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句词 如何断读

作者&投稿:钮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发字怎么读~

1. 发 [fā]2. 发 [fà]
发 [fā]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放,射:~射。百~百中。焕~。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散开,分散:~散。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打开,揭露:~现。~掘。
产生,出现:~生。~愤。奋~。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面。
显现,显出:~病。~抖。~憷。
开始动作:~动。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fà]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了(liao)我们老师都这么念的,声调有点转的意思,三声,(le)好像没多大意境
满意请采纳

断读: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出处: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扩展资料:

《古今词论》中有毛先舒这样一段文字: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

后来朱彝尊的《词综》也说:“‘小乔初嫁’宜句绝,‘了’字属下句乃合。”朱氏此处所谓的“乃合”,当然指的是与调“合”,可是古代刻本照例不加句读,所以虽然提出了观点,却拿不出非此即彼的处理办法。但不管从哪个视角,无论毛先舒还是朱彝尊,都没有为“了”字的最终归属提供坚挺的依据。

清朝初年有一本赖以邠编著、查继超增辑的《填词图谱》(毛先舒是参订者之一),也收入了《词学全书》,其图式正作“了雄姿英发”,而词牌名则直接采用了东坡词尾的三字,改题《酹江月》,并加注:“即《念奴娇》第九体,前段九句,后段九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乔”至“英发”九字,用上五下四,遂分二格,其实与前格亦非甚悬殊也。奈后人不知曲理,妄意剖裂,因疑字句错综,《余谱》诸书梦梦,竟列至九体,甚属无谓。……金谷云‘九重频念此,衮衣华发’,竹坡云‘白头应念此,樽前倾盖’,亦无碍于音律。



断读: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出自:苏轼[宋代]《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释义: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

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这句话的断读为: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原句出自于宋代苏轼(世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文和断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白话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在“小乔初嫁了”后面断一下,再继续读“雄姿英发”。

原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译文: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他的)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小乔初嫁了(liǎo)的典故: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指周瑜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是说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扩展资料:

赏析:

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念奴娇·赤壁怀古



陈鹏举先生的《诗说新语》(复旦大学中文系《诗铎》第二辑)在写到苏东坡“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句词时,指出“这是破了律的,可他写得真好,历来都认了,甚至成为美谈”。接下来笔锋一转,说学问家吴世昌不这么认为,苏东坡其实没破律,是历来的人们都读错了。应该读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了”是“全然”的意思。而秦少游的“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中的“了”字也是这样的用法。 陈先生根据通行的句读,认为如果“了雄姿英发”这五个字成立的话,按谱是“上二下三”的句法,应当“读作‘了雄、姿英发’,显然是读不通的。”从而牵涉出明清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个争议,一桩文学史上聚讼数百年貌似悬而未决而每每有人重提的旷代公案。 一 大概在清初康熙十七八年间,海宁人查培继编辑了一部《词学全书》,而在所收王友华校钞的《古今词论》中就有毛先舒这样一段文字: 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 后来朱彝尊的《词综》也说:“‘小乔初嫁’宜句绝,‘了’字属下句乃合。”朱氏此处所谓的“乃合”,当然指的是与调“合”,可是古代刻本照例不加句读,所以虽然提出了观点,却拿不出非此即彼的处理办法。但不管从哪个视角,无论毛先舒还是朱彝尊,都没有为“了”字的最终归属提供坚挺的依据。 按,清朝初年有一本赖以邠编著、查继超增辑的《填词图谱》(毛先舒是参订者之一),也收入了《词学全书》,其图式正作“了雄姿英发”,而词牌名则直接采用了东坡词尾的三字,改题《酹江月》,并加注:“即《念奴娇》第九体,前段九句,后段九句。”为了说明问题,下面将《图谱》所举全文断句照录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但是,此图却引起了《词律》编订者万树的批评: “小乔”至“英发”九字,用上五下四,遂分二格,其实与前格(按指上四下五)亦非甚悬殊也。奈后人不知曲理,妄意剖裂,因疑字句错综,《余谱》诸书梦梦,竟列至九体,甚属无谓。……金谷云‘九重频念此,衮衣华发’,竹坡云‘白头应念此,樽前倾盖’,亦无碍于音律。盖歌喉于此滚下,非住拍处,在所不拘也。更谓‘小乔’句必宜四字,截‘了’字属下乃合,则宋人此处用上五下四者尤多,不可枚举,岂可谓之不合乎! 至《图谱》之误,又不止在分体断句之差而已…… 万氏所说的“宋人”,与东坡同时且互相唱酬的就有赵鼎臣,其《送王长卿赴河间》的换头也是“六、五、四”句格:“惆怅送子重游,南楼依旧否,朱阑谁倚。”此后又有朱敦儒的“花艳草草春工,酒随花意薄,疎狂何益”,李纲的“追想当日巡行,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朱熹的“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张元干的“修禊当日兰亭,群贤弦管里,英姿如许”,辛弃疾的“尝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葛长庚的“我今流落江南,朝朝还暮暮,千愁万结”,周紫芝的“闻道梦泽南州,日高初睡足,雅宜高会”,曾纡的“回首万水千山,一枝重见处,离肠千结”,以及无名氏的“相思能几何时,料归期不到,清和时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又有用“六、五、四”句格步苏东坡原韵的,如叶梦得的“闻道樽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辛弃疾的“休叹黄菊雕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刘辰翁的“憔悴梦断吴山,有何人报我,前村夜发”,石孝友的“须信和气随人,粉梅欺黛柳,娇春争发”,胡承公的“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张炎的“还念庾岭幽情,江南聊折赠,行人应发”。 更有句尾同用“了”字者,如李纲的“怅念老子平生,粗令婚嫁了,超然闲适”,刘一止的“身世如许飘零,佳时轻过了,他年空忆”,程垓的“不是怨极愁浓,只愁重见了,相思谁说”,毛开的“正是老子南楼,多情辜负了,十分佳节”,以及石孝友的“人世景物堪悲,等闲都换了,朱颜云发”。 此外还有平韵《念奴娇》,竟也有用“六、五、四”句格者,其中有叶梦得的“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田园”,以及“回首江海平生,漂流容易散,嘉会难寻”二首;张元干也有次石林(叶梦得)韵的“苍弁丹颊仙翁,淮山风露底,曾赋幽寻”。真可谓蔚为大观了。 如果说上面所举的部分词作,从整体上还不够反映两宋词坛的创作面貌,那么,有一个直观的统计,即在《全宋词》所收二百三四十家、五百九十余首的《念奴娇》作品中,步趋苏词“六、五、四”句格后尘的作者就有五十八家,词则多达一百一十六篇。这是一个文学史上颇为独特的现象,明明是没有按照当时常规句读写出的一首词,却在当代后世引发了如此广泛深远的反响,而且纷纷起而仿效。只能说明苏轼这个人的名头实在太大了,以致连精研词律的万树也不得不指出:“此为《念奴娇》别格。”给予了应有的地位,大概是取“吾从众”之义吧。 二 不过“从众”也好,“别格”也罢,在万氏看来当然不是没有度的,这个度就在于歌者对乐律及文词之间关系的体认:“盖歌喉于此滚下,非住拍处,在所不拘也。” 明杨升庵《词品》说: 填词平仄及断句皆有定数,而词人语意所到,时有参差。如秦少游《水龙吟》前段歇拍句云:“红成阵,飞鸳甃。”换头落句云:“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照人依旧。”以词意言,“当时皓月”作一句,“照人依旧”作一句。以词调拍眼,“但有当时”作一拍,“皓月照”作一拍,“人依旧”作一拍为是也。又如《水龙吟》首句本是六字,第二句本是七字,陆放翁此调首句云:“摩诃池上追游路”,则七字;下云“红绿参差春晚”,却是六字。又如《瑞鹤仙》“冰轮桂花满溢”为句,以“满”字叶,而以“溢”字带在下句。又如二句分作三句,三句合作二句者尤多。然句法虽不同,而字数不少,妙在歌者上下纵横取协耳。 平心而论,自宋代乐谱失传,倚声之道至明代而已趋中衰,所以明人谈词论调多隔靴搔痒处。如张綖《诗余图谱》、程明善《啸余谱》,其断句分体就被万树讥为“《余谱》诸书梦梦”(见上所引)。而升庵以“但有当时”、“皓月照”、“人依旧”各作一拍,意欲强同于前片尾拍之三字两句,朱彝尊也曾说他“强作解事,与乐章未谐”(见《词律》发凡);然而杨氏固亦不乏真知灼见,如所谓“词人语意所到”之与“词调拍眼”时有参差,就涉及词的谱读与文读之说。 例如同样是《念奴娇》词,辛稼轩《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起句,按谱读是“四、五、四”句格:“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万斛。”按文意,也可读作:“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万斛。”苏东坡《赤壁怀古》起韵按文意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按谱读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今词论》又有毛先舒一段与此相关的论议: 《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文自为文,歌自为歌,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是坡公雄才自放处。 这里所指是东坡《和韵章质夫杨花》结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谱读;若依文意就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两者都能词通意达,顺理成章。而章氏原唱“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若按“七、三、三”字点断,便不成语句了。 简要说来,上述各家词作的平仄、字数都没有差异,而作者语意所到之处却也未尝离谱;毛氏的所谓“歌不碍文,文不碍歌”,与升庵的“妙在歌者上下纵横取协”,侧重不同,道理是一致的。而万树的“非住拍处,在所不拘”,却言简意赅,一语破的,直接切到了“命脉”。 近代词家陈匪石也在其所著《声执》中辩证地论及了这个问题,他总括指出: 词以韵定拍,一韵之中,字数既可因和声伸缩,歌声为曼为促又各自不同。讴曲者只须节拍不误,而一拍以内未必依文辞之语气为句读。作词者只求节拍不误,而行气遣词自有挥洒自如之地,非必拘拘于句读。两宋知音者多明此理,故有不可分之句,又有各各不同之句。今虽宫调失考,读词者亦应心知其意,决不可刻舟求剑,骤以为某也某也不合。而依律填词,须有名作可据,即免偭错。 这段话,不但解释了为何《赤壁怀古》之作当时便会产生跟风的连锁反应,更说明了社会上为何对东坡这两句词是采取认同态度的,因为,“两宋知音者多明此理”。可谓一锤定音! 三 读词原则上当然应以谱读为准,即使也可以按文意来读,而按谱诵读,或更具抑扬顿挫之致。如前举辛词《念奴娇》“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万斛”,苏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是。即以东坡《水龙吟》末句为例,按谱读“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请试与章质夫词之“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两者比较吟读一过,可见坡词乃故作顿挫,以取抗坠之节者,由此也可以说明“歌者上下纵横取协”之妙的一端。 都说苏东坡横放杰出,是“曲子里缚不住”的。此语固然有以一概全之嫌。但如今由于“小乔初嫁”这一句无法按正谱吟读,却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后世的一个事实。 也许明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那可以把时间拉近一点。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这首词因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确切地说是入选了一九五五年秋季推出的高中《文学》课本第一册,开卷是《诗经》的“关关雎鸠”,但一学期后就没有了后继的第二册),便同样由于上述断句问题而重演历史争端。已故词曲名家王季思《从两首苏词看苏轼的婚姻观》一文曾回顾此事,大意是说:主张“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五、四”句格应是“四、五”句格之说,曾获得郭沫若、叶圣陶、周汝昌三人的支持。接着写道: 郭老谓草书“与”、“了”两字近似,故苏词两句当作“小乔初嫁,与雄姿英发”,但实在别扭。叶老据明末某一版本,认为当作“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虽亦可通,但不能以后起孤证推翻前此宋元旧本。郭老、叶老均坚持《念奴娇》词下片换头应是“六、四、五”句格,其实此处本来即另有一种“六、五、四”句格者,万树《词律》已有说明。但持疑者连《词律》都未查考就轻信轻断,似乎不够慎重。周汝昌虽说“了”字属下句,可作“完然”解,但“了”字如此用法,别无词例,仍难使人信服。 “别无词例”,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但不妨探究一下。如果说苏东坡的“了”字与秦少游的“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中的“了”字一样,是“全然”或者“完然”的意思,那么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明确指出,“了”字在用作副词时,其后必缀以否定语始得成立,“如‘了不相涉’、‘了无惧色’、‘了无进展’”等。此外历经数代人、修订数十年的《辞海》,则在“全然”的释义下,举了两条例证,一是《世说新语》的“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一是归有光《水利后论》的“求所谓安亭江者,了不可见”。而《汉语大词典》也同样指明在“完全”的释义下,应“与否定词连用”,并列出了多条词例,譬如王羲之《子卿帖》的“顷日了不得食,至为虚劣”,颜之推《颜氏家训》的“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序的“自小驯狎,了无惊猜”,洪迈《夷坚丁志》的“好修养术,然学之颇久,了未睹其妙”,以及金圣叹《云法师生日和韵》诗中的“阶前种树已成林,镜里飞霜了未侵”,等等。 显然,上面所列十条词例都是取自古人的传世文字,代代相承,未有变异;而古人的日常用法与今人的正常理解,也同样息息相通、别无二致。由此可见“了雄姿英发”与“了不知南北”两者的“了”字不但彼此“了无瓜葛”,而且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总而言之,以上虽然验证了“‘了’字如此用法”并不具备成立的正当性,但可以断言,即便在大量的宋人“五、四”句格已经取得历史地位的背景下,困扰和争议仍会继续,最终也许还是王季思那一句话: 别无“词”例!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苏东坡这首词的原文是什么?_百 ...
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原文如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希望对...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苏东坡这首词的原文是什么?_百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译文〕大江浩...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赏析
诗人在这里,把“如画”的江山和众多的“豪杰”联缀交织成词,创造出一种高尚隽美的意境,使人肃然起敬,并为之向往、倾倒。 下片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小乔初嫁了”,这句写入词中非等闲笔墨。“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周郎与她结婚是...

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出现了哪些典故?
“小乔初嫁了”: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此处提到小乔初嫁,一方面是表现周瑜的婚姻幸福,另一方面也引入了英雄美人的传统元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对周瑜的描绘。羽扇纶巾是儒将的装束,樯橹是敌人的船只。在谈笑之间,樯橹灰飞烟灭,形象地描绘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冷静和智谋。“故...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翻译: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

念奴娇 赤壁怀古硬笔书法楷体
如下图:《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朝代】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哪?什么意思?
苏东坡的这句话,读着已经不是在讲一个故事,其实真正的故事也未必就如苏东坡所写的,因为据考证苏壁之战时,周瑜已经50多岁,算不上周郎,小乔也算不上初嫁,除非她是二婚。但这个场景却成了一个千古意境,年轻帅气的周郎,娇美多情的小乔,和硝烟噬血的战场,这多不对称,又多有夸张的对比,...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释义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

"小乔初嫁了",的"初"是什么意思?
小乔初嫁了(liǎo):初,才,刚刚。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附: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 苏轼 大江...

苏轼诗文有多处错误 《赤壁怀古》小乔不应是初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人道是,...

泾源县17071119702: 苏东坡“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句词 如何断读 -
庾竖猴头: 断读: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出处: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

泾源县17071119702: 苏东坡大江东去的这词的原文? -
庾竖猴头:[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泾源县17071119702: 苏轼词赏析全一点的,多一点的 -
庾竖猴头:[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泾源县17071119702: 苏东坡,诗三首 -
庾竖猴头:[答案]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泾源县17071119702: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是哪一句注意!本人不要赏析!只说哪一句是名句 -
庾竖猴头:[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

泾源县17071119702: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是什么典故 -
庾竖猴头: 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与古人对比,自己还才而未能实现理想.

泾源县17071119702: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苏东坡整首词是什么? -
庾竖猴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泾源县17071119702: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全文及解释 -
庾竖猴头:[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泾源县17071119702: 求苏轼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词 -
庾竖猴头:[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