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结局是否是曹雪芹想要的?

作者&投稿:侯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高鹗写得好吗?这个结局是本来曹雪芹想要的吗?你认为应该是个怎样的结局?~

高鹗写得世俗了,变成了迎合当时的社会风气的小说,这定不是曹雪芹想要的,因为后面的四十回与前面的风格与韵味偏差不少。至于怎样的结局,我们的想法就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原意了……

1.那一段诗词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好了歌》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勾画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剧烈争夺,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在这里,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败坏,政治风云的动荡、变幻,以及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等等,都表现得十分清楚。这种“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是封建阶级内部兴衰荣枯转递变化过程已大为加速的反映,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日渐腐朽,它的上层建筑也发生动摇,正趋向崩溃的反映。这些征兆都具有时代的典型性。作为艺术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极其生动的封建末世社会的讽刺画。然而,当他企图对这些世态加以解说,并企图向陷入“迷津”的人们指明出路的时候,他自己也茫然了,完全无能为力了。他只能借助于机智的语言去重复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虚无广义滥调和断绝俗缘(所谓“了”)便得解脱(所谓“好”)的老一套宗教宣传,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极端愤懑和失望。这样,他自然地就使自己先陷入了唯心广义的迷津。
《好了歌注》中所说的种种荣枯悲欢,是有小说的具体情节为依据的。如歌的开头就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预示,还有一边送丧一边寻欢之类的丑事,书中也屡有不鲜。但要句句落实某人某事是困难的,因为有些话似乎带有普遍性。脂浓粉香一变而为两鬓如霜便是自然规律,它可能是对大观园中一些女儿的概括描写。倘说白首孀居,则有指宝钗、湘云的可能。此外,小说八十回以后的原稿已佚,所以也难对其所指下确切的断语。
当然线索还是有的,比如甲戌本的批语(它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指出沦为乞丐的是“甄玉、贾玉一干人”,这与原燕京大学藏七十八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九回脂批说贾宝玉后来“寒冬酸齑,雪夜围破毡”是一致的。但由此我们又知道甄宝玉的命运也与之相似,可见贾(假)甄(真)密切相关。“蓬窗”换作“绿纱”的,脂批说是“雨村一干新荣暴发之家”,又说戴枷锁的也是“贾赦、雨村一干人”,那么他们后来因贪财作恶而获罪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说是“贾兰、贾菌一干人”,贾兰的官运可从后面李纨册子中的判词和曲子得到印证,贾菌的腾达则是他人后续四十回所根本未曾提到的。
有两条脂批,乍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即批“两鬓又成霜”为“黛玉、晴雯一干人”,说“日后作强梁”是“柳湘莲一干人”。这些都是已知结局的,岂黛玉能够长寿,睛雯死而复生,湘莲又重新还俗?当然不会。其实,前者是批语抄错了位置,应属下一句,指她们都成了“黄土陇头”的“白骨”;后者则是将第六十六回中作者描写在外浪迹萍踪的柳湘莲所用的隐笔加以揭明。有这样一段文字:“薛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奇事:我同伙计贩了货物,自春于起身往回里走,一路平安。谁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我们性命。我谢他又受,所以我们结拜了生死弟兄。……’”这段话颇有含混之处。比如说“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我们终究不知柳是从何而来的,而且他一来,居然毋需挥拳动武就能“把贼人赶散”,他的身份不是也有点可疑吗?就算他这几年“惧祸走他乡”是在江湖行侠吧(书中对他在干什么行当讳莫如深),侠又何尝不是“强梁”呢?(《庄子·山木》:“从其强梁。”吕注:“多力也。”)可见,脂批在提示人物情节上都不是随便说的。
有一条脂批很容易忽略它提供情节线索的价值,即批“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绛)芸轩等处”。草草读过,仿佛与“陋室空堂”两句同义,都说贾府败落,细加推究,所指又不尽相同,否则何不说“宁、荣二府”、“大观园”或者“蘅芜院、藕香榭等处”呢?原来,我们根据多方面线索得出的结论:贾府获罪,宝玉离家(或为避祸)在外淹留不归,时在秋天。此后,他的居室绛芸轩当然是人去室空。林黛玉因经不起这个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忧忿不已,病势加重,挨到次年春残花落时节就泪尽“证前缘”了,潇湘馆于是也就成了空馆。“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回到大观园时,黛玉已死了半年光景了,原先“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如今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指出佚稿中文字),怡红院也是满目“红稀绿瘦”(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的凄惨景象,而两处室内则是“蛛丝儿结满雕梁”。这就难怪宝玉要“对境悼颦儿”(庚辰本第七十九回批)了。
此外,也有歌中虽无脂批,但我们仍能从别处提示中得知的情节,如择佳婿而流落烟花巷的当是贾巧姐。至于既无脂批又难寻线索的话,如“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之类,那就不必勉强去坐实了。因为,即使不作如此推求,也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两首歌的精神实质的理解 。
2.那一段诗词的文学价值最大?
《葬花呤》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种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曩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也正是为此。那么“玉兄之后文”指什么呢?指的是下一回即二十八回开头写宝玉在山坡上听黛玉吟此诗时的感受那一段文字。其文曰:
……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解脱也)这段悲伤。
宝玉从听《葬花吟》中所预感到的,首先是“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然后才推及他人、自身大观园花柳等等,可见,说批书人“身非宝玉,何能下笔”的意思,就是指出此诗非泛泛之言,必要像宝玉那样能想到黛玉无觅处等等,才能理解诗中蕴涵的真意。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其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句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则“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让她作“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都难留”,幻想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到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潇湘馆更是一番“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宝玉“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
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该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似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现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她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3.那一段诗词你觉得揭示人物命运最晦涩难懂,理解的分歧最大?
《怀古绝句十首》
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不过,说《怀古绝句十首》都是自己所亲历的地方的古迹则未免是信口编造。且不说她北至内蒙呼和浩特、南至交趾是否可能,即如蒲东寺、梅花观本传奇作者所虚构,又何从去寻找古迹呢?李纨关于“关夫子的坟多”的解说只是替她遮羞而已。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何至于前来投靠贾府呢?不过,她眼前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这一点,留待《真真国女儿诗》中去说。薛宝钗挑剔她妺妺做的蒲东寺、梅花观二首,说是史鉴中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要她另做两首,几句话把宝钗卫道者的脸孔画得十分维肖。黛玉笑她“矫揉造作”,可谓一语破的。
《怀古绝句》是否真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制春灯谜儿呢?恐未必。《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如果硬从这方面加以论述,将是勉强的。我们把对这些诗的另一种看法也提出来,因为有待进一步讨论,所以写在“备考”里,以供参考。后面的《五美吟》也仿此。
4.那一段诗词你觉得揭示人物命运比较好理解?
《红楼梦曲》
《红楼梦曲》十二支,加上前面的引子和后面的尾声,共十四支曲子。中间十二曲分咏金陵十二钗,暗寓各人的身世结局和对她们的评论。这些曲子同《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一样,为了解人物历史、情节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提供了重要线索。曲子是太虚幻境后宫十二个舞女奉警幻之命“轻敲板,款按银筝”唱给宝玉听的。宝玉拿着《红楼梦》原稿,“一面目视其文,一面耳聆其歌”,但听了以后仍不知道它说些什么
回答者:zcksjh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18 20:23

红颜薄命”的挽歌——《红楼梦》人物赏析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9002 文章录入:天堂鸟 〕


“红楼梦” 是什么意思?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红楼”?这是唐代诗人特用语,专指当时高层人家妇女的住处,文化境界的闺门绣户,世上美好的地方。中国那种具有民族色彩的两层建筑:雕梁画柱,朱栏、珠帘,美极了。既然红楼是女子住的地方,而英文译本却译成Red Mansion。朱门、朱邪就是富贵大官僚家,这就把重点从女性的暗示整个移给了男人。这个朱门、朱邪,就是男人做官、做宦,做威、做福,做权、做势的地方,这个译文整个失掉了“红楼梦” 三个字的意味。

《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曲》。“金钗”、“裙钗”原是古代对妇女的指代,而“金陵十二钗”则是《红楼梦》对书中十二个风灵神秀的青年女性的总称。这套曲子出现在全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为“指引迷津”特命十二个舞女演唱给他听的。这套曲子对书中十二个贵族女性的思想性格和身世命运所作的提纲挈领的介绍,在《红楼梦》的整个悲剧构思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红楼梦》人物当中,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她们之间围绕着与贾宝玉的婚姻恋爱产生的矛盾纠葛,也就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是构成全书情节的基本线索之一。但这矛盾所具有的丰富社会内容和深刻悲剧因素,却远非通常的“三角关系”所能比拟。

薛宝钗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照理说,她“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也出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也使她与那样的环境、社会绝无冲突,相反倒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会。所谓“金玉良缘”,之说虽是出于癞头和尚冥冥之中的安排,实则反映出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为迫使宝玉尽心“正务”,读书上进,以便继承祖业而在婚姻问题上作出的抉择。曲中称薛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就是以“雪”“薛”的谐音暗喻她的冷漠和超然,书中还多次以“冷香丸”、“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隐喻来强调她性格的这一特点,我们读到金钏投井,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及抄检大观园等震撼人心的章节时,不难发现她超乎常人的冷静以至冷酷。她对贾宝玉并非全无感情,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却大相径庭。因此,“金玉良缘”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杯没有爱情的苦酒。尽管薛宝钗能克尽妇道,象传说中的孟光那样“举案齐眉”,几近完美,但贾宝玉仍不能忘情于悲凄而逝的林黛玉,最后怀着不平之意撒手出家,而薛宝钗也不免在孤寂冷落中抱恨终身。薛宝钗的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却自有其发人深思之处。

林黛玉是曹雪芹下笔最用心。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在戏中最能博得大家同情、喜爱、痛哭的人物.恋爱中的林黛玉终日以泪洗面,这不能仅仅责备她是“小性儿爱恼”。固然,在爱情萌生的初期,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林黛玉却执着而深沉,愈斟情重,以至于求全责备,这种性格的差异曾引起一些误会和风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真挚的爱情有悖于那个时代陈腐的道德观念。苦于无法表白,他们只能以“囫囵不解语”相互试探,“一个在潇湘馆迎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一旦宝玉“诉肺腑”,剖白心曲,误会也随之冰释,他们的性格冲突就让位于第二个更深刻的冲突,即他们的爱情与环境、社会的尖锐冲突了。这时黛玉深感“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沉重郁抑之情反日甚一日,其间虽有紫鹃为促成他们婚姻进行过勇敢地努力,宝玉也为此激成“痴迷”,但主宰着他们婚姻的贾母等人依然无动于衷。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发展了黛玉忧郁清怨的性格,终于泪尽而亡。

王熙凤是书中刻划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而这些特点都与她的悲剧有关。王熙凤是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又一度协理宁国府主持秦可卿丧事,集贾府家政大权于一身。在管理家政上她精明强干,不惮辛劳,既威重令行,又巧于应酬,获得了贾母等的宠爱和信任,竭力支撑着这个华阀世家的“虚体面”,“假排场”,但也因此成为家族中房族、长幼、主奴等复杂矛盾的纠结点,使她力拙心劳,四面树敌,上不见赏于翁姑,中不见爱于夫婿,下不见重于奴仆。另一方面,她身上又集中了剥削阶级冷酷贪婪的本质特征,不顾“旧家规矩”,也不信“阴司报应”。人们不会原谅她“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的狠毒作为,也很难忘记她素昔营私捣鬼的种种勾当,而“毒设相思局”、“大闹宁国府”等事,既暴露这个家族的糜烂腐败,又加剧了它内部勾心斗角的纷争。这样,王熙凤就处在一种奇特的矛盾地位:她在费尽心机支撑贾府摇摇欲坠的大厦,又在挖空心思动摇它的基础,最终又与这个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被脂批认为是“警拔之句”,就在于它通过王熙凤的典型形象,准确精炼地概括出这一类人悲剧命运咎由自取的特点,至今仍能给人启示。

除了上面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性格,各自不同的身分地位,各自不同的遭际归宿。她们的形象从不同的侧面丰富着“红颜薄命”的社会内容,引起人们长久的同情、喟叹与争论,成为一个个具有美学意义,同时又包括深刻历史内容的命题。 就拿贾探春、史湘云和贾迎春来说吧,她们外貌、气质的差异是一望可知的,但在时代的“风刀霜剑”面前,却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探春浑名叫“玫瑰花”,在大观园诸女性中以干练、刚强和决断著称,又因系庶出而格外自尊,这些性格特色,在她代理家政,锐意改革中显得十分突出。尽管她在激愤中曾对家族关系作过一针见血的揭露:“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其实倒是她对家族命运最为关切和焦虑的。但她的归宿,却是在家族败亡之后只身远嫁。

绰号“二木头”的迎春的命运自然不问可知了。她怯懦无能,遇事退缩,只求清静自保,最后被昏愦刚愎的父亲贾赦嫁给了、或者不如说是卖给了孙绍祖,“准折”五千两借银。她是贾府姊妹中最先死于非命的。她的悲剧结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贾府没落的趋势。迎春等人安于待命,任人摆布,没有追求,也没有抗争,这也是贾府中许多女孩子身上潜藏的悲剧因素。

元春贵为皇妃,曾为衰微的贾府带来“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短暂繁兴,但她出现在为省亲兴建的大观园时,却是“默默叹息”,“满眼垂泪”。她把深宫称为“不得见人的去处”,又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终无意趣”,道尽了满腹幽怨。曹雪芹把她列入“薄命司”,含蓄地对封建君权进行了批判。李纨青春丧偶,唯知奉亲养子,“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她把自己的青春以至心灵都默默地埋葬在“三从四德”的闺范之中,终于盼得孤子成立,“母以子贵”,她也能坐享荣华了,这正是封建社会大加旌奖的楷模表率。

妙玉和惜春都皈依了佛门,性情也都乖僻。不过妙玉是因“舍身消灾”自幼出家,她的孤标傲世很大程度是出于对世俗社会肮脏现实的不满,也因此不为世容,最后被污浊黑暗的社会吞噬。而惜春却是从宁国府卑污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畸形儿,怪僻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的“看破红尘”,不过是出于对现实的绝望,遁入空门,更是消极的逃避。但她的结局,也未必胜过三个姐姐。据脂批说,她最终沦落到“缁衣乞食”的境地。程高续书写她在紫鹃伏侍下仍在“家道复初”的大观园内修行,显然是有乖原意的。妙玉、惜春的悲剧结局,说明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是无处逃遁的。

贾巧姐和秦可卿,是书中着笔较少的两个人。暗示贾珍与她乱伦是整个贾府败亡的起因,但作者后来删去了这个情节,并且改塑了秦氏的形象。巧姐的故事应该和刘姥姥有很大关系,她在贾府破败,凤姐病亡后,被亲属拐卖,后来刘姥姥救援收养了她,在农村纺绩耕作,自食其力,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大家知道,《红楼梦》的结构艺术是以严整缜密见长的。为了使书中众多的人物和线索能够迅速展开并活跃起来,曹雪芹将前五回的篇幅主要用于勾勒轮廓、交代人物、点染背景。通过前四回的描写,读者已初步把握了贾府的全貌、重要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而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观看的十二钗“簿册”,则从纵横两个方面加强了全书结构的整体性。横的方面,它扩展了前几回介绍的主要人物范围,补充了湘云、妙玉、巧姐等人物,并突出了这些人物的性格、身世、命运,形成一份主要人物表。纵的方面,它提动着宝、黛、钗悲剧和贾府衰亡这两条全书的基本线索,以强烈的暗示揭开了悲剧的序幕,并与书里其他部分中人物命运的隐喻征兆互相映照,成为整部作品悲剧主题的基本旋律,这就使读者不致在即将铺写到的大观园里秀丽繁华、欢声笑语的景象描写中错会了作者的命意。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提示手法和以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有所不同,它在结构上的功用显然得力于曹雪芹对当时戏剧艺术的借鉴和创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的《凡例》谈及全书题名时曾说:“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指出了它在作者总体构思中的重要地位。

曹雪芹在创作中耗尽心血、又遭遇到其他不幸,“书未成”即“泪尽而逝”,仅仅遗留下大约八十回遗稿,而这些遗稿,也还处在修改的过程之中,个别人物的结局作过重大更动,而曲文却未能作相应修订的缘故,例如秦可卿之死就是如此。通行本的后四十回,是由程伟元、高鹗续写的。客观说来,程高续书大体完成了曹雪芹的悲剧构思,力图按照原书的各种隐喻暗示来安排人物的结局,其中个别章节,例如“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还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审美趣味都远逊于曹雪芹,一些地方又有意歪曲了原意,尤其结尾写“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初’,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矣”,更是与原作精神“绝异”(鲁迅语)的败笔,很多读者和研究者是不满意的。为了更好地探索曹雪芹创作的原意,揭开“十二钗”悲剧结局之谜,不少研究者花费了很多精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例如有人认为《枉凝眉》曲中的结句,表明黛玉是在贾府抄没,宝玉被羁时日夜悲泣,终于在这年夏米死去。又如有人认为《世难容》曲中“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一句并非指妙玉沦落风尘遭遇不幸,而是说她“虽流落风尘”却“依然婞直如故”。但也有一些说法是出于对曲文只言片语的臆断,例如认为元春是在农民起义军进逼京都后被赐自尽,湘云是在烟花巷里突遇故夫,于床第之间相拥好合“虚脱而死”,等等。这些说法,显然是脱离了《红楼梦》的具体内容和人物整体形象、采取抉微索隐,断章取义的方法得出来的,恐怕绝大多数读者都难以接受。

《红楼梦》最终是一个悲剧,这是无可争议的。但究竟悲惨到什么程度,却往往众说纷纭。其原因就在于早期抄本最多的也仅存前八十回,后面的部分人们只能根据脂本的残存部分和脂批去分析和猜测。后来被人们认可的程伟元、高鄂的整理本,即“程甲本”和“程乙本”,给读者的印象是,贾家虽然败落,但并未象书中所预言的那样一败涂地,而是峰回路转,由于“沐皇恩”而“延世泽” ,最终又“家业再振” 、“兰桂齐芳”了。这部一百二十回本的 “红楼梦”是后人唯一能见到结局的版本,同时这样的结局也符合人们的心理愿望,故印数最多,流传最广 ,给人们打下的烙印也最深。
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又经几代流传,至今也有几十种之多。从清时的藤花榭刊本、三让堂本到东观阁本 、双清仙馆本 ;从解放前的东亚图书馆本 、大达书局本到新文化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及万有文库本;从解放初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作家出版社本到天津古籍出版社本 、齐鲁书社本、浙江文艺出版社本,以及各大学 、各省出版及再版的版本,可谓林林总总 、洋洋大观了。可是这些版本,虽然也略有差异,但都没有超出程 、高整理本的范围,书的结局也是相同的。
那么,曹雪芹原著《红楼梦》的结局到底是怎样安排的呢 ?曹雪芹的创意又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试作如下分析。、

一 、一个臆造出来的结局

程 、高整理本《红楼梦》的祖本,就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和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程伟元等人用木活字先后两次排印的本子,简称程高本。前一种本子被胡适先生称作《程甲本》 ,后一种本子被称作《程乙本》。
以后 ,由于受脂砚斋等人评批《红楼梦》的影响,又相继出现了护花主人(王希廉)评批的双清先馆本,太平闲人(张新之)评批的妙复轩刊本,以及将王希廉 、张新之 、姚燮等人评批合刊的“三家评本” 、“八家评本”等等。到了清朝末年,评点《红楼梦》开始风行,各种刊刻本大量出现。正因如此,《红楼梦》一书才得以广泛流传。但是,这些流传的《红楼梦》均是以程 、高本 作底本的。
《程甲本》还是应属于脂本系统的。因为前八十回的文字还是脂本系统,基本上与《甲戌本》 、《庚辰本》相近。后四十回为程伟元和高鹗所依据曹雪芹残稿整理而成。而将《程乙本》同《程甲本》相比较,差别却很大。经考证,全书被改动的文字将近二万字。前八十回改动的文字 将近一万五千字,后四十回也改动了将近五千字。这绝不象程伟元在《程乙本》序中所说的那样:“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定无讹……” ,这一“校” ,一“阅” ,一“改” ,一“定” ,竟如此大动斧锯 ,不仅改动了书中的情节 ,改变了全书的结构安排 ,而且不顾脂本正文中关于结局的提示和脂批关于结局的评批 ,在后续的四十回书中 ,硬塞给我们一个臆造出来的“家业再振” 、“兰桂齐芳” 的大团圆结局!
为了证明“程高本”是“改定无讹”的曹雪芹原著 ,程伟元在 《程甲本》的序言中还郑重声明:“……然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 ,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原本 。即间称有全部者 ,及检阅仍只八十卷 ,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二十卷之目 ,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收罗 ,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 ,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 。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 ,遂重价购之 。欣然翻阅 ,见其前后起伏 ,尚属接榫 ,然患漫不可收拾 。乃同友人细加嫠剔 ,裁长补短 ,抄成全部 ,复为之镌版 ,以公同好 。《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说得何等可信 !如果只看这篇序的文字 ,不看全书的大改 、大动 ,这“程高本”俨然就是曹雪芹的原作无疑了 !可是 ,就是这篇序文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骗了我们将近一百年 !程 、高整理本凭借木活字印刷 ,字迹精美 、清楚 ,装祯整齐 、美观 ,尤其是故事情节完整 ,颇受欢迎 。原印本每部竟卖到数十金 !翻刻本也要卖到二两 。后来又由于评点派的出现 ,特别是 从王希廉评点《红楼梦》开始 ,更使“程高本”如虎添翼 ,风靡天下 ,真个是“闲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的局面了 。就以王希廉评点的双清仙馆本《红楼梦》来说 ,竟独自垄断《红楼梦》市场长达八十余年 ,再加上相继出现的评点《红楼梦》,前后足足垄断了近一百二十余年 !直到《戚序本》的刊行 ,才打破了《程高本》一统天下的格局。
程 、高整理本《红楼梦》尽管在《红楼梦》一书的普及、 流传中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但它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改变了全书的结构安排 ,臆造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个必须更正也必须探讨清楚的大问题。

二 、《红楼梦》的结局就是贾“死”薛“亡”

程、高整理本的结局,不是曹雪芹原著所安排的结局。这从书中即可找到答案。
曹雪芹着意为四大家族所选定的姓氏以及对四姓先后顺序的精心排列 ,就是为了向读者预示《红楼梦》的结局而精心设计和安排的 。
《红楼梦》一书中四大家族的姓氏 ,集中出现是在第四回的那张“护官符”上 。这张“护官符”很重要。
在《戚序本》第四回的回前总批中 ,批者特别提醒阅者注意 :“请君着眼护官符 ,把笔悲丧说世途 ,作者泪痕同我泪 ,燕山仍旧窦公无 。”批者为什么要读者特别要注意看这个“护官符”呢?这个“护官符”为什么如此重要?它有什么特殊意义?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
我们先来看看书中是怎样交待“护官符”的 。
在“甲戌本”《红楼梦》“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中 ,刚刚靠贾府势力当上应天府府尹的贾雨村正要发签捉拿薛蟠等一伙杀人凶犯时 ,立在旁边的门子一再使眼色不令发签 。贾雨村感到其中必有原故 ,就停止了发签 ,把门子叫到密室细问根由 。门子没有回答 ,却反问一句 :“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 ,难道就没有抄一张‘护官符’来不成 ?”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 。”门子道:“这还了得 !连这不知 ,怎能做得长远 ?如今凡做地方官者 ,皆有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府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的名姓,各省皆然 。倘若不知 ,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 ,不但官爵 ,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 ,所以 绰号叫作“护官符” 。
门子递给贾雨村的那张“护官符”,“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语口碑,其口碑排得明白,下面皆注着始祖官爵并房次……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
阿房宫,三百里 ,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小注省略)
贾雨村正看到这里,作者用“有王老爷来拜”打住,这就告诉我们这张“护官符”上还有很多家,但写到这里也就够了。《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已全有了。,而且“排写”在前四位。这四大家族地位如何显赫,如何“最有权有势”,如何“极富极贵”,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这四大家族就是贾家、史家、薛家和王家。
笔者在这里专门列举“甲戌本”对四大家族的排序,是因为唯有这个《红楼梦》最早期的抄本是如此排列。其它脂本的排序同《甲戌本》的排序有所不同。既不是姓氏变了,也不是姓氏中间又插进了其它姓氏,而是“排写得明白”的顺序有了变化。《甲戌本》上四家的顺序为贾家、史家、薛家、王家,而其它脂本上这四家的顺序皆为贾家、史家、王家、薛家。第三、第四位的薛、王两家互换了位置。书中特别强调“其口碑排写得明白”。所说的“排写”就是有目的、有标准的排列。就是要作者设想的目的、或是按他们的财势、地位排列,因此,这排列顺序是很重要的,是绝对不能排乱的。但是,为什麽在其它脂本里又有了改变呢?
《甲戌本》是指“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的简称。因在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绝后,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故名。当然,甲戌年是指抄写本底本的抄写 时间,并不是指这个本子的抄写时间。抄录《甲戌本》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脂本中底本时间最早、最接近曹雪芹原著的一个版本。正如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周雷先生指出的那样:“这个本子的祖本可能是脂砚斋的编辑本,接近原稿。”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也曾指出:“《甲戌本》是红学的源头。”正因如此,《甲戌本》上提供的资料和线索应该是最可信的。在《甲戌本》上有许多极为重要的脂批和其它脂本所没有的正文。如书前比其它脂本多出的四百多字的“凡例”;以及其它脂本所没有的脂批等等,这一切都形成了《甲戌本》独有的特征,显示了它在脂本系统中的特殊重要地位。
《甲戌本》第四回独有的为四大家族排列的顺序,为我们揭开了《红楼梦》真实结局的谜底。这就是书中用谐音所表示出来的贾“死”、薛“亡”。这才是《红楼梦》的真正结局。这也正是曹雪芹为揭示《红楼梦》的结局所精心设计和安排的。
惯于使用汉字谐音表义来命名、设事和隐寓自己真实意图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读者布设了许多类似的哑谜。如介绍姑苏城的一个地名时写道:“阊门外有一个十里街,街里有个仁清巷……”脂砚斋在“仁清巷”三字旁批道:“又言人情”。“仁清巷”实为“人情巷”。在“住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句旁,脂批“费”为“废”,甄费实为“真废”。在“甄士隐”三字旁,脂批为“托言将真事隐去也。”在“只有一女乳名英莲”旁,脂批为“应怜”,至于四位小姐的芳名也都是用谐音来表示的,批者都有批注:元春:原也,迎春:应也,探春:叹也,惜春:息也。即“原应叹息”之意。再如张如圭为“张如鬼”,胡州为“胡诌”,霍起为“祸起”,娇杏为“侥幸”,封肃为“风俗”等等,不胜枚举。
四大家族的姓氏写下来是贾、史、薛、王,但读起来、听起来就是贾“死”薛“亡”了。书上正文特别强调:“其口碑排写得明白”。在回前总批中又特别提醒阅者要“着眼”这“护官符”,这一切不都在告诉我们这张“护官符”实在太重要了!是有“深意存焉”的,否则,又何必如此郑重其事的反复强调和调整呢!
曹雪芹不愧为伟大的作家,而且也不愧为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在全书中的用字炼句,尤其是诗、词、曲、赋等的制作,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此,脂砚斋曾批曰:“此书一字不可改”。这就告诉我们,曹雪芹为四大家族所选定的姓氏也绝不是随意而定、游戏笔墨之举。书中也有一个例子倒是曹雪芹随便拟订的姓氏,那就是第六十二回宝玉过生日,他到“李、赵、张、王四个奶妈家让了一回”一节,这里的四个姓氏就是随便拟订的。因为这四个人物是无足轻重的,可以随便安个甚麽姓氏都可以,在这里无非是将人们常说的四个姓氏:张、王、李、赵的前两个和后两个姓氏换换位置而已。而曹雪芹将四大家族的姓氏选定为贾、史、薛、王,而没有选择为“赵、钱、孙、李”,也没有选定为“张、王、李、赵”或其它任何四个姓氏,这本身 就说明曹雪芹所选定的这四个姓氏是有深刻用意的。看似简单,但确实有深意的。如果随意改变或调换了它们的位置,其结果就会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
曹雪芹笔下的“四大家族”是显赫江南的望族。这四家皆相互联络有亲,“一损具损,一荣具荣”。他们之间还不仅仅是姻亲方面的关系,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在政治上已经结成了利害荣枯、休戚相关的一帮。他们之间只要有一家富贵,其余几家必然也将要跟着沾光;一家败落,其余几家必然也要跟着倒霉。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四大家族就是这样的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
如果对原著进行仔细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一书所描写的所谓四大家族,描写的重点并非是四家,认真的说只有两家,那就是贾、薛两家。而史、王两家只是陪衬,是为了表现《红楼梦》的结局而特别选定的两个姓氏。贾、薛两家,一个是功名 贯天的官宦之家,一个是富贵盈门的皇商。小说一开始就是从这两家展开故事情节的。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的描写,着重表现了贾、薛两家,特别是贾家逐步走向彻底衰亡的过程和原因,进而揭示了封建社会正逐步走向彻底衰亡的必然趋势。贾家和薛家是四大家族的核心,只有他们的“死”和“亡”才最具有代表性,才能更恰当地表现《红楼梦》最伟大的反封建的主题。
书中的主人公为贾家的嫡孙命根子贾宝玉和贾家亲外孙女林黛玉以及薛家的千斤小姐、贾宝玉的的妻子薛宝钗。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也是局限在贾、薛两家之中的。正如护花主人王希廉批的那样:“石头记虽是说贾府胜衰事,其实专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而作。”尤其贾府和大观园是书中主要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当然也就是书中描写的重点了。
至于薛家,也正如王希廉所批的那样:“石头记专叙宁荣二府胜衰事,因薛宝钗是宝玉之配,亲情更切,衰运相同,故薛家事亦叙得详细。”可见薛家在四大家族中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除去贾家,我们就来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薛家的吧。
书中第一次提到薛家是在第三回:
“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依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薛家一出场便是如此声势!“依财仗势”四个字就如见如闻地把薛家的财势地位和霸道写了出来。的确可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第四回写薛姨妈带领薛宝钗、薛蟠及英莲一行进京一节,对薛家的情况做了详尽的描写:“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那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些,遂致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并详述了薛家亲戚、交往等情况,在这一回中对薛家的描写 就达八、九页之多。如果再将贾雨村判案中有关薛家的文字算上,则更多了。可见薛家在书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自第三回,从贾宝玉同众姊妹住进了大观园起,薛宝钗也住进了大观园,一切活动也就在贾家了。
如果再将史家、王家同贾家、薛家在书中的地位做一比较,就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先看史家:
贾母已从史家嫁到贾家了,史家的代表人物就只剩下贾母的两个侄子:忠精侯史鼎、保令侯史鼐了。两人都是 史湘云的叔叔,史湘云父母早已故去。在全书中根本没有介绍过史家的具体情况,凡有需要介绍史家或史家兄弟的时候,也大都是一笔带过。如第十一回贾敬寿辰,第十四回为秦可卿送葬,第二十五回宝玉、凤姐中邪等大事件中,史家兄弟根本没有登场,只有在送礼的人的名单中提了一下名字。书中对史湘云的描写虽然不算少,但是,这些描写都是史湘云在贾家的活动,如醉卧芍药茵,同林黛玉联诗等等。
书中提到王家的更少了。王家也剩王子腾、王子胜兄弟两个。正如《红楼梦大辞典》在王子腾条下所注的那样:“这个人物始终是侧面提到,从未正式登场”。
显而易见,在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中,贾家、薛家是书中描写的重点,是四大家族的核心。而贾家又是四大家族核心中的核心。四大家族的核心败落了,四大家族也就自然地败落了。这也正是“一损具损”的真正的含义。曹雪芹为四大家族精心选定的姓氏和认真“排写”的顺序,它的深刻寓义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史家、王家是因为作者看中了二者的谐音:“死”和“亡”,而着意选来,用它来隐寓贾、薛两家命运,也是用来揭示《红楼梦》真正结局的。
这个结论,还可以从脂本的正文及脂批中得到证实。

三、脂本正文及脂批是怎样揭示《红楼梦》结局的

脂本,即经脂砚斋等人评批的《红楼梦》的早期抄本。这些抄本的正文及脂批早已把《红楼梦》的结局揭示得清清楚楚了。
请看“甲戌本”凡例后的那首诗:“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诗里所说的“终散场”、“同幻渺”,不都是说的结局吗 !至于“好了歌”及“好了歌解”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回,冷子兴对贾雨村讲述荣国府的现状时说:“如今这荣国府两门也都消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了。”此句旁有脂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在贾雨村问:“如何就消疏了?”一句旁,也有脂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正是贾府的末世了。”正文连用两个“消疏了。”而脂批又连用两个“末世了”作批。前一个脂批写的是:“荣府已是末世了。”后一个脂批写的是:“此已是贾府的末世了。”既然从荣府到整个贾府已到了“末世了”,在程、高整理本中为何又来了个“家业再振”、“兰桂齐芳”的结局!
再如《戚叙本》第四回回前总批中的那首诗:“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眼泪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这首诗不仅提醒阅者要特别注意这张“护官符”而且也告诉我们《红楼梦》的结局了:“燕山仍旧窦公无。”燕山窦公是谁?正如《红楼梦大辞典》解释的那样:“燕山窦公即窦禹钧。南北朝后周时渔阳人,……入周后累官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末句燕山窦公用来比作者曹雪芹的祖辈。”此解甚确。曹家或言《红楼梦》书中的贾家,同窦家是一样的命运。窦公那么大的家业,最后也免不了一个“无”!这说的也是 《红楼梦》的结局。
再如第五回,“红楼梦曲”最末一首,“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曲后还有脂批:“又照看葫芦庙,与树倒猢狲散反照。”这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四大家族为首的贾家已经只剩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又哪来的“家业再振”、“兰桂齐芳”!
第十三回,王熙凤梦见秦可卿对她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 的诗书旧族了?……”秦可卿说的这段话,这并不是可能要发生的结局,而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现实。因为在这段话上有脂砚斋的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痛杀!”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发生的话,那麽脂砚斋何至于“伤哉”、“宁不痛杀”!
第二十三回正文:“刚至穿堂门前”一句下有脂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 。”‘王熙凤这个在平日里呼风唤雨,何等威严的贾府大管家,也无可奈何地拿起扫帚扫起雪来。贾家如果不是败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焉能如此!
第十九回正文:“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句下,有段脂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这是将书的结尾前有关狱身神庙的具体情节告诉给了我们。可以想象写得将是何等凄凉,何等酸辛!
第二十四回有脂批:“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第二十六回有脂批:“狱神庙回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畸笏叟。”
第二十七回亦有脂批:“这个批是写在前批‘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逐之……己卯冬夜’后,此系未见抄后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
……
关于狱神庙的情节,脂批一而再,再而三的评批、提示,可见狱神庙的情节,一定是后几十回书中最至关重要的内容。那正是曹雪芹为表现贾家经抄家后一蹶不振,已败落到无有回天之力的地步而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情节。第二十七回脂批中,又特别指明是“抄后”,这一切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贾家被抄后,家中的人已被关押或暂住在狱神庙里了,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日子,根本就没有“再振家业”的能力和机会了。这才是曹雪芹要向阅者展示的《红楼梦》的真正结局。
脂本正文及脂批,已经非常清楚地向我们交代了《红楼梦》的结局,这同程、高整理本所写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而贾“死”薛“亡”,以贾、薛两家为首的四大家族的彻底败落,这才是《红楼梦》真正的结局。

综上所述,意在说明,唯一用四大家族姓氏排名来表现《红楼梦》结局的《甲戌本》,在脂本系统中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一种抄本,也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一种本子。因此,这样的命名和排序是有深邃用意的。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笔墨和心血,哭成此书,就是为了让后人能解得其中的滋味而故意设下的“狡猾之笔”。但是,不知何故,是由于抄手的笔误,还是另有原因,在其它脂本中四大家族的排名顺序都调换了位置。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引起高度重视,研究这里的隐含的奥妙。否则,曹雪芹在为四大家族命名和排序上的良苦用心也就失去了那应有的作用和魅力。

估计还不够悲,现在的红楼结局还算不错了

396666996666995555fuelrelpkrelpkrejreaselselselpoapobijrebreakrealedjpaelebisaire那个啊1额1啊far大二1哈啦啦啦克拉拉啪啪啪觉他塔里糍粑拉joke离家近几谷号古好谷好好号好古哈了刘李拉萨特来PK怕1怕ask怕就测来PK儿咯去了撒安Kelly噢耶哟哟哟立马1ink破军咯lol他来啥G13嗯咳咳来PK儿科JS可热噜噜噜阿拉比萨色色可怜死了哥哥来了合计惹急搜了搜咯图巨轮蓝色科技安静来PK饿了绝交五分钟

多数是 少数不是

呵呵,你也可以自己为他自己结局的


红楼梦结局如何
《红楼梦》结局:依照高鹗续的版本来说,贾宝玉和贾兰科考有名,皇上念起祖上有功,赦免其家罪名。使贾赦贾政官复原职,宝钗和宝玉结合后怀有一子,名贾桂,寓意为‘兰桂齐芳’独守空房,抚养儿子。贾宝玉出家做了和尚。基本介绍:《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红楼梦最后结局是啥?
在《红楼梦》里,乖巧的香菱其实就是薛宝钗在薛家的“影子”(在宝玉那里对应的是袭人),类似于紫鹃之于黛玉(在宝玉那里对应的是晴雯)。而香菱就是被夏金桂折磨而死的(见《红楼梦》第五回相关判词),她容不下香菱,又怎容得下宝钗?或许,香菱的遭遇就是薛宝钗的结局的一个暗喻。而且,我们...

《红楼梦》每个人最后结局是什么?
《红楼梦》中每个人物最后结局如下:1、贾宝玉 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了举人,又留下儿子贾桂重振家业,自己则飘然而去出家当了和尚,还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2、林黛玉 林黛玉的结局是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

红楼梦真实结局很恐怖是真的吗?真实的结局是什么呢?
惜春敏感的知道贾府马上就要被打败了,为了避免颠沛流离,她为了保护自己找到了离家出走的机会,最后剪发当了尼姑。很多人觉得这个结局太可怜太恐怖了。事实上,边肖认为这真的很可怜。不过书前面有伏笔,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只是一种凄凉的感觉。《红楼梦》中,风月是清风明月。每一个代表都是满族和朱明的...

《红楼梦》的结局是否是曹雪芹想要的?
可是这些版本,虽然也略有差异,但都没有超出程 、高整理本的范围,书的结局也是相同的。那么,曹雪芹原著《红楼梦》的结局到底是怎样安排的呢 ?曹雪芹的创意又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试作如下分析。、一 、一个臆造出来的结局 程 、高整理本《红楼梦》的祖本,就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和乾隆...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
彻底了悟人生如梦,万境归空后在智通寺修行一直到老。甄宝玉老年时,又聋又昏,一天他煮粥时遇见了无意间看到智通寺门口的对联而踏入寺中的贾雨村,贾雨村见他所问非所答,十分的不耐烦,遂转身出寺离去……具体的严密论证请到知乎上搜索:“《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查看详细内容 ...

《红楼梦》每个人的结局是什么?
《红楼梦》每个人的结局:1、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最大男主,宝玉的年少时光过的是比较幸福美满的。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陪伴,最后结局是宝玉中了举人,让儿子重振家业后,自己则出家去做了和尚。2、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最为柔弱命运艰苦之人,最后结局也仍然是凄凉无比,黛玉去世在宝玉...

《红楼梦》的结局到底是什么?
高鄂续版的结局是这样的:林黛玉咳血病重逝去;贾宝玉出家为僧;妙玉不知所终;惜春出家,紫鹃相伴;袭人嫁玉菡;贾母最终寿寝;而香菱、迎春、鸳鸯、赵姨娘、王熙凤最终都死了。在我看来,这个结局不能算是《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毕竟这是由高鄂续写的结局,并不是原作者曹雪芹所著的结局。《红楼梦》...

红楼梦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书上的跟电视的不一样?
2、红楼梦电视剧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后7集夏金桂撩汉、司棋之死、海棠花开、贾宝玉丢玉、林黛玉焚稿、薛宝钗出闺、惜春出家、获罪抄家、雪地里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出家等主体剧情仍采用程高本后四十回;另外抛弃了宝玉中举、兰桂齐芳、家复中兴的小团圆结局,并根据脂批和红学探佚学研究...

红楼梦中的人物结局都是什么?
1、林黛玉,在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2、薛宝钗,在贾薛两家的安排下,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3、贾元春,无辜地死于政治斗争。4、贾探春,被南安太妃看中,被安排远“和藩”远嫁为下一任南安王的王妃,随后发配边疆。5、史湘云,嫁与卫若兰,最后他暴病而亡,湘云守寡,悲痛欲绝。6、妙玉...

长沙县19640093517: 你们说红楼梦的结局是曹雪芹希望的吗? -
束侨当归: 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结局已经遗失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各版本都是后人续写的.况且曹雪芹还没有最终完成书稿的修改,所以从前面的各种伏笔也只能推断出个大概,也存在着矛盾的

长沙县19640093517: 红楼梦电视剧的结尾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吗?有一点是肯定的,比高鄂的好
束侨当归: 肯定不会完全是曹雪芹的本意了,因为后四十回并不是曹雪芹写的啊.但可能后四十回里会有曹雪芹的残本,也就是说有的情节可能是曹雪芹的意思,但有的人物结局,比如史湘云、王熙凤、薛宝钗会有些出入的.有考证说薛宝钗最后死了,王熙凤被卖给官宦人家为妾,吃尽了苦头,而史湘云最终与贾宝玉相濡以沫.但这些说法也不一定就完全是曹雪芹的本意.只能猜测、逐步挖掘出接近于原意的各个人物的结局. 我很同意您的说法就是电视剧红楼梦的结局的确要好过高鄂的续书的结局,比如对香菱的死的处理上,和小红探宝玉的情节上、还有史湘云的结局的处理上,都比高鄂的好.

长沙县19640093517: 曹雪芹的红楼的本意是这样的结局吗? -
束侨当归: 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和书商程伟元续写的,他们改变了曹雪芹的本意,还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做了很多修改,具体的你可以看刘心武先生的著作.

长沙县19640093517: 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雪芹的意愿吗? -
束侨当归: 后四十回的想法与前八十回就是不一致.思想上无法超越.曹雪芹如果能预知未来,那他就是神了,有人说后四十回有曹雪芹的残搞,这根本就不可能.

长沙县19640093517: 《红楼梦》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束侨当归: 《红楼梦》的真实结局是没有确定版本的,因为曹雪芹没有完成红楼梦最后结局的续写,或者说曹雪芹版本的红楼梦的结局并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其实不存在红楼梦真实的...

长沙县19640093517: 谁能猜出曹雪芹所希望的红楼梦真正的结局? -
束侨当归: 假宝玉变成真宝玉,并且没有破产,然后自己当老大!

长沙县19640093517: 《红楼梦》中后四十回是不是按照曹雪芹所想的发展的? -
束侨当归: 在曹雪芹死后,后人根据原文来推测出人物的发展和贾府的运势,事实上在前部分中,曹雪芹已隐秘的透露了各个人物的最终结局,如金陵十二钗判词等等.亦可以说是按曹雪芹所想的发展,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总归不是是一样的,应该还有一定的差异.

长沙县19640093517: <红楼梦>中谁最后的结局是符合曹雪芹的意思?
束侨当归: 林黛玉吧,她总难逃一死. 惜春,出家 袭人,“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迎春,嫁了一个中山狼 巧儿,被刘姥姥所救

长沙县19640093517: 红楼梦结局 -
束侨当归: 不一样 雪芹的结局是:“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即是贾府彻底败落. 高鹗的结局是:“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即是贾府又要辉煌起来.

长沙县19640093517: 曹雪芹究竟有没有设计过红楼梦的结局?脂砚斋知道曹设计的结局吗? -
束侨当归: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虽然没有最终写完,但曹雪芹却已将红楼梦一书的结局在太虚警境宝玉听曲的那一段写出来了.对十二钗的结局评价就是红楼梦最终的结局.但因曹雪芹最终没有将红楼梦写完就抱病而逝,故后文一直有许多文人根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