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两者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蓬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叫丹霞地貌,什么叫喀斯特地貌,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1、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2、喀斯特地貌 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 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我 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在距今300多年前,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 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图1溶沟与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米左右,深度为10—30米左右,最深可达百米以上。在被溶蚀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见到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的漏斗状凹地,称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积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的产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环作用的结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发育,落水洞和溶蚀洼等负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达30多个。漏斗再进一步溶蚀扩大就成为溶蚀洼地。溶蚀洼地底部如果被红土和其它风化物覆盖,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积水成为喀斯特湖。溶蚀洼地底部平坦,其直径超过百米,甚至可达1—2公里。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展形成宽坦的盆地,宽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达几十公里,称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最早称这种地形为坡立谷,原意为可耕种的平地,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残留的棕黄色粘土、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积物所覆盖。一些溶蚀残丘、孤峰、峰林常常耸立在盆地边缘或排列在河谷两侧,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这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在石灰岩地区,河流常沿裂隙、孔洞下渗,使河床无水而成为干谷。有时河流从某一陡坎的洞中涌出,从地下流出地面,然后流一段之后又从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河谷称为盲谷,河流转入地下称为伏流,如贵阳市西南红水河支流涟水,在地表时隐时现,出现多次伏流。在喀斯特盆地的边缘广泛发育着峰林地貌,主要由峰丛,峰林、孤峰和溶丘组成,它们多发育在岩性较纯、厚度较大并多节理、断层的地区。峰丛主要发育在碳酸岩山地或高原边缘地区,其特点是基座相连,山峰陡峭,是峰林地貌发育的早期阶段。当喀斯特地貌进一步发展,则形成基座分离的陡峭山峰,远望如林,称为峰林,我国广西的桂林、阳朔等地为典型代表。喀斯特发育的晚期阶段,是多数峰林已被溶成残丘平地,只有少数较高山峰零星孤立地耸立在平原之中,称为孤峰,相对高度可达50—100米,如桂林的独秀峰、伏波岩等。在石灰岩地区,地表以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溶洞和地下河。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层层面、节理和断层裂隙等进行溶蚀形成的地下洞室叫做溶洞。地下水在岩层中顺着细窄的缝隙流动缓慢,溶蚀很慢,随着裂隙扩大,地下水循环流动加速,不仅溶蚀作用加强,而且机械侵蚀作用也随之加强,并产生重力崩塌等作用,使溶洞迅速加大。溶洞规模大小差别悬殊,形态各异。根据洞穴的剖面形态可分为:水平状、管道状、阶梯状、袋状、多层状和大厅状等。这些形态各异的溶洞的形成是与地下水的动态和地质构造有关的。例如,在垂直循环带中发育的溶洞多呈垂直的,规模较小,以管道状、袋状等形态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在地下水的水平循环带中,溶洞内经常充满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等,溶洞多沿水平方向发展,在断裂破碎带或节理交错带上常发育成厅堂状,如桂林的七星岩为廊道式溶洞。受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影响,溶洞可能呈现倾斜状。如果地壳间歇性抬升,或地下水呈阶段性下降,则可能出现多层状、阶梯状溶洞,如北京房山的石花洞、广西上林三里肖发洞等。在喀斯特地下侵蚀基准面以下还发现有深部溶洞。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深溶洞是墨西哥城西南200多公里处的华乌特拉岩洞,深1600多米,洞壁为大理岩,洞底为地下河。我国已知最大深部溶洞是湖南某矿区地面以下186—430米。在溶洞发育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化学、生物的沉积和物理风化碎屑物的堆积以及崩塌堆积等过程。①化学堆积:主要是溶洞内CaCO3的淀积,饱含碳酸氢钙的水溶液沿岩层缝隙渗入洞内,由于压力降低和温度升高,使水中的CO2逸出,部分CaCO3重新沉淀,由于沉积条件的不同而形成各种奇形怪状。从洞顶壁自上而下增长的形如乳房似的悬垂体称为钟乳石;滴落于洞底自下而上不断增长的CaCO3沉积物,形似竹笋,故名石笋;钟乳石和石笋从上下两个方向相对生长连结成柱状,称为石柱,如贵州镇宁犀牛洞内的石柱高达27米之多。当水溶液顺洞壁漫流时使CaCO3沿洞壁沉淀形成帷幕状堆积,称为石幔或石帘,高度可达数十米,表面具湾曲流纹,形如瀑布飞流,气势磅礴。②碎屑堆积:包括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崩塌堆积。有的溶洞底部有地下河,形成洞内河流相砂、砾石沉积。还有的洞与地上河流相通,可把地表河床物质带入洞内堆积。有的溶洞底部是地下湖,可形成极薄层理粘土、粉砂沉积。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代充填溶洞中挖出大群巴鱼化石,说明当时的溶洞是与外界相通的很大的暗河。洞顶和洞壁崩落下来的棱角状石块,常与洞底的石灰华、风化粘土等混杂并胶结成砾岩。③生物堆积:有些溶洞中常见有较多的动物遗骨,它们是被流水从洞外冲到洞内堆积形成化石,另外有些鸟类和蝙蝠也常栖息在洞内,形成鸟粪堆积,有些哺乳动物也常常居住在溶洞里,死后堆积在洞内。有些溶洞是史前古人类居住的地方。北京周店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湖北长阳人、广西柳江人和广东韶关马坝人都是在石灰岩溶洞中发现的,在洞中除了人类化石之外还有很多文化遗物,如石器、骨器及用火痕迹等。喀斯特地貌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区有: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苏联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牙买加和越南北部地区等。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也很广泛,全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两广和云贵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喀斯特地上地下景观奇异多姿,具有供观赏、探险和科学考察等多方面功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早已闻名于世,近年来有些新发现的大型溶洞也已开辟为旅游圣地,如北京的上方山云水洞、石花洞、贵州的织绵洞、宜昌的三游洞等。喀斯特地区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在一些平原地区地下溶洞往往是富存砂矿和储存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如我国任丘的古潜山油田。但喀斯特地区在工程上也带来很多问题,如地基、路基塌陷、水库漏水,地表缺水等问题。

在地理上 简单的说一个是风蚀形成一个是水蚀形成了 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 喀斯特地貌定义1: 可溶岩在天然水中经受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地貌和水系特征的自然景观。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 水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所产生的地质现象。 应用学科: 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定义3: 水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所产生的地质现象。

一、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二、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三、两者区别:

1、从外观上看,丹霞地貌呈红色的的景观。而喀斯特地貌呈白色的景观!

2、发育的母质不一样,丹霞地貌发育在红色的沙砾岩上所以呈现红色,而喀斯特地貌发育在石灰岩上所以呈现白色。

3、分布地区不同:丹霞地貌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扩展资料:

一、喀斯特地貌的地貌分类: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二、我国17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就有27处全域或局部由丹霞地貌构成。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评选出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名称与当时标注的所属地分别如下:(标注双市名的后者为县级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喀斯特地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丹霞地貌



1、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2、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3、区别:一是材料的差异。丹霞地貌主要材料是红色碎屑岩( 砾岩、砂岩等),喀斯特地貌主要材料是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二是外力作用的区别。丹霞地貌主要靠垂直解理和风化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主要靠水溶蚀的力量形成。

扩展资料:

丹霞地貌地貌特点。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喀斯特地貌地貌分类。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丹霞地貌

百度百科-喀斯特地貌





丹霞地貌是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区别有:

1、分布不一样: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2、分类不一样:丹霞地貌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等等。喀斯特地貌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扩展资料:

丹霞地貌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丹霞地貌

百度百科-喀斯特地貌



1、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2、喀斯特地貌

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

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我

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在距今300多年前,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

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图1溶沟与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米左右,深度为10—30米左右,最深可达百米以上。在被溶蚀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见到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的漏斗状凹地,称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积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的产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环作用的结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发育,落水洞和溶蚀洼等负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达30多个。漏斗再进一步溶蚀扩大就成为溶蚀洼地。溶蚀洼地底部如果被红土和其它风化物覆盖,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积水成为喀斯特湖。溶蚀洼地底部平坦,其直径超过百米,甚至可达1—2公里。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展形成宽坦的盆地,宽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达几十公里,称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最早称这种地形为坡立谷,原意为可耕种的平地,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残留的棕黄色粘土、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积物所覆盖。一些溶蚀残丘、孤峰、峰林常常耸立在盆地边缘或排列在河谷两侧,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这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在石灰岩地区,河流常沿裂隙、孔洞下渗,使河床无水而成为干谷。有时河流从某一陡坎的洞中涌出,从地下流出地面,然后流一段之后又从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河谷称为盲谷,河流转入地下称为伏流,如贵阳市西南红水河支流涟水,在地表时隐时现,出现多次伏流。在喀斯特盆地的边缘广泛发育着峰林地貌,主要由峰丛,峰林、孤峰和溶丘组成,它们多发育在岩性较纯、厚度较大并多节理、断层的地区。峰丛主要发育在碳酸岩山地或高原边缘地区,其特点是基座相连,山峰陡峭,是峰林地貌发育的早期阶段。当喀斯特地貌进一步发展,则形成基座分离的陡峭山峰,远望如林,称为峰林,我国广西的桂林、阳朔等地为典型代表。喀斯特发育的晚期阶段,是多数峰林已被溶成残丘平地,只有少数较高山峰零星孤立地耸立在平原之中,称为孤峰,相对高度可达50—100米,如桂林的独秀峰、伏波岩等。在石灰岩地区,地表以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溶洞和地下河。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层层面、节理和断层裂隙等进行溶蚀形成的地下洞室叫做溶洞。地下水在岩层中顺着细窄的缝隙流动缓慢,溶蚀很慢,随着裂隙扩大,地下水循环流动加速,不仅溶蚀作用加强,而且机械侵蚀作用也随之加强,并产生重力崩塌等作用,使溶洞迅速加大。溶洞规模大小差别悬殊,形态各异。根据洞穴的剖面形态可分为:水平状、管道状、阶梯状、袋状、多层状和大厅状等。这些形态各异的溶洞的形成是与地下水的动态和地质构造有关的。例如,在垂直循环带中发育的溶洞多呈垂直的,规模较小,以管道状、袋状等形态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在地下水的水平循环带中,溶洞内经常充满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等,溶洞多沿水平方向发展,在断裂破碎带或节理交错带上常发育成厅堂状,如桂林的七星岩为廊道式溶洞。受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影响,溶洞可能呈现倾斜状。如果地壳间歇性抬升,或地下水呈阶段性下降,则可能出现多层状、阶梯状溶洞,如北京房山的石花洞、广西上林三里肖发洞等。在喀斯特地下侵蚀基准面以下还发现有深部溶洞。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深溶洞是墨西哥城西南200多公里处的华乌特拉岩洞,深1600多米,洞壁为大理岩,洞底为地下河。我国已知最大深部溶洞是湖南某矿区地面以下186—430米。在溶洞发育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化学、生物的沉积和物理风化碎屑物的堆积以及崩塌堆积等过程。①化学堆积:主要是溶洞内CaCO3的淀积,饱含碳酸氢钙的水溶液沿岩层缝隙渗入洞内,由于压力降低和温度升高,使水中的CO2逸出,部分CaCO3重新沉淀,由于沉积条件的不同而形成各种奇形怪状。从洞顶壁自上而下增长的形如乳房似的悬垂体称为钟乳石;滴落于洞底自下而上不断增长的CaCO3沉积物,形似竹笋,故名石笋;钟乳石和石笋从上下两个方向相对生长连结成柱状,称为石柱,如贵州镇宁犀牛洞内的石柱高达27米之多。当水溶液顺洞壁漫流时使CaCO3沿洞壁沉淀形成帷幕状堆积,称为石幔或石帘,高度可达数十米,表面具湾曲流纹,形如瀑布飞流,气势磅礴。②碎屑堆积:包括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崩塌堆积。有的溶洞底部有地下河,形成洞内河流相砂、砾石沉积。还有的洞与地上河流相通,可把地表河床物质带入洞内堆积。有的溶洞底部是地下湖,可形成极薄层理粘土、粉砂沉积。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代充填溶洞中挖出大群巴鱼化石,说明当时的溶洞是与外界相通的很大的暗河。洞顶和洞壁崩落下来的棱角状石块,常与洞底的石灰华、风化粘土等混杂并胶结成砾岩。③生物堆积:有些溶洞中常见有较多的动物遗骨,它们是被流水从洞外冲到洞内堆积形成化石,另外有些鸟类和蝙蝠也常栖息在洞内,形成鸟粪堆积,有些哺乳动物也常常居住在溶洞里,死后堆积在洞内。有些溶洞是史前古人类居住的地方。北京周店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湖北长阳人、广西柳江人和广东韶关马坝人都是在石灰岩溶洞中发现的,在洞中除了人类化石之外还有很多文化遗物,如石器、骨器及用火痕迹等。喀斯特地貌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区有: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苏联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牙买加和越南北部地区等。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也很广泛,全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两广和云贵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喀斯特地上地下景观奇异多姿,具有供观赏、探险和科学考察等多方面功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早已闻名于世,近年来有些新发现的大型溶洞也已开辟为旅游圣地,如北京的上方山云水洞、石花洞、贵州的织绵洞、宜昌的三游洞等。喀斯特地区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在一些平原地区地下溶洞往往是富存砂矿和储存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如我国任丘的古潜山油田。但喀斯特地区在工程上也带来很多问题,如地基、路基塌陷、水库漏水,地表缺水等问题。

两者区别:
1.从外观上看,丹霞地貌呈红色的的景观。而喀斯特地貌呈白色的景观!
2.发育的母质不一样,丹霞地貌发育在红色的沙砾岩上所以呈现红色,而喀斯特地貌发育在石灰岩上所以呈现白色。
3.我国湖南张家界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区,而云南的石林九乡就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

丹霞地貌景观:红色沙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流纹岩地貌景观,流纹岩地貌为酸性喷出岩冷凝,后经风化所致,具有流纹构造,地貌造景丰富逼真,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看,常常会呈现出不同的造型。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为主的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石灰岩的风化主要是水的溶蚀,地面上石灰岩的溶蚀形成孤峰、峰岭、峰丛,地下石灰岩的溶蚀形成溶洞,石灰岩溶蚀后的蚀余部分形成“太湖石”、“水上石”


急求广西金秀县的各大风景名胜的最新详情(包括门票)
莲花山的地质地貌是世界上罕见的原始生态体系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她的成因和地貌形态特征既不同于桂林、云南路南石林的喀斯持地貌及广东韶关、福建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又不同于四川峨眉山等地由岩浆冷凝收缩而形成的玄武岩多角形石林,更不同于西北黄土高原的黄土林,她的特点是沟壑幽深,石壁陡峻,奇峰耸立...

昆明什么地方好玩\/
云南游玩,有这些好地方可供选择

...的地貌是什么? A.钙华奇观 B.丹霞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岩溶地貌...
它过程完整:区内黄龙沟、二道海、扎尕沟分别处于钙华的现代形成期、衰退期和蜕化后期,给钙华演替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现场。它组合精巧:在黄龙沟3600米区段内,同时组接着几乎所有钙华类型,并巧妙地构成一条金色“巨龙”,腾翻于雪山林海之中,实为自然奇观。作者:心漂扬 提交日期:2010-11-13 12...

衡阳自驾到乌鲁木齐沿途可以怎么游玩?
衡阳到乌鲁木齐将近3700公里。一路上风景十分美丽。经过亚热带温带,要经过江南、秀丽的山川黄土高原戈壁沙漠和雪山,经过湖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3700公里来回7400公里,为你设计20天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第一天从衡阳出发,到达湖南岳阳,第二天在岳阳吃喝玩乐住一天,可以看岳阳的君山丶岳阳楼、汴河街、张谷英...

著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地质遗迹的独特性 地球上能与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类似的地貌典型主要有喀斯特石林地貌及丹霞地貌等,而可与张家界砂岩峰林进行比较的地貌区域在全世界仅约有四处;马达加斯加玛拉哈钦吉严格自然保护区;马来西亚沙捞月石纳的穆国家公园;菲律宾巴拉望岛着村寨萨暗河国家公园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凯靖德山。此四个剑状喀斯...

张家界的景观特征与特色,并分析其景观类型、成因、形成过程及演化趋势...
地球上能与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类似的地貌典型主要有喀斯特石林地貌及丹霞地貌等,而可与张家界砂岩峰林进行比较的地貌区域在全世界仅约有四处;马达加斯加玛拉哈钦吉严格自然保护区;马来西亚沙捞月石纳的穆国家公园;菲律宾巴拉望岛着村寨萨暗河国家公园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凯靖德山。此四个剑状喀斯地貌的共同特征是:为海岛或海滨环...

贵州旅游最佳路线
被誉为全球喀斯特地貌上保存完好绝无仅有的绿色宝石。 美食: 荔波臭酸 东线 路线:南江大峡谷——西江千户苗寨——镇远舞阳河——梵净山——大明边城——万山矿石公园——松桃苗王城——九龙河——沿河乌江山峡——肇兴侗寨 第一站:南江大峡谷 南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中部的开阳县,以发育典型、气势宏大的喀斯峡谷...

贵州哪里最美,最适合旅游?
遵义赤水大瀑布,位于赤水市,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是贵州第二大瀑布,也是丹霞地貌和长江流域最大的瀑布。七、最美溶洞: 毕节织金洞,位于毕节市织金县,是贵州省目前唯一的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中国最美的六个溶洞之一。遵义绥阳双河洞,位于遵义市绥阳县,亚洲第一长、世界第五长溶洞,截止目前已探明长度达257.4公里,而 ...

昆明自行车游
4、火期山 位于禄劝县境内,又称幸丘山,海拔2673米,属于丹霞地貌,有峡谷、溪流。适于攀登、绳降。 5、麦田河 位于九乡荫翠峡的上游,溪流畔是成片金色的麦田。可驱车到九乡风景区后,再行车2.5公里到达麦田河村,将车停放在村内,徒步。 6、师宗县菌子山 师宗县南丹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滇中地区师宗县境内,由南丹山、...

寻甸县周边旅游景点介绍 寻甸周边游哪里好玩
位于禄劝县境内,又称幸丘山,海拔2673米,属于丹霞地貌,有峡谷、溪流。适于攀登、绳降。 5、麦田河 位于九乡荫翠峡的上游,溪流畔是成片金色的麦田。可驱车到九乡风景区后,再行车2.5公里到达麦田河村,将车停放在村内,徒步。 6、师宗县菌子山 师宗县南丹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滇中地区师宗县境内,由南丹山、菌子山、丁累...

休宁县17656925064: 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到底怎么定义和区分? -
司狭灵仙:[答案] 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

休宁县17656925064: 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 -
司狭灵仙: 丹霞地貌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简单的说,丹霞地貌是岩石的水平构造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地貌.

休宁县17656925064: 什么叫丹霞地貌,什么叫喀斯特地貌,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司狭灵仙: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

休宁县17656925064: 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特点?
司狭灵仙: 在地理上 简单的说一个是风蚀形成一个是水蚀形成了 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

休宁县17656925064: 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别指什么样的地貌? -
司狭灵仙: 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

休宁县17656925064: 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
司狭灵仙: 两者区别: 1.从外观上看,丹霞地貌呈红色的的景观.而喀斯特地貌呈白色的景观! 2.发育的母质不一样,丹霞地貌发育在红色的沙砾岩上所以呈现红色,而喀斯特地貌发...

休宁县17656925064: 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分别普及下 -
司狭灵仙: 喀斯特地貌 (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我国喀斯特地...

休宁县17656925064: 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有什么区别?
司狭灵仙: 丹霞地貌,它是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它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

休宁县17656925064: 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石英砂岩三种地貌有什么异同 -
司狭灵仙: 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三种地貌都是水成地貌. 丹霞地貌——指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

休宁县17656925064: 那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有什么异同? -
司狭灵仙:[答案] 具体的地貌定义可以上百度搜.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受外力侵蚀而成.雅丹地貌是风侵蚀、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是水侵蚀,但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地区才能形成,而丹霞地貌在沉积岩地区形成较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