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哪句诗句借用了典故

作者&投稿:栾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六字令三首》中哪句诗借用了典故,是什么典故~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我只知道这两句: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望野》中借用典故的诗句是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全诗如下: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如下: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扩展资料: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颈联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尾联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野望

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三首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注释】
①离天三尺三: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太平御览》引汉代《三秦记》:“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
②万马战犹酣:千军万马战斗得正激烈。以万马酣战比喻山势奔腾。金代王特起《绝句》:“山势奔腾如逸马。”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英姿飒爽犹酣战。”
③刺破青天:将青天刺破。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连山刺天。”
④锷未残:剑刃没有残缺。《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锷(è),剑刃。
⑤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译文】
山啊,快驰骏马没有下鞍。蓦然回首,仅离天三尺三。
山啊,翻江倒海掀起狂涛。奔腾激越,如万匹战马酣畅征战。
山啊,刺穿苍天锋刃依然尖锐。天似要塌下,雄峰却独撑其间。
【赏析】
  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在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
  而毛泽东做到了。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足令鬼神动容。即使仅凭这三首小令,毛泽东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十六字令三首 其二的译文
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写下三首《十六字令》:�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小令开门见“山”。这“山...

毛泽东诗词有哪些?
3、《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译文】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以...

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山青青,水悠悠。风起云涌,壮志凌云心。解释:第一首以自然景观起兴,描绘出一幅山水相映的画面。首句以“山青青”起势,展现了雄浑的自然景色,蕴含着勃勃生机。接着“水悠悠”描绘了水流的悠长,象征着人们追求理想的决心和毅力。最后一句“风起云涌...

三.十六字令 三首 注释和赏析
(2)、“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内涵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

模仿十六字令写一首描写景物的诗
水,自有其中神奇乎,颜如玉,更有黄金潭。《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创作的三首词。这三首小令都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山,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

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毛主席的这三首小词,作于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正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在丛山峻岭中行军时写的。三首小令,虽是正面写景(即是高山),...

十六字令三首 马过要下鞍什么意思
快马加鞭未下鞍。有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诗词的意思是即使是崇山俊岭也快马加鞭没有下马。倒海翻江卷巨澜。译:翻江倒海卷起巨大的波涛。刺破青天锷未残。译:穿透苍天剑刃没有受到损伤。锷(è):剑刃。

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近现代】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注释】 离天三尺三,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又注:“这是湖南常德...

十六字令三首的其中一句解释
山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这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

十六字令三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现在就要求求啦
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足令鬼神动容。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武川县15783475115: 十六字令三首译文 -
蛮爬重感: 十六字令三首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注释] (1)离天三尺三:引自民谣,形容山的高险; (2)战犹酣:酣畅鏖战; (3)锷:剑锋. (4)拄:支撑.第一首写山高、险;第二首写革命的艰苦卓绝;最后一首写革命的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武川县15783475115: 十六字令三首 -
蛮爬重感: 回答楼主提问:可以从第二首“倒海翻江卷巨澜”一句中看出,诗人赋予山以动感.本来是写马“奔腾急”,可是在奔腾急的马上,会感到起伏的山脉急速向后,象倒海翻江的巨澜滚滚向后奔流.

武川县15783475115: 十六字令三首是在哪场战役时写的 -
蛮爬重感: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武川县15783475115: 十六字令三首中,其一里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蛮爬重感:夸张:“离天三尺三”,写出山之高耸.比喻:“刺破青天锷未残”,写出山之险峻. 这三首写山的《十六字令》,虽非作者一时之作,犹如三个特写镜头,从行军写到战斗,内容上浑然一体,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大山的总体形象加以典型化...

武川县15783475115: 十六字令三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蛮爬重感: 这首诗写了战事在即的紧张气氛,抒发了作者会顶天立地的伟大的政治抱负.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