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左丘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什么意思帮忙解释~

  佛教讲三十二相,广长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佛舌头伸出来脸盖住了,大家没有话说了,佛的语诚实,绝对没有妄语;妄语,绝对不会有这个相。
  清净身是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法华经法师品所说之清净光明身、新华严经卷四十二所说之清净法身即是。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大三五·二七五下):‘净德内充,名清净身。’
  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举似:指点,告诉

  以下为摘抄他人的理解:
  1.佛陀的声音遍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青草翠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

  佛性乃是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它在你身上、在自然草木身上,都可以说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

  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万物所说的法,就已经是不可尽数了。我们在万物之间悠游,就如同掉进了佛法的宝藏中,身边充满了无价之宝,简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呢,无论拿到哪样,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而那些入宝山去空手回的人,不说自己看不到身边的宝藏,却只会抱怨自己命苦,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珍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他们难道不可怜吧?

  2.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轼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后,其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听说荆南玉泉寺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初次见面,苏东坡便问:

  “听闻禅师禅悟功高,请为在下讲解一下,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专门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又问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言以对,逐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所说的参禅三个阶段:“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我们对待学习与研究,大抵也需要经过上述这三个过程。


  我的理解:这是苏东坡的一首禅诗,禅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大自然中到处都是“法”,是真实的,是清净的,法语自然嘛,可是人们都不信,执迷不悟,这么简单的道理让我怎么对别人说啊

这首诗偈说「溪声尽是广长舌」,你要听佛陀说法的音声吗?听呀!佛陀音声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广长舌的音声。你要看佛陀的样子吗?「山色无非清净身」,请看,青青山岚就是佛陀清净的法身!彻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从一切事相上洞见人生,无论什么声音,只要你能用心观照,有所觉悟,那就是佛陀的说法声。譬如小孩「哇!」的一哭,你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新生命又要流转尘世。唉!人生苦,佛陀是借着小孩哭声在跟你说法了。因此,即使看到人们打斗、谩骂,也能体悟佛法,打架骂人不也是佛陀说法的音声吗?只要你懂得这个道理,佛就在我们当下!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佛陀与我们这么接近,又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有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谛,那么多的宇宙真理,我们应好好的领会,再传播给别人。有些人一学佛,就想要闭关,忙着自修、自利、自了,这是多么可惜。如果我们懂得这首偈语,生生世世活在佛法里,时时刻刻把佛法弘传人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人生意义就尽在其中了!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意思是溪流在不断的流淌,溪水流动的声音就像十方诸佛的出广长舌相,从中听出一切万法;青天、蓝天、白云,是清净的法身。佛陀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有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谛,我们应好好的领会,再传播给别人。

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赠东林总长老》。

《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释义:

广长舌:汉语词汇,释义佛的舌头,后用以喻能言善辩。

清净身: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

偈:偈陀,佛教术语,意译为颂。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举似:指点,告诉

扩展资料:

《赠东林总长老》是一首意境优美的佛教诗词。

“溪声尽是广长舌”,溪流在不断的流淌,欢快地向前奔着,我们普通的凡夫听到的肯定是水的声音,但苏东坡他既然解说“溪声尽是广长舌”,溪水流动的声音就像十方诸佛的出广长舌相,对我们宣示无尽的妙法,从中听出一切万法本来寂静,万法本来如此,这个是多么美的境界。

“山色无非清净身”,青天、蓝天、白云,是清净的法身,哪怕雾霾也是清净的法身,这种境界是体现了佛的境界,透过虚假相可以看到真如本性,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的佳境。“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佛的境界就是看一切法都是佛法,领悟了八万四千偈语,再时时刻刻把佛法弘传人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意思是溪流在不断的流淌,溪水流动的声音就像十方诸佛的出广长舌相,从中听出一切万法;青天、蓝天、白云,是清净的法身。佛陀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有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谛,我们应好好的领会,再传播给别人。

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赠东林总长老》。

《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释义:

广长舌:汉语词汇,释义佛的舌头,后用以喻能言善辩。

清净身: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

偈:偈陀,佛教术语,意译为颂。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举似:指点,告诉

作品赏析

《赠东林总长老》是一首意境优美的佛教诗词。

“溪声尽是广长舌”,溪流在不断的流淌,欢快地向前奔着,我们普通的凡夫听到的肯定是水的声音,但苏东坡他既然解说“溪声尽是广长舌”,溪水流动的声音就像十方诸佛的出广长舌相,对我们宣示无尽的妙法,从中听出一切万法本来寂静,万法本来如此,这个是多么美的境界。



溪声尽是很多长舌头在说话,山色无非象参禅后一样清净;夜来八万四千句偈语,他日如何举出对他人.

你既然都说禅宗三境了,难道不懂法尔如是的道理?一切法,如是,溪声,山色,皆是汝妙明真心中物,不假外求,一切现成,以后让我怎么给你说呢?你自己的东西,我怎么举似人呢?佛曰不可说,就是这个道理,说出来你就跟着我跑了,不是你自己的了,换句话说,就是着相了,向外求了。

禅宗公案,东坡呈见,禅师回道:山色毗卢身,溪声广长舌,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东坡闻之有省。


龙泉庵里面都有怎样的匾书?
檐下横匾书“听涛山房”,柱间有“当户老松生夕籁;满山红叶入新诗”木制楹联。小榭南门外还有一副联语:“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语出佛典《陀罗尼经》,极尽龙泉庵溪声山色之妙。大雄殿北边为“闻妙香院”,院内多植珍珠梅等花木,尤其是两架古藤萝,春夏之交,绿叶垂条,紫英...

佛学的励志语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佛学励志语,供大家参阅!佛学励志语(一)1.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2.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

如何回老师给我的诗句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其成时念吾师 师生情,情深似海;教诲恩,恩重如山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

广长舌的解释
’” 宋 苏轼 《赠 东林 总长老》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清 赵翼 《大石佛歌》:“斯特 维摩 寓言耳,广长舌岂论寻尺。”后用以喻能言善辩。 宋 朱熹 《后洞山口晚赋》诗:“从教广长舌,莫尽此时心。” 清 黄遵宪 《纪事》诗:“登场一酒胡,运转广长舌。” ...

求签求到这首诗,我想知道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谢谢
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

越品味自然,心越趋平静
记得东坡居士在游览庐山时,曾与兴龙寺主持常聪和尚交谈,很是投机,夜深了还在烛前论“无情说法”,即山水等无情之物也会说法。早晨醒来,苏东坡豁然觉悟,呈上一诗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意识是:谷溪之声便是佛尊绝妙的说法,水光山色即...

《题西林壁》是谁写的?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 缘:因为。3. 此山:指的是庐山。[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

楞伽经最经典句子
2. 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3. 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4.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5. 不住六尘生心。6. 福不可享尽,享尽就无福;苦可受尽,受尽则没有苦。无论你是家财...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身的书法作品欣赏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佛教讲三十二相,广长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佛舌头...

关于正邪的佛学诗句
1.与佛教有关的诗句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无尽藏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宋。苏东坡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唐。龙牙 春有百花秋有...

嵊泗县18237669963: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静身是什么意思在西湖灵隐寺看到的这句话,隐约知道一些意思,但感觉解释的不透彻 -
乔态同林:[答案] 广长舌:指佛的舌头.据说佛舌广而长,覆面至发际,故名.《大智度论》卷八:“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 宋 苏轼 《赠东林总长老》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

嵊泗县18237669963: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求来的诗句 -
乔态同林:[答案] 佛教讲三十二相,广长舌相是什麽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

嵊泗县18237669963: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静身是什么意思 -
乔态同林: 广长舌:指佛的舌头.据说佛舌广而长,覆面至发际,故名.《大智度论》卷八:“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 宋 苏轼 《赠东林总长老》诗: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语出苏东坡的诗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静身=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说法的声音 苍苍的青山难道不是佛的法身吗 般若是佛 佛无处不在.佛法身清静 化身千万 应身世间.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

嵊泗县18237669963: 山色岂非清静身是什么意思在西湖灵隐 -
乔态同林: 山色岂非清静身.语出苏东坡的诗,整个对联是: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静身.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说法的声音,苍苍的青山难道不是佛的法身吗?

嵊泗县18237669963: 苏轼写庐山的词或诗 -
乔态同林:[答案]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 题西林壁》的诗作共有三首:其一,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其二,横看成岭...

嵊泗县18237669963: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
乔态同林: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这是华严菩萨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们凡夫用意识思维能够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图理解这句话,给大家一些参照: 1、虚云和尚开悟偈中说: 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

嵊泗县18237669963: 佛教断除是非的诗词 -
乔态同林: 佛教诗词赏析 来是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是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巢禅师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东坡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

嵊泗县18237669963: 苏轼写庐山的诗句,快 -
乔态同林: 初入庐山 苏轼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

嵊泗县18237669963: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什么意思 -
乔态同林: 佛陀的声音遍布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青草翠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 佛性乃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它在你身上、在自然草木身上,都可以说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你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臧的珍宝. 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万物所说的法,就已经是不可尽数了.我们在万物之间悠游,就如同掉进了佛法的宝臧中,身边充满了无价之宝,简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呢,无论拿到哪样,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而那些入宝山却空手回的人,不说自己看不到身边的宝臧,却只会抱怨自己命苦,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珍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他们难道不可怜吗?

嵊泗县18237669963: 请教下关于佛教的名言感激不尽 -
乔态同林: 格言 锦句 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3,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