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作者&投稿:允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晚春季节的景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作品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出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原文: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⑶。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扩展资料:
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汉超 刘耀业)

【赏析三】

  谁是“卷帘人”——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②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③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说便已盛行。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④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著,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极少例外。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认为,将“卷帘人”肯定为“侍女”,似乎有点不妥。

  首先,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称,其高超的艺术修养是不容怀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就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因此,用“绿肥红瘦”这样极富独创性的词语,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说,则该词必然会被理解为一首“惜花”之作。可“绿肥红瘦”一句,虽然“语甚奇”,“天下称之”,但细细想来,实际上确是“造语虽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迹依然可见。读后该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绿肥红瘦”的奇特,而非花残叶茂的伤感。因此,从一般作者的创作心理来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会用此等语句的。

  二

  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个很喜欢争强斗胜的才女。“绿肥红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时代的这一性格。既然是“斗胜”,那双方在才华901上肯定是旗鼓相当,不斗则难分伯仲。若双方在才华上差别甚大、且很明显,则无需去“斗”了。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能性是很小的。相反,若说它是新婚燕尔时,夫妻间的“斗胜”之词,倒是很贴切的。

  另外,“卷帘”及“卷帘人”用于诗词中,在宋代是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特别的含义的。   首先,宋代诗词中,卷帘的与帘幕旁常见的,都不是侍女类人物。如:
  “人悄悄,月依依,帘幕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
  “陌人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梨花不卷帘”。(孙道绚)
  由以上这些诗句可知,宋代诗词中,与帘幕紧密相连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再看下面的两首《生查子》词:

  〈一〉

  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来,绣户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以上二词中,不论是“卷珠帘的”,还是“卷帘人”,对于身为男性的作者来说,明显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们各自心中的“恋人”了。这两首词,第一首的作者为李石,生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仅比李清照小二十几岁;第二首的作者是辛弃疾,生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个世纪。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词中所说的“卷帘人”,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属同一时期的语言。它们之间在意义上不会有什么差异。可见,在宋代诗词中,“卷帘人”一词,指的几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或者男子所钟情的意中人。正是由于作者们给“卷帘人”赋予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义,导致了他们几乎不可能再把它赋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种含义了。其次,宋代诗词中,用到“侍女”、“仆人”类角色时,作者基本上都是将他们明确写出的,很少用诸如“卷帘人”之类的词语代替。如:“梦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贪眠唤不应”。“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朱淑真)“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正是基于以上的理由,本文认为,此词当作于清照新婚期间,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到大观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间。词中的“卷帘人”实际上指的并非“侍女”,而是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这是一首新婚夫妇间的“斗胜”词。本来,“卷帘人”常用着男子“意中人”的代称。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义而用之”。下面三段,才是这首词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的新鲜、怡人。红花绿叶,都象是刚刚出浴而来的,娴静纯洁、清丽可爱。一间新婚夫妇的卧室内,丈夫见天已大亮,便轻轻地起了身。紧接着,妻子也微微地睁开了眼,但她却懒懒地含着笑,仍旧躺着,并没有一丝儿想起床的意思。记得昨天夜里,小雨稀稀疏疏地下个不停,风儿也刮得很紧。但是,她因为与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却仍然睡得很沉、很香。瞧,这会儿她的酒意还没全消呢。看着丈夫已开了窗户,此时正在卷帘子,她轻轻地笑问道:“,卷帘子的,看看院里的海棠花怎样了。”丈夫知道她又要开始淘气了,但一时并未理会,只是漫不经心地答道:“还不是老样子。”“喂!喂!”,她叫回了丈夫的脸,然后俏皮地、一字一板地对他说:“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并非“惜花”,而是通过“斗胜”的描写,反映一对青年夫妇的甜蜜生活。它和笑语“纱橱枕簟凉”以及簪花“叫郎比并看”等一样,都属于清照初结缡时对自己幸福美满生活的写照。

  清照文如其人,用笔大胆率真。《词论》一篇,遍摘当时各大名家之短,“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⑧她的诗词作品中,既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愤怒,也有“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嘲笑。特别是在描写青春少女之言行以及她们的婚恋生活方面,更是惊世骇俗。与她同时代的王灼曾如此说过她:“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⑨所有这些“妄不待言”、“狂不可及”的“无顾藉”之语,当然要为那些封建的“正统人士”所不容。因此,能曲解的,则尽量予以曲解,如这首《如梦令》;无法曲解的,则尽量从《漱玉集》中删去,或说不是清照所作,如《浣溪纱·绣幕芙蓉一笑开》以及《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

  三

  就笔者所知,持这种“丈夫说”者,目前仅有两位当代学者。一位是孙崇恩,一位是吴小如。前者在其选注的《李清照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北京第2版)中,将该词中的“卷帘人”注解为“丈夫赵明诚”(第41页),但未进行任何解释;后者在其《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8-259页中写道;“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禾农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全词“写实”,但“隐兼比兴”。他进一步解释道:“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持了丈夫说,但在词意的理解上,却又各有偏颇。前者的注解实际上应是:“指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因为此词毕竟是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造,不能把它看成是李清照夫妇生活的历史记录。也就是说,把这一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断定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这一真实人物,显然是不妥当的;后者对于词意的理解则偏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免带了些“俗”的成份。以李清照的人格与艺术修养,是不会将那种庸俗之语写入词中的,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闺房昵语”的范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秋天


一代词宗李清照
《宋史》中提及李清照,则曰:“诗文尤有称于时”。 李清照的名字取意于唐代诗人杨发《太阳合朔不亏赋》:人动佳色,物含清照。若合璧之无瑕,比重轮而有耀。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充满了快乐和生机,更富有色彩。她一首著名的《如梦令》,写尽了少女的纯真和浪漫: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

大家对李清照的评价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

要李清照写《如梦令》和《一剪梅》的背景资料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有哪些?
远处山峰上云雾缭绕看起来黄昏即将来临,暮色中的轻风吹动着细雨,拨弄着暗淡的轻云。院子里的梨花即将凋谢恐怕连这斜风细雨都难以承受,真让人伤景。3、《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李清照的生平故事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

李清照一剪梅和如梦令的写作背景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第25页)王说...

李清照不同阶段作的四首花词写尽了她的一生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家里藏书颇丰。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少年时,家境优渥,成长在诗书之家,耳濡目染之下,也激发了她的才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写于此时,此诗一出,名震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如梦令》...

谁有《如梦令》和《一剪梅》 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李清照去过哪些地方写下了诗
清照与其毋仍留原籍。十五岁(1098 年元符元年)清照仍在湖山佳胜的明水原籍,是年春、秋两季有溪亭之游。十六岁(1099 年元符二年)清照是年前后,与其母及胞弟迒由原籍赴汴京,其“学诗三十年”伊始。结识文学上的忘年交晁补之。《如梦令》(尝记)、《双调忆王孙》(湖上)等词当作于是年来汴京之后。二十岁(1103...

如梦令的意思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以李存勗《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代表作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万安县13180623711: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词 -
羿戴千珍:[答案]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万安县13180623711: 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1.晚春,2.盛夏,3.初秋,4.寒冬 -
羿戴千珍:[答案] P59 李清照《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而暮春,即晚春,所以是第一个

万安县13180623711: 李清照写的如梦令中抒发诗人惊喜之情的诗句是什么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 -
羿戴千珍:[答案]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

万安县13180623711: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哪两句是写回舟迷路的? -
羿戴千珍:[答案]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就这两句.

万安县13180623711: 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昨夜雨疏骤,浓睡不消残酒,诗问倦帘人.却到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羿戴千珍:[答案]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想起. 兴:指兴致. 误:指错. 争渡:指急速行驶. 滩:指河.湖边上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 【...

万安县13180623711: 《如梦令》(李清照)的诗句是什么 -
羿戴千珍: 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

万安县13180623711: 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
羿戴千珍: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想起. 兴:指兴致. 误:指错. 争渡:指急速行驶. 滩:指河.湖边上淤积成的平...

万安县13180623711: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点明了时间,()点明了地点,()交代了事件,()则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焦灼心情. -
羿戴千珍:[答案]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日暮)点明了时间,(溪亭)点明了地点,(沈醉不知归路)交代了事件,(一连两个“争渡 ”)则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的焦灼心情.

万安县13180623711: 李清照《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什么? -
羿戴千珍:[答案] 古典诗词鉴赏之李清照篇——《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万安县13180623711: 如梦令》 李清照的内容是什么? -
羿戴千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雨疏风骤(zhòu):雨点稀疏,风声急骤. ③浓睡:沉睡. ④残酒:残余得酒意. ⑤卷帘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