悦诚服,至此,宝岛台湾在一度分离之后,再一次回到祖国怀抱。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施琅率军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施琅,何许人也?《清史稿·施琅传》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十三年,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击败成功於福州,授同安副将。十六年,成功据台湾,就擢琅同安总兵。”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我用十六个字概括一下,实际上就是施琅“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一些批评者认为,施琅反复无常,不值得歌颂,甚至认为施琅收复台湾,有为父亲、儿子、侄子报仇之嫌,因此,不应该拔高施琅。 我们不禁要问,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它推动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而不应该归结于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等细节问题。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影响后人对于“贞观之治”的评价。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大将施琅出兵台湾,一举收复,使大陆与台湾重归统一。这一历史事件,史学界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历史决策,是康熙帝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以后做出的。台湾郑氏集团拥兵自重、挟海自立,已经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与清政府的谈判中,多次提出“称臣纳供”、“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可以看出,郑氏集团此时已经不是要恢复汉族在中国的统治,而是要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这与当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初衷完全不同,已经不是满汉之间的民族斗争,而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已经不是施琅报不报仇的私人问题,而是国家领土面临分裂的大是大非问题。战争的决策权已不在施琅,而在清政府的统治者康熙帝。这和施琅的个人品质没有多大关系。施琅在防止台湾郑氏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中,是有功之臣,这一点,毋庸质疑。 至于施琅在收复台湾以后,康熙帝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言论,这是与康熙帝的历史局限分不开的。在清政府收复台湾的二百年以后,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中,逐步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于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任命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台湾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那种“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必须抛弃!


施琅究竟是叛徒还是忠臣?该怎样正确评价他?
人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疑问:施琅背叛了明朝难道不是叛徒?但他收复了台湾推进了中国统一的步伐怎么不是爱国的功臣呢?有学者认为,要评价作为明清之际的历史人物施琅,首先不能站在明朝的立场上,更不能充当明朝的遗老遗少,而应客观的认识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满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在...

施琅提出攻打日本的计划后,康熙为什么会选择否决?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 ),擅长海战的施琅以福建水师提督身份收复台湾。他趁着自己刚立战功,上书康熙皇帝,请求出兵攻打日本,拿下弹丸之地,让倭寇永绝后患。康熙连夜召集朝廷商讨是否可行,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康熙皇帝驳回施琅攻打日本的折子。康熙皇帝否决施琅的提议,我认为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

如何看待施琅将军,
施琅(1621—1697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清初著名将领;由于投靠清廷统一台湾,亦有人称他为卖国贼。施琅出生于农民家庭,十七岁即作贼,曾随黄道周出关抗清。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施显到安平(今安海),跟随郑成功出兵南澳抗清,为成...

历史上的施琅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他是如何收复台湾的?
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李光地不仅劝康熙趁机收复台湾,还向康熙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施琅。没想到,李光地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大家虽然赞同出兵收复台湾,但却不赞同李光地举荐施琅。清朝权臣、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素来和李光地交好,但听见李光地要举荐施琅时,索额图火冒三丈,他对康熙说:“施琅此人,三...

施琅大将军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多次上奏却遭到康熙拒绝?
而且在攻打的时候,对于投降的郑家军都是采取安抚的政策,优先投降的郑家军,清兵还可以提供粮食,后来郑克爽以及冯锡范等人也都无条件投降了,施琅后来也奉命驻守台湾。其实施琅收复台湾还是很有私心的,虽然他曾经是郑成功的手下,但是由于郑成功杀了他的父亲和弟弟,因此施琅才会跟郑家结下仇怨。他多次上...

《耦耕史》施琅平定台湾省真相功过争议三百年
清廷迅速反应,任命施琅为同安清军副将,并迅速提拔他为同安连长。当施琅的老部下得知他被降职后,很多人都跟着他。就这样,施琅从郑成功的亲密战友变成了强大的敌人。台湾省三次进攻失败后,“内政部长”消沉了13年。1662年,郑成功率部在浓雾的掩护下收复被荷兰侵略者占领的台湾省。在台湾岛内,郑成功以明朝为正统,梦想...

康熙收复台湾时,为什么会启用施琅?
施琅收复台湾自康熙皇帝亲政以来,为了收复台湾,曾数次遣使前去台湾与郑经谈判。郑经要求清朝在对待台湾的问题上,能够像清朝对待朝鲜一样,当成清朝的属国而不是清朝的一个省府。台湾军民不剃发、不易服。康熙皇帝果断地拒绝了郑经的要求。康熙皇帝平定吴三桂之乱以后,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后,认为收复台湾的...

施琅光复台湾省不屑学伍子胥鞭尸放郑一条生路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奉命率领水师两万余人,战船二百余艘,从铜山出发,攻台澎湖。经过几天的战斗,他打败了澎湖的守军。郑军主力全军覆没,守将刘国轩逃往台湾。施琅占领澎湖后,招募了郑军.眼见大势已去,郑可同意加入清廷,实现和平统一。康熙对施琅以战促和的做法给予了大力支持。当他接到柯鹏虎施琅...

施琅历史评价
[8]台湾历史学家连横对施琅的评价则充满争议,他指出施琅曾是郑氏部将,后来归顺清朝,被视为背弃明朝的叛徒,这引发了道德上的质疑。连横认为,施琅虽有伍员之仇,却参与了灭楚行动,让人难以评价。他认为台湾若能有像申胥那样的人物,可能会有不同命运,令人感叹。[3]在历史上,大陆官方对郑成功收复...

施琅投靠清朝后,仅用一个多月就收取了台湾,怎么做到的?
八月十三日,当施琅到达宝岛时,刘国轩等官员前去迎接。他主动去祭祀郑成功,高度赞扬郑家经营宝岛的功绩,对郑成功没有怨仇。他以大局为重的举动,让郑军和老百姓非常感动。其实,施琅这样做收买了不少人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臣服清朝,避免他们反抗,出现更多的伤亡。就这样,施琅以较小的代价收复了宝岛...

白城市13764475531: 清朝施琅收复台湾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
百狗替硝: 增加清朝国防的重要性(这是施琅希望攻台的原因,康熙皇帝亦同意),一开始是消极治台,但是自从牡丹社事件后,沈葆桢就开始积极制台,由於中法战争的战场扩到台湾,使得清朝才开始重视台湾位置的重要,因此光绪年间台湾就建省了.

白城市13764475531: 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百狗替硝: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施琅背叛了明朝难道不是叛徒吗?他收复了台湾推进了统一中国的步伐怎么不是爱国的功臣呢?施琅(1621 - 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

白城市13764475531: 施琅是忠臣还是佞臣?
百狗替硝: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早年,他曾是郑芝龙的 部将,并于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为了保住自己大明臣子的名节,在郑成功的招 揽下,...

白城市13764475531: 为什么说康熙帝封郑成功为忠臣 -
百狗替硝: 1.郑成功收复台zhidao湾确实有功劳!康熙顺水推舟也是顺应民意; 2.第一稳定台湾局势,让台湾的降臣放心; 3.给自己人树立一个榜样; 4.此外,施琅曾是郑成功的手下,参加抗清活回动,后又降清,施琅收复台湾,一方面对清廷有功,另外一方面他是汉奸又攻打旧主,这在古代是违背道义的行为.康熙把郑成功封为忠臣相应的施琅的名分无形中就提高了,这就答顾全了朝廷的脸面.

白城市13764475531: 施琅是如何收复台湾的?
百狗替硝: 公元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举驱逐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台湾,被封为延平郡主.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任.此时,清朝的统治日趋巩固,全国统一已是人心所...

白城市13764475531: 吴三桂、施琅算民族英雄还是算汉歼呢? -
百狗替硝: 我认为都算汉奸,吴三桂放弃了三海关,引清军入关,加快了明朝的灭亡.施琅背充了郑经,郑经是忠于明朝的,清朝奴性严重,民族间严重不平等,所以施琅也应算是汉奸.

白城市13764475531: 如果郑成功不过早去世,施琅伐台会成功吗?
百狗替硝: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看,郑成功是一直忠于前明的,为此,他不惜和投降清军... 如果按当时的时局看,没有康熙皇帝和李光地及施琅的坚持对台用兵,并在收复台湾...

白城市13764475531: 就康熙统一台湾说说自己的看法 评价 -
百狗替硝: 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支持国家统一的民族主义者就认为施琅和康熙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支持明朝的人就会同情台湾一方,认为台湾的明郑政权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