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掌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樊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杨式太极拳的掌是怎样的~

杨式太极拳的掌与几乎所有非太极拳武术的掌都是不同的。比如非太极拳武术最常见的侧立掌,四指并拢挺直、拇指屈曲紧贴隐藏于掌内,攻击人是用小指一边的掌侧。杨式太极拳的掌却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经常出现的。例如日常生活里将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一般都是手指自然伸开、四指略微分开、拇指与食指不是很分开、掌心没有与桌面相接触,也就是掌心是微凹的,而这样的掌形就是杨式太极掌形。 为什么这样说呢?杨澄甫先生对于太极拳掌形的传授,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是这样记载的:“杨师澄甫之分释太极拳诸要点如下……手指非并亦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方可,尤要者须气注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指尖。”杨澄甫先生的这些陈述应该认为就是关于太极拳手指形态规矩的经典说明。如《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记载李雅轩先生说:“太极拳的出掌,掌心也是空的,五指略舒,不可挺直,掌意含虚,以有灵机性为宜。其意义是为了便于变动,此谓之自然掌。”又说:“如虎口撑得太圆了,就不免手上要用上劲;用上了劲,就又与太极拳要周身放松的道理不相合了。”赵斌先生对此也有具体的说法。其著作《杨氏太极拳真传》中是这样说的:“手掌不可硬直,亦不可弯曲,微成凹形即可,虎口不可太开,四指似离未离。” 从上述这些说明中可以知道练太极拳时手指总的规矩应该是“五指略舒”,就是五指既要舒展,不能呈握铅球那样的“弯曲”,又不能呈直线那样的“硬直”。这就是所谓的“开中求合”、“四指似离未离”,正因为手指是这样“略舒”的,整个手掌是略微呈凹形的。这也是所谓的“开中求合”。五指中的拇指与其它四指应该怎样呢?从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虎口”不应该“撑得太圆”,反映“虎口”是应该有一点弧形的。或者说拇指应该有点往四指方向微微弯曲的;如果拇食两指呈圆形了或者是角度太大了,那就是“虎口太开”了。那么,这样的手掌形态与日常生活里将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手的形态往往就是相同的。 实际上,练太极拳四指分开的程度、拇指与食指张开的角度,各名家的表现是不一的。尤其是拇指与食指张开的角度,那么,拇指与食指这样的张开角度是属于“虎口太开”了吗?“虎口太开”了又有什么不好呢?对此,许多人不是怎么在意。 我现在练拳很注意尽量使得拇指与食指张开的角度小到间距小于一条拇指,尽量不使得拇指背翘。我认为这样既符合放松的要领,也符合太极拳的武术需要;而拇指背翘直接的反映就是拇指没有放松。“虎口太开”与拇指没有放松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在武术上的弊病就是拇指容易受伤。我的这个结论是在推手中反复几次手部受伤的经历中形成的。这种手部受伤不少人称其为是“吃萝卜干”。而究其原因,除了不得势不得机,拇指与食指太张开了,尤其是拇指向外翘起,如果发人时碰到拇指先接触到对方身体,就有可能会急性受伤。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推手发人时拇指与食指不要太张开了是不能用意识来控制的,是必须由不经过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来控制的。所以平常练习时要养成拇指和食指不要太开的习惯。 太极拳的掌除了上述以外,还有一个往前的朝向问题。不少前辈认为太极拳的掌不论是揽雀尾、如封似闭的双手按,还是搂膝拗步、单鞭的单手按,手掌都是斜对前方的。推手等实际应用中用手推人也不是瞬间一下子全手掌与对方相接触,而是小指一边的掌面先与对方人体相接触,然后才是全掌。这其中应该也是具有保护拇指作用的。而这样的出掌,不仅掌形必定是微凹的,而且出掌在未完全接触到对方之前,手掌必然都是斜对前方的。所以,太极拳对于手掌的要求除了朝向,可以概括为“五指略舒微曲、指间略离、掌心微凹”,拇指与食指也是属于“略离”的。这样的掌形也正是“气注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指尖”的需要。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两子,杨班侯和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多次与人交手将对方打残打伤,因此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客观上为太极拳树立了威名并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也因其性格偏执极少授徒,所以传承者很少,目前闻者有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28年后,健侯之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

杨式太极拳的掌与几乎所有非太极拳武术的掌都是不同的。比如非太极拳武术最常见的侧立掌,四指并拢挺直、拇指屈曲紧贴隐藏于掌内,攻击人是用小指一边的掌侧。杨式太极拳的掌却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经常出现的。例如日常生活里将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一般都是手指自然伸开、四指略微分开、拇指与食指不是很分开、掌心没有与桌面相接触,也就是掌心是微凹的,而这样的掌形就是杨式太极掌形。 为什么这样说呢?杨澄甫先生对于太极拳掌形的传授,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是这样记载的:“杨师澄甫之分释太极拳诸要点如下……手指非并亦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方可,尤要者须气注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指尖。”杨澄甫先生的这些陈述应该认为就是关于太极拳手指形态规矩的经典说明。如《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记载李雅轩先生说:“太极拳的出掌,掌心也是空的,五指略舒,不可挺直,掌意含虚,以有灵机性为宜。其意义是为了便于变动,此谓之自然掌。”又说:“如虎口撑得太圆了,就不免手上要用上劲;用上了劲,就又与太极拳要周身放松的道理不相合了。”赵斌先生对此也有具体的说法。其著作《杨氏太极拳真传》中是这样说的:“手掌不可硬直,亦不可弯曲,微成凹形即可,虎口不可太开,四指似离未离。” 从上述这些说明中可以知道练太极拳时手指总的规矩应该是“五指略舒”,就是五指既要舒展,不能呈握铅球那样的“弯曲”,又不能呈直线那样的“硬直”。这就是所谓的“开中求合”、“四指似离未离”,正因为手指是这样“略舒”的,整个手掌是略微呈凹形的。这也是所谓的“开中求合”。五指中的拇指与其它四指应该怎样呢?从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虎口”不应该“撑得太圆”,反映“虎口”是应该有一点弧形的。或者说拇指应该有点往四指方向微微弯曲的;如果拇食两指呈圆形了或者是角度太大了,那就是“虎口太开”了。那么,这样的手掌形态与日常生活里将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手的形态往往就是相同的。 实际上,练太极拳四指分开的程度、拇指与食指张开的角度,各名家的表现是不一的。尤其是拇指与食指张开的角度,那么,拇指与食指这样的张开角度是属于“虎口太开”了吗?“虎口太开”了又有什么不好呢?对此,许多人不是怎么在意。 我现在练拳很注意尽量使得拇指与食指张开的角度小到间距小于一条拇指,尽量不使得拇指背翘。我认为这样既符合放松的要领,也符合太极拳的武术需要;而拇指背翘直接的反映就是拇指没有放松。“虎口太开”与拇指没有放松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在武术上的弊病就是拇指容易受伤。我的这个结论是在推手中反复几次手部受伤的经历中形成的。这种手部受伤不少人称其为是“吃萝卜干”。而究其原因,除了不得势不得机,拇指与食指太张开了,尤其是拇指向外翘起,如果发人时碰到拇指先接触到对方身体,就有可能会急性受伤。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推手发人时拇指与食指不要太张开了是不能用意识来控制的,是必须由不经过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来控制的。所以平常练习时要养成拇指和食指不要太开的习惯。 太极拳的掌除了上述以外,还有一个往前的朝向问题。不少前辈认为太极拳的掌不论是揽雀尾、如封似闭的双手按,还是搂膝拗步、单鞭的单手按,手掌都是斜对前方的。推手等实际应用中用手推人也不是瞬间一下子全手掌与对方相接触,而是小指一边的掌面先与对方人体相接触,然后才是全掌。这其中应该也是具有保护拇指作用的。而这样的出掌,不仅掌形必定是微凹的,而且出掌在未完全接触到对方之前,手掌必然都是斜对前方的。所以,太极拳对于手掌的要求除了朝向,可以概括为“五指略舒微曲、指间略离、掌心微凹”,拇指与食指也是属于“略离”的。这样的掌形也正是“气注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指尖”的需要。


太极拳的手型 这要就是这几种
1、太极拳的手型分掌,拳,钩三种,套路内以掌法为主。2、掌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掌是指全手而言,只要手指伸开即称为掌;狭义的掌就是腕关节以前,小指底节以后,手的外缘肌肉较多的部分。3、拳为四指靠拢卷屈,拇指横于食指及中指的第二节指骨上。如果以医病为目的,拳一般宜松握;如果练习刚性...

24式太极拳的手型有( )。
24式太极拳有拳、掌、勾三种手型。1、拳分为平拳、立拳 四指自然卷曲,拇指扣于食指的第二指节上,拳面其平,拳中缝隙可以容纳一根食指。平拳:拳心向下,为阴平拳;向上,为阳平拳。立拳:拳眼向上,拳心侧向,为日字拳。2、掌 五指自然伸直,微微分开,手指向掌心微屈,虎口撑圆,掌心向内...

手型太极拳的手型
杨式:五指第一指节捏拢,屈腕,掌心含空,勾顶和腕关节处无绷紧感。陈式:五指指尖捏拢,腕微伸,掌心圆形空间大于杨式,同样要求无用力感。吴式:拇指、食指、中指指尖捏拢,无名指、小指屈向掌心,屈腕,掌心含空。徐致一认为,勾是在落掌后用手背近腕处击人的一种拳法,吴式将其纳入拳型中。...

如何掌握太极的掌形
杨式太极拳掌形:杨式太极拳的掌却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经常出现的。例如日常生活里将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一般都是手指自然伸开、四指略微分开、拇指与食指不是很分开、掌心没有与桌面相接触,也就是掌心是微凹的,而这样的掌形就是杨式太极拳的掌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所...

太极拳里,何谓阳掌,阴掌
1.阳掌:手掌或立或横,凡手心向上或向外,都称为阳掌,做阳掌时,手指伸直,忌用力,掌心微舒,肘尖下坠,肩向下沉,属于实掌。手心向上的阳掌,前臂与手背成平行。手心向外的阳掌则手掌翘起。例如太极起势,提手上势,揽雀尾的右手。高探马、搂膝拗步等伸出之手。2.阴掌:掌心向下或向内,...

太极拳三种手型
太极拳三种手型;拳,掌,勾。1、拳;四指自然卷屈,拇指扣于食指指节上。拳面齐平,不可僵硬。杨式;四指并拢卷握,拇指扣压在食指、中指的指骨上。拳中能容一食指。陈式;以四指并拢卷屈,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卷屈,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指骨上成拳形,bu'yibu 握得过紧。吴式;四指自自然wode卷屈,...

杨式太极拳的掌是怎样的
比如非太极拳武术最常见的侧立掌,四指并拢挺直、拇指屈曲紧贴隐藏于掌内,攻击人是用小指一边的掌侧。杨式太极拳的掌却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经常出现的。例如日常生活里将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一般都是手指自然伸开、四指略微分开、拇指与食指不是很分开、掌心没有与桌面相接触,也就是掌心是微凹...

杨式太极拳对于掌指的要求?
掌指,是太极拳各技法运用的主要媒介,掌指方法不当,自然会影响到太极拳招式的效果。杨式太极拳的掌型 保持舒松自然的掌型。即五个指头自然伸开,虎口自然圆开,除了拇指之外的四指间略微分开,互不靠拢,又勿太曲,又勿挺直为宜。是怎样的舒松自然啊?想想日常生活里将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的感觉,...

太极拳对掌的要求与武术长拳中对掌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我所知道的,太极拳对掌的要求与武术长拳中对掌的要求区别在于,长拳的掌型是5指并拢,手臂伸直,手掌与手臂的角度尽量的小;而太极拳的掌一定要自然伸开(五个手指各个是分开的)并要大拇指对应小拇指(此时手指会感觉发涨,中指涨感最大,因为中指是领劲指或翻掌和转掌轴),运动时(尤其是在翻...

太极拳的一系列问题,太极拳的含义是什么?太极拳手型中掌与长拳中的区 ...
太极拳的掌是虚掌,做法是四指微并掌心微凹是很松的,主要是用来发劲的,陈式的掌叫瓦钵掌,四指并拢,掌心凹陷,主要是用来拿人手臂的,长拳的掌是实掌,四指并拢,手掌直立拇指屈曲,主要是用来打人的。至于虚实,很简单,缆雀尾就很明显,棚是实的,缕是虚的,按又是实的,而单个动作的按最...

南郑县13844008870: 杨式太极拳 如何掌握掌形 -
赫鲍谷氨: 杨氏太极拳养生架的掌型,因为其五指张开,掌心内含,因此俗称瓦楞掌,又称柳叶掌.这个掌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要求,首先要把手掌打开,五指微张;其次,打开手掌不能太紧张,不能太用力以致皮肤都变色了.这样掌心自然往内含,而瓦楞、柳叶的掌型也就呈现出来了.至于其余,可以在度云交流.

南郑县13844008870: 习练太极拳对身型身法及眼法有什么要求 -
赫鲍谷氨: 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一) 手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1、掌:不同的...

南郑县13844008870: 太极拳阴阳掌是怎么回事 -
赫鲍谷氨: 太极拳阴阳掌指的是:手背为阴掌,手心为阳掌.在打太极拳运行中,当手心朝上时为阳掌,当手背朝上时为阴掌......

南郑县13844008870: 太极拳比赛规则 -
赫鲍谷氨: (一)规定项目 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剑、32式太极剑. (二)项目时间 1、太极拳项目:完成套路时间不超过4分钟,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提示. 2、太极器械...

南郑县13844008870: 太极拳中什么是采和挒?二者有何关系? -
赫鲍谷氨: 请问,什么是采?什么是挒?二者有什么关系?有人说杨式太极拳中的斜飞式是个“挒”掌,请问这个挒掌的攻防含义是什么? 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答:我们都知道: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动作的八种劲法.通过不同的动...

南郑县13844008870: 24太极拳的基本手法(至少列出12种) -
赫鲍谷氨: 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健身拳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全套共四段,约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

南郑县13844008870: 杨氏太极拳85式和115式有什么区别 -
赫鲍谷氨: 杨氏太极拳由河北邯郸永年广府镇杨露禅创建,到孙辈杨澄甫与几位高徒共同发扬光大,创建了重养生的杨氏太极拳大架,之后在永年等北方地区流传为85式,115式是杨澄甫高徒之一李雅轩将杨氏太极拳带到四川后,在西南地区普及的一套拳路,与85式基本相同,招式差别在85式左右为一式,115式为左右两式,“玉女穿梭"在85式中为一式,115式为左右左右4式,另略有不同之处是对拳架的理解差别,如"白蛇吐信"(高探马穿掌),"豹虎归山"(抱虎归山)等.

南郑县13844008870: 练习杨式太极拳时?
赫鲍谷氨: 太极拳对步法有要求,但决不能量化. 先说要求,比如前弓步,前脚跟与后脚跟左右之间跟有一拳的距离(10公分左右),过宽,出拳出掌不能有效地发力,过窄,就会...

南郑县13844008870: 什么是杨式太极拳? -
赫鲍谷氨: 太极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杨福魁(露禅)(1800—1873年)所创.他与其两个儿子班侯和健侯,曾在北京传授太极拳,并担任过神机营总教习,其拳架后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太极拳.这套传统杨...

南郑县13844008870: 三十八式杨氏太极拳拳谱 -
赫鲍谷氨: 杨振河38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式:起势 第二式:揽雀尾 第三式:单鞭 第四式:提手上式 第五式:白鹤亮翅 第六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七式:手挥琵琶 第八式:抱虎归山 第九式:揽雀尾 第十式:肘底捶 第十一式:左右倒撵猴 第十二式:背折靠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