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点关于破坏地球的资料

作者&投稿:盖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破坏地球的资料~

环境污染有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的健康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可谓“从头到脚”毛病不少。科学家发现,今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和深度都创下了历史纪录,完全修复需要60年时间。而海洋由于遭受污染也出现了200个“死亡地带”。

臭氧空洞面积大于北美洲

据英国《卫报》10月20日报道,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9日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今年南极臭氧损耗严重。9月21日到9月30日,南极臭氧空洞平均面积为1060万平方英里(约合2745万平方公里),比北美洲的面积还大。

据悉,NASA“奥拉”卫星上的臭氧观测仪可以测量到整个南极大陆从地表到大气层上部的臭氧总量。该监测设备10月8日在南极东部冰原上空检测到那里的臭氧量值极低,仅为85多布森单位(1个多布森单位是标准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层厚度)。另外,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还利用气球上携带的设备直接测量南极臭氧量,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南极的臭氧总量已经从7月的约300多布森单位骤降至93多布森单位。

更令科学家吃惊的是,臭氧层中距地表12.9公里至21.9公里范围内的臭氧基本被损耗殆尽。7、8月份时,这一区间的平均臭氧量为125多布森单位,目前已经急剧下降,最低时测到的臭氧量仅为1.2多布森单位,几乎完全耗尽。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至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危害。当臭氧层厚度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便被认为出现空洞。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头顶上的这把“伞”已出现空洞,并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加剧。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后,消耗臭氧造成的。

“奥拉”卫星的微波分叉发声器测量显示,今年9月中下旬,南极平流层下部的含氯化合物一直处于极高水平。另外,平流层气温也是影响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气温偏低时,空洞面积变大、深度增加。气温偏高时,空洞面积缩减。10月至11月间,臭氧空洞将持续恶化,预计紫外线照射会异常增强。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的释放已经受到国际公约的限制并在持续减少,科学家估计,南极洲臭氧层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复。

“死亡地带”数量不断增多

10月1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发布了《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该报告称,海洋中“死亡区”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

由于化肥、粪便、污水等排泄入海,为一些藻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刺激这些海藻的疯狂生长,加上空气污染因素,导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区”和“缺氧区”,不但鱼、虾、贝类无法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连海草也难以幸存,因此“低氧区”和“缺氧区”又被称为“死亡区”。

报告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死亡区”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死亡区”可能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到的“死亡区”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利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南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区”对渔业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如果风能够将富有营养的水冲走,“死亡区”就可能复活。环境规划署呼吁沿海国家采取措施控制陆源污染,遏止“死亡区”持续增多的势头。


人类对地球破坏 速度前所未有 [阅读:1487]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认为,这将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现突变,导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毁、海洋出现“死区”。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专家在95个国家进行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过去50年来,人口增加使得人类赖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态系统,包括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和过度开发。

该机构由45个成员组成的董事局发表的报告指出:“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地球的自然运规律带来很大的压力,地球的生态系统因此未必能养活得了未来的人口。”

报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这项历来最大规模的地球生态系统研究工作发现:“过去50年来,人类为了取得食物、净水、木材、纤维和燃料,对生态系统的造成的破坏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来得快,破坏面也比任何一个年代来得广。这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承受着无法扭转的损失。”

报告补充道,从1945年至今,人类开垦为耕地的面积,比18世纪和19世纪开垦的土地加起来还要多。报告说:“未来50年,地表剥蚀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后果。”

整理报告的专家解释说,生态系统未来的变化可能会造成疾病爆发、非洲大湖区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而成为霍乱散播的温床。肥料中的氮累积在农田里,接着再冲刷入海,会导致海藻生长茂盛,从而使得鱼儿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区因而出现没有氧气的“死区”。

自地球诞生以来,它就以其自身的规律造就并主宰着地球上的生灵。与此同时,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影响并改造着地球环境,逐渐成为地球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今天,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从罗马时期的局部影响步入了全球影响的时代。正因为如此,使得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异常、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涉及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可居住性问题。认识并预言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科学家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和环境,因而人类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地球的演变和太阳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认为,地球演变的主要因素源于自然变化,如日、地间距离变化,大气和海洋湍流,大陆板块漂移、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冰川伸缩,以及河流变动等过程。但是,在几个世代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技术活动却对全球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无论如何,人类自身变成了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并且直接成为全球变化的影响力。人类的能源生产、集约农业和强化技术已经改变了地球的反射率,改变了土壤和水体的组成、大气化学成分、森林面积,以至全球生态系统平衡。这样,当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已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众所周知,虽然人类的起源只是近百万年的事,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自然竞争中,已开始影响到局部环境。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学会了更多的技能,他们的活动已逐渐对整个地球环境构成影响,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又一扰动因素。致使出现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臭氧屏蔽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繁演的全球问题。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

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及其它工业活动,使得大气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连续30年的测量表明,大气中CO2的含量以每年0.4%的速率递增,按现有的绝大多数气候模型估计,在不太远的将来可能使全球平均温度上升2℃,这样的温度变化可以和最近一次冰期以来18000a间的温度变化相比拟。而对湖泊中花粉和海底深游生物骨骼沉积物的考察表明,全球范围这样的温度变化,必然导致全球陆地植被类型和海洋生物物种分布的显著改变,而这又必然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应该指出,除了CO2以外,导致温室效应的痕量气体还有甲烷(CH4)、氯氟烃、一氧化二氮(N2O)等。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微,但增温效应强(如氯氟烃浓度仅为CO2的百万分之一,增温作用却为CO2的1/4;CH4浓度仅为CO2的0.5%,增温作用却为CO2的1/3),增长率高(如CH4年增长率为1.0%,而CO2年增长率为0.4%),作用时间长(如N2O增温作用虽然只有CO2的1/12,但它在大气中的寿命为CO2的7~10倍),因而引起的效应相当可观(大致与CO2相当)。这些气体含量的增加,亦起因于人类的工业和农业生产活动。

此外,其它温室气体如CH4、N2O等,浓度也在明显增加。而且人类活动还向大气排入了一些新的温室气体,如氯氟烃等,尽管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但由于其年增长率高,温室效应强(GWP值大)而倍受人们重视。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必然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从而有可能引起全球增暖。观测表明,1880年以来北半球地面平均温度升高了约0.3~0.6℃。虽然目前还不能识别这一全球增暖现象中温室气体的贡献有多大,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大气中增强了的“温室效应”对全球平均温度的增加是有促进作用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排放的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温室气体能无阻挡地让太阳的短波辐射射向地球,并部分吸收地球向外发射的长波辐射,使整个地球成为宠大的“温室”,使“温室”的气温上升。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全球陆地和海洋大约100多万个观察记录证明,全球平均气温确实增高了。尤其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变暖的速度很快,全球平均气温增加了0.5℃。据测算,到2030年将上升2.08℃。由于全球变暖,1880~1980年观察到的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4cm。以1980年海平面为基准,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cm。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对全球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干旱区更为干旱,多雨区更多洪涝;海平面将以6cm/10a的速度上升,海水盐度变小,岛国难以生存,地势低洼的沿海区域将被淹没;海水污染淡水,地下水污染加剧;全球干旱频率增大,中纬度地区更为干旱、酷热,森林失火,湖泊干涸,水资源更为紧张;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加剧。

1990年5月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若温室效应等于CO2的加倍,则全球平均温度将上升1~2℃;由于气候的区域性差异,陆地比海洋增温快,南欧和北美比全球平均增温幅度大;夏季降水和土壤湿度减小,亚洲季风将加强;海平面将升高20cm左右。这将给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温室效应”问题成了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臭氧屏蔽的破坏

臭氧(O3)是氧的衍生物。自然大气中有微量的臭氧存在,其浓度是随高度变化的。平流层(距地平20~25km的大气层)臭氧浓度最大。分布于同温层中的臭氧吸收了太阳光中99%的对地球生物圈有极大伤害作用的高能紫外线。测量表明,1978~1987年,全球臭氧浓度平均降低了3.4%~3.6%;1985年便在南极上空观测到了臭氧空洞。有证据表明,造成臭氧屏蔽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的光化学反应。而臭氧屏蔽的破坏,必将对地球生命系统和人类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大气层中臭氧的浓度随高度变化,平流层中距地面20~25km间的大气层臭氧浓度最大。工业革命前氯氟烃的浓度为0,现今为1×10-9。人类活动排放的含氟氯烃的物质和氮氧化合物在平流层中通过光化学反应将使臭氧减少。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北半球的臭氧减少了3%~5.5%,出现臭氧空洞。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相当于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增长,不仅在南极上空,最近在北极和西藏高原上空也发现了臭氧层减薄,甚至出现臭氧空洞。预计到2014年,臭氧将减少53%以上。臭氧层出现空洞,将使地面紫外线幅射增强,皮肤癌发病率上升,还将带来幼鱼死亡率和家畜瘟疫增加,谷物减产,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的影响。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涉及地球各部分、各层圈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可居住性问题。认识并预言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科学家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三、土地荒漠化

为获取食物,耕地面积在300a间从4亿hm2扩展至15亿hm2,耕地和牧场占陆地面积的30%以上。而另一方面,森林面积急剧减小,5000a前约为76亿hm2,1860年为55亿hm2,1975年减至26亿hm2,1986年减为23亿hm2。目前,森林正以1100万hm2/a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其直接结果是土地沙漠化。目前,沙漠面积已占陆地总面积的10%,还有43%的土地正面临沙漠化的威胁。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初步估计(IIED1987):荒漠化威胁着4800万hm2的土地,约占世界表土面积的1/3,影响着至少8.5亿人民的生活。80年代初期,在全世界32.57亿hm2的产旱地中,约有19.86亿hm2遭到荒漠化和严重荒漠化,约占生产旱地的61%。土地荒漠化极大地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破坏了地表辐射收支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而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反馈作用又将进一步影响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对地球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又一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四、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口爆炸和人类活动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从多方面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许多种生物已濒临灭绝。物种分布改变以及具体物种的灭绝对人类的影响究竟如何,虽然还不十分清楚,但作为一种标志,它表明地球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场所,其可居住性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1、环境污染加剧

全球每年排放进入大气层的气体,CO2为57亿t,CH4约2亿t。排放有害金属铝200万t,砷7.8万t,汞1.1万t、镉5500t,超出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SO2的排放,诱发的酸雨的频度在增加,面积在扩大;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球有8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中;江河湖海的污染日趋严重,淡水匮乏使12亿人口生活在缺水城市,14亿人口在没有废水处理设施下生活;水质污染引发的疾病死亡率已成为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城市垃圾、污水、船舶废物、石油和工业污染、放射性废物等大量涌入海洋,每年有200亿t污染物从河流进入海洋,约500万t垃圾被抛进海洋,在入海口处数万平方公里的臭氧层正在扩大。

2、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世界正发生着严重的危机。研究表明(IIED,1987),在人类活动干扰以前,全世界约有森林和林地60亿hm2。到1954年世界森林和林地面积减少到40亿hm2,其中温带森林减少了32%~33%,热带森林减少了15%~20%。近30年来,世界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减少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减少800万hm2。中美洲由1950年的1.15亿hm2减到1983年中0.71亿hm2。非洲森林减少更快,从1950年的9.01亿hm2减至1983年的6.9亿hm2。

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灭绝。据估计,地球上曾经有5亿个物种,目前尚有500~1000万个物种,其中占压倒多数是无脊椎动物和植物(IIED,1987)。一些专家推测,当前每年消失的物种已达数千种之多。

森林锐减和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森林植被的大量减少,大大改变了碳、氮等微量元素的源、汇分布,使得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遭到破坏,并迫使其从原有的平衡态向新的平衡态过渡,从而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影响。

3、淡水资源短缺

据IIED提供的资料1987年,全球约140亿m3的水量中,大约有4.2亿m3淡水,约占全球水量的3%,其中约77.2%被冷储在冰盖和冰川中,22.4%是地下水和土壤水,约0.4%为湖泊、沼泽和河水。

由于水循环的结果,全球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从作物需水量的角度出发,非洲中东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美国西部,墨西哥西北部,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全部都是贫水区,其年蒸发量超过年降雨量。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年用水量从1990年的约4000亿m3增加到1995年的3万亿m3,增长了6.5倍。到2000年,全球淡水用量已达6万亿m3。目前,世界上已有43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约20亿人用水紧张,10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

环境污染有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我家乡的松花江 被吉林化工泄漏的苯污染了 这就是铁证 百度一下松花江水体污染把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2毫秒,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是气象因素引起的;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电磁性质 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著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由地面向外流出的热量,全球平均值约为6.27微焦耳/厘米秒,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与地面热流很相近,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有一小部分,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深度为5100千米,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P和S)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明显降低,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S波消失,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地球核有约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在先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著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年龄 地球的年龄,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60年: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淡水、木材、燃料的需要,在过去的60年中,被人类开垦为农田的土地比18世纪和19世纪的总和还要多。

■24%:迄今为止,地球陆地表面24%的面积已经被人类开垦为耕地。过度采伐森林可能导致疟疾和霍乱肆虐危险的增加,并可能引发不知名的疾病。

■50%:过去40年中,人类从河湖中汲取的水量比过去翻了一番。人类现今消耗的地表水约占所有可利用淡水总和的40%到50%。

■1/4:至少1/4的渔业储备已被人类过度捕杀。一些地区的捕鱼量已经不到大规模工业捕鱼开始前的1%。

■35%:1980年以来,全世界35%的红树林、20%的珊瑚礁已经不复存在,另有20%的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有哪些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包括空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使得空气质量下降,水源受到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积累增加。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与破坏 人类过度...

近些年破坏地球的行为具体的
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

关于人类破坏地球的词语有哪些
尺椽片瓦、大杀风景、枯井颓巢、枯枝败叶、破璧毁珪、身无完肤、千疮百孔、疮痍弥目、河水浑浊、污泥浊水、飞沙走石、乌烟瘴气、寸草不生、荒芜凋敝、穷山恶水、不毛之地。

人类破坏地球的资料
1、土壤遭到破坏,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 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 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2、化肥和农药...

地球被破坏的介绍
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异常、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涉及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可居住性问题。认识并预言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科学家们面临的严重挑战。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和环境,因而人类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地球...

人类破坏地球的资料短一点
数百万种工业化合物污染了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即使是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冰盖,也未能幸免。这些有机化合物、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积累,威胁动植物健康,引起癌症,削弱土壤肥力。七、城市化混乱 到本世纪末,全球大城市数量将达到21个,城市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包括拥挤、...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有哪些(分的来说)
全球变暖会使水蒸发加快,进而改变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热浪,飓风、洪涝及干旱(去年以来地球上接连出现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第二点:森林破坏。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铅笔是用木材制造...

人类破坏地球的行为有哪些(要列数字)
人类破坏地球的行为最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引起 1、不合理开垦,导致土地肥力下降、沙化 2、发展工业的时候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环境污染 3、大量的砍伐树木,影响大气质量和温室效应 4、水污染和水浪费、臭氧层破坏 5、战争 6、人口增长,资源枯竭 ...

人类做出了哪些破坏地球的事
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已经正在着手研究和思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新能源和研发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保护,保护野生动物,合理开采利用有限的能源资源,改进工业生产发展的方式和生产技术...

关于人类破坏地球的具体一点事例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经历了著名的烟雾事件,这是世界环境史上的一个悲剧。在此期间,伦敦市民遭受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大量健康问题乃至死亡。事件起因于伦敦的冬季雾霾。1952年12月3日,伦敦看似迎来了一个宁静的冬日。气象预报显示,一股冷锋已过境,中午气温约为5.6℃,...

桓台县19382292001: 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资料 -
仇饺复方:[答案]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 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

桓台县19382292001: 有关地球被破坏的资料 -
仇饺复方:[答案] 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九大现象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

桓台县19382292001: 人类破坏地球的资料 -
仇饺复方: 一、土壤遭到破坏 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 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 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

桓台县19382292001: 找十条人类破坏地球的资料简单的 -
仇饺复方: 河流排污,乱砍烂伐,捕杀野生动物,无节制使用石油,煤炭燃烧产生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水资源的浪费,土地沙漠化,放牧过度导致草场退化,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桓台县19382292001: 人类破坏地球的资料20字 -
仇饺复方: 人类破坏原始森林与地球植被,使地球的沙漠化进程大大增加,地球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工业化进程破坏环境、破坏水源、破坏空气,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桓台县19382292001: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有哪些 -
仇饺复方: 1、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固体废物污染、液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2、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

桓台县19382292001: 急用!关于人类破坏地球资源的资料! -
仇饺复方: ■60年: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淡水、木材、燃料的需要,在过去的60年中,被人类开垦为农田的土地比18世纪和19世纪的总和还要多. ■24%:迄今为止,地球陆地表面24%的面积已经被人类开垦为耕地.过度采伐森林可能导致疟疾和霍乱肆虐危险的增加,并可能引发不知名的疾病. ■50%:过去40年中,人类从河湖中汲取的水量比过去翻了一番.人类现今消耗的地表水约占所有可利用淡水总和的40%到50%. ■1/4:至少1/4的渔业储备已被人类过度捕杀.一些地区的捕鱼量已经不到大规模工业捕鱼开始前的1%. ■35%:1980年以来,全世界35%的红树林、20%的珊瑚礁已经不复存在,另有20%的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

桓台县19382292001: 关于地球环境破坏的资料 -
仇饺复方: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桓台县19382292001: 关于地球生态环境受破坏的资料 -
仇饺复方: 人口爆炸和人类活动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从多方面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许多种生物已濒临灭绝.物种分布改变以及具体物种的灭绝对人类的影响究竟如何,虽然还不十分清楚,但作为一种标志,它表明地球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场所,其可...

桓台县19382292001: 地球被破坏的资料? -
仇饺复方: 自地球诞生以来,它就以其自身的规律造就并主宰着地球上的生灵.与此同时,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影响并改造着地球环境,逐渐成为地球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