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计算方法税前利润差异的原因

作者&投稿:漕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税前会计利润(报表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会存在差异?其差异有几种?~

  税前会计利润(报表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会存在差异:
  差异原因:
  税前会计利润是指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在扣减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前的收益。确认税前会计利润的目的是尽可能精确地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税前会计利润相对应的概念是纳税所得,它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收益,是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机关核定企业应纳税额的依据 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定的目的有所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永久性差异,另一类是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计算口径不一致造成的。这种会计利润差异形成以后,在以后各期不能转回。如购买国库券的利息收入,在税前会计利润中作收入处理,而在纳税所得中则不被作为收入。时间性差异是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间不一致造成的。其特点是在以后各期可以转回,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与纳税法规不一致时产生的差异。 虽然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会计和税收是经济领域中的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中国会计改革后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和税制改革后的一系列税收法规,都体现了会计与税收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与适当分离的原则。所以,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概念,分别作为按照会计与税收两种不同规定计算的结果,就可能存在和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核算的税前会计利润的确认和计算上,即企业按照会计核算的原则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前的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计算的一个时期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由于包括的内容和计算的时间不同而产生差异,由此而导致税收和会计上对应纳所得税的计算也出现差异。

  差异的表现形式:
  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会计核算原则和税法的有关规定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即计算口径不同)和计算时期不同所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就其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1)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额,指某一会计期间,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纳税所得(或亏损)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差额。这种差额在本期发生,将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当企业按照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包括的内容不同时,即所确认的收支口径不同时,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就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包括两种情况:
  ①税前会计利润小于纳税所得。例如:企业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产的损失等,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规定,应在计算税前会计利润时予以扣除。因为这些支出属于企业发生的费用支出的范畴,所以应体现在经营损益中。但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这些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从中扣除。在这种情况下,税前会计利润就会小于纳税所得。产生这种永久性差异的事项还有:利息支出(计入损益的部分):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非金融机构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在纳税时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无论是从金融机构还是从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无论利率的高低,均应按照实际发生数计入损益。 工资: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应按照计税工资(即计算应纳税昕得额时,允许扣除的工资标准,包括企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职工的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各类补贴、津贴、奖金)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按照应付给职工的实际工资计入成本、费用,这样,计税工资与实际应付工资之间也会存在差额。 捐赠: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用于公益、非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内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的捐赠,以及非公益性、救济性的捐赠和不通过规定的组织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不得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无论是否属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也无论是否通过规定的组织捐赠,都可直接计入损益。 赞助支出:按照税法的规定,各种广告性的赞助支出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无论是广告性质的支出还是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均可在当期计入损益。 业务招待费: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支出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由企业提供确实的记录或单据,经核准准予扣除;在会计核算中,业务招待费按实际发生数额列支,计入当期损益。 提取坏账准备: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按照财政部的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坏账准备可以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的方法和比例计算提取,也可以按照其他方法和比例计算提取,按照其他方法计算提取的坏账准备与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的方法和比例计算提取的差额都可以计入当期损益。此外,企业发生的其他有关费用支出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在会计核算中应据实列支,但在纳税时应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另外,增值税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某些视同销售的行为,如用货物对外投资,将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等,在会计核算中不作为销售实现处理,但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应交纳所得税。
  ②税前会计利润大于纳税所得。例如:企业购买债券等取得利息收入,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规定,无论何种债券 会计利润的利息收入均属于企业的一项收益,构成税前会计利润的组成内容。但是,出于鼓励企业购买国债等原因,税法可能规定企业的某些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如购买国库券和特种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可以从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在这种情况下,税前会计利润就会大于纳税所得。产生这种永久性差异的事项还有:对外投资分回利润: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从其他单位分回的、已经交纳所得税的利润,其已交纳税额可以在计算本企业所得税时予以调整;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企业从其他单位分回的已缴纳所得税的利润要并人本企业的利润总额。 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在境外实际交纳的税款,按照规定可以从本期或以后各期的应纳税额中按实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企业取得的境外所得也应计入利润总额。 企业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这两种差异情况,均是由所确认收支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这种由于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差额即称为“永久性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不仅限于本会计期间,以后会计期也可能产生,而且这种差异产生以后,不能够在以后期间转回。 (2)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有些收入和支出项目计入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计入纳税所得(或亏损)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纳税所得(或亏损)之的差额。时性差额发生于某一期间,但在以后的一期或若干期内将会转回。时性差额可分为应纳税时间性差额和可抵减时间性差额。其中,应纳税时间性差额,指在未来会计期间内将产生应纳所得税金额的时性差额;可抵减时间性差额,指在未来期间内将产生可抵减所得税金额的时间性差额。

  表现:
  对于某些收入与支出,虽然企业在按会计原则计算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纳税所得时采用的口径一致,但如果两者采用的计算时期不同,即确认的时间不同,也会使得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例如:某企业的某项固定资产,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其使用期限为20年,如果按直线法计算折旧,则年折旧率为5%; 会计利润而国家出于鼓励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税源扩大等目的,在税收上规定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假如:税收上规定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10年,按直线法计算,则年折旧率为10%;如果该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金额为10000元,则企业会计核算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为500元,按税法规定计算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为1000元。计提折旧额的不同,使得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500元的差异额。如果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则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500元差异,会导致应纳所得税额出现150元(500×30%)的差异。这样,从一个会计年度看,该项固定资产由于会计核算和税收计算所采用使用年限和年折旧率的不同,从而使得按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和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并由此导致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和当期应交所得税的计算之间产生差异。这种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时间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即称为"时间性差异".这种差异在某一时期产生以后,可以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转回。这500元的差额在未来会计期间内将产生可抵减应纳所得税的金额,所以,它是可抵减时间性差额。反之,如果,该企业的该项固定资产,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其使用期限为10年,如果按直线法计算折旧,则年折旧率为10%;假如税收上规定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20年,按直线法计算,则年折旧率为5%。如果该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金额为10000元,则企业会计核算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为1000元,按税法规定计算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为500元。计提折旧额的不同,使得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500元的差异额。如果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则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问的500元差异,会导致应纳所得税额出现150元(500×30%)的差异。这500元的差额在未来会计期间内将产生应纳所得税金额,所以,它是应纳税时间性差额。

  缺点:
  会计利润也存在着缺陷。由于会计利润在其计算过程运用了大量的估计和判断,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就需要根据有关资料估计和判断其使用年限;再如应收账款的坏账费用,也需要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作出估计和判断等,这使得计算出的会计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估计和判断的结果。又由于会计利润在其计算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会计准则均允许的会计方法,如存货的计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也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等,这使得计算出的会计利润更带有人为的色彩。对于会计利润的上述缺陷,一般认为可以通过完善会计准则等办法加以克服。

    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
单位生产成本: 9+48000/12000 =13 9
销售收入: 9500*20=190000 9500*20=190000
销售成本: 13*9500=123500 9*9500=85500
销售毛利/贡献毛益(制造部分) 66500 104500
减变动性销售费用: 3*9500=28500 3*9500=28500
减 固定性管理费用 17000 17000
减固定性制造费用 — 48000
税前利润 21000 11000
  差异的原因: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少10是因为存货有2500件而且每件吸收成本4元总共10000
希望你采纳,谢谢!!!

税前会计利润(报表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会存在差异:
差异原因:
税前会计利润是指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在扣减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前的收益。确认税前会计利润的目的是尽可能精确地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税前会计利润相对应的概念是纳税所得,它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收益,是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机关核定企业应纳税额的依据 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定的目的有所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永久性差异,另一类是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计算口径不一致造成的。这种会计利润差异形成以后,在以后各期不能转回。如购买国库券的利息收入,在税前会计利润中作收入处理,而在纳税所得中则不被作为收入。时间性差异是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间不一致造成的。其特点是在以后各期可以转回,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与纳税法规不一致时产生的差异。 虽然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会计和税收是经济领域中的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中国会计改革后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和税制改革后的一系列税收法规,都体现了会计与税收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与适当分离的原则。所以,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概念,分别作为按照会计与税收两种不同规定计算的结果,就可能存在和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核算的税前会计利润的确认和计算上,即企业按照会计核算的原则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前的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计算的一个时期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由于包括的内容和计算的时间不同而产生差异,由此而导致税收和会计上对应纳所得税的计算也出现差异。

计算两种方法的税前利润:第一年 单位:万元 按变动成本计算税前利润14*(5-3)-15-(14*5*0。05)-6.5=28-15-3.5-6.5=3按完全成本计算税前利润 单位成本=3+15/17=3.88(元)税前利润=14*(5-3.88)-(14*5*0.05)-6.5 =15.68-3.5-6.5=5.68采用完成全本计算与变动成本计算税前利润差额=5.68-3=2.68因为完全成本计算利润,把未销售的3万件产品固定成本0.88*3=2.64 放入库存商品中 (相差0.04是由于尾数删去之故。第二年按变动成本计算税前利润16*(5-3)-15-(16*5*0.05)-6.5=32-15-4-6.5=6.5按完全成本计算税前利润 第二年库存产品单位成本。3+(15/14)=4.073*(5-3.88)+13*(5-4.07)-(16*5*0.05)-6.5=3.36+12.09-4-6.5=4.952两种方法计算采生利润差异的原因:第一年中因为完全成本计算利润,把未销售的3万件产品分摊到的固定成本:0.88*3=2.64 转入库存商品中,所以利润会增加2.64万元 (相差0.04是由于尾数删去之故。第二年中完全成本计算的利润比变动成本计算的利润少6.5-4.95=1.55万元, 因固定成本转入入库产品中,第一年0.88*3=2.64 而当年生产并销售的13万件,库存1万件固定成本1 *1.07=1.07万元,转入库存商品中所以相差2.64-1.07=1.57万。尾数不同是由于四舍五入的关系。3,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税前税利润,第一年销售量14万件利润为5.68万元,而第二年销售16万件,4.95万元相差5.68-4.95=0.73万元,是由13万件产品中增加每件多分摊的固定费用1.07-0.88=0.19
一;税前价格:就是交税前的价格;
二;税后价格:就是交税后的价格,税前价格大于税后价格;
1;(如个人工资,税前税后,又如商品税前税后等)
2;含税:就是价格已经包含税额;
3;未含税:就是价格没有包含税额;
4;举个例子说;采购的商品上的标价一般是含税的价格了,如果要划为不含税价则要除以税率(根据不同的税率),如17的税率的话,销售的货物100元含17%增值税则实际货物的价格是85.47元。增值税(销项税)是85.47乘0.17=14.53。 85.47+14.53=100。如100元始不含税价。则实际货物的价格是100元,税是17元。含税价就是117元了。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利润计算方法差异: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计算税前利润的思路不一样:
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变动生产成本)-变动非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非生产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全部生产成本)-期间成本(全部非生产成本)
可见: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方法在计算利润时扣除的固定生产成本不同。变动成本法下扣除的固定生产成本是当期的固定生产成本;完全成本法下扣除的固定生产成本则是当期销售的产品成本中包含的固定生产成本,在计算利润时是包含在销售成本中扣除的。


息税前利润和净利润的计算公式
净利润简介:净利润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息税前利润和利润总额的关系:1、是衡量公司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公式上可以看出,息税前利润等于利润总额加上利息费用,同时利润总额等于息税前利润减去利息费用。这说明,在计算利润总额时,利息...

税前利润计算公式是什么?
因此,在利润分配中产生了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两个概念,按照税法规定企业交纳所得税的计税利润是指企业每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包括营业外收入)减除成本、费用、国家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的税金以及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即企业的利润总额。统计公式:产品税前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

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
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产品税前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分摊后的期间费用。税前利润是企业交纳所得税以前的计税利润,第二步利改税后,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实现的大部分利润以所得税和调节税的形式上缴国家,剩余部分留归企业。因此,在利润分配中产生了...

税前利润法是什么意思
税前利润法的意思 税前利润法是一种财务计算方法,它主要指的是在计算利润时,先扣除各项成本、税费和费用,但暂不考虑应缴纳的所得税,从而得到的利润金额。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反映的是企业在支付所有经营费用后所获得的利润,但不包括所得税的部分。下面详细介绍这一概念及其相关内容。首先,税前利润法...

税前利润计算公式
产品税前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分摊后的期间费用。其中产品销售收入=国内销售收入+出口销售收入、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附加=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x分摊比例。税前利润率是指一家公司在不考虑税收前,它实际收入中除去所有成本后剩余的比率,是衡量司竟争优势的重要指标之一...

税前利润的会计公式
税前利润计算公式前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分摊后的期间费用。其中产品销售收入=国内销售收入+出口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是指与产品销售收入相对应的销售成本、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附加=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分摊比例(按照销售额进行分摊)、分摊后的期间费用=企业期间...

税前利润法是什么
税前利润法是一种计算企业盈利状况的方法。税前利润法的核心在于计算企业在缴纳税费之前的盈利状况。具体解释如下:一、基本定义 税前利润法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计算总收入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来确定其盈利状况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在扣除税费之前的经营成果,即税前利润。二、...

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计算公式
因此,在利润分配中产生了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两个概念,按照税法规定企业交纳所得税的计税利润是指企业每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包括营业外收入)减除成本、费用、国家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的税金以及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即企业的利润总额。统计公式:产品税前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

什么是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
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税前利润和息税前利润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首先,我们来看看税前利润,它描绘的是公司在还未考虑企业所得税前的经营成果。简单来说,它是这样计算的: 税前利润 = 主营业务收入 - 主营业务成本 -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 其他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支出 - 营业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税前会计利润的计算公式
税前会计利润的计算公式:税前利润=销售收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税前会计利润(Pre-tax accounting profit)指一定时期内,在减除有关所得税支出或加上有关所得税减免之前,企业损益表上所报告的包括营业外收支的总收益或总亏损。一般而言,会计处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

韶山市15076913125: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净利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李萱萨典: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不同处理,导致了两种方法的一系列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以及各期损益的不同三个方面:(1)变动成本法将制造成本按性态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只将变动性制造费用记入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与非制造费用一起列入期间成本.完全成本法则将制造费用全部记入产品成本.(2)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变动成本法下,无论库存产品还是在产品,其成本只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而完全成本法不仅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还有固定性制造费用.(3)各期损益的不同.由于两种方法下固定成本的分担不同,所以损益也不同,产销越均衡,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所计算的损益相差越小,反之越大.

韶山市15076913125: 成本会计计算分析题:要求,分别用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公司税前利润,并说明出现差异的原因. -
李萱萨典: 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 单位生产成本: 9+48000/12000 =13 9 销售收入: 9500*20=190000 9500*20=190000 销售成本: 13*9500=123500 9*9500=85500 销售毛利/贡献毛益(制造部分) 66500 104500 减变动性销售费用: 3*9500=28500 3*9500=28500减 固定性管理费用 17000 17000减固定性制造费用 — 48000 税前利润 21000 11000 差异的原因: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少10是因为存货有2500件而且每件吸收成本4元总共10000 希望你采纳,谢谢!!!

韶山市15076913125: ...15000 元,假设全部为固 定费用. 要求:(1)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各年的税前利润. (2)分析两种方法下税前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 -
李萱萨典:[答案] 变动成本法: 1年(30-18)*8000-24000-15000=57000 2年(30-18)*8000-24000-15000=57000 3年(30-18)*8000-... 3年(30-18)*8000-(24000+15000)*2000/10000-(24000+15000)*6000/6000=49200 原因:由于产量的不同,造成完全成本...

韶山市15076913125: 管理会计的课后练习题,求答案 -
李萱萨典: (1)分别按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单位产品成本; 单位产品成本: 完全成本法:(20000+15000+20000+20000)/5000=75000/5000=15 变动成本法:(20000+15000+20000)/5000=55000/5000=11 (2)计算上述两种方法的税前净利,并...

韶山市15076913125: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可以归纳为哪两个方面?
李萱萨典: 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定的目的有所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永久性差异,另一类是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税前...

韶山市15076913125: 会计利润和税务利润的差异 -
李萱萨典: 会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税收利润是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规定计算出来的,计算时以会计利润为基础,按照税法规定经过某些调整得来.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会计利润...

韶山市15076913125: 造成“某期按变动成本法与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净利润不相等”的根...
李萱萨典: 1,计算两种方法的税前利润: 第一年单位:万元 按变动成本计算税前利润14*(5-3)-15-(14*5*0.05)-6.5=28-15-3.5-6.5=3 按完全成本计算税前利润单位成本=3 15/17=3.88(元) 税前利润=14*(5-3.88)-(14*5*0.05)-6.5=15.68-3.5-6.5=5.68 采用完...

韶山市15076913125: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麻烦帮帮忙解答下 -
李萱萨典: 1、完全成本法:产品总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100+120+80+40=340元单位成本=340/20=17(元/件)变动成本法:产品总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100+120+80=300元单位成本=300/20=15(元/件) 2、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成本=17*2=34元变动成本法:期末存货成本=15*2=30元 3、完全成本法:当期利润=25*18-17*18-3*18-50=40元变动成本法:当期利润=25*18-15*18-3*18-50=76元 4、原因在于两种成本法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生产成本的水平出现了差异.

韶山市15076913125: 会计上与税法上计算的利润有哪些差异 -
李萱萨典: 会计利润是按直接法计算的:收入-成本费用-税金.但税法关于利润的确认,在税法上叫应纳税所得,它可以按直接法计算:纳税收入-可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也可按间接法:会计利润纳税调增-纳税调减计算而成.(税法上所说的收入和成本费用可能与会计上的相应概念有所差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