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识别的意义

作者&投稿:翠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 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 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新中国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中国民族识别的现实依据,一是民族工作的需要,二是民族自觉的要求。
民族识别在多民族国家具有普遍性,不是中国政府的别出心裁,但在具体做法上我国有自己的特色,并不是对苏联的模仿。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早已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已经彻底完成,因为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遗留问题和正在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的大多数都面临着必须解决的压力。
中国民族识别的基本的理论依据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定义并没有成为教条,而是始终被灵活运用。
2005年中央关于民族理论和政策基本观点“十二条”中对民族概念的阐述,是新阶段进行民族识别必须遵循的理论依据。然而,无论现实民族现象的变化还是理论研究的倾向,都要求我们在确定民族识别的标准上必须增加主观认同的权重;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身发展”、“特点和地域相近”则是民族认同调控和引导的原则,必须着意遵守。


拓展资料: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 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 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新中国建立以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在具体工作中,参照了斯大林关于现代民族四个特征的理论。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机械地套用,而是将民族的各个特征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在综合研究各种现实特征的基础上,同时研究族源,以便弄清该人们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及分合渊源关系,然后确认该人们共同体的属性。这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一大特色。
  在民族识别中,充分尊重民族集团的意愿,在民族称谓上“名从主人”。对具体属于哪个民族和确定族称问题,尽可能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当然,这也要以科学为依据。

民族识别为我国民族政策的落实和民族平等团结局面的形成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识别是一种政府参与的国家行为,有着不可抹煞的政治意义,但政府参与说到底是对这样一种全国性的工作给予了必要的组织领导和物质保障,给予了复杂的民族存在一种法定裁决。所以,经过识别的我国56个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本质上都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共同体,我国的民族识别只是对这种共同体存在的一种辨析和确认,而不是在政治上人为地制造民族
  中国实行民族识别是民族工作实践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识别是对苏联“民族识别”的模仿,但笔者认为目前还没有证据可以这样说。关于苏联的“民族识别”,其实国内一直缺乏研究。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学者提出,1924年苏联在中亚地区实行了“史无前例的民族识别”,“用人工方法去组织、成立民族和民族国家”,但同时也认为,“这个识别和划分工作缺乏权威的官方档案资料,还是个没有完全弄清楚的问题”。这一状况至今并没改变。不过从已有的材料和研究来看,苏联的“民族识别”很可能是子虚乌有,因为能够用来说明苏联进行“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是这样两点: 民族识别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识别是对相关群体民族归属的确认和甄别,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要使民族之间的界限清晰起来。所以说,经过民族识别,“中国各个族群之间的界限和民族意识更加强化了”是个正确的判断。但如果把这个判断绝对化,认为中国民族意识强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识别,由它引起的民族意识强化又导致了民族关系的恶化,却是个不正确的判断。
  民族识别不是民族意识强化的主要原因,因为不管有无这种识别,民族意识的强化都会出现。受近代民族理念的浸染和巨大社会变迁的影响,民族认同与自身利益结合起来的民族意识自近代以来便在中国持续发生,其中既有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意识,也有各族体自身的民族意识。如今,关于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争鸣通常追溯到清末民初,是因为当时的帝国主义侵略激发了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近代革命和“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的理念又激发了各民族自身的民族意识,而这些民族意识都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固然,中国各民族在人口、历史、文化和发展状况上是很不相同的,民族意识或民族自觉的表现情况也不尽相同,但谁也无法由于这种不同而去阻止或抹煞他们的自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提出“五族共和”,但不久便认识到,“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蒋介石在1943年发表《中国之命运》,试图借强调“中华民族”而抹煞少数民族的地位,这种做法不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严厉批评,也遭到了少数民族的普遍抵制,以至于蒋介石不久便改变了口气,将“民族平等”、“扶持弱小民族”的“自治”和“进步”等写在有关的政策文本之中。旧中国的族称中,所谓“汉、满、蒙、藏”所指比较清楚,而“苗、回、夷、番”则不很清楚,但发生民族自觉的不仅有汉、满、蒙古、藏等民族,也有“苗、回、夷、番”等民族。对于这一点绝不可以视而不见。费孝通说:“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实现了民族平等。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要求承认他们的民族成分,提出自己的族名。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是少数民族自觉的表现。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据称有400多个。”这说明,先有少数民族的普遍自觉,后有民族识别;民族识别是对民族自觉的政策回应,而不是在族体确认上无中生有。民族识别与不识别对于民族认同影响的区别仅在于,前者会使认同沿着识别的结果发展,后者则会使认同朝着多种可能的结果发展。从这一点来说,由于识别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前一种认同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起的作用是正面的、积极的。  至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意识的增强,一为世界“族性复兴”和民族主义浪潮所影响,二为现代化推进各民族之间文化和利益碰撞所激发。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把它看成是民族识别的结果没有说服力。
  不能否认,民族识别对促进民族意识的增长和民族身份的强化起了很大作用,但这决不是民族身份强化的全部原因和根本原因,因为它无法解释民族意识在当今世界各国,包括没有进行过民族识别的多民族国家都在增长这个事实。中国的民族自觉是自近代以来一直延续的客观趋势,是和世界民族过程同步的。
  民族意识是人们对于自身民族属性和利益的自觉感知。它本身是中性的、原生的,对于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利或害完全在于引导。正确的引导有利无害,错误的引导遗患无穷,这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为民族识别提供了依据
  在对苏联所谓“民族识别”的反省中,人们批评这是一种“族体操作工程”,因为如前所述,苏联很多所谓的“民族”从名称到族体起初都是不存在,而是被苏联官方根据需要构建起来的。但中国的做法并不是对苏联的模仿,也不是无中生有的随意构建。
  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民族识别始终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的民族识别是一个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从1952年到1953年,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甘肃、青海和福建等地对自报的民族群体进行了调研,从1953年开始中央民委就不断地派出民族识别调查小组,先后赴中南、东南、西南、西北和内蒙古等广大地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相关的民族进行确认和甄别。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又为民族识别提供了依据。  中国的民族识别除了根据客观特征进行认定之外,还贯彻了“名从主人”的原则。费孝通曾说:“我们在对民族识别作出决定时必须尊重本民族的意愿,……族别问题的解决不能由其他人包办代替,更不能有任何的强迫或是勉强,必须最后取决于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总体而言,我国各族人民对民族识别的结果是满意的,56个民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可。  当然,由于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我国民族识别面对着许多“分而未化,融而未合”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根据研究得出结论,也要尊重群众的意愿;既要考虑民族存在的客观状况,又要考虑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团结;既要考虑对当时有利,也要考虑对未来的影响。如此复杂的影响因素难免会使民族识别结果留下疏漏之处,甚至有些问题还有待做出更正,部分群体不理解、部分群众意愿没有得到满足也是正常的,但我国的民族识别总体上符合科学原则,满足了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和民族工作的要求

  民族识别工作的缘起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一些少数民族被迫隐瞒了自己的民族成份。此外,由于国民党政府把少数民族看做是“国族”的大小宗支,许多民族得不到承认。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恢复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许多民族向政府提出了承认自己是单一民族的要求。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民族称谓纷纷出现。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各地调查统计出来的少数民族成份更是多达400个。面对纷纷涌出的民族称谓,进行科学的鉴别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自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组织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地甄别其民族成份和族称。
  民族识别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认真落实民族平等政策所做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在国内外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施联朱就参与了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如今已是86岁高龄的他对于那段历史依然记忆犹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发表了对民族识别工作重要性的看法,“如果不鉴别,不解决民族成份,不知道全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那么对于将来人大代表的产生,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都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可是说归说,到底怎样做呢?由于并没有特别的理论与实际经验可借鉴,施联朱说,“就是用斯大林关于民族的4个特征来套。”而施联朱对于自己当时的评价就是年轻,胆子特别大,并没有意识到可能产生的后果。
  施联朱1950年考入燕京大学攻读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兼任助教,开始从事民族研究工作。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他调入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成为新中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最高学府的最早教师之一。他曾先后参加政务院调查组,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调查“土默特旗县并存”的问题;参加由北大、清华、燕京3所大学师生组成的调查组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调查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的历史与现状;两次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过海南岛、粤北、内蒙古、东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并对蒙古、达斡尔、朝鲜、赫哲、锡伯、黎、苗、瑶等民族进行调查。这些经历也为他日后参加民族识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民族识别调查组

  1953年,中央民委向浙江、福建派出了第一个民族识别调查组——畲民识别调查组,组长就由施联朱担任,另两位同志分别是黄淑娉、陈凤贤。调查组到达上海后,当时的华东军事行政委员会和福建、浙江省委统战部等领导非常支持,又调派了雷关贤、雷恒春两位畲族干部担任调查组的翻译和向导。他们深入到浙江景宁、福建罗源、上杭及彰平的畲族村寨,每处都住了20 多天。当时畲族地区的交通十分不便,在从浙江云和县去景宁畲乡的路上,要翻山越岭,过河涉水,整天穿行于遮天蔽日的深山老林中。施联朱下颚的一个伤疤,就是在前往畲乡景宁的路上不慎落水,划破了面部,为他的第一次畲乡之行留下一个难忘的“标志”与“纪念”。
  畲民自称“山哈”,意为“山里人”或是“居住在山里的客人”。闽东、浙南的畲民都说自己是从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迁来而逐渐定居下来的族体,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当地汉人视他们为外地迁来的陌生人,畲民自称为“小姓人”,称汉人为“大姓人”,畲汉之间的民族界限一清二楚。此外,畲民在服饰、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要素在畲民识别中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畲民中广泛流传着的“盘瓠传说”,反映了他们原始社会残留的图腾崇拜,而且被赋予了强烈的感情,升华为畲民的独特标志,使畲民成员都共认大家同属于一个始祖,用以表示本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维系着他们成为不同于汉族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学者们在这次调查中,还剖析了畲民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历史上畲民与瑶族的渊源关系,结果认定畲民既不是汉族,也不是“瑶族的一支”,而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

  几经周折的土家族识别工作

  在民族识别过程中,颇为曲折的是土家族的识别工作。土家族是分布在湘鄂川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汉语文。千百年来在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压迫下,土家人民艰苦创业,变荒山为良田沃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土家”作为民族称谓的出现,是和汉人迁入当地直接相关的。宋代以后汉人陆续迁入土家族地区,特别是在清代改土归流后,汉人大量迁入。为了和汉人区别开来,“土家”人用汉语表达时自称“土家”,称迁入的汉人为“客家”。但长期以来,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一直没有得到认定。

  1953年,畲民识别调查组在前往畲乡的路上。(前二为施联朱)

  1953年9月,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派调查组会同湖南省有关部门到湘西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在湘西土家族聚居区域,潘光旦、王静如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语言调查,形成了在土家族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3篇调查报告。潘光旦充分利用实地调查和有关民族志资料,又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爬梳清理、上下求索。高度近视的潘光旦花了4年时间,在浩瀚的文献典籍中,摘录了1359张有关土家和古代巴人的卡片,证明“土家”不是该地区的苗、瑶,也不是古代的“蛮”、“僚”。再从土家的自称“毕兹卡”(“卡”意为人,古代的巴人也自称“毕兹”)以及语言、经济、社会、习俗、信仰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与古代的巴人进行比较,结果证明这些特征只是巴人与“土家”有。他以动态的观点,上溯“土家”与古代巴人的族源关系,无不环环相扣,从而弄清了土家族的源流,得出极具说服力的结论:“土家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同时,王静如的研究指出,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甚至可以说是彝语支内的一个独立语言。学者们开展的民族语言调查及其研究,为土家族民族识别与认定奠定了基础。
  确认一个民族需要科学根据。为验证相关结论,潘光旦不惜拖着残疾的身体亲自到湘西。一次,他要到一个土家山寨调查,因为公路被挖断,潘光旦只好弃车步行。他撑着双拐,一直走了三四公里路才到达目的地,然后又是同样返回。据和他同去的人回忆,老人的两个肋下因为拐棍撑着,都磨起泡了。
  几经反复,中共中央统战部终于在1957年1月发文,正式承认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最后确定的民族——基诺族

  基诺族是迄今最后确认的单一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景洪县的基诺山和勐海、勐腊等地,人口两万多。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一直是刀耕火种,上世纪50年代初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过去,基诺族被认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1958年,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大调查的杜玉亭在基诺山上,看到了文献上曾经记载过的“三撮毛”,即指人的头心上留一块头发,然后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头发。由此他对基诺人是彝族支系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当时的杜玉亭刚从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云南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负责分工编写彝族史。那时的基诺族还叫基诺人,因为彝族的支系很多,当时已确定的就有几十个。彝族的社会形态也很丰富,有奴隶制,也有农奴制,而基诺人还处于原始公社时期,如果确认他们为彝族,那么彝族就是一个社会的活化石。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杜玉亭感觉这些人既不像是彝族、傣族,也不像其他民族。
  在杜玉亭看来,基诺人虽然没有单独的文字,但有很多民族特点,如:村寨中有寨老(“卓巴”、老火头)、寨母(“卓色”、“老菩萨”、大斋)等古老氏族长老,保留了对偶婚和群婚残余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有共耕习惯等。这些鲜明的文化特点让杜玉亭感觉自己不能轻易下结论。
  此后因为复杂的社会形势,杜玉亭的研究被搁置了。“文革”结束后,四川民族研究所的李绍明提出集合全国力量编写一本反映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书,这个时候基诺人的学术价值又重新被提出。于是,包括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在内的三四十人又一次到了基诺山,专家们最后的结论就是这是一个单一民族。

  1979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确认基诺为单一民族,从这一天起,“56个民族”这一标志着平等、体现了团结的特殊称谓就诞生了。

  采写、整理/本报记者 孙雅莉

  供图/施联朱

  相关链接

  民族识别工作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是民族识别的发端阶段。

  从1950年起的3年内,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派往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的中央访问团,分赴各民族地区,初步接触了民族识别问题。其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又组织一些专家分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

  在这一阶段,经过识别和归并,从400多个民族名称中,初步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的族称。其中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新确认的族称有: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64年,是民族识别的高潮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前阶段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比较深入的民族识别工作,进一步展开大量、深入的民族识别调查研究。

  1964年,对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记的183个民族名称,又经过识别调查研究,新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现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现改为毛南)等,将74种不同名称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之中,还有几十种在识别过程中自动撤销原登记的民族名称。至此,已填报的族体的识别工作得到了基本解决,还存在的有待于识别的族体已为数不多。

  第三阶段,从1965年到1978年,是民族识别受到干扰的阶段。

  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贵州省从1965年起,先后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进行了一年多的民族成份调查研究工作,主要对“革兜”、“东家”、“木佬”、“三锹”等人们共同体进行初步的了解。

  第四阶段,从1978年到1990年,是民族识别的恢复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民族识别工作的重点是在一些地区对一批人的民族成份进行恢复、更改;对一些自称为少数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进行辨别归并。

  1979年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贵州自1981年起,再次展开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工作。将7000余人的“绕家”、4.1万人的“东家”和3.7万人的“南龙”(其中包括1万多人的“龙家”,他们自认为白族)归并于苗族;将3万余人的“睤睟”归并于毛南族;有60多万人的“穿青”,仍维持原来族属识别的意见,划归汉族。在湖南省西南部有一部分汉人,因长期与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有一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如“哇乡人”、“本地人”和“梧州瑶人”,他们要求承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经过识别调查研究,确认他们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的一部分。

  1985年,有人认为新疆阿勒泰的一部分蒙古人是“图瓦人”,经过调查研究,他们不具备单一民族的条件,而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在此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还识别了涉及20个县市、50多个乡镇的10个少数民族,共10万人。

  有些族体在划归某一少数民族之后,也出现过重新提出要求作为单一少数民族的情况,如云南的“苦聪人”和“摩梭人”。经过重新识别调查,仍维持原来的意见,“苦聪人”为拉祜族的支系,“摩梭人”为纳西族的支系。

  截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止,正式确认中国有56个民族。

  --------------------------------------------------------------------------------
  浮云

  出处:中国民族报 (选自施联朱所著《民族识别工作的进程和意义》)

  http://kbs.cnki.net/forums/3434/showpost.aspx

  http://database.ce.cn/gqzlk/gqzlkmzzj/mz/200711/07/t20071107_13518155_1.shtml

民族识别除了学术、政治无任何其他意义。但现有的民族政策会让中国走苏联、南斯拉夫的老路——国家分裂!

人类文明方向是没有民族界限的文明国度,而不是有民族识别的民族国度。人类文明从非洲单一部落开始,亿万年来,不断分离有新的民族产生,又不断多个民族融合成新的民族,太正常了!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文明本该趋同。民族识别是逆历史文明潮流的,毫无意义!




中国的民族是怎么划分的
4。由于第2种情况,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还有大概70多万多人属于未识别民族,这些人认为自己不属于现在有的任何一个民族,但是他们又不具备民族独立划分的4个标准,所以按照未识别民族对待.民族识别是从解放初到1979年基诺族认定才结束的。民族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有...

民族定义的四个特征
民族特征是识别民族的科学依据。任何一个人们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征。我国民族识别就是对自报的那些在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的分布地域、族称、历史来源、语言经济生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等族体特征进行广泛的调查,充分利用参照相关学科资料,并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现代民族定义的四个特...

不同民族的差别
4。由于第2种情况,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还有大概70多万多人属于未识别民族,这些人认为自己不属于现在有的任何一个民族,但是他们又不具备民族独立划分的4个标准,所以按照未识别民族对待.民族识别是从解放初到1979年基诺族认定才结束的。民族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有...

民族识别实践与中国本土民族概念和民族定义的关系如何
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相关介绍:中华民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

民族是怎么划分的
意义上说,民族国家是某种特殊的集体身份。这里,我们就有了两个中文的“民族”概念:一个是人类学和生物学 意义上的“传统民族概念”;另一个是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现代民 族概念”。“民族主义”只能是与“现代民族概念”相联系的,否则就会 陷入极大的混乱。如“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并不是...

我国民族识别经历了几次
我国民族识别经历了多次,主要有以下四次:第一次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民族实际情况,对各民族进行了识别。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调查和研究,确定各民族的名称和族别。例如,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识别出来的。第二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

卢旺达大屠杀的时候,胡图族是怎么区分图西人的?
在那个悲剧性的时刻,身份证件上的一个小小标识,对于个人的命运来说却具有决定性意义。它成为了区分图西人与胡图人、生与死的一把尺子。这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情节,而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提醒我们种族划分和偏见在冲突中的残酷力量。影片中的这一幕,深刻揭示了种族识别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让人...

中华民族民族认定
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

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依据有哪些?
1、民族特征 民族特点是指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2、历史依据 在民族识别中,在对该族体的现实生活进行实地调查的同时,还要充分...

论述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维吾尔族和汉族外,还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其中。云南省更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全省共有20多个民族。西藏自治区民族成份较少,但仍有汉、回、门巴、珞巴等族与藏族杂居。同样,在汉族集中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人口,例如上海市虽以汉族为主,但是也有37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就全国...

中阳县17666577585: 民族识别 - 搜狗百科
象羽珍良: 看语言和穿着来识别.如果知道了是什么民族就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中阳县17666577585: 注册商标的时候应该选择图形商标还是文字商标? -
象羽珍良: 这两种都有各自的优势.一般而言,图形商标有如下优点: 1、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公司实施差异化的品牌战略. 2、不受语言、地域等限制,更利于公众识别与记忆. 图形商标也存在以下缺点: 图形商标的查询难度较大,与文字...

中阳县17666577585: 支撑天空的柱子,叫什么柱子. -
象羽珍良: 故宫门前柱子叫华表,又称作望柱.一:华表是一种汉族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汉族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二:意义: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三:华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中阳县17666577585: 社区和街道以及居委会有什么区别? -
象羽珍良: 1、定义不同 社区等于村一级的自治机构,不属于行政机构. 社区居委会,简称“居委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城市街道、行政建制镇的分区即“社区”的居民组织,即城镇居民的自治组织,地位类似于农业...

中阳县17666577585: 旅游环境效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
象羽珍良: 1、积极影响: (1)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2)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向世界输出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加深外国人对本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2、消极影响: (1)可能由于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而导致本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2)片面追求旅游业可能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发展,使得国民经济受国际影响程度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 积极作用: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需求,促进生产 消极作用:破坏自然资源,可能会影响生态平衡,加剧环境恶化.

中阳县17666577585: 七夕节送同心锁、香囊、红豆、梳子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
象羽珍良: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

中阳县17666577585: 最后一课中“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象羽珍良: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语”.全句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取得民族的解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