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第七课短文两篇

作者&投稿:彭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一语文第七课《短文两篇》的结构分段~

行文思路:



写作特点及借鉴: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写蝉的聒噪声使人心烦,是一抑,写看到病蝉,写它微弱、细小,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地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作者对蝉的印象已经高扬到了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借鉴:先抑后扬的手法,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这样使文章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文章的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6段):先抑后扬,揭示蝉的生命意义。

第二部分(7段):写作者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照应开头。

词语列出来。

行道树

张晓风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
2.检索作者生平资料,感知课文内容。
3.把握作者意图,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姬娥奔月”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
能力目标
1.强化诵读,在朗读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培养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目标
思考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设计思路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巴金像)
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巴金简介(投影)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巴金自称是“五四的产儿”,少年和青年时代接受了“五四”的科学民主思想,还赴法国留过学。巴金是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战士、热情的爱国主义者,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巴金对中国现代小说和散文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他曾翻译过屠格涅夫的五十一章散文诗作品,并在自己主编的刊物和丛书上热情鼓励散文诗创作。《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多媒体显示)
(1)“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肠谷,渴死。”(《山海经》)
(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姬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
三、内容研习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投影)
旸(yánɡ):日出。
姮(hénɡ)娥,即嫦娥。
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2.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教师提示: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
合作研讨: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
(1)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6)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7)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和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8)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5.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6.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四、课堂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论及巴金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中所载姚春树的一段话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作品,他说:“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五、课堂练习
1.口头作文,谈谈你对本文的学习感受。
2.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___________;白色—__________;红色—__________;
白鸽—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
风帆—___________;
答案:略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0604/12210.asp

贝壳.蝉..
作者从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教会人要像贝壳一样执着与认真,给生命留下些精美的回馈。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贝壳)
.《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总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讨论,教师鼓励性引导。

你去5156,就是无忧无虑语文教育网,那里会有,你没有说是什么版本的,所以只好自己去找~~~~~~~~~~~~~

自己动脑筋是最好的答案


瓯海区17760473410: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七课短文两篇,从文学体载看,这两篇短文都是 什么? -
悟彭地塞:[答案] 第一篇的文体是散文,借物拟人.第二篇是小说. 我是初二的,初一的我还知道.老师给我们讲过.

瓯海区17760473410: 初一语文上册第七课 -
悟彭地塞:[答案] 《短文两篇》由张晓风的〈行道树〉与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组成.

瓯海区1776047341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七课《短文两篇》答案 -
悟彭地塞:[答案] 敛 恕 彻 躯 2 延续 颤动 3示例:一次无私的救助是一朵花 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 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 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4因为贝壳非常坚硬、精致. 5在作者心中,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瓯海区17760473410: 七年级课文第7课短文两篇的研究于练习答案急! -
悟彭地塞:[答案] 课文研讨 行道树 一、整体把握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

瓯海区17760473410: 初一第7课的《短文两篇》读一读写一写词的意思 -
悟彭地塞:[答案] 贪婪:本文只不知满足,尽情. 坠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是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冉冉: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 苦熬:焦急的等待时间过去. 雏形:事物的初步形式. 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瓯海区1776047341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短文两则) -
悟彭地塞: 行道树 张晓风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瓯海区17760473410: 七年级第七课短文两篇的字词字词意思 -
悟彭地塞:[答案] 贪婪:求多,不知足 堕落:思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冉冉:慢慢地、缓慢地 苦熬:忍受着痛苦度过(日子) 雏形:事物初步形成的规模 丰硕:(果实)又多又大 稀疏:(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

瓯海区17760473410: 7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词语意思是7 短文两篇《行道树》 《第一次真好》的词语意思哦! -
悟彭地塞:[答案] 贪婪 tānlán1.对财物、钱等充满非同寻常的强烈欲望堕落 duòluò1.道德方面下落至可耻或可鄙的程度2.落下点缀 diǎnzhuì1.衬托;装饰2.应景儿;凑数儿3.指衬托、装饰的东西冉冉 rǎnrǎn1.渐进地2.慢慢地苦熬 kǔ ...

瓯海区17760473410: 七年级语文(上)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里边的研讨与练习 为什么我门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还有繁弦急管是什么东东啊?答滴好... -
悟彭地塞:[答案] 1.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2.繁弦急管 发 音 fán xián jí ɡuǎn 释 义 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出 处 宋·晏殊《蝶恋花》...

瓯海区17760473410: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生词的读音 -
悟彭地塞:[答案] 有的书上有`我就不写了`照书抄吧`贪婪tān lán【释义】①贪得无厌(含贬义) 例句:他贪婪的目光一直盯着那些财宝.②渴求而不知满足 例句:他贪婪得学习着各种的科学知识.3贪爱财物 【English】greedy avaricious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