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要禁《大义迷觉录》?

作者&投稿:匡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乾隆为什么要查禁他爹写的《大义觉迷录?~

《大义觉迷录》成书于1729年,是雍正皇帝亲自组织编写的一本书籍,并且颁行全国,晓谕“各府州县远乡僻壤,俾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并令各贮一册于学宫之中,使将来后学新进之士,人人观鉴知悉”。但等雍正一死,乾隆即位后,立马下诏禁毁他爹写的《大义觉迷录》,发出去的一律收回销毁,明令如有私藏者,处以极刑。
《大义觉迷录》成了一部本朝皇帝写的禁书,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事。乾隆为什么要查禁老爹写的书,还得从《大义觉迷录》的成因说起。
《大义觉迷录》
在雍正初年,湖南有个叫曾静的破落书生,屡试不第,慢慢就萌生了反清的思想,刚好他看到了一个叫吕留良的学者生前写的文章,号称孔子思想的精义是“尊王攘夷”――中华大地的主宰者必须是华夏儿女,决不能是夷狄。这个说法一下就说到曾静的心坎里去了,于是他就找到吕留良的后人及他的学生,一起密谋反清起事。
当然,几个书生是闹不出什么大动静的,于是他们就秘密找到川陕总督岳钟琪,因为他们听所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人,找他反清比较靠谱。岳钟琪说那好,你们回去总结一下,雍正这厮究竟哪不好,你们写个檄文,咱们张布天下,揭竿起事,如何?曾静等人立马列举了雍正的“十宗罪”:“一谋父,二逼母,三弑兄,四屠弟,五贪财,六好杀,七酗酒,八淫色,九诛忠,十任佞。”投书岳钟琪。不料岳总督立马将曾静等人上报给朝廷。雍正一看,这还得了。立即下诏将曾静等反党缉拿归案,带到北京审问。
雍正皇帝
清朝初开时,对中原是血雨腥风,大开杀戒,特别经过康熙一朝,天下大定,国家已逐步走向繁荣和稳定,所以后来的康熙皇帝,基本都是标榜以仁义得天下,对一些极力反对他的江南士子也是网开一面,没有大加杀戮。或许正是受乃父的影响,雍正皇帝在这一事上,尽管火冒三丈,但没有立马将这些人诛除殆尽,反而对他们列举的十宗罪,一条一条驳斥,最后写成一本书――《大义觉迷录》,一方面是解除天下人对自己的疑虑,一方面是宣示自己的仁德,颁行天下,还让曾静等人到江浙一带亲自宣讲,没有治曾静他们的死罪。
乾隆皇帝
那乾隆上台后,为什么一下就把《大义觉迷录》给查禁了呢?其实,这个很简单,因为有些事你把不对的和对的列出来,很多人却记住了不对的,比如说华夷之辩的问题,雍正即位等问题,皇室内部权力争夺的问题,反而会以讹传讹,让人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反而给清王室带来诸多不利。
因此,乾隆就快到斩乱麻,全面查禁老爹写的《大义觉迷录》,还把曾静等人收监凌迟。并大兴文字狱,所有书籍不得再出现“夷狄”等字眼,从此之后,天下仕子就噤若寒蝉了。

乾隆因为书中涉及其父雍正不好的言论和皇家秘密,所以查抄《大义觉迷录》。
雍正明令将《大义觉迷录》刊行天下,乃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但此书不仅保存了曾静、吕留良和严鸿逵大量激烈的反清言论,还部分揭示出康熙时诸皇子争夺王位、雍正得位及其后的相应措施等具体细节。它的刊布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在实际上传播了对清王室极为不利的言论,因此在乾隆即位之初即下令禁毁。

第一件是他下了一道旨意,要求湖南督抚捉拿曾静、张熙等人,并秘密押解到北京候审。此后,他又亲自关照刑部,并让亲信徐本亲抓此案,从重从速地了结了两人的性命。另外一件就是他听取了徐本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收缴一本叫《大义迷觉录》的书籍,并禁止民间讲授和私藏。 乾隆一向以孝顺自诩,登基后更是谨慎行事,如履薄冰,以不更改雍正的重大决策为施政原则。然而,他所杀的曾静和张熙二人都是雍正下诏不杀之人,而《大义迷觉录》更是雍正亲自编撰,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讲授的“钦定读本”。 在这本《雍正王朝之大义迷觉》中,史景迁讲述了曾静、张熙为何被杀的始末,也描述了《大义迷觉录》这部奇书形成、流传、禁毁的过程,乃至期间横生的许多耐人寻味、匪夷所思的枝节。 雍正年间,文人曾静伙同学生张熙以投书的形式,鼓动川陕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起兵推翻清朝,随后二人遭到逮捕,并牵涉出一串发表“挬逆言论”言论的名单,其中包括被雍正灭门的吕留良。 而史景迁在书中提到的这本《大义迷觉录》,正是雍正对不利于自己传言的集中辩解。在这些传言当中,关联着雍正杀弟、逼死母妃甚至害死康熙篡位的谣言;也牵涉到雍正朝诸多的政治改革的评价。雍正之所要编撰这本书,并且颁行各省,每月讲读两次,甚至遍及乡村,就是希望“逆贼狼嗥犬吠之词”来“使穷乡僻壤感发其忠爱之天良,共明夫尊亲之大义也”。 但是,随着此书广行天下,人尽皆知时,雍正这种自逞笔舌只能,撰文辟谣的结果,反倒弄巧成拙,非但未能端正视听,竟引起天下之人竞相窥视宫廷斗争。原来,对清代皇室,民间更感兴趣的不是“义正言辞”,而是类似于“吕四娘刺死雍正”的传说。 难怪乾隆皇帝会如此大动干戈,不惜违背雍正政策也要对此“斩尽杀绝”。 就算历史事实遭到了“毁尸灭迹”,最终它也会“改头换面”,以其他的方式留下证据。事实上,这此期间,清朝的儒士或目睹此事,或在其间推波助澜,并以惊人的细密面对它,因此留下极为庞大的档案,见证这段历史。而史景迁正是从这些纷杂的材料当中,用他的“春秋”笔法,向我们勾勒出这一奇案的全景和细节。 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孤立的案件,它的原委可上溯至遥远的过去,部分是在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的军事冲突与知识论辩中,部分则可远溯至古代,甚至迄于孔子之前中国哲学、历史文本粗具雏形的年代。 在此,我们还看到,身处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他们一方面汲汲营营于儒士的名位,另一方面又身陷于科考的迷茫之中;他们一方面皓首穷经,但又得对上位者所做在他们看来是专横、负面的决断逆来顺受。甚至,这样的悖论性格至今也在延续。 而对于像雍正和乾隆这样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在处理此案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只是因为政治目的的不同而已。在面对民间林林总总的人物、形形色色的百态,雍正欲正视听的企图显得并不足道,而乾隆的“杀”字诀亦不能杜天下人悠悠之口。 事实上,在史景迁看来,两个皇帝都错了,一个皇帝以为向天下说明对他不利的传言,便可让流言不攻自破……但是他的子民却记得了谣言,而忘了皇帝的苦心;另一位皇帝以为把书烧掉,便能告慰父皇在天之灵。而他的子民却以为他之所以想毁去此书,就是因为书中内容乃真有其事。 或者,这正是史景迁写作这本《雍正王朝之大义迷觉》的意义所在。


雍正大概是出于什么原因才写《大义觉迷录》的?
《大义觉迷录》是雍正朝御制国书,刊行全国使其家喻户晓,欲以使人人“觉迷”。转眼之间,乾隆继位宣布为特号禁书,凡有私藏者,即有杀头灭身之罪,惟恐有一人“觉迷”。从此《大义觉迷录》成为绝世罕见的一部皇帝撰写的御制国书,湮没二百多年不见天日,这一切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乾隆之所以与...

雍正大概是出于什么原因才写《大义觉迷录》的?
华夷之别”新解、罪状自辩、宫廷秘闻的揭露,都损害了皇帝的威严,加剧了反清情绪,而非达到“觉迷”的初衷。乾隆认为,要消除异端思想的扩散和其负面影响,保留曾静这样的“反面教材”对于教育并无益处。因此,他坚决采取措施,彻底禁止《大义觉迷录》的流通,以确保皇权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雍正释放了主犯曾静和张熙,但乾隆即位后,为什么会逮捕并斩杀...
清朝吕留良案中的主角曾静和张熙,最初在雍正年间被释放,但乾隆时期他们的命运却发生了逆转。关键转折点在于《大义觉迷录》的出版,这部书记录了曾静与雍正帝的问答,旨在驳斥反清思想和宫廷传言。雍正利用他们宣传其“仁政”形象,并利用此案平息民间不满。然而,乾隆登基后,他认为《大义觉迷录》暴露了...

曾雍正放过曾静,为何乾隆一定要杀了他?
雍正把吕留良文字狱案搞大,并编纂《大义觉迷录》,残杀吕氏而独留曾静,我想,这是雍正高明的一招,有打有杀、,再搞一番“宣传教育”,一可以扼杀民众的反叛思想,杀一儆百;再可以宣传满清王朝的文治武功和自己的道德仁义,可谓一箭双雕。到了乾隆这儿,图穷匕首见了,他要的是赶尽杀绝、斩草除根...

大义觉迷录编书禁毁
对此,他在发布的上谕中为自己辩护。他还针对吕留良、曾静等人的反清言论,撰写了大量文章,阐述清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雍正七年九月,胤禛决定将他之前发布的谕旨和曾静的供词整理成《大义觉迷录》,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行。他在上谕中指示将吕留良及其弟子们的悖逆言论和皇帝的谕旨刊刻并分发到各地,甚至...

清朝皇帝雍正与学者曾静问答语录《大义觉迷录》,如何评价呢?
这里面实际上隐藏着三个深层次的问题:1.满人入主中原后的民族自卑心。2.雍正皇帝在民间的形象为什么会如此之差?3.采取正确手段可以有效的缓和民族矛盾。第一个问题:满人入主中原后的民族自卑心。按照《大义觉迷录》的说法:清朝得天下并不是消灭了明朝,而是替明朝报仇。(这也是真实情况,明朝亡于...

雍正期间的文字狱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笑的是老子定案、儿子翻案,雍正曾声明“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然而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乾隆帝继位,尚未改元就公开翻案,命将曾静、张熙解到京师,于十二月把二人凌迟处死,并列《大义觉迷录》为禁书。(准确的来说,曾静、吕留良案涉及到谋叛未遂,不符合“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

大义觉迷录的社会影响
《大义觉迷录》内容以曾静供词居最多。这些供词有的是“奉旨问讯”,有的是“杭奕禄等问讯”。其形式都是对曾静《上岳钟琪书》及《知新录》等书中大逆不道的言论提出质问,而曾静的供词则痛悔前非,并备述雍正之隆厚圣德、浩大皇恩,令人不忍卒读。如所谓“弥天重犯今日始知圣恩高厚,虽尧舜不过...

大义觉迷录的编书禁毁
雍正七年九月,胤禛命令将他前后所降谕旨及曾静历次口供,编成《大义觉迷录》,颁布到全国各地。他在上谕中说:“著将吕留良、严鸿逵、曾静等悖逆之言及朕谕旨,一一刊刻,通行颁布天下各府州县远乡僻壤,俾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并令各贮一册于学宫之中,使将来后学新进之士,人人观鉴知悉”...

广东文选文字狱案
在清朝雍正年间,曾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文字狱案件,朝廷通过《大义觉迷录》向全国传达其立场,其中指出屈大均的文章存在反清言论。尽管屈大均已去世多年,但其子屈明洪因担心牵连,主动携父亲的著作投案自首。广东地方官员本欲对屈大均严惩,甚至打算将其骨头挫碎,明洪则面临斩首示众的命运。然而,雍正帝鉴于...

蓬莱市19633054638: 曾静、吕留良案的实质 -
尾咬鼻炎: 雍正六年,曾静想让大将岳钟琪造反,后来被雍正帝知道了,话说这人还真是有毛病,曾静以为合格做皇帝的,春秋时就是孔子,战国该是孟子,秦以后应为程、朱,这是什么思想?后来此扯出了吕留良案,被评为史上最大的文字狱,造成123人死亡,据说是数万人流离失所,不过康熙王朝出现的庄史案,被祸的有七百家,那么以此推算的话,被杀的人最少也在一千人左右,此外还有不少人被流放发配,清朝文字狱最烈的当属乾隆一朝,乾隆一朝文字狱约有130余起,甚至连偏之性精神病患者都不肯放过!可为什么大家只记住了雍正朝文字狱的惨烈,也许在人们的心中雍正就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反正他就是最坏?

蓬莱市19633054638: 乾隆 为什么查抄 大义觉迷录 ?
尾咬鼻炎: 因为他爹雍正嗑唠的太实在了!大义觉迷录里面的内容大概有康熙为什么选雍正以及雍正为什么打击八阿哥一党还有问什么兴文字狱.有很多过激的话,不利于乾隆的以宽仁为中心的政治理念.

蓬莱市19633054638: 请告诉我在雍正年间发生的大事 -
尾咬鼻炎: 雍正元年,胤禛46岁.正月,颁十一道谕旨,训谕督抚以下等官.因各省奏销钱粮积弊太多,设会考府.禁止上三旗大臣、侍卫、官员等在诸王门下行走,嗣后如有私相行走之人,一经查出,即行...

蓬莱市19633054638: 雍正末年和乾隆初期有哪些大记事? -
尾咬鼻炎: 1722年康熙帝卒,雍正即位.有雍正五年(1727)和雍正七年(1729)将世仆、广东一带的疍户脱籍,“改业为良民”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1729),同年颁布《大义觉迷录》.雍正十年,(1732)改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1735年雍正帝卒,乾隆即位.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役开始,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

蓬莱市19633054638: 历史上有哪些名著曾经被禁 -
尾咬鼻炎: 拜伦的《该隐》、拉伯雷的《巨人传》被基督教教会禁止过,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等被纳粹希特勒禁过,左拉的《娜娜》被法国禁过,乔治·奥维尔的《1984》、《动物庄园》被美国禁过

蓬莱市19633054638: 为何乾隆写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列入中小学教材
尾咬鼻炎: 乾隆帝的诗很多, 其中当然也有很好的诗, 但是, 教学不是文学, 教科书中的东西是以教人如何以天下兴衰为己任, 如何以悲天悯人的心怀来对待别人. 所以,乾隆帝和纳兰容若一样, 诗很好,词也很好, 甚至可以说不比李白,杜甫差, 但是,他不适合教学安排, 不适合用在教学中.

蓬莱市19633054638: 清朝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
尾咬鼻炎: 好几条原因~~一是防止倭寇和海盗的骚扰,二是抵挡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不断的侵扰,三是对郑氏的一种打击,四是当时中国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并不鼓励对外贸易,反而认...

蓬莱市19633054638: 清朝时期有一名进士写了一首诗被斩首,为何? -
尾咬鼻炎: 雍正八年(1730年),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皇帝马上把徐骏革职.复又查抄徐家,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其存心诽谤,依大不敬律斩立决. 这件事说明清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