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氏族社会

作者&投稿:豫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氏族社会,人们按照什么聚居~

社会学名称,称氏族公社。即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亦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一个氏族有十几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氏族之间可以相互通婚。基本贯穿于新石器时代始终。

  b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主要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陕西大荔人、山西襄汾丁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人、广东曲江马坝人、贵州桐梓人、湖北长阳人、北京周口店新洞人,以及辽宁喀左鸽子洞等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山西朔县峙峪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辽宁建平人、广西柳江人,以及宁夏灵武水洞沟、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阳原虎头梁等文化遗存。
  山顶洞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中有骨针,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石珠、砾石和青鱼上眼骨等,这说明山顶洞人开始掌握了钻孔技术,因而很可能使用了比前人进步的石制工具。山顶洞人除在居住地区附近采集和渔猎外,活动范围又有所扩大。他们获取的食物中有海蚶,这说明山顶洞人的足迹已达渤海湾一带,与大自然的斗争能力有所提高。
  原始人群阶段过渡为母系氏族社会,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推动下完成的。血缘内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转化是社会性质变革的关键因素。
  原始人的血缘家族,经过几代繁衍之后,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引起食物来源匮乏,生活受到影响,因而必然分裂出新的血缘家族。新的血缘家族依然施行内部的血缘婚。内婚制虽然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对稳定,但婚配的男女之间血缘关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与自然界抗衡的能力因而减弱。诚如《左传》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内婚制在人类历史上延续的时间甚长,这正是原始人群阶段生产力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内婚制对人类进化的危害极大,其严重后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血缘家族的分裂,不断产生新的血缘家族。这些血缘家族之间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血缘家族的男女之间也难免发生婚配现象。人们逐渐发现,各血缘家族之间男女通婚所生子女,无论在体能和智力上多优于同一血缘家族男女婚配所生子女。人们终于觉悟到,婚配男女的血缘关系越远,生育的子女越强健。由于传统观念强大的影响,内婚制向族外婚的转变是十分缓慢的。开始,只排除血缘最近的同胞兄弟姊妹间的婚配,以后又排除血缘较近的旁系兄弟姊妹间的婚配。最后,血缘家族内的男女,不论是否同辈皆禁止婚配。这样,一个内部不能婚配的血缘亲属集团——氏族便产生了。
  族外婚,就是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男子外婚到另一氏族,死后埋在本氏族的公共墓地里。这种婚姻关系虽然还不稳固,但毕竟使氏族明显有别于过去的血缘家族。在这种群婚的形态下,子女仍然是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同一始母祖生下的若干后代,便形成为一个氏族。母系血统是维系氏族存在的纽带。氏族扩大之后,再分离开来,另建立新氏族。彼此通婚的氏族则组成部落。
  古代的风俗中仍残留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族外群婚痕迹。这种群婚多是以野合形式进行的。《周礼·地官司徒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贵州通志》卷七:“花苗每岁孟春,会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壤地为月场,鲜花艳装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谑浪终日,暮挈所私以归,比晓乃散。”
  壮族的“歌圩”、布依族的“赶表”、黎族的“放寮”、仫老族的“走坡”、傣族的“泼水节”、侗族的“行歌坐月”等等,存留了古老的群婚制和外婚制的遗风。“歌圩”是文献记载的称谓,壮语则称为“窝坡”、“埠坡”、“埠峒”等。每逢圩日,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女子以甲村为一个单位,男子以乙村为另一个单位,用唱歌的方式寻找对象。当某对男女唱得情投意合之时,便离开集体,私下幽会,盟誓终身。明代岳和声在《后骖鸾录》中,谈及万历年间柳州城外的“搭歌”时,曾说:“遥望松下,搭歌成群。数十人一聚。其俗女歌与男歌相答。男歌胜,而女歌不胜,则父母以为耻。又必使女先而男后。其答亦相当,则男女相挽而去,遁走山隘中相合,或信宿,或浃旬,而后各归其家,取牛酒财物,满志而后为之室。不则宁异时再行搭歌耳”。“歌圩”实际上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婚配的场所。
  拉祜族在农闲时,甲寨男青年同乙寨女青年,白天唱歌,夜晚在乙寨附近燃火集体过夜。有时甲寨青年男女与乙寨青年男女混合一堂,甲寨男人对乙寨女人,乙寨男人对甲寨女人集体过夜。
  广东某些瑶族,在旧历除夕至正月初二的三天中,凡是成年男女,无论已婚与否,均可“在山峒间,山岗树林底下⋯⋯互相酬唱民歌,自朝至暮,唱至情投意合,互相依偎发生性关系”。
  群婚在华夏民族也曾盛行。春秋时期,上至天子后妃,下至庶民百姓,仍保留群婚之遗风。据《月令·仲春之月》记载:“仲春通淫”之时,人们停止工作,纷纷前往大牢祠祭祀求子之神“高禖”,天子、后妃也须参加。入夜,男女皆寝于庙后。
  以上例证充分反映,族外群婚制曾普遍存在,使我们得以窥知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婚配形态。这种婚配的特点是,以集体方式进行,没有一定的场所,多在野外结合,亦无固定的配偶,年龄和辈份的限制也不严格。但是氏族成员之间的婚配则是严格禁止的。
  族外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史上的重大进步,较之内婚制下的同辈婚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自然界万物的演化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实行族外婚的氏族,其成员的智商高,体质强,整体实力明显优于依然实行内婚制的血缘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无可置辨的主导作用。
  母系氏族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资源,同时也使他们面临严峻的环境。氏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求生存的依靠。人类的生产活动——采集、狩猎和捕鱼依然必须集体进行,否则就不能有效地抵御野兽、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他们还没有私有财产观念,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是氏族的宗旨。
  母系氏族社会里,存在着按性别和年龄区别的简单的不稳定分工。青壮年男子外出狩猎、捕鱼。妇女则从事采集果实,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缝制衣服,管理杂务,养护老幼等公益劳动。因为当时的采集经济比渔猎经济收获稳定,成为氏族成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所以是维系氏族生活的基本保证。妇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员的世系均按母系计算,更使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居于主导的地位。中国古代关于女娲氏炼石补天,积灰止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受人尊敬的妇女领袖带领先民对自然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情景,歌颂了妇女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考古发现揭示了母系氏族社会初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山顶洞人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他们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东北部,海拔170米的一个天然山洞里,因而被称为山顶洞人。洞长约12米,宽约8米,面积为90多平方米,可容数十人生活。洞里自然分成“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处,是他们的公共居室。下室在洞的深处,是他们的公共墓室。
  山顶洞人的成员都是平等的,遵守共同的习俗。他们生前互相保护,死后也埋葬在一起。山顶洞的下室里,埋葬着一个青年妇女、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他们的尸骨上撒布赤铁矿粉粒,随葬有燧石石器和穿孔兽牙等装饰品。对于去世的老年人,尤其是妇女,将其生前使用的装饰品随葬,反映氏族成员对妇女及老年人的爱戴。

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还导致了氏族制度的形成。因为人本是社会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而氏族制度便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是由类人猿的群体转化而来的。但人类的氏族又不同于类人猿的群体,相对比较固定。

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它是原始人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几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往往联合成为一个大氏族,即所谓的胞族,几个大氏族又常常联合成一个部落,这就构成了所谓的氏族制度。人类的祖先是南方古猿。但是,学者们研究表明,在南方古猿的遗址中很少有存在氏族的痕迹,也就是当时还不存在氏族或氏族制度,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古猿的大规模集中的文化遗存。

当古猿进化到早期猿人阶段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式便开始悄悄发生变化,并在文化遗存中找到了证据。在肯尼亚图卡纳湖东岸的一个遗址中,发掘出大约180万年以前的,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在内的一组石器,以及大约2100块属于至少20只脊椎动物的骨头和工具,它很可能是早期猿人群体生活的旁证。在奥都威峡谷遗址,第一层的年代大约在220万-150万年前,包括了古猿和能人的大量遗存,在115.1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4000件遗物和骨头。这些遗存集中在一条长宽约4.57米的地带。有人推测,它很可能是一个古代狩猎一采集者的“营地”。能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至今还不能从考古资料中找到明确答案。但我们知道,多数灵长类动物的确是存在社会性的,如前所述母兽和幼兽之间存在着亲和力。因此,从少数已发掘的能人的“营地”可以猜测,能人是倾向于群居的。典型的狩猎-采集者群,是一个大约由25人或若干个家庭构成的群体,但能人还不是典型的狩猎一采集者群,因而还不能按典型的狩猎一采集者群的方式生活。

150万-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是氏族制度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这时人类的进化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运动系统已发展到完全能直立行走,而且在智能系统方面有很大进步,其脑容量达800~900毫升,这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手斧和火的普遍使用,使原始人获得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与这个时期有关的遗址中大量兽骨被发现。在周口店的遗址内,清理出了至少96种不同的动物遗骨,而在西班牙的安布罗那遗址中,也有30-35只被肢解的大象的遗存,它不仅反映了狩猎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说明一种典型的“狩猎-采集”经济形式正在原始人中趋于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原始人的生活和活动,不能不采取某种有组织的形式。根据人类学家对现今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部落进行的田野调查而获得的民族学资料可知,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应当是血缘家族,因为“血缘”乃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而血缘家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族群内实行群婚,只按辈分设立限制,即同辈之间皆可通婚,而长辈与子辈之间不可通婚,从而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制度,既要求族群生活相对集中,又要求在族群之内设立一定限制。在已发现的这类遗址中,最为典型的遗址有以下四个:第一个在法国,大约30万年前的一系列椭圆形棚屋,这类棚屋一般由8-15米长、4-6米宽的浅穴构成,在其中一端有人口。在清理这些坑穴时,发现了不少直径大约7厘米的柱子,是用作建造墙壁之用的,柱子基部用一排石头加固,一些棚屋中央有火塘,屋内有大量野牛、牡鹿、象和小啮齿动物的骨骼,在地上还有铺放兽皮的痕迹。这些棚屋显然是人类群居,然而又有所规范的住所。第二个是在德涅斯特河谷莫洛多瓦1号村落遗址的第四层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多炉灶固定住宅的遗址。此处发现的炉灶住宅平均面积为80平方米。第三个是1908年在法国一个山洞中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墓葬,近年来的进一步发掘表明,此洞可能曾被专门作墓地之用,而当时人类的生活住所都在别处,但墓地是由十几处墓坑和若干墓墩组成的。这些墓葬,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人类群居但又有所隔离的生活方式,是这种生活方式在另一个世界的体现。第四个是1927年发现的中国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从人骨化石中清理出属于40具男女老幼的个体,除了96种哺乳动物的遗骨外,洞穴中还发现了朴树籽的遗存。它不仅说明“北京人”已进入狩猎-采集生活时代,而且已存在某种有一定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否则这么多的人能长期住在同一个洞穴内,是难以想象的。当然,既要以群体形式居住在一起,又要对这种群体生活加以限制,是要以相当复杂的思维能力作为前提的,甚至还要通过语言把这种思想传达给旁人,否则可能难以形成习惯。这可以从“尼安德特人”墓葬的发现得到证明。在这些墓葬中发现的花粉、红土、陪葬等遗存,特别是在俄国中亚的铁西克.塔什山洞发现的在死者身边排列着几对山羊骨的事实,不仅意味着宗教观念在人类思考中的萌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秩序的反映。特别是莫斯特人的这样大的公共住宅的存在,应该与母系氏族公社有关,因为它要求仔细规定男女性别之间的关系(禁止乱伦),要求确定一种年龄范畴转向另一种年龄范畴的情况。

总之,这些都可以看作当时人类由原始群向氏族发展的旁证。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氏族制度显然还处于萌芽阶段,而不可能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因为在这些遗址中还未发现明显的女性崇拜的遗迹,而女性崇拜或生殖文化是母系氏族存在的主要标志。

在原始的条件下,在各原始群的竞争中,一个种群要战胜其他种群,而不被其他种群所消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组成联盟,扩大本种群的力量,争取数量上的优势。而实现联盟的方式,不外乎建立经济上的或血缘上的联系这两条渠道。但纯粹出于经济原则的联盟只能发生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而原始群当时还处于狩猎一采集时代,不可能存在以一定生产为前提的经济活动,因此这种联盟最初只能通过联姻来实现。为了使联盟获得稳定,联姻就必须制度化,具体表现即禁止“族内婚”,而以“族外婚”取而代之,但仍属母系。到了4万至1万年前,当石器时代进入晚期时,一系列妇女雕像的出现,既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氏族制度形成的标志。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晚期智人阶段的中国山顶洞人和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男人主要从事渔猎活动,收获很多不稳定,妇女则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的生存起飞丰重要作用,成为氏族的主体,氏族的血统自然按母系划分,氏族首领也由妇女担任。我国西安的半坡氏族聚落遗址是研究母系氏族社会典型的定居村落。在大约距今1.1万年,即公元前9000年左右,最后一个冰期结束,气候渐趋变暖。这时,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就是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和农业时代,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在这个时期,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磨光石器和陶器出现。石器经过磨制,器形变得更加准确、合用、锋利,还可重复磨制并保持锋利,这为以后的农耕准备了劳动工具。陶器既可用来盛物,也可用来浇水,也是发展农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新石器是在巴勒斯坦纳吐芬发现的石镰、长柄锯齿镰、磨盘、皿、杵等。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在新石器时代,除了有农业和畜牧以外,也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和纺织。

那么,人类是怎样走进农业社会的呢?

首先是作物栽培的开始,其次是野生动物的家养;三是人类由动荡不定的生活方式转向定居。在此之前,人们的食物来源靠的是狩猎和采集,其生活要以野生植物和动物提供的多少为转移,不可能太稳定。而作物的栽培和动物的养殖,意味着人类开始用自己生产的食品来代替自然提供的野生食物,从而结束了狩猎和采集时代,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农业时代。什么野生植物可以栽培,什么野生动物可以饲养,人类对此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人类学家一些古代遗址中发现谷物遗存都是大麦、小麦之类的野生品种,而发现的农具如石镰、磨盘和皿、杵等都是用于收割的,说明当时人类虽然还未真正开始其作物种植,但已把可供选择的植物食品来源集中到某些野生品种上。无独有偶,在肉类食品来源的选择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一处遗址中,人们发现野山羊骨几乎占了全部兽骨的76%,说明当时人类狩猎活动已把目光集中于某些野生动物。它表明,农业革命并不是突然到来的,人类对作物和动物品种有一个认识和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即农业和畜牧业发生的过程。据测定,从公元前1万年持续到公元前8000年,是目前发现的与农业和畜牧业起源有关的最早遗址。一般认为农业文明的首发之地可能是在西亚。有人在属于公元前9000年的两河流域撒威.切米.沙尼达遗址的大量兽骨中,发现了少量家养绵羊的骨头,还在同时期近东的其他遗址兽骨中发现了大量属于一岁左右的雄性幼羊的骨头,甚至还在属于公元前8000年的甘吉.达勒遗址中,在一块泥砖上发现了山羊留下的蹄印,而该遗址中 90%的兽骨是山羊骨,它们都是畜牧业在西亚兴起的证据。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和地区,对野生作物的人工栽培也已开始。如在幼发拉底河畔叙利亚境内的穆勒贝特,发现了一个属于公元前8500年左右的村落,而在该遗址中却出土了大量原来只在内陆丘陵山区生长的野生小麦的遗存,但在这个占地约2.5英亩的村落附近,却未找到从事农业耕作的确凿证据。说明这些谷物种子是人们从山区带到这里并予以撒播的,虽然当时还未培育出真正的农作物,但作物种植的观念和实践却已开始了。各种迹象都表明,西亚也是作物栽培即农业的正式发源地。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在最初大多是偶然发生的,因而很可能是分别进行的。但谷物和肉类作为人类的两种基本食品来源,是很难把它们分开的,所以在真正的农业定居地农业和畜牧业二者总是相伴而行的。在已发现的属于公元前7000年以后的遗址中,这种农业和畜牧业并存的事实已可看得很清楚,特别是位于西亚的这类遗址尤为明显,因为从公元前7000年起这一地区迅速走进农业时代,其典型位于伊拉克东北部扎格罗斯山麓的贾尔莫,属于大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遗址,这里是两河流域农业文明的代表,它由焙干的泥土盖成的25栋房子组成。在这个遗址的沉积物中,既发现了大量大麦、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了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但其中只有几个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用工具。其经济的特点是:农业耕作过程已包括从种到收的各个阶段;肉食来源已主要取自家养而非狩猎;动植物都已出现了人工培育的品种。可见,当时人类虽然还进行狩猎,但农业和畜牧业已占据主要地位,并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农业革命会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首先发生于两河流域?学术界至今未找到一个非常圆满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最后一个冰期后,西亚渐趋干燥,于是人类和动物向草木旺盛的绿洲集中,促成人、兽、草三者的接近,引发了农业和畜牧业,位于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城的兴起,被看成是这一解释的证据。也有学者认为农业起源于大麦、小麦等野生祖本生长地的山区。后来又有人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原始人的祖居地到一定时候生产和人口会达到某种平衡或饱和,因此必须让一部分人迁移到别的地区去开辟新的天地,同时也就把某些作物和技术搬了过去,在那里文化积累起着重要作用。学者们常常把这几种学说对立起来,其实它们可能都包含着部分真理,又都不能独立完整地解释农业在西亚起源的全部现象。因为偶然因素常常在其中起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是各种因素互动的结果。西亚是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汇之处,各种有利因素较容易在这里集中,西亚成为人类文明的首发之地,应该说是容易理解的。至迟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农业,并开始向东亚其他地方扩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对人类最终摆脱野蛮状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包括畜牧业,是人类的第一个生产活动,其目的是要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生产维持人类生活必需但又不能完全由自然提供的产品。它一方面标志着人类迈出了支配自然的决定性步骤;另一方面推动了人类自身在各方面的进化。在支配自然方面,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优化了作物品种,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并通过种植冬季和夏季作物以及贮藏的办法,保证一年四季食品供应的稳定。营养丰富的熟食对帮助消化和防止疾病尤为重要。因生产劳动而日益增强的社会关系,推动了语言乃至文字的产生。整个人类文明可以说都是伴随着农业而生的。从务农中获得的第一项经验,或者说为务农首先要注意的事,是要了解和遵守季节时令,这导致了最早的天文历法的产生,科学很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萌芽的。这以后才谈得上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学,以及数学、医学和药学问题。但所有这些要形成一定的形态,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至于技术上的发明则来得要早些,许多东西在由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之际就出现了。例如,陶器最初是用来打水、煮食和贮粮的,因此陶器常常总是紧随着农业的兴起而来。与陶器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还有纺织、木船和轮车等,它们的发明标志着机械制造技术的诞生,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成果,也导致了航海和军事的演变。农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大。由于定居生活方式的确立,自旧石器中后期形成的氏族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氏族的演变和发展,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由于实行族外婚,一个氏族往往和相邻的一个或几个氏族建立紧密的联系,组成为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或者随着人口的繁衍增长,一些子族便从原来的母氏族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大氏族”或胞族。如前所述,族外婚、图腾和氏族制度是三位一体同时发生的,在农业和畜牧业兴起后氏族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无论是由氏族内部发生分化而组成的胞族,还是在氏族之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联合成部落,均可以看作是这种氏族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结果。因此它只能使婚姻制度远离族内婚而不是回到族内婚,从而使人类进一步摆脱以往的野蛮状态,或动物状态。因此,可以说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人类最终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转折点。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由攫取经济走向生产经济。有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经济类型,有的从狩猎和采集发展为游牧部落,有的则发展为农业部落。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是指从事生产经济的游牧部落或农业部落从其他继续从事攫取经济(采集和狩猎)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后来,人们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学会了控制火候的技术,于是,冶炼业出现了。当时,人们在生产石器的过程中,要经常寻找和选择石料,这期间,人们发现了一种敲不碎的“石头”——自然铜。人们将含铜成分较高的孔雀石和木炭一起放进窑里,用1000度的高温烧制,就炼出了铜,从此,人们开始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考古发现,早在六七千年前,西亚的先人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这样,人类社会便进入金石并用时期即金属器具和石器并用的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身强力壮的男子逐渐转入农牧业生产领域,而制陶和冶铜也常常需要强壮的男子,于是男子逐渐取代女子成为主要劳动力,母系氏族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在中国山东大汶口发现的原始人遗址中,男子有较多的随葬农具,而女子则有较多的纺轮和装饰品,可以设想,当时男耕女织已经相当普遍,女子已经脱离了主要的社会生产部门,转而从事家务劳动。同时,从当时的夫妻合葬墓也可以推断,当时已经出现后来所谓的男婚女嫁;从墓葬情况人们也推断出当时女子已经居于从属地位,父系氏族出现了。在父系氏族内,往往有若干个父系大家族,父系大家族是由同一父亲所生的几代人及其个体家庭所组成。当家族关系逐步向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过渡后,氏族社会就逐渐走向解体了。在此期间,手工业也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2保存火种


在母系氏族制度时期,社会是什么样的?
母系社会,是指母系氏族制社会,又称女系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

历史上到底是先开始的父系社会还是母系社会?
先有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又称女系社会、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最初形态。大约距今5万年前,也就是人类发展到晚期新人时,原始社会由原始人群发展到...

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有什么特点?
一、母系氏族社会特点 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导权。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氏族成员死后,其财产归同氏族的人所有。同氏族的人有互相援助、保护和共同复仇的义务。氏族首领是推选出来的,一个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一个是军事首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

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区别是什么
母系氏族社会(母权制)和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是氏族社会里既有区别又互相衔接的两个发展阶段.如果说母权制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话,那么父权制便是人类跨向文明——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梯.人类脱离原始群的主要特征,便是按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一定的集团.最初的氏族组织是以母系为...

古代产生母系社会的原因有哪些?
而在原始社会时期,女性掌握了这种生殖权。男人不过是种族繁衍生息的工具,女人有权跟任何男性发生性关系,同时,在母系社会时期,实行的是群婚,由此形成了“只知其父,不知其母”的社会现象。2、在生产活动中女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母系氏族社会总体的分工为:青壮年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野兽等任务,...

简要描述氏族社会发展的过程。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在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还导致了氏族制度的形成,氏族社会出现了。氏族社会初期,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即母权制,称母系氏族社会。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逐渐过渡到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即父权制,称父系氏族社会。氏族制度...

氏族社会和国家的区别是什么
一、氏族社会和国家的区别:1、在性质上,氏族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国家是以民族形式聚居;2、在时间上,氏族存在于原始社会,只有奴隶社会才产生国家;3、在形式上,国家比氏族更先进。二、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1、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

原始社会与氏族社会有什么区别
原始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上的一种社会组织类型,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人口很少,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氏族社会:即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亦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一个氏族有十几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

部落和氏族有何不同之处,二者间有哪些联系呢?
氏族发展中最初为群婚制,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固定的婚姻伙伴。所以,最初维系氏族内部成员关系的是家族女性,构成了母系氏族社会。但后来随着氏族社会的进一步完善,文明进化导致男性在氏族内的地位和话语权上升,便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无论是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实行的是内部通婚,后来才有了外婚制。在...

什么是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鼎盛,在青铜时代趋于瓦解。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为了维持公共秩序和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建立了第一个社会组织,即原始社会初期的血缘家庭公社。在血缘家庭公社时期,随着生产力的...

昭阳区19443305394: 氏族社会 - 搜狗百科
咸眉必可: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昭阳区19443305394: 原始时期的氏族社会是什么? -
咸眉必可: 氏族社会氏族公社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基本贯穿于新石器时代始终.氏族社会初期.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即母权制.称母系氏族社会.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逐渐过渡到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即父权...

昭阳区19443305394: 氏族社会分为哪两个发展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
咸眉必可:[答案] 母系和父系所谓母系氏族,就是每个氏族的全体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母,他们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在母系社会中,妇女对财产的支配权大于男子,氏族家庭是以女子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我国远古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

昭阳区19443305394: 氏族社会是怎样产生的 -
咸眉必可: 氏族,又称“氏族公社”.原始社会中为了生存,以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早期是氏族内婚配,但禁止长辈与晚辈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后期则是氏族间联姻,也可能有抢亲.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昭阳区19443305394: 在氏族社会,人们按照什么聚居 -
咸眉必可: 社会学名称,称氏族公社.即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亦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一个氏族有十几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氏族之间可以相互通婚.基本贯穿于新石器时代始终.

昭阳区19443305394: 氏族社会中人们是如何生产生活的? -
咸眉必可: 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

昭阳区19443305394: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
咸眉必可:[答案] 作用: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制,避免了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昭阳区19443305394: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有什么特征? -
咸眉必可:[答案] 母系氏族婚姻和氏系基本特征为:始 摩梭往事摩梭往事 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到了...

昭阳区19443305394: 氏族社会是什么时期产生它的全盛如何 -
咸眉必可: 与生产 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我国远古人类步入了氏族社会. 约从10000年前开始,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 约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我国远古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从此,男权的时代开始了.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成果的有所剩余,一些人能够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利用已占有的劳动财富役使他人,于是,贫富现象出现,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