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开始是魏的兵力最强,吴第二,蜀第三,后来呢?晋统一了多少年,后被谁取代

作者&投稿:东野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晋怎么就统一全国!魏,吴,蜀三国就完了~

我来讲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电视剧和历史有很大的差别,过于相信电视剧对历史的认识是一种误导。

你说蜀国兵多是错误的。当时,魏国人口443万,蜀国94万,吴国240万,从总人口来看,蜀国兵力远远少于魏国。

你说诸葛亮很强,但是你要记住历史不是一个人的历史,诸葛亮纵使用兵如神,他后期的几次北伐不正是因为蜀国没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而失败了吗?因此在蜀国最弱的情况下,诸葛亮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力挽狂澜,创造奇迹的啊。

下面我讲一下晋统一的原因

1.司马氏经过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三代的专权,到了司马炎的时候基本掌握了政权,魏国完全成为了傀儡。因此,司马氏完整地继承了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当时,蜀国实力最弱,而后期穷兵黩武,刘禅不思进取,宦官黄皓专权,使得蜀国基本没有什么竞争实力,不堪一击。
而吴国最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也已经走上了下坡路,孙皓残暴荒淫,官员腐败,力量大减。

于是,晋统一了三国。

^_^ 都是我自己写的,拿分来吧

太笼统了吧?

三国时期战争
中国历史上,魏、蜀(汉)、吴三国形成和鼎立时期(190~280),豪强势力混战兼并,三国争夺天下,最终归于晋的一系列战争。

纷争的缘起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经两汉一统局面维持了四百年。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横征暴敛,加之灾情严重,民不堪命,农民纷纷奋起反抗。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张角等领导的大规模黄巾起义战争。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汉廷急忙令大将军何进等守卫京城,镇压起义。当时,骑都尉曹操、佐军司马孙坚率军参与屠杀。涿县(今河北涿州)的破落皇裔刘备也趁机组织武装,参加镇压。在镇压起义过程中,豪强地主原有的私家武装部曲由隐蔽转为公开,数量猛增;州郡官吏也纷纷扩充势力,与王朝的关系日益松懈,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导致的分裂形势日趋严重。

王朝为加强对州郡的控制,改行政长官“州刺史”为统掌军政大权的“州牧”,并派有名望的人去充任,结果适得其反,加剧了割据。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后,掌握朝政的大将军何进为宦官所杀,并州牧董卓率军入洛阳,拥立汉献帝,先后逼走曹操和袁绍、袁术兄弟等,独揽朝政。京城的混乱,董卓的专横,促使割据势力迅速扩大。州郡牧守各树一帜,招兵买马,剧增私兵部曲,纷纷讨伐董卓。混战迭起,形成四分五裂局面,东汉王朝随之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三国形成时期。

三国形成时期战争这一时期中,曹操挫败群雄,统一中国北方,孙策攻取江东、刘备攻取巴蜀为立国之地,形成三国鼎立格局。

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联军讨伐董卓,以袁绍为盟主,进屯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周围。董卓迁献帝都长安(今西安西北)后,分兵镇守洛阳外围之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芭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八关,以拒联军。十余万联军各怀异心,观望不前。曹操孤军西征,战败而还,遂独立发展武装。接着,附从后将军袁术的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董卓,于次年将其逼出洛阳(见孙坚攻董卓之战)。其后,孙坚死于袁术与刘表争夺荆州的混战中,董卓亦为中郎将吕布所杀,豪强混战愈演愈烈。袁绍威逼冀州牧韩馥让位后,又于初平三年的界桥之战击败占据幽州的公孙瓒,扭转了被动局面。进而于建安四年(199)发动易京之战,将公孙瓒击灭,拥有冀、青、并州及幽州大部,成为中国北方最强的势力。

曹操于初平三年为兖州牧后,软硬兼施,招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增强了力量,但表面仍顺从袁绍,协助袁绍北击公孙瓒,南迫袁术败走江淮。因吕布乘虚夺占兖州大部,曹操平定兖州,收复失地,并汲取教训,纳荀盎“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志·荀恩传》)之策,巩固兖、豫州根据地。继而迫汉献帝迁都许(今河南许昌),自任大将军,“挟天子以令不臣”,又广求人才,奖励农业,在许县及交通沿线地区屯田,足食强兵。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策,相继在安众之战中击败张绣,攻徐州擒杀吕布,困死袁术,成为北方惟一能与兵多地广的袁绍抗衡的势力。

同时,孙策亦筹谋攻取江东为立国之地。兴平元年(194),从袁术处领得其父孙坚旧部曲千余人,次年率众五六千,与周瑜合军,挥军东渡,夺取牛渚、秣陵。后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进占东冶(今福州),公开与袁术断绝关系,独自发展。孙策据江东三郡,在北方混战而无力远顾的曹操暂取拉拢之策,表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是时,袁绍欲南攻曹操,曹操亦图谋向黄河以北发展。曹操争取渔阳太守鲜于辅,命其督幽州六郡,以牵制袁绍后方;遣臧霸攻克青州齐、北海等地,以固东翼;分兵至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处鸿沟上游,临汴水)设防。接着,争取荆州刘表中立,解除西南部之忧;率军击败刘备,将其赶出徐州,避免了多面受敌。当袁绍于建安五年统军10万进屯黎阳(今浚县境)时,曹操鉴于敌众己寡,先以声东击西战法挫袁军锐气,再回师官渡拒守,相机袭烧袁军粮草,乘势发起攻击,大破袁军,歼其7万余人,赢得官渡之战的巨大胜利。此后,趁袁绍死后其子纷争内战,攻取袁氏基业之地邺城。又远征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歼灭逃入乌桓腹心之地的袁氏兄弟及与之勾结的乌桓势力,基本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建安十三年,曹操作玄武池训练水军,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后,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今湖北荆沙),欲一统南北。时孙权承袭其兄孙策之业已八年,巩固了江东,又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荆州东大门,正相机吞并荆、益州。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也开始改变长期寄人篱下的状况,请得诸葛亮为主要谋士,确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大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刘表病亡,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领军南撤,被曹军追击于长坂(今当阳境),乃率军两万余驻樊口(今鄂州境),与孙权联军,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自为荆州牧,乘胜夺取武陵、长沙等四郡,并向孙权“借”得南郡,作为壮大发展、进图益州的基地。曹操败还北方,孙吴也得以巩固发展。由此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矗

建安十六年,刘备乘刘璋恐惧曹操进犯之时,以助守之名率兵数万入益州,此后又召诸葛亮等率军入巴蜀,先取郡县,于十九年顺利入主成都。自此与曹操、孙权形成三个独立的、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告成。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蜀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蜀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病亡,南中(约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的汉、夷豪强势力反蜀。辅政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统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以攻心为上,辅以攻战,平定南中,加强了夷、汉间交往,促进了南中发展。蜀汉后方得以巩固后,诸葛亮对内继续发展经济,精心治军,不断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联吴,为北向攻魏创造条件。建兴五年诸葛亮统10万大军北屯汉中,拉开攻魏之战的序幕。不用部将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过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而实行先攻陇右、再取秦川(关中一带)的谨慎方略。因次年马谡失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蜀军还汉中。后统军数万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不能速决,粮尽而退。继又数次与魏大将军司马懿等交战,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诸葛亮攻魏之战未获重大战果。

孙吴虽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势,却无力北进,乃一面抗魏,一面巩固南方和向海上发展。黄龙二年(230),遣将卫温等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获数千人而还。后又两次遣将航海至辽东,联络公孙渊,以牵制曹魏东北。魏明帝曹佰发兵攻讨公孙渊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马懿征辽东,平定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四郡。

司马懿成功地阻遏诸葛亮进攻和征战辽东,威望益高,权势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八岁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惧司马懿得势,急于建功树威,贸然率军攻蜀,兵败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司马懿以年老多病辞职,韬光养晦,暗养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蒋济配合,于正始十年(249)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军政大权。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后,司马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称丘俭、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史称“淮南三叛”的曹氏势力。曹魏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备。

三国后期,吴、蜀渐趋衰弱,联盟已不能抗衡魏国。孙权病亡后,吴虽有过抗击魏军获胜的东兴之战,但已是强弩之末。蜀汉姜维多次征战陇西,但败多胜少,推进中原的梦想早已破灭;兵力严重不足,汉中外围要点也被迫放弃,退守汉、乐二城。而魏国司马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统一天下的条件逐渐成熟。针对蜀汉弱孝边境无备的状况,定下先灭蜀再顺江吞吴的战略决策,景元四年(263),独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遣军分三路攻蜀,当主力受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后,名将邓艾过阴平小道出奇兵,魏灭蜀汉之战告捷。

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蜀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

历史地位及作用三国时期战争,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战争的形态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水、步、骑兵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各国注重发展适应本国地理特征的兵种,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蜀汉的步兵,战斗力均较强。随着战争对象的多极化,及敌我双方所处战略态势的复杂,军队部署、谋略运用都有不少范例,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尤为出色。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的《隆中对》,虽后来形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现,仍不失为一个划时代的较完整的战略计划。军事外交频繁,联盟战略灵活,三家进行的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堪称范例。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作战中,“攻心为上”也有更出色的运用。作战方法上,诸葛亮推演阵法所作“八阵图”,以及广泛使用的火攻、奇袭、伏击、地道等,均为后世传扬。

随着战争发展,统帅指挥机构已趋健全,鼎立三方都善于选将用人,依靠他们策划和进行战争;同时促进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军体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实行,参谋制度的完善,影响深远。后勤保障越来越注意后方供给基地的建设,均实行空前规模的屯田。军队装备有明显改进,蜀汉创制一发十矢的连弩,适宜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的钢刀,曹魏所制发石车、指南车,大量使用的马铠,孙吴大量制造的各种性能良好的船只,均很著名。

三国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随着丰富的战争实践不断深入。曹操的《孙子注》开创整理研究《孙子兵法》先河。诸葛亮的军事论述很受后人推重。

魏国从一而终都是最强的,后期的蜀国比不上吴国,但有“五虎将”时期的蜀国绝对是三国中最强的,即使兵力远不足魏国,势力比不上吴国,却是没有人敢动之汗毛

三国后期兵力排行:
1:魏国--曹呸
2:吴国--孙休
3:蜀国--刘禅(内忧外患,试问!强得起来吗)

晋朝共154年。
分西晋和东晋。
西晋:公元266年,司马懿孙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 即晋武帝。到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俘虏晋愍递,西晋灭亡。
东晋:公元317年,西晋皇室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建立晋朝,史称东晋。420年,掌握实权的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

三国时期,开始是魏的兵力最强,吴第二,蜀第三,后来呢?
后来蜀鼎盛时期,刘备西边汉中称王,东南边同时关羽水渊魏七军,东西两边同时向魏开战,吓得曹操要迁都,要不是重臣阻止,魏就迁都。那时蜀第一魏第二吴第三,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那举国之兵伐吴全军覆没。就回到以前一样魏的兵力最强,吴第二,蜀第三
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
西晋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俘虏晋愍递,西晋灭亡
东晋(265年—316年)420年,掌握实权的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
共154年

早中晚三顿饭哪顿更有必要呢?
不同阶段情况不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两晋-南北朝-隋唐

一直都是这样
晋统一265年—316年,后被北方少数民族灭了,晋朝贵族南迁,建东晋,随之而来的是东晋十六国时代,后来东晋也被灭了,演变成南北朝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于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皇权低落,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但是由于朝廷担心野心家藉此势力大涨,进而篡位,所以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共154年。
晋朝分西晋和东晋。
西晋:公元266年,司马懿孙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 即晋武帝。到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俘虏晋愍递,西晋灭亡。
东晋:公元317年,西晋皇室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建立晋朝,史称东晋。420年,掌握实权的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


三国历史揭秘: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是谁?
所谓的三国即为魏国、吴国和蜀汉三个国家,自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那么,三国时期的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是谁?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是曹丕吗?请跟我一起来看看吧。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是谁?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 公...

三国时期魏王是谁
东汉末年有两位魏王——曹操和曹丕。曹操于216年被封为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魏王位,不久即称帝,建立魏国(史称曹魏)。1、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庙号太祖,谥武皇帝。2、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庙号高祖,...

《三国演义》的三国中,最后灭亡的是什么国,三分归一后,变成了什么朝
吴国,归一后变成了晋朝。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263年,曹魏的...

有谁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是哪三国?
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是真的吗
三国是真实存在的。据史料记载,三国存在于在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包括魏蜀吴,建立时间是什么时候?
魏国220年,蜀国221年,吴国229年。1、魏国 魏国(220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间表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后,司马炎改魏为晋,晋朝成立。公元275年,东吴最后的良将陆抗病逝,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再无障碍。公元280年正月,王浚楼船下益州,中国迎来了短暂的20年统一局面。公元300年开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这个时候最早的南北朝雏形开始,也就是东晋16国,公元384年北方为前秦...

朝代的先后顺序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

魏国是哪个年代的,在魏国之前的一个朝代是什么?这个国家的文学大臣有哪...
你可想好了啊,春秋时期的魏国可是和战国七雄的魏国不是一个,你确定自己要问哪个?春秋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诗经·魏风》当中的“魏”指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魏国,而非战国时期的魏国 战国魏国: 魏国...

三国中哪个国家最先灭
三国中蜀国最先灭亡。1、蜀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2、曹魏,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3、孙吴...

横山县18965058071: 三国时期各国兵力 -
栾伏阿南: 演义里都是夸大的...不可信. 那时候全国人口不到千万.三国兵力对比:魏:总兵力在40-4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蜀:总兵力在10-13万左右,北线汉中5万,东线永安2-3万,成都各据点3-5万.吴:总兵力在20-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须口,南郡等长江沿线据点.三国兵种对比: 骑兵:当属魏国,南方不产马; 步兵:魏蜀相当,不过翻山越岭肯定蜀国厉害,而吴国最弱; (弓兵:有诸葛弩在手,蜀兵略强于两国) 水兵:毫无疑问是吴兵.

横山县18965058071: 求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各方面实力的对比 -
栾伏阿南: 魏蜀吴三国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优势.当然我说的优势不是'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那一类老生常谈.魏国占据着中原一带,那里的经济文化人口都最为繁盛.魏国拥有东西两都,在政治上占尽了优势.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任用...

横山县18965058071: 三国鼎立时期哪个的实力最强 -
栾伏阿南: 魏国实力最强大.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横山县18965058071: 真正三国历史中,魏和蜀吴的实力差距是多少?各方面的 -
栾伏阿南: 军事实力上,魏国的实力应该是5,蜀国的估计是2,吴国应该是3,也就是按军事实力,吴国和蜀国可能联合起来才是魏国的对手,实际上也是如此,但同样的,蜀国蜀道...

横山县18965058071: 三国时期东吴兵力是不是很少 -
栾伏阿南: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有52.3万户,230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三从两点变化得知蜀国每户大约有3.4口人,;吴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魏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四通过比较三国人口统计,...

横山县18965058071: 三国中曹操 刘备 孙权各谁最强~兵力各式多少 -
栾伏阿南: 曹操最强 但最得人心的是刘皇叔 魏:魏的资料不大全,有一说法是“户口60万3千,人口443万2千.”估计其兵力接近八十万,吏三十万左右.魏占冀、幽、并、青、兖、豫、徐、河南、雍、凉、秦十一州.魏国实力最强,占据中原地区富饶...

横山县18965058071: 三国中军队中的组成编制是怎么的
栾伏阿南: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东汉末年,镇... 水军以吴最强,步、骑以魏为盛,弩兵以蜀最著名.三国总兵力,最盛之时约达80万~...

横山县18965058071: 三国时期 魏蜀吴三国的真实实力对比. -
栾伏阿南: 魏蜀吴之间的真实力量对比历来争论不休.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国的人口的考证和讨论. 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为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幼52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