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农耕经济具有哪六个方面

作者&投稿:岑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中国在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从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大陆带来了高产的玉米和番薯,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美洲大陆的白银也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缓解了中国的银荒,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是明清时代的特色,之前的朝代不曾有过,北宋时期从占城引进的占城稻算是农业交流,但不像明清时期这样大规模引进.
以上是背景叙述,传统经济模式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只是一种说法,若每家都能自给自足就不需要国家和政府机构了,事实是农民辛勤劳动一年,但是常常无法自足,天灾人祸会使原本就脆弱的农业基础难以负重.这才是我们一直吹嘘的自给自足,实际上所谓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不能自足.所谓新的经济模式应该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中国是没有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教材太老了,这个讨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引起广泛的讨论,但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是雇佣劳动就能概括的,总之是多种因素才能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走向资本主义是一个大趋势(在共产主义没有产生之前.)

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形成的影响


文化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初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束皙《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怀远。”皆承其义,“文”“武”对举,文化即取“文治与教化”义。文化原义,在中国先秦时代混同于“文明”、“文学”。《说文解字》:“文,错画也。”有三层意义:一是由语言文字象征符号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二是由伦理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义;三是美善德行之义。而“化”则是配合“文”而取“化成”之义。
对文化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者专指文、史、哲,广义者则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论其结构,又主要表现在器物、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面。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类型特征、价值取向等受到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历史因素的影响。本文要讨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对其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中华大地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大河大陆型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中国农业发生很早,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域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三代时期,农耕业已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更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的不易之道。汉晋以后,中国农耕区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中国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农耕经济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农业经济几千年一直稳定发展没有中断过。稳定的农业生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华的农耕文明早就在河流相交的三角地带黄河中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耕经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形成与农耕经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务实精神
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中国文化的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与农耕经济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利不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士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章太炎在《驳建立孔教议》中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险。”作为农耕民族的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中华民族被西方人称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2.爱好和平,追求和谐
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前提。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中国民众安天乐土的生活情趣。农民希望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他们追求安宁和稳定,以“耕读传家”自豪,以穷兵黩武为戒。《论语》云:“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墨子》曰:“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农耕民族反对敌对和冲突。同时,因农业生产常常受天时和地理的影响,因此,古人崇拜自然、崇拜天地,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这些都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民众爱和平、求和谐的理想。
3.持续性与延续力
生活在东亚大陆上的华夏人及以后的汉人,栖息于由大河灌溉的辽阔而肥沃的原野间,自结束流动性的渔猎生活,很早就从事定居农业。定居农业的优越性诱使他们对于土地产生一种特别执著的感情。他们这样赞美大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使汉民族养成一种“故土重迁”的习惯,所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除少数行商走贩和从事“宦游”的士子外,大多数汉人,尤其是农民,终身固着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果没有极端严重的灾荒和战乱,一般是不愿脱离故土的。由于人员少有迁徙,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有限,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村乡社,便世世代代得以保存。这种可变性少的农耕经济,求延续、重稳定的特征,影响产生的中国文化就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延续力。《易传》所谓“可久可大”,《老子》所谓“天长地久”,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都是求“久”观念的典型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性与延续力是十分明显的,从先秦诸子到汉代经学到唐代义疏到宋明理学,有着一条传统的横线延续。
4.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有着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因此,在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断繁衍生存,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促进两者之间经济文化互补和民族的融合。一方面北方民族的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另一方面农耕民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游牧民族社会形态的变化。这一切形成了古代中国不同区域文化格局,如秦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宋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多样化特点。
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使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从纵的方面讲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从横的方面讲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经济在三代时是原始协作式农业自然经济,秦汉至明清则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至近代始出现农业与工商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易传·系辞下》提出“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儒道融合,这些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表现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5.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
中国农业文化成熟较早,农业生产周期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周而复始衍化以及四时、四季循环的现象,启示了中国文化中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长期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易传》中有:“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政治生活中朝代的盛衰更迭,治乱分合的往复交替,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及人世间的种种变幻离合,更强化了人们的循环观念。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便是循环论的表现。在循环论思维方式的制约下,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力,社会运行缓慢迟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时间是悠久的、静定的,因而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好常恶变,使中国文化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6.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崇尚中庸。“看中和谐,坚持中道,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3](p.351)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着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承认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强调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它把无过无不及的庸常之道作为天下的定理、正道,它要求人们凡事要适中、适度,不偏不倚,保持均衡。这种人生智慧,源自农耕经济的土壤。
7.集权政治与民本思想依存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集权政治是相反相成的,这是由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特色形成的。中国农业社会比较分散,为抵御外敌,维持社会安定,就需要君主集权政体,建立统一的、权威巨大的帝国。在中国古代,多数学派的思想家都有程度不同的尊君思想。与集权主义相伴而生的就是民本主义。一个集权政体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都要由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生产出来。民众安居乐业,农业宗法社会才能正常运转,社稷家国才得以保全。一个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必然产生尚农、重农的社会共识,统治者要求得社会的安定,首先必须懂得农耕的重要和农人的艰辛,体民恤民。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孔子的“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及“仁政”、“王道”学说,都是中国传统政治中民本思想的反映。集权政治和民本思想两者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的关系中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冯天俞.中国文化史断想[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参考资料: http://www.jstvu.edu.cn/jiaoyan/xuebao/2003-5/pages/nonggeng.htm

答:农耕经济的特点: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
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影响:

第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伴随着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而源远流长,并且经历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升华,这种文化传统是任何外来势力所无法割断的。

第二,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第三,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即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不需要市场和商品交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即我们所说的男耕女织,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所以中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但生产力实质上还是没有大的飞跃.
逆来顺受的小农思想是儒家文化得以推行的基础,也是个人崇拜滋生的温床.也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得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因为自给自足不需要与外界的交流.两千年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影响是巨大的,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几乎与之有关.甚至在建国后,那场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空前的崇拜也是几千年小农思想的弊端:很容易把国家领导人当做封建时候的皇帝来膜拜.长期的儒家文化和小农经济压制,使当时的人民意识不到民主.人们的思想也普遍不开放.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与小农经济是有一定类似的,都会压制生产力,否定市场的作用.
即便到现在,改革开放已二十年了,真正富起来的还只是沿海少数几个省份,内地的人们思想还在受着这种封闭的毒害

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三.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营规模小.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意识观念落后。六个方面在在这里扣一扣,基本大体这些。


就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C选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儒家观念的独占地位,辛亥革命还实行了一系列反封建的社会风气措施;D选项,是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 C,D两项都只是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的一方面,A虽然未能改变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但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障碍,代表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潮流,因此说结束了中国传统...

为什么人们说想要知道中国历史发展历程就要20年看深圳,200年看上海...
因为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所以有“深圳速度”之称,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年轻”、“快速“的城市代表,同样,上海、北京、开封、西安、洛阳,都是根据这些城市的发展历史程度而言的,上海、北京是近几百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而西安、洛阳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都,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将...

我国历史上服装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哪些历史观道理
6. 秦汉时期,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7. 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8. 隋唐时期,中国由...

简单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

历史发展是曲折前进的,中国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

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
【答案】:ACD 本题考核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统一。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者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①取决于民族利益;②取决于社会交往;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故选ACD。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有多种道路可以选择,故B错误。E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论人民在中国历上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阶段分析 人民作为阶级概念,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历史经历了分裂和统一的过程,而人民在统一的阶段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二、近代史的人民力量分析 1. 清末时期,人民遭受三重压迫,但这时期也孕育了变革的力量。2. 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人民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如何理性看中国成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浓缩了一个东方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身影。然而欣喜之后更需理性思考。从数字上看,去年我国货物出口在世界市场份额超过11%,但这个水平在全球贸易发展历史上并不突出。英国1870年出口占全球的18.9%,美国1921年达到了22.4%。我国在人均贸易额等方面也与其他发达经济体...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
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

百年影音发展史电话在中国
1949年前,中国电话普及率仅0.05%,电话用户只有26万。1949年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年,北京电报大楼的建立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文革”期间邮电遭受重创,业务停滞,到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1978年,全国电话容量359万门,...

长兴县15511727253: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
英询恒奥:[答案]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不需要市场和商品交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即我们所说的男耕女织,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所以中...

长兴县15511727253: 古代农耕经济有什么特点? -
英询恒奥: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1、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4、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土地所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长兴县15511727253: 农耕经济的特点 -
英询恒奥: 大约在一万年前,古代世界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农耕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

长兴县15511727253: 农耕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
英询恒奥: 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各个以农为本的地区之间,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并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只要还是以农为本,总不能彻底改变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长兴县15511727253: 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单元复习 第一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答案 -
英询恒奥: 特点:1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3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结构:以农耕经济为主,工商业是农耕经济的补充

长兴县15511727253: 农耕文化具有哪些特征呢? -
英询恒奥: 农耕文化具有的特征: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游牧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聚族而居、精耕细作...

长兴县15511727253: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
英询恒奥:[答案]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组织形式看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从土地制度看,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 3.从农业生产结构(经济构成)看, ...

长兴县15511727253: 简述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
英询恒奥: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 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 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

长兴县15511727253: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背景,特点,作用 -
英询恒奥:[答案] 受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土地价值观、宗法制观念、沉重的封建剥削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小农经济具有个体分散式经营、封闭性强、自给自足等特点.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小农生产组织形式...

长兴县15511727253: 古代中国农业有什么特点,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
英询恒奥: 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起源比较早,历史悠久.(2)部门逐渐增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分工日益细密,技术与水平不断进步.(3)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并受农业生产的制约.(4)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有官、私(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