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宗亲有何特点?

作者&投稿:鬱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关于曹魏宗亲当中,为何最后是由曹真一脉掌权的原因是由于他是曹操收养用来辅佐直接儿子的人,即便是在曹丕去世之后,依然精心辅佐曹丕的儿子曹叡。至于曹氏宗亲当中的仁、洪、休、惇、渊这几脉,并不是曹操的亲兄弟,所以他们自然没机会掌权。与其说是曹真一脉掌权,倒不如说是曹操的后人掌权。

曹魏宗亲为何有诸夏侯曹之说毕竟自从曹丕称帝之后,曹魏大权基本掌握在曹氏宗亲手中。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当初是由夏侯家过继给曹家的,所以曹操既跟夏侯敦、夏侯渊等人是血缘上的兄弟,跟曹仁、曹洪等人是宗室兄弟。除此之外,还有侄子辈的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人,一同构成了所谓“诸夏侯曹传”的宗亲势力。虽说跟着宗亲子弟有很多,但是真正能成为顶梁柱的只有早期跟随他的那些出众人物,他们也是曹魏政权建立和稳定的重要力量来源。

毕竟跟随曹操的曹魏宗亲当中,就是以曹真、曹仁、曹洪、曹休、夏侯惇以及夏侯渊等人为主。等到曹操掌握大权之后,他们这些当初就跟随曹操的人自然发展壮大起来。由于他们跟曹操并不是亲兄弟,所以关系自然有近有远。即便是兄弟跟侄子辈的,也无法跟自己的养子跟亲儿子相提并论。

曹真是曹操什么人曹真之父秦邵早年为曹操招兵买马的时候,被豫州牧黄琬所杀,留下年幼的儿子。曹操看到他比较可怜,就收他做自己的养子,并让他跟自己的儿子曹丕等人一同生活。由于曹真力大勇猛,曹操觉得他有猛虎之势,所以让他率领虎豹骑,之后被封为灵寿亭侯,先后担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等到曹操去世后,当时的魏王曹丕直接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自己登基为帝。作为曹操养子的曹真跟曹丕没有利益冲突被委以重任,拜为镇西将军,负责镇守西北边境。

曹真为何能掌握大权后来因为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多胡人组成联军在河西作乱,当时负责镇守西北边境的曹真很快就率军平定了这场战乱,一时间声名大噪,很快就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就连曹丕得知他大破胡军的消息之后都非常开心。这场战役不但打击了这些胡人,还成功打通了西域跟中原地区的联系,成功促进了曹魏的经济发展。

即便是在曹丕去世之前,掌握大权的曹真一直备受重视,还被其任命为辅政大臣,负责辅政准备登基为帝的曹叡。等到曹叡即位后,直接被封为大将军,进封邵陵侯。到此率军抵御蜀国诸葛亮进攻,算是魏国的中流砥柱。可惜的是,曹真后来因病不幸去世,这才给了司马家族可乘之机。

曹操政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军权始终掌握在和曹操有亲缘关系的“诸夏侯曹”集团手中,保证“枪杆子”始终在自己手里攥着。而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曹休这些都是“诸夏侯曹”的代表人物。
这些人中,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和曹洪算是同辈人,年龄基本和曹操差不多。曹真和曹休要比他们小一辈,但年龄上又比他们的后代年长许多。所以属于后辈的曹真和曹休无论从年龄和资历上来讲,都必将成为曹魏政权的“主心骨”。

事实亦如此。
夏侯惇是曹魏首任大将军,不过刚任职不久就病逝了。
接替夏侯惇的按理说应该是夏侯渊,不过他已经在汉中之战时被黄忠斩杀了,所以在襄樊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曹仁接替夏侯惇,成为曹魏第二任大将军。不过曹仁也年事已高,3年之后病逝。此时接替曹仁的应该是他的弟弟骠骑将军曹洪。
不过曹洪和曹丕的关系不好。曹丕年轻时曾向曹洪借钱,但曹洪没有答应,这件事让曹丕耿耿于怀。226年,曹丕借曹洪门客犯法一事“小题大做”,执意要处死曹洪。卞太后念在曹洪曾在荥阳之战中拼死救出曹操,为其求情,曹丕最终将其免为庶人。虽然曹叡继位后恢复了曹洪的官爵,但经过这么一折腾,导致曹洪被排除于核心权力层之外了。
那么,此时“诸夏侯曹”集团中能顶上来的就只剩曹真和曹休两人了。
223年,曹真出任中军大将军,督中外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一把手。曹休则出任扬州牧,主要对付东吴。226年曹丕驾崩,两人同陈群和司马懿一同成为辅政大臣。

同年,曹休因在皖城击败东吴升任大司马。曹休去世后,曹真继任大司马一职。
这样一来,曹魏的军权最终移交到了曹真手里。而曹真死后,和他们同辈的再无合适人选,所以只能从他们的后辈中选择。
夏侯惇的后辈夏侯楙徒有其表,不堪大任。夏侯渊的几个儿子倒是能力不错,但受到夏侯渊战死过早的影响,也被排除在外。曹仁和夏侯渊类似,由于他们死的太早,没有给后代铺好路。曹洪就不说了。
曹休有两个儿子。长子曹肇承袭爵位,和曹叡的关系非常好,原本曹叡托孤时曹肇是其中人选之一,但这个方案最终流产,导致曹肇早早退居二线。次子曹纂和他哥哥一样。
曹真有6个儿子。长子曹爽和曹肇情况类似,承袭父亲爵位,而且打小和曹叡关系非常好。曹叡托孤时原本计划托孤于曹宇(曹操的儿子)、曹爽、曹肇、夏侯献、秦朗(秦宜禄之子,曹操养子)五人,但计划流产。最终确定以曹爽和司马懿两人出任托孤大臣,可见曹叡对曹爽之信任。

曹叡重用曹爽除了两人关系好之外,当然也要考虑曹爽的实力。曹爽的个人能力其实不差,不然不可能长期压制老狐狸司马懿。同时曹爽还有5个弟弟,他的姑姑是夏侯尚的妻子,属于曹氏宗亲里实力最强的。更重要的是,他父亲曹真已经为他在军界铺好了路。所以曹真之子曹爽在正始年间成为“诸夏侯曹”集团的代表。

曹氏宗亲,大体来说,至少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曹操的嫡系子孙组成的、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属,也就是曹魏的宗室。曹操是独子,但曹操的儿子不少,光史传记载的就有二十多个,最小的曹操死的时候才只有三岁,是由曹丕抚养长大的。

另一种,就是曹操的同宗,主要是曹氏和夏侯氏。夏侯氏包括夏侯渊、夏侯惇、夏侯玄、夏侯尚等,曹氏包括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等。这个圈子相对来说,可以算是曹魏的外围宗亲。

曹操时期,在各个主要战区掌握兵权的,都是曹氏、夏侯氏的外围宗亲。比如曹仁在荆州,曹休在合肥,夏侯渊在长安。曹操后期,随着自己的儿子们开始长大,曹操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儿子掌握军权。比如安排曹彰率军北征,在曹操生前最后一次出征汉中,即将撤回的时候,征召曹彰到长安前线,就是有意将关中的军权交给曹彰来掌握。

关中对曹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人口远不及关东地区,但在军事上差不多相当于半个曹魏,至少是三分之一,所以史传上说司马懿出镇关中,是“分陕之任”。

但是,曹操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安排,就去世了,曹丕继位。因为曹操晚期发生过储位之争,也导致了曹魏阵营内部的分裂。曹操死后,曹彰回去奔丧,又问曹丕“先王玺绶何在”,有意争夺继承权。这两件事都导致曹丕对自己的兄弟失去信任,不愿意给他们过多的实权。

所以,从曹丕开始,随着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一代人逐渐老去,曹丕用来接替他们掌握军权的事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而没有继续沿着曹操晚期的思路继续走,有自己的兄弟来掌握军权。

而对他自己的亲兄弟们,曹丕不但不给一实权,反而不断打击,乃至相当于将他们软禁起来。为此,曹植在曹丕时期曾多次上书表示反对,希望能够相信自己的亲兄弟们,众建藩辅,夹辅王室,但曹丕始终不为所动。

到魏明帝曹叡时期,情况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司马懿开始由文入武,出镇方面,东抗孙权,西拒诸葛,北灭公孙,都是司马懿领兵完成的。司马懿在军队的势力开始逐步扩大。而且,一些曹操时期的曹魏元老功臣,也就是司马懿原来在曹操时期的丞相府同事们,也都开始独挡方面。

与此同时,明帝继续延续曹丕打压宗室的政策,加强对宗室的控制,但在战区最高长官的人选上,杂用一些曹氏、夏侯氏外围宗亲,比如曹真和曹休,在明帝时期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还有夏侯玄,曾担任中领军,也就是负责宫廷和皇帝警卫的部队的长官。曹真死后,曹爽也受到了重用。

曹丕临死时,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包括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但到明帝临死时,当初的四位辅政大臣中,只有司马懿尚在人间。明帝对司马懿并不完全信任,也意识到长期打压宗室,带来的结果是大权旁落,王室显得孤掌难鸣,容易出现权臣。

所以,明帝制定的第一套托孤大臣名单中有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而没有司马懿。由于长期实际上处于被软禁状态,并不参与实际的政治运作,在朝廷也缺乏有力的支持者,燕王曹宇没有敢接受这个安排。明帝最后仍然安排有外围宗亲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司马懿在政变中推翻曹爽独揽朝政的时候,曹魏的宗室本身因为长期被软禁,没有什么能力进行有效的反抗。而曹氏、夏侯氏外围宗亲集团中,曹爽就是领袖,惟曹爽马首是瞻。

曹爽政治经验的缺乏导致了全盘失败,之后,本在关中担任征西将军、掌握方面军权的夏侯玄也被司马懿一纸诏书召入朝廷,夏侯氏唯一富于军事经验的夏侯霸仓皇投奔蜀汉,曹氏、夏侯氏的政治势力也因此被司马懿一举消灭。

在这之后,忠于曹魏的一些元老重臣还曾经发动过一些反对司马氏的行动,比如淮南三叛,第一叛的王凌就是司马懿在曹操丞相府的老同事,在司马懿临终前不就,以为司马懿当时已经无力率军出征,试图反叛,拥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结果刚一起兵,司马懿力疾而起,亲赴前线,扑灭了叛乱。

之后,又以楚王曹彪被叛乱利用为借口,将曹魏宗室全部集中到京城洛阳来,以便于监管。这时候,司马氏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局势,军权也基本上都由司马氏亲信掌握,曹氏宗室也就彻底失去了反抗能力。




曹魏二十六功臣分别是哪些人?
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于太祖庙庭。”此批配享曹操宗庙的魏国功臣,以曹氏宗亲和武将为主,而世家大族仅有桓阶、陈群、钟繇、华歆、王朗、臧霸五人而已。此种格局,显示出当时的曹魏政权在尽力排斥世家大族的影响。第三批1人:荀攸 同样是在曹芳统治...

三国如果没有司马氏,曹魏宗亲一直把持朝政,刘汉能否统一呢?
姜维与邓艾交手一般是败多胜少的,姜维深得孔明真传,可即使这样邓艾依旧能打败姜维,这便能说明一个问题。抛开蜀、魏的家底,二人在谋略上,邓艾也是略胜姜维的。姜维也曾大败邓艾,可邓艾一招反间计便让姜维乖乖地班师回朝。因此本人才说邓艾是灭蜀的关键人物。曹魏政权想要一统三国,最大的对手莫过...

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吗?
曹休的儿子本来有机会辅政,却被人摆了一道。曹休比曹仁和曹洪小了一个辈分,他是曹操的族子,和曹真是一个辈分的人。所以曹休和曹真的关系也是比较好的,在魏明帝时期,共同辅政。曹休有俩儿子,分别是曹肇和曹纂。曹肇是比较有出息的,不仅长相俊美,而且十分有才能,魏明帝对他比较信任,一路提拔他...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权倾朝野,曹家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也就是说在高平陵之变前,曹氏宗亲的实力要远远强于司马氏族。可是因为高平陵之变当中,司马懿果断趁着曹爽曹芳二人不在帝都洛阳,伙同其他大臣控制了洛阳,最后逼迫两兄弟投降,自此以后曹魏大权尽落司马家。其次分析高平陵政变之后,曹家还有没有机会翻盘。第一在高平陵事变之后,曹魏宗亲已经式微。当时...

司马懿为何不敢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谋反?
这些大将,分为曹魏宗亲八虎骑和“五子良将”,而曹氏、夏侯氏宗亲大将明显压制着外姓将领。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掌握着大量的军队。司马懿虽然也不凡,本领也很大,可是和曹操相比,还是差远了。此时的司马懿无兵无权,没有机会谋反。曹操在觉察到司马懿“有雄豪志”,还...

他是司马懿的孙子,代魏灭吴,开创西晋,却一手缔造五胡乱华
司马懿历曹操、曹丕、曹叡三世,大魏三祖无一不是手段高明,御下有方之人。直到曹芳时期,经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剪处政敌曹爽,消灭曹魏宗亲,才真正做起了执刀人。司马懿奋斗了40多年,几乎是别人的一辈子,比如魏明帝曹叡,甚至文帝曹丕,换来了司马氏的崛起,没享受两年就病故了。但司马氏能人还是有...

曹魏江山为什么被司马家夺走?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家族趁势而起,自古主少国疑,司马家能够最终夺得了曹魏江山,跟曹魏皇帝的短命有着密切相关。原因二:曹氏宗亲人才凋零。在曹操时期,曹魏宗亲人才辈出,夏侯渊、夏侯惇、曹仁、曹真等名将为曹操打江山立下过汗毛功劳,然而曹操死后,曹魏宗亲的人才出现凋零,这跟曹丕对宗亲的打压有关...

曹宇作为曹操的儿子,他为什么没能阻止司马懿篡权?
刘放、孙资举荐了曹爽和司马懿两人,曹叡思考再三,无奈同意。令人奇怪的是,魏明帝曹叡认为燕王曹宇等人不能担当托孤大臣的重任,改成曹爽和司马懿就行,为何要多此一举免去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这四位宗亲的职务啊。《资治通鉴》中记载如下:命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资惧受诏命,遂免宇、献、...

曹真一族为什么能在曹魏众多宗亲中脱引而出独掌大权?
曹操在世时,宗亲们均以曹操马首是瞻,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与曹丕的亲近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性格、声望 作为夏侯家的族长,曹魏宗亲里威望最高的人,夏侯惇带领族人跟随曹操南征北战,而且成功熬到了曹丕继位。在世时受到曹操、曹丕的特殊礼遇,死后也第一个进入曹魏太庙,本是最有可能辅政、掌权...

曹操建立曹魏,为何只传几代就迅速衰落?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吗?
再次使鲜卑分裂,减少了对中原的威胁,这都是曹睿时代的事,所以曹睿也没有选错,是个合格的皇帝。那么曹睿选择曹芳有错吗?也不能完全说有错,谁叫曹睿不仅寿命短,而且没有儿子呢。曹操一生有26个儿子,曹丕也有10个儿子,但曹睿连一个亲生儿子也没有,到头来只能从曹氏宗亲中打一个养子来当继承人...

泾阳县18435377748: 魏国的君王为什么这么喜欢用曹氏宗亲? -
柴呼苯西: 曹魏主要的派系或者说阶层有五个:1,皇室宗亲;2,世家大族;3,地主豪强;4,寒门士子;5,平民、佃户等.这五个阶层中世家大族最为强大,而阶层之间必须进行平衡,如果世家大族把持了朝政,好的话会变得和刘表、刘璋一样,不好的话会变得和刘辨、刘协一样.平衡的时候,平民这一层可以直接砍掉,没法用.寒门士子和地主豪强在曹丕用了九品中正制之后就完蛋了,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况,想在朝野上遏制世家,那么就只能启用皇室宗亲.

泾阳县18435377748: 曹操宗亲为什么那么厉害,比如双夏侯,曹仁曹洪,曹休,曹纯等人 -
柴呼苯西: 其实都是锻炼出来的,像一般的大家族子弟根本不缺知识,只要加上大量的历练,很快就能成长,你看诸侯讨董时那些人并不出名,越到后期历练多了,就成了名将了,他们比旁人多好多机会

泾阳县18435377748: 三国里为什么曹魏和孙吴都是人才济济,而蜀国的人才却是青黄不接? -
柴呼苯西: 曹魏:(1)曹家是官宦世家,无论是财富还是人脉资源都十分丰富.(2)曹魏的用人原则是唯才是举.(3)曹操本人能听取部下意见,杀伐果断.(4)曹操的部下是神一样的队友,而不是猪一样的队友.(5)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立场正确(荀...

泾阳县18435377748: 曹魏宗室曹魏夏侯算曹魏宗室吗 -
柴呼苯西: 在魏晋史中,夏侯家族有着明显的转型过程.曹操时期,夏侯二字堪为宗室,这一时期的诸夏侯,身上有着明显的曹氏烙印,是曹操最为倚重信任的嫡系;曹操之后,尤其曹丕设九品中正制后,夏侯家族开始由宗室向门阀转型,通过联姻与各大家族、包括司马氏结成了密切的关系网,家族兴衰荣誉逐渐成为了影响诸夏侯决定的首要考因素,这个时候,皇帝姓曹还是姓司马,已经不在他们主要考虑范围之中.

泾阳县18435377748: 曹操家族是有什么遗传病?怎么都死的那么早? -
柴呼苯西: 打个比方: 三个公司的老总: A公司的老总早上去上班,下了班就去夜总会通宵XX(后面的我不说了),除了去公司就是夜总会,虽然运动但是绝对是属於过度运动. B公司的老总早上去上班,下了班也去夜总会XX,但不通宵,每天晚上十点...

泾阳县18435377748: 曹魏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
柴呼苯西: 曹魏政治制度的演变:曹魏是通过代汉形式的政权更替建立,从曹操任丞相,恢复了汉武帝中期前由丞相主持国家行政日程工作制度开始,权力就实际上从皇帝转到丞相,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也采取复古的立场,不仅在汉武帝时期建立的中书尚书...

泾阳县18435377748: 关于曹操的介绍150字 -
柴呼苯西: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

泾阳县18435377748: 北魏太庙里,真的供奉着曹魏皇帝吗? -
柴呼苯西: 楼上的回答很有问题. 首先,北魏王朝确实是奉曹魏为自己的祖宗.拓跋珪之所以将国号由“代”改为“魏”,是因为他想让世人认为他的国家和曹操的魏国一样,是一个中原正统国家,继承了曹魏王朝的统治地位,而不是游牧民族政权.其次,这种情况在之前有过,就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王朝,刘渊是匈奴人,但是为了取得中原正统地位,就说匈奴是汉王朝的外孙,也具有建立中原王朝的正统理由.最后,至于拓跋珪说他的曾祖母的身世,无非是想跟曹魏攀点血统上的关系,都是为了政治服务的说法,不足为信.

泾阳县18435377748: 司马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柴呼苯西: 善奕者,下一闲著于数十著之前,而其应在数十著之后.西晋奠基人司马懿玩篡魏夺... 如张辽、徐晃、张合、许褚都已经去世,就连掌握军权的曹魏宗亲如夏侯惇、曹仁、...

泾阳县18435377748: 姓曹的人和姓魏的人有什么关系 -
柴呼苯西: 把国号和建立者这个国家(朝代)的姓氏联系起来讨论,这是历史研究的一个现象,比如:李唐,赵宋,朱明等等.曹魏就是这种情况,东汉之后三国鼎立的其中之一~魏国,建立者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于是习惯上就把“魏”和“曹”连起来了,这是偶然现象,以后不会再发生了.曹姓和魏国只有这一次统一,姓曹的和姓魏的可以说没有关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