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作者&投稿:蓍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在临川二中的讲演 曾林(玄河)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能在行将毕业时来到临川二中这样的名校给大家讲文学,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在我看来,这不是目前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里常有的活动,只有回到上世纪80年代或者追溯到我无比向往的鲁迅先生的那个时代,这样的活动才算司空见惯。 文学是什么,这个概念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文学即人学”,这个定义有些过于宽泛。我们也许永远没法给出一个完美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来没有一门艺术像文学那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文学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古时候身世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什么样的人才是卓异而不平常的人呢?接下来我们看到,司马迁列举的无一例外都是写下了传世名著的人。演绎《周易》的周文王,作《春秋》孔子,写《离骚》屈原等等,这些圣贤都因他们的伟大著作而获得了不朽。古人眼中成功的人生有三种,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又叫“三立”说): 立德(道德成功),立功(事业成功》,立言(学问成功)。其中“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可见不只在太史公的眼里,在我们先人的观念中,文学都是获得不朽的最佳方式之一。而历代文人的最高理想,也正是写下不朽的著作并因此不朽。 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意思是说,文章(文学)是关系到国家经营治理的伟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盛事。如果是单纯一个文人说这样的话,我们会觉得他妄自尊大,自吹自擂。但曹丕作为一个皇帝(写这篇文章时他还没做皇帝,不过也已经基本确定了,而且他当上皇帝后仍然非常珍爱自己的这篇文章),他是有资格这样说的。有人可能还会说,曹丕也是一个著名文学家,所以才会这样推崇文人。那我们再看一个国外的例子,人们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这样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自古以来,文人和文学作品的政治倾向,都关系到国家的统治。换句话说,文学一向紧密地和政治牵扯在一起,它可能受到政治一时的支持或打压,表面上受政治控制或利用,但从深远意义上看,文学却始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左右着政治。 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文学是文化和文明的中流砥柱。当然这些对于同学们来说过于抽象过于大道理,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无论是靠文学获得不朽还是靠作品影响政治,都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遥远。那么对于普通人(包括在座的同学们)来说,我们需要文学吗? 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个体而言,狭义的文学活动集中在读书、写作两件事上。和多数活动一样,读书、写作也存在动机。很多人都会问,在种种生存压力下,为什么要花时间去写许多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那么多显然不能对现实生活立刻起效的书——尤其是文学书?原因就在于,人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人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改造物质世界,但人的内心永远是脆弱的。让我们看看作家王小波在《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这篇文章中说的话吧:“在我小的时候,常有一种冰凉的恐怖使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久久地凝视着黑夜。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死。到我死时,一切感觉都会停止,我会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我害怕毫无感觉,宁愿有一种感觉会永久存在。哪怕它是疼。 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象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类似的感觉和困惑,我小的时候也经常对着天空发呆,不知道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按部就班的生活是注定的吗?长大以后每次看到从太空发回来的照片我都在想,假如我是一个宇航员,当我漂泊在太空望着那样小的地球,想起在地球上过往的生活,想到可能的回不去,那是多么大的悲伤和虚无啊!原来人是如此渺小,原来我们在地球上的喜怒哀乐对于宇宙来说是那么微不足道。我们再来看看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里提到的一个故事:伟大的波斯王泽克西斯在看到自己统帅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希腊进攻时,忍不住潸然泪下,他对自己的叔叔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之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他的叔叔回答说,人生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人生固然短暂,但无论在这支大军或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出一个人真正幸福得从来不会感到,而且是不止一次地感到,活着还不如死去,灾难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疾病会时时困扰我们,使短暂的生命似乎也漫长难捱了。”既然每个人都注定要死,那我们生前所做的一切是有意义的吗,还是只是死前的游戏?仅仅这一个问题,就足以让人脆弱不安,何况还有情感、疾病等种种压力。无论多么了不起的人,无论在世俗生活上你多么成功,最终来说,每个人都是脆弱无助的,甚至进一步说,每一个都是人生的失败者。这么说似乎太悲观,但在我看来实际上人类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敢于承认人生的失败、明知道建立的任何东西都无法留住的同时,还执着地追求着梦想,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弗弗西斯,明知即使千辛万苦推石头到山顶它还是会落下来,他还是执着地推着。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怎样面对精神上永远无法彻底消除的脆弱、孤独和恐惧。科学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有一年夏天我从赣州返回南昌,在火车上,我和一个刚刚认识的南昌大学科技学院的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整个车厢都在倾听我们的交锋。这个学计算机软件的同学坚定地认为科学是最重要的,消灭了所有艺术人还可以活着,因为人照样工作、吃饭、睡觉、看病,丢掉科学人却没法生存,他甚至觉得废除汉字以适应计算机发展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则相信,丢掉了文学和其他艺术,人将不再是人,仅能称之为生物。这场辩论是文、理学生对各自所学的信仰和维护,也可以算作西方现代哲学两大派别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产物。这两个派别都是偏执的,前者过于强调科学而丢掉人性,后者又过于以人为中心而排斥科学。所以马克思主义既批判科学主义,也批判人本主义,并对二者合理部分进行继承发展。我们必须承认科学带来的巨大进步,但科学不是万能的。从精神情感方面看,有时候,科学与其说给了我们真理,毋宁说给了我们更沉重的打击。譬如说,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还可以指望一下来世轮回,可以迷信天理报应,现在科学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和进化的,告诉我们人死后会分解成各种元素,告诉我们因果报应只是唯心主义的自欺欺人,告诉我们地球最终是要爆炸的。人类得知这些是该庆幸还是悲伤呢?科学进步让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类的精神并没有成正比地获得相应的快乐和轻松,现代社会的绝望和孤独一点也不比原始社会轻。作家韩少功说:“无论有多少伟大的现代进步,也只是改变了生活的某些形态和结构,却并不能取消生活中任何一个古老的道德难题或政治难题。现代的杀人与原始的杀人都是杀人都是杀人,难道有什么区别吗?现代的绝望与孤独同样是原始的绝望与孤独,难道有什么区别吗?”我们必须承认,文学也不是万能的,从终极意义上说,文学同样无法让人真的获得不朽。我们记住的屈原、李白、杜甫、鲁迅,也不过是几个文字符号,对于已经作古了的他们的个体而言,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但从社会历史功能和精神层面上说,文学实在给了我们太多的精神慰藉、生存动力和另类希望。千百年来,文学充当了人类永恒的桃花源和乌托邦,现实生活总是令人遗憾的,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乌托邦是永远都需要的,而文学给我们提供了营造这样一种个人乌托邦的可能。作家格非作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在水中挣扎,把脑袋伸出来,呼吸几口新鲜空气,感觉肯定很舒服。文学能够提供这样的可能性——“把头从现实的重压下伸出来”。格非说,有了这样的幻想,人才会崇高。乌托邦再虚幻,也应该保留对它的信念。 当前的中国,是文学影响力全面下降的年代。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市场经济大力推动了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商业文化的发展,文化娱乐的多样性选择有力地冲击了文学的地位;比如人们忙于经济活动,心态越来越浮躁,阅读欲望和品味下降;比如创作者队伍良莠不齐,普遍无法创作出具有举国影响的经典的纯文学作品,等等。但文学不会就此消亡的。穷怕了的中国人目前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物质狂欢中,但这种狂欢注定是不会太长久的,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将使人们渐渐觉醒,我们仍然需要文学。面对生老病死和太多未知,从最初口耳相传的歌谣到如今的百花齐放,人类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文学活动。创作者因此升华,占绝大多数的欣赏者则靠它抵挡虚无。即使是当今这个文学再也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浮躁时代,无论你为什么奔忙,承受着怎样的重压,读书、写作都不会过时。 我相信在座的同学都是热爱文学的,或者至少对文学有兴趣,真诚的希望读最经典的作品,写最纯粹的文字,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学习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过上好生活,听听老师怎么说。

——在临川二中的讲演 曾林(玄河)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能在行将毕业时来到临川二中这样的名校给大家讲文学,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在我看来,这不是目前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里常有的活动,只有回到上世纪80年代或者追溯到我无比向往的鲁迅先生的那个时代,这样的活动才算司空见惯。 文学是什么,这个概念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文学即人学”,这个定义有些过于宽泛。我们也许永远没法给出一个完美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来没有一门艺术像文学那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文学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古时候身世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什么样的人才是卓异而不平常的人呢?接下来我们看到,司马迁列举的无一例外都是写下了传世名著的人。演绎《周易》的周文王,作《春秋》孔子,写《离骚》屈原等等,这些圣贤都因他们的伟大著作而获得了不朽。古人眼中成功的人生有三种,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又叫“三立”说): 立德(道德成功),立功(事业成功》,立言(学问成功)。其中“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可见不只在太史公的眼里,在我们先人的观念中,文学都是获得不朽的最佳方式之一。而历代文人的最高理想,也正是写下不朽的著作并因此不朽。 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意思是说,文章(文学)是关系到国家经营治理的伟大事业,是流传万代的不朽盛事。如果是单纯一个文人说这样的话,我们会觉得他妄自尊大,自吹自擂。但曹丕作为一个皇帝(写这篇文章时他还没做皇帝,不过也已经基本确定了,而且他当上皇帝后仍然非常珍爱自己的这篇文章),他是有资格这样说的。有人可能还会说,曹丕也是一个著名文学家,所以才会这样推崇文人。那我们再看一个国外的例子,人们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这样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自古以来,文人和文学作品的政治倾向,都关系到国家的统治。换句话说,文学一向紧密地和政治牵扯在一起,它可能受到政治一时的支持或打压,表面上受政治控制或利用,但从深远意义上看,文学却始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左右着政治。 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文学是文化和文明的中流砥柱。当然这些对于同学们来说过于抽象过于大道理,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无论是靠文学获得不朽还是靠作品影响政治,都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遥远。那么对于普通人(包括在座的同学们)来说,我们需要文学吗? 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个体而言,狭义的文学活动集中在读书、写作两件事上。和多数活动一样,读书、写作也存在动机。很多人都会问,在种种生存压力下,为什么要花时间去写许多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那么多显然不能对现实生活立刻起效的书——尤其是文学书?原因就在于,人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人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改造物质世界,但人的内心永远是脆弱的。让我们看看作家王小波在《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这篇文章中说的话吧:“在我小的时候,常有一种冰凉的恐怖使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久久地凝视着黑夜。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死。到我死时,一切感觉都会停止,我会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我害怕毫无感觉,宁愿有一种感觉会永久存在。哪怕它是疼。 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象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类似的感觉和困惑,我小的时候也经常对着天空发呆,不知道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按部就班的生活是注定的吗?长大以后每次看到从太空发回来的照片我都在想,假如我是一个宇航员,当我漂泊在太空望着那样小的地球,想起在地球上过往的生活,想到可能的回不去,那是多么大的悲伤和虚无啊!原来人是如此渺小,原来我们在地球上的喜怒哀乐对于宇宙来说是那么微不足道。我们再来看看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里提到的一个故事:伟大的波斯王泽克西斯在看到自己统帅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希腊进攻时,忍不住潸然泪下,他对自己的叔叔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之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他的叔叔回答说,人生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人生固然短暂,但无论在这支大军或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出一个人真正幸福得从来不会感到,而且是不止一次地感到,活着还不如死去,灾难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疾病会时时困扰我们,使短暂的生命似乎也漫长难捱了。”既然每个人都注定要死,那我们生前所做的一切是有意义的吗,还是只是死前的游戏?仅仅这一个问题,就足以让人脆弱不安,何况还有情感、疾病等种种压力。无论多么了不起的人,无论在世俗生活上你多么成功,最终来说,每个人都是脆弱无助的,甚至进一步说,每一个都是人生的失败者。这么说似乎太悲观,但在我看来实际上人类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敢于承认人生的失败、明知道建立的任何东西都无法留住的同时,还执着地追求着梦想,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弗弗西斯,明知即使千辛万苦推石头到山顶它还是会落下来,他还是执着地推着。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怎样面对精神上永远无法彻底消除的脆弱、孤独和恐惧。科学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有一年夏天我从赣州返回南昌,在火车上,我和一个刚刚认识的南昌大学科技学院的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整个车厢都在倾听我们的交锋。这个学计算机软件的同学坚定地认为科学是最重要的,消灭了所有艺术人还可以活着,因为人照样工作、吃饭、睡觉、看病,丢掉科学人却没法生存,他甚至觉得废除汉字以适应计算机发展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则相信,丢掉了文学和其他艺术,人将不再是人,仅能称之为生物。这场辩论是文、理学生对各自所学的信仰和维护,也可以算作西方现代哲学两大派别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产物。这两个派别都是偏执的,前者过于强调科学而丢掉人性,后者又过于以人为中心而排斥科学。所以马克思主义既批判科学主义,也批判人本主义,并对二者合理部分进行继承发展。我们必须承认科学带来的巨大进步,但科学不是万能的。从精神情感方面看,有时候,科学与其说给了我们真理,毋宁说给了我们更沉重的打击。譬如说,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还可以指望一下来世轮回,可以迷信天理报应,现在科学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和进化的,告诉我们人死后会分解成各种元素,告诉我们因果报应只是唯心主义的自欺欺人,告诉我们地球最终是要爆炸的。人类得知这些是该庆幸还是悲伤呢?科学进步让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类的精神并没有成正比地获得相应的快乐和轻松,现代社会的绝望和孤独一点也不比原始社会轻。作家韩少功说:“无论有多少伟大的现代进步,也只是改变了生活的某些形态和结构,却并不能取消生活中任何一个古老的道德难题或政治难题。现代的杀人与原始的杀人都是杀人都是杀人,难道有什么区别吗?现代的绝望与孤独同样是原始的绝望与孤独,难道有什么区别吗?”我们必须承认,文学也不是万能的,从终极意义上说,文学同样无法让人真的获得不朽。我们记住的屈原、李白、杜甫、鲁迅,也不过是几个文字符号,对于已经作古了的他们的个体而言,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但从社会历史功能和精神层面上说,文学实在给了我们太多的精神慰藉、生存动力和另类希望。千百年来,文学充当了人类永恒的桃花源和乌托邦,现实生活总是令人遗憾的,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乌托邦是永远都需要的,而文学给我们提供了营造这样一种个人乌托邦的可能。作家格非作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在水中挣扎,把脑袋伸出来,呼吸几口新鲜空气,感觉肯定很舒服。文学能够提供这样的可能性——“把头从现实的重压下伸出来”。格非说,有了这样的幻想,人才会崇高。乌托邦再虚幻,也应该保留对它的信念。 当前的中国,是文学影响力全面下降的年代。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市场经济大力推动了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商业文化的发展,文化娱乐的多样性选择有力地冲击了文学的地位;比如人们忙于经济活动,心态越来越浮躁,阅读欲望和品味下降;比如创作者队伍良莠不齐,普遍无法创作出具有举国影响的经典的纯文学作品,等等。但文学不会就此消亡的。穷怕了的中国人目前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物质狂欢中,但这种狂欢注定是不会太长久的,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将使人们渐渐觉醒,我们仍然需要文学。面对生老病死和太多未知,从最初口耳相传的歌谣到如今的百花齐放,人类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文学活动。创作者因此升华,占绝大多数的欣赏者则靠它抵挡虚无。即使是当今这个文学再也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浮躁时代,无论你为什么奔忙,承受着怎样的重压,读书、写作都不会过时。 我相信在座的同学都是热爱文学的,或者至少对文学有兴趣,真诚的希望读最经典的作品,写最纯粹的文字,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学习文学的意义有哪些
像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为什么享有所有书籍所不及的荣誉呢???想想,这些书不光反映了一个时期作者特有的思想,而且还有很深的文学主旨。作者的水准可见一斑~~《资治通鉴》也是这样的例子 最后总之我要说一句,无论什么学科什么行业,都或多或少与文学打交道 如法律、政治、历史、地理,它们不也靠...

当今人还需不需要文学?为什么?
个人认为是需要的。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文学作为一种文明的发展形式,代表了人类的进步,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从潜能开发的角度讲,文学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人的大脑的潜能开发。文学的消失对商业,文学,政治似乎都没有什么好处。好的文学是一种美,对于美的事物,没有理由不需要。

为什么要学习文学?
学习文学,就是为了提高语言文字的使用水平,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因为人的心理是复杂又多变的,要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出来,需要多种方式和很高的技巧。有些时候,不写首诗就不足以表达心志的高远。如果不会写诗,就很难表达到位。有些时候又需要表达得朦胧模糊,让有心人去猜和理解,以此来考验和...

人们为什么会有确诊式文学的需要?
「确诊式文学」的走红反映了人们对于情感、心理、人生等方面的共鸣和渴望表达的需求。通过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与特定角色或故事情节联系起来,人们能够寻找到共同的情感连接,并在其中找到安慰和认同感。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将自己的精神状态单纯地归类为某个角色是一种简化和概括。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复杂多变...

文化塑造人生为话题的议论文或演讲稿,600字左右
德国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描述文学的美丽:文学是这样一种景观,他在大地与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文学家鲁迅对文学的理解更为透彻,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瑰宝,是永远照耀我们精神领空的灯火。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需要力量、美丽与...

文学有意义吗?现代社会需要文学吗??
当然需要.当然有意义.文学首先是个人倾诉的途径之一.越来越孤独的现代人,需要倾诉.文学还是人们之间产生共鸣交流的重要手段.文学还是传播真善美最好的方式.文学还是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让人安慰宁静的镇静剂.文学还是...太多了,没空细说.

为什么人需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它始终关注人,关注我们的生活处境,伟大的作家总是试图回应我们的世界怎么了这样的问题,并且,就算他提供不了答案,至少也提示重点所在,一个未遭人生之苦的人并不需要经典文学,因为消遣已经霸占了他的生活,但当他觉得人生不圆满时,经典文学是为数不多可以回应他困惑的事物。一个认同黑暗森林法则的...

为什么理科生需要文学素养
回答:上课玩手机就是提高文学素养的一种好方式 嘻嘻

我们今天需不需要文学
需要,无论何时,文学给人的教育都是无法磨灭的。当今社会的浮华与快节奏,也许有人说不适合文学存在,但是,只要有人,就有文学。

在这个时代,为什么我们仍需要阅读?
在这个时代,我们是仍然需要阅读的,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不读书,有眼无珠。经常阅读是有很多好处的,可以提升人的认知和学问,还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主要好处体现在以下几点!1、阅读可以使人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书籍是...

宁城县18751289927: 文学的意义? -
书傅诺邦: 学习文学能使人陶冶情操,更明白事理.学习文学也是打发时光的好途径,文学将人带到通往理想,智慧的深渊.文学是一个广概的说法,我认为像哲学,逻辑学等等都与文学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不同的学理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文学可以说罗...

宁城县18751289927: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 -
书傅诺邦: 我们所倡导的文学价值观体现在:文学的理念、行动和结果都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学具有现实价值.文学具有理想价值.如果说宗教是神的赞歌,那么文学则永远是人的赞歌,它的理想价值由于始终确证着人的价值,因而释放着对人、对历史、对未来恒久的影响力.这也就是世界文学名著和中国文学名著久盛不衰、万世传承的根本原因.

宁城县18751289927: 当今人还需不需要文学?为什么? -
书傅诺邦: 个人认为是需要的. 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文学作为一种文明的发展形式,代表了人类的进步,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从潜能开发的角度讲,文学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人的大脑的潜能开发. 文学的消失对商业,文学,政治似乎都没有什么好处. 好的文学是一种美,对于美的事物,没有理由不需要.

宁城县18751289927: 文学的作用是什么? -
书傅诺邦: 文学三大基本社会作用是: 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 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宁城县18751289927: ,文学的美学特征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
书傅诺邦: 文学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中国当代文学论著在谈及文学的特征时,认为\“用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根本特征.其审美特征有三: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宁城县18751289927: 文学会给人什么,为什么要学 -
书傅诺邦: 著名作家殷谦在其杂文集《殷谦杂文全集》里对文学价值做过详细论述:“作者的人格状况和人文素质是诠释文本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读者的态度以及作者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他能不能使读者体验到诗性的意味和纯...

宁城县18751289927: 5、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 -
书傅诺邦: 文学艺术作为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能动的审美的反映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种特定意识形态,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在...

宁城县18751289927: ①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②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
书傅诺邦: 只有不停的奋斗, 才能成为生活 的强者;只要勇敢的经历黑夜,就一定能迎来光明.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一些生活常识,这世上最靠得住的就是智慧和本领,别比固有的知识禁锢了自己的头脑,无论从事哪个行道,有了文学, 有了 智慧...

宁城县18751289927: 人类为何要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概论方面的 -
书傅诺邦: 文学创作更能站直出当代的时代特色,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时代背景,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宁城县18751289927: 早期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 -
书傅诺邦: 为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于是有了文字,后来就发展成为现代的文学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