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作者&投稿:允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各种文言文虚词整理~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
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
女、汝、若、尔、而、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
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这、这个、这里、这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
彼、夫、其
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
或、莫
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
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代人
谁、孰
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

代事物
何、胡、奚、曷、盍
什么、哪里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盍不为行?《庄子·盗跖》

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

表处所
安、恶(乌)、焉
在哪里、哪里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去
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
已经、过去、刚才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表现在
方、会、适
正、正好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表将来
且、将、欲、方、行、垂
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表短暂
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
不久、一会儿;突然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

⑤表持久
常、雅、素
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




(2)否定副词


①表否定
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
不、没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

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表禁止
毋、勿、莫、无
不要、别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3)范围副词


①表全部
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
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出师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②表部分

或个别
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
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技止此耳。《黔之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4)程度副词


①表深度
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
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吾至爱汝。《与妻书》

②表比较
益、弥、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
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
俱、并、闲、微、窃、固
一起、暗中、坚决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表速度
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
匆忙、急迫、急促
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

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③表频率
数、亟、累、屡、仍、辄、每、复
多次、重复、任何一次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5)语气副词


①表确认
即,必、定,诚、信,果
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
即此爱汝。《与妻书》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
其、盖、殆,盖
大概(是)、恐怕(是)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③表意外的惊异

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④表祈使

可、要
汝其善抚之。《与妻书》

⑤表反诘
岂、其、庸、巨(讵)、宁
难道、哪里、怎么
岂若吾乡邻。《捕蛇者说》

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6)指代性的副词



互指、偏指
相互,我、他

……
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动作行为的接受
自己、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8)谦敬副词


表敬
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
承蒙、有幸、请让我

……
请为王吹竽。《滥竽充数》

猥自枉屈。《出师表》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

表谦
敢、窃、忝、猥、伏
私下地、伏在地上想

……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陈情表》

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




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3.助词


①音节助词
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
不译;……的样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桃花源记》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句首助词
夫、盖、维、惟、唯
表要发议论等,不译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

③句中语气
盖、也、与
表停顿,不译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④句末助词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
不译;罢了,了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
呢、吗
而又何羡乎?《逍遥游》

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
呢、啊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



都表陈述语气,但二者分工明确。
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
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表动态)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4.连词


(1)表并列
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
和/又/又…又…/一边…一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

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表承接
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
于是、就、便/然后/至于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3)表递进
而、且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4)表因果
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
由于、因为/因此、所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5)表假设
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
如果、假如/即使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6)表转折
而、然、则、然则、可
却、可是、但是、但
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师说》

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


①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
以、因
拿、凭借、依据
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②引出动作的对象
于、与、因、为、乎
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③引出动作的原因
于、以、为
由于、因为
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学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
于、乎、自、从、缘
在、从、到、沿着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生乎吾前。《师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




①以+名词(名词性短语)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为介词

②以+动词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以刀劈狼首。《狼》
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词

③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动词(动词性短语)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为连词









名词(名词性短语)+与+名词(名词性短语)


①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之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①(前一个“与”连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③(不可互换,介词)②(可以互换,连词)







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成语)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
“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

②因+动词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
为连词




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黔之驴》

6.叹词



唉、嘻
唉、哎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呜呼、嗟乎、噫吁嚱
啊、哎呀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1、(2008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答案:A。

2、(2007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 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 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而”: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答案:D。

3、(2006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而且每个选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这是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最常见的题型。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常见,也正是出题者要考我们的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B。

【粤考趋势】

1.考查词语。《考试大纲》规定考查18个, 2001年起,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30多次、而(20多次)、乃(20多次)、其(近20次)、之(20多次)、为(10多次)、于(10多次)、因(10多次)、且(10多次)。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外,“见”“已”“遂”“及”“会”“无”“相”“更”等常用虚词也偶尔考查。 “以”字用法,有两次单独设题,“之”、“为”各一次单独出题。出题者并不因上一次出现该词而回避对该词的考查。

应考方法盘点

(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
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分类记忆理解。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

2.记忆特殊用法。对于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用法,不必记忆,只记特殊用法。如:“乃”,只记(1)副词,反而、竟然;(2)代词,你的

3.善于比较,区分一词多性。对于“以”,要弄通其作连词、介词、动词的差别。类似的如“其”、“与”、“之”等词语。

4.注意特殊虚词。(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2)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看最后一词的意义和用法。(3)古是两个单音词,今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是以”等。

、考点导航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一个词。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二、复习方法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2)之 ①代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 (《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 (《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 ”(《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 (《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故事两篇》)(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 (《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 (《龟虽寿》)(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 (《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2、通过比较分析,从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从分析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解决问题,我举“以”的例子来说明,当“以”后跟有名词或代词(或逻辑上如此,句子中省略了),并共同组成了一个短语,那么此处的“以”都应看作介词,再结合语言环境,从“把”“用”“拿”“因为”“凭借”等义项中选择一个解释就可以了,当“以”连接两个动词,则“以”应视为连词了;若连接一个分句,放在后一分句的句首,“以”就应看作是引出结果或目的连接,解释为“以致”或“……为了……”“用来”等。又如“而”可以从句中所处位置(如用在主谓之间表假设)和前后分句的关系来确定它的用法。据此看来,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应是理解文言虚词的好方法。 总之,我们在扎实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把握,进行全面归纳,提升方法,找出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细心区别,或通过替代法,或通过比较法,把适合的解释放到整句的翻译中,选出其中恰当的选项,自然就能准确地解释文言文虚词了。三、典例剖析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这道题也是考查“一词多义”,考查的能力点是实词、虚词兼而有之。实词一词多义的情况一般是词性的不同、用法的不同或一个词的几个意思不同。如本题A项中“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远”是形容词,“遥远”的意思;“亲贤臣,远小人”中的“远”是动词,“远离”的意思。B项中“然则何时而乐耶”中的“乐”是动词,“快乐”的意思;“山水之乐”的“乐”是名词,“乐趣”的意思。D项中“或异二者之为”中的“者”是代词,可译为“的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中的“者”虽是代词,但用法与前不同,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只有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都可译为“的”。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的理解。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文句子不可缺少的成分。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古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学习过程中,对于课文中常出现的“之、其、而、以、于”等文言虚词常见用法要归类整理,寻找规律,抓住重点,理解掌握。本题中涉及到的四个虚词都属于常见常考的虚词。A项中的“其”字,一是表示揣测、反诘语气,另一是代词,“它”的意思。B项中的“且”,一是“姑且”的意思,另一是“将要”的意思,D项中的“之”,一是“的”的意思,另一是“到”的意思。惟有C项中的两个“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可是”。答案:C3、下面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A中“其”分别为代词“那”和表示反诘语气的语气词。B中“以”分别为介词“把”和连词“来”。C中“于”均为介词,引出处所。D中“为”分别为介词“因为”和动词“作为”。解答:C4、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A中“俄而”均为时间副词,可译为“一会儿”。B中“欣然”是“高兴的样子”。C中①“因”为“趁着、依靠”,②“因”为“就着,顺着”。D项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解答:C5、对下列句中“之”字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 ②之陈 ③宫门令欲缚之 ④陈王闻之A.①与④同 B.①与③同C.③与④同 D.四个都不同解析: ①④代事情,②为动词“到”,③为代词,代人。解答:A6、下列句子中“盖”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D.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没有)不有死。解析: ABD中的“盖”均表示一种推测,C中的“盖”表示原因。解答:C7、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中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解析: 例句中“其”为代词,可译为“那”。A中“其”为代词,译为“他”。B中“其”用于句首,表疑问。C代词,那。D代词“其中的”。解答:C8、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人望见,咸异之 (2)客有诮之曰(3)试之则若土炭 (4)客闻之曰A.(1)和(3)句不同,(2)和(4)句相同B.(1)和(3)句相同,(2)和(4)句相同C.(1)和(3)句相同,(2)和(4)句不同D.(1)和(3)句不同,(2)和(4)句不同解析: (1)和(3)均指代所见之物。(2)代人。(4)代事。解答:C9、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解析: A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为“用”。B项中“而”都表转折关系。C项中“虽”分别为“虽然”“即使”。D项中“于”分别为介词“在”引出处所、介词“比”引出对象。解答:A B10、下面与“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一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公将鼓之C.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D.居庙堂之高解析: A为助词“的”。B为助词,无意义。C为代词。D取消独立性。例句“之”为代词。解答:C11、下面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此题B项是考查虚词用法的,这里两个“或”分别为有时(副词)、或许(副词),两者不同。C项两个“朝”都是名词“早晨”。解答:C12、下面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此题A项是考查虚词的,这两个“是”都是代词“这样”。解答:A13、下列加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此题将实词考查与虚词考查并在一起,A项两个“以”分别为“凭借、通过”(介词),相当于“而”,可不译(连词),D项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答案:D14、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语境中虚词的用法。A中“之”分别作动词和助词;B项中“以”均为连词,“来”的意思;C中“然”分别是“这”“……的样子”之义;D中“而”分别表转折和并列关系。解答:B15、下列句中加线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B.戴朱缨宝饰之帽C.岂他人之过哉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解析: 本题考查“之”的用法。A项中“之”是无实义助词,其余均译为“的”。解答:A16、下面语句中与“偶然得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B.辍耕之垄上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解析: 本题考查“之”的用法和意义。例句和A项中“之”都作代词,译为“它”。B、C、D项中分别作动词、助动词和助词。解答:A17、与“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衾拥覆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我以日始时出时去人近 D.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解析: 本题是提供具体语境,比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一定要先大致读懂句子,要在具体语境中确定每个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在明确题干例句“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再依次审视A项中是介词“用”,B项中“以”是“因为”,C项中以是动词“认为”,D项中是表示目的,可译为“用来”。具体分析之后,答案就明确了。答案:B18、语气助词“也”,常用在句末表示:A.判断;B.陈述;C.疑问;D.感叹。指出下列各句句末的“也”各表示什么语气。(1)其真不知马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忠之属也(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 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在语句中表达语气的作用的把握,体会文言虚词在语句中表达的语气,首先离不开具体语境,在对语句的理解进行体会,其次,要掌握文言虚词表达语气的类别。答案:(1)A (2)C (3)A (4)B19、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用法与例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A.思之至深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甚矣,汝之不惠解析: 例句中“之”为助词“的”。A项中“之”为代词,B项中“之”为助词“的”,C、D两项中“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B20、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战于长勺 ②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③何有于我哉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④解析: ①在,②在,③对,④比。答案:A21、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A项两个“以”分别为“凭借、通过”(介词),相当于“而”,可不译(连词);B项两个“于”分别为“到”和“比”;C项两个“且”分别为“将要”和“暂且、姑且”的意思;D项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答案:D22、解释下列加线词的含义并指出用法。(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若: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何时而乐耶 则:____________________(3)屠乃奔倚其下 乃:____________________(4)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也:____________________(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乎:____________________(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____________________(7)可以为师矣 矣: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你,代词。(2)那么,固定结构。(3)就,副词。(4)助词,表停顿。(5)助词,表反问。(6)在这里,兼词。(7)语气助词,表肯定。


文言实词和虚词是什么?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

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有:之、乎、也、而、以、为、何、若、如、皆、乃、故、以及、为之、何以、复、其、岂。1、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2、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3、也:表示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4、而:表示递进、转折,...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而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一)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名词类别 ①具体名词: 人、牛、山、水、...

什么是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4、学习难度不同。学习实词和虚词的难度也不同。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虚词的意义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语境分析才能掌握。因此,学习虚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文言文简介及语言特点:1、文言文简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

文言文实词虚词是什么 区别在哪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虚词是少量的.什么是实词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如下: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能单独回答问题。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语法关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

虚词是什么意思?
助词、叹词、拟声词。2、虚夸不实的言辞。文言虚词共18个: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1.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文言文常见虚词
1.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

东坡区17584124874: 什么是文言虚词? -
刁强固经:[答案] 文言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们中学阶段不作深入研究,作者就此简单的讲一下比较常见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这里就重点的文言虚词讲一下: 1、之:代词...

东坡区17584124874: 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
刁强固经:[答案]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

东坡区17584124874: 什么是文言文的文言虚词 -
刁强固经:[答案] 不过,这种情况不会延续很久,今年(07年~08下学期)人教版教材会有较大改动,将增加这一部分内容.(——信息来自新教材研讨会,人教社编辑刘真福)虚词测试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具体释义、简答;二是...

东坡区17584124874: 什么叫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
刁强固经:[答案]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 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文言文虚词如:而、何、乎、乃、其...

东坡区17584124874: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是什么?这些词在文言文里起一个什么作用 -
刁强固经:[答案] 我们所说的实词 就是指在句子中有实际含义的词 名词和动词就是典型的实词 实词很容易弄懂 而虚词就就很复杂 所有在句中表语气、停顿、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连词、关联词、发语词等都是虚词 可以看出:一个句子,如果少了它们,它的...

东坡区17584124874: 文言文中虚词的分类及解释请各位高手对文言文中哪些词可作为虚词,并且将它们的意思解释出来 -
刁强固经:[答案]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

东坡区17584124874: 什么是文言虚词,实词不需要列举它的用法====我就想知道虚词和实词什么区别 -
刁强固经:[答案] 实词有实在意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有语法意义.

东坡区17584124874: 语文文言文的虚词意思归纳 -
刁强固经: 之 (一)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

东坡区17584124874: 文言文虚词意思是什么 -
刁强固经: 所有在句中表语气、停顿、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连词、关联词、发语词等都是虚词 可以看出:一个句子,如果少了它们,它的成分也是完整的.文言文的虚词多 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使句子结构完整或听上去更流畅

东坡区17584124874: 文言文中什么是虚词?
刁强固经: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 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