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有几个子思

作者&投稿:鲁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思的考证~

《荀子 · 非十二子》称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八儒中韩非子将子张列为首位。陶渊明将贫民子思,列为首位,颜氏指孔子死后尊颜回的留在曲阜之徒,也是《论语》的编纂者。可见出走的子张的与原宪的教育方法,知名度超过了老师孔子。所以老儒家只能算是第三位从《韩非》与《庄子天下残文》,我们足以了解到,战国末年,子张,子思虽然学术影响巨大,但是已经处于少数派地位。《天下残文》歌颂其他六儒,按诗书礼乐春秋易,六艺顺序对六儒家,进行了褒扬,单独对子张,子思进行嘲讽。可知一,原来分裂出去的五儒,已经在战国末年趋于统一,而且承认了鲁国的曾子学派的正统地位。论功行赏,不再固执的予以对抗。可知二,唯独子张之儒,子思之儒抗拒到底,成为乱臣贼子,道家不耻。这与《论语》《汉书艺文志》的出版记录吻合,又说明汉独尊曾子后,却并未不发行仲梁子,乐正子,等反对过曾子的学派著作。可知并未履行当初诺言,故《史记》高度表彰季布之诺,一诺千金,暗讥当时之儒食言康有为的考证是很有道理的。首先从孔子的生卒年代看,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逝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也就是说孔子68岁时子思出生,而这时孔子刚刚由季康子派人带厚礼从卫国请回鲁国欲招其做官。孔子虽然受到敬重,但季康子的所作所为与孔子的政治思想背道而驰,所以拒绝出仕,而把晚年的全部精力用在文化事业上,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作《易传》,努力搜集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子弟的教材。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子思儿时的启蒙教育完全有受之于孔子的可能。其次,孔子本人确实也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他曾教导其子伯鱼,让他认真学习诗、礼,并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告诫他。孔子对于孙子子思也同样寄予厚望。《圣门十六子书》中记载:孔子晚年闲居,有一次喟然叹息,子思问他是不是担心子孙不学无术辱没家门。孔子很惊讶,问他如何知道的。他回答说:“父亲劈了柴而儿子不背就是不孝。我要继承父业,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十分努力地学习丝毫不敢松懈。”孔子听后欣慰地说:“我不用再担心了。”《圣门十六子书》记载的这则故事恐怕并非虚言,《孔丛子》一书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记载。情况很可能是,子思首先在其祖父孔子的教育下初步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而且接受的是孔子晚年的学说。后来,孔子去世,子思又跟随曾子学习受益匪浅。所以《圣门十六子书》中说:“子思从曾子学业,诚明道德,有心传焉,乃述其师之意,穷性命之原,极天人之奥,作《中庸》书,以昭来世。”从曾子那里,子思也继续学习孔子思想的真传,阐发了孔子的中庸之道,著成《中庸》一书,被收在了《礼记》里。另外,《礼记》中的《表记》、《坊记》、《缁衣》也是子思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所记,子思的著作有二十三篇,可惜大都亡佚了。然而,关于《中庸》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是战国中期子思所作,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不同意子思作《中庸》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中庸》出于子思之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指出:“子思作《中庸》。”以后,汉唐注家也多遵从此说。如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唐代的陆德明、孔颖达也同意这一看法。宋代二程、朱熹也是如此,他们都认为子思作《中庸》,如朱熹在《中庸章句》里清楚地指出:“《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又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近代的一些学者也认为子思是《中庸》的作者。如胡适就认为其中虽然加入了后人的某些材料,但该书大体上还是孟子以前的作品。因为从孔子到孟子儒家的人生哲学的发展应该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程是从极端的伦常主义、重君权、极端实际的人生哲学到尊崇个人、鼓吹民权和心理的人生哲学的过渡。而《大学》和《中庸》就反映了这个过程。不同意子思作《中庸》说的主张出现较晚,他们依据《中庸》第二十八章中的话:“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认为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话语,不应该出现在战国时期。《中庸》又说:“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认为这应当言于秦亡之后。实际上,子思作《中庸》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东汉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的礼类著录有《中庸说》二篇,未提作者;在儒家类著录有《子思》二十三篇,自注曰:“名郕,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其中有无《中庸》也未明言。在《汉书·艺文志》的礼类中,对于《礼记》各篇没有一篇单独立目,只有《中庸说》著录其中,所以颜师古注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本非礼经,盖此之流。”看来,《中庸说》可能就像《诗》有《鲁诗说》、《韩诗说》那样,是专门“说”《中庸》的著作。这说明此前《中庸》已经单独行世,并且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至于其中“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语句,按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解释,孔子生于春秋晚年,周室衰微,政治文化趋于分裂,已经没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现实存在,《中庸》此句中的“今”字应解释为“若”,《经传释词》曾列举许多古书中的例子都是假设语气,孔子所说也是假设,并非当时的事实,所以不能因这段话而怀疑《中庸》的成书年代。不仅如此,子思作《中庸》的说法还得到了最新材料的证实。《荀子·非十二子》一篇曾经指斥子思、孟子的“五行”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儒家著作《五行》,证明了什么是《荀子·非十二子》所批评的思孟五行之说,并在《中庸》、《孟子》等书中找出了这个学说的痕迹,由此可以确定《中庸》一篇的确是子思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子思的著作有二十三篇,曾经被编辑成《子思子》一书。这个记载是否可信,学者们看法不一,1993年冬天,在湖北荆门郭店的一座楚墓里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这不仅可以使人们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而且也证明了《中庸》一书确实为子思的作品。该墓出土的竹简已经编成《郭店楚墓竹简》一书,于1998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儒家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有《缁衣》、《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和《六德》,根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的研究,郭店竹简中的这些儒书属于儒家子思一派,《缁衣》等六篇应归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子思子》。同时,这些竹简儒书又与《中庸》有不少相通之处,如《性自命出》论及“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一致,《尊德义》的体例与《中庸》篇也颇近似。沈约曾说《中庸》取自《子思子》,而竹简中又有《鲁穆公问子思》。因此,这些竹简儒书肯定都与子思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庸》一书的确出于子思之手。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子思和孔子一样很重视礼,也身体力行遵守礼。子思得知父亲的前妻去世后,就在孔氏之庙痛哭,他的门人对他说:“庶民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恍然大悟,连连承认是自己的过错,“遂哭于他室”。子思与其他许多著名儒者一样也向往国家的德治教化,并且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与孔子不同,为了施展抱负,孔子曾仕鲁参政,但却以去鲁告终。孔子周游列国,企图游说诸侯,但处处碰壁,甚至在各国受困。子思则不然,鲁穆公请他做国相,子思则以推行自己的学说为重婉言谢绝。子思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对后世产生的较大影响,主要还在于他的思想方面,特别是他的中庸思想。“中庸”是指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是“中和、中正”的意思,“庸”是常、用的意思。“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一书中,然而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却有久远的历史渊源。据说,尧让位于舜时就强调治理社会要“允执其中”。周公也力倡“中德”,他曾经强调折狱用刑时要做到“中正”。在古代材料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后来,子思作《中庸》一书,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该书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和自然法则,讲述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把“中庸”从“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提到了世界观的高度。子思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泄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的,无所偏倚,这就叫做“中”;如果情感发泄了出来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人如果能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广之,那么天地之间一切都会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例如,颜回做人能够择取中庸的道理,得到一善就奉持固守而不再把它失掉。舜是个大智的人,善于征求别人的意见而且对那些很浅近的话也喜欢加以仔细的审度。把别人错的和恶的意见隐藏起来,把别人对的和善的意见宣扬出来,并且把众论中过与不及的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民众,这或许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吧。但是中庸之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聪明的人过于明白,以为不足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样去行;有才智的人做过分了,而没有才智的人却又做不到。这就像人没有不饮不食的,但是很少有人能知道它的滋味。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能做到尽己之心推己及人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凡是别人加之于自己身上而自己不愿意做的,也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其次,君子应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它应该做的事,而不应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就做患难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守道安分,无论处在什么地位都是自得的。处在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处在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对别人无所要求,自然没有什么怨恨。上不怨恨天,下不归咎他人。所以君子安于平易的地位等待天命到来的驱使,小人却要冒险去妄求非分的利益。《诗经》上说:“穿着彩色的绸衣,外面加上单层的罩衫。”为的是嫌那锦衣的文彩太显著了。所以君子的为人之道,表面上是文彩不露,可是日久自然会渐渐彰露出来。小人的为人之道,表面上是文彩鲜明,可是日子久了,就渐渐地暗淡了。

仅从司马迁的《史记》看,孔门应有两个子思,一个见之于《孔子世家》,一个则载于《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世家》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这个子思,名为孔伋,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一般都认为他的生卒年分别为公元前483年和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曾受业于曾参,当然也是儒家的传人,“子思作《中庸》”,便是他作为儒家传人的资格证书。《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弟子“原宪字子思”,并有子思问耻、问仁及孔子的回答。见诸《论语》的则是:原思(即名为原宪的子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他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若有多余的,就给你的乡亲们吧。”(原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按《孔子年谱》记载,弟子子思,生于孔子37岁的那一年,即公元前515年。两个子思,看来并非一人。首先是年龄不对。前者生于公元前483年,即孔子去世之前五年,不可能向孔子问耻、问仁,不到5岁的孩子,即使是孔子的孙子有孔子的遗传基因也不可能如此深沉,孔子也不可能与他说“国有道”与“国无道”这样沉重的话题。(原文:子思问耻。孔子曰:“国有道,谷。国无道,谷,耻也。”)后者既生于公元前515年即孔子37岁那年,也不可能受业于小他10岁的曾参(曾参生于孔子47岁之年)。其次是身份不对。后者若是孔子的孙子,就不会去给孔子家当总管,也不会有“给他俸米九百,(他)推辞不要”的事,更不会在孔子去世之后,“遂亡在草泽中”,住宅简陋,衣帽破旧,害得已在卫国为相的子贡为找他叙旧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参见《仲尼弟子列传》)作为孔子的嫡孙,他能如此不顾家业擅离孔府“亡在草泽中”么?两个子思,若是非为一人,也有令人不解之惑:《孟子》一书中说到,鲁缪公屡次派人问候子思并馈赠肉食,子思很不高兴。在他看来,屡次馈赠肉食使自己不胜其烦地屡次行礼,不是奉养君子的做法。最后一次把来人赶出大门,向北磕头作揖说:“现在我才知道国君把我当狗马那样蓄养。”此处的子思,当是名为孔伋的子思。这使我想起子贡去见名为原宪的子思时的尴尬:子贡见子思衣帽破旧,替他感到羞耻,说:“难道你很困窘吗?”子思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作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作困窘。像我,只是贫穷,不是困窘啊。”两相比较,简直就是一人之所为。于是又疑:?历史不忍细看,这也算一例吧。

仅从司马迁的《史记》看,孔门应有两个子思,一个见之于《孔子世家》,一个则载于《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世家》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这个子思,名为孔伋,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一般都认为他的生卒年分别为公元前483年和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曾受业于曾参,当然也是儒家的传人,“子思作《中庸》”,便是他作为儒家传人的资格证书。 《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弟子“原宪字子思”,并有子思问耻、问仁及孔子的回答。见诸《论语》的则是:原思(即名为原宪的子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他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若有多余的,就给你的乡亲们吧。”(原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按《孔子年谱》记载,弟子子思,生于孔子37岁的那一年,即公元前515年。 两个子思,看来并非一人。 首先是年龄不对。前者生于公元前483年,即孔子去世之前五年,不可能向孔子问耻、问仁,不到5岁的孩子,即使是孔子的孙子有孔子的遗传基因也不可能如此深沉,孔子也不可能与他说“国有道”与“国无道”这样沉重的话题。(原文:子思问耻。孔子曰:“国有道,谷。国无道,谷,耻也。”)后者既生于公元前515年即孔子37岁那年,也不可能受业于小他10岁的曾参(曾参生于孔子47岁之年)。 其次是身份不对。后者若是孔子的孙子,就不会去给孔子家当总管,也不会有“给他俸米九百,(他)推辞不要”的事,更不会在孔子去世之后,“遂亡在草泽中”,住宅简陋,衣帽破旧,害得已在卫国为相的子贡为找他叙旧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参见《仲尼弟子列传》)作为孔子的嫡孙,他能如此不顾家业擅离孔府“亡在草泽中”么? 两个子思,若是非为一人,也有令人不解之惑: 名为孔伋的子思出生之时,名为原宪的子思已有32岁,且直接受业于孔子,又在孔家当过总管,孔子或孔鲤何以要让孔伋也去“字子思”?因为他们的思维贫乏到在“子思”之外找不到更好的字号,还是他们根本就无视那个名为原宪的子思? 名为孔伋的子思,既是孔门血缘上的嫡系传人,又是儒家学说中的嫡系传人。孔鲤生孔伋,已有47岁,可谓老来得子。对于孔家,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个子思的出生都是一件大事。《孔子年谱》载有名为原宪的子思,却没有名为孔伋的子思。难道对于孔子以及孔门,作为嫡系传人的子思,还不如一个作为弟子当过总管的子思? 《孟子》一书中说到,鲁缪公屡次派人问候子思并馈赠肉食,子思很不高兴。在他看来,屡次馈赠肉食使自己不胜其烦地屡次行礼,不是奉养君子的做法。最后一次把来人赶出大门,向北磕头作揖说:“现在我才知道国君把我当狗马那样蓄养。”此处的子思,当是名为孔伋的子思。这使我想起子贡去见名为原宪的子思时的尴尬:子贡见子思衣帽破旧,替他感到羞耻,说:“难道你很困窘吗?”子思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作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作困窘。像我,只是贫穷,不是困窘啊。”两相比较,简直就是一人之所为。于是又疑:? 历史不忍细看,这也算一例吧。


孔门有几个子思
回答:仅从司马迁的《史记》看,孔门应有两个子思,一个见之于《孔子世家》,一个则载于《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世家》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这个子思,名为孔伋,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一般都认为他的生...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和《大学》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孔门中子思就有二人,一个是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另一个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古今学者都认为是后一个子思,因前一个原宪无绩可述。子思,...

儒分八家分别指的是哪八家?
1、第一家为子张之儒。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八儒之首。其派别主张多近似墨家而不同于墨家。据《论语》和《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张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间困 ”。他秉性被孔子评价为孤僻偏激。2、第二家为子思之儒。在春秋战国之际有两子思,一是孔子的学生原宪,一是孔子...

孔子七十二门生都有谁?
子骄)狄黑(哲) 颜哙(子声) 冉孺(子鲁) 后处(子里)琴牢(子开) 孔忠(子蔑) 伯虔(子析) 秦商(子丕)遽瑗(伯玉) 林放(子立) 县成(子祺) 申枨(子续)仲由(子路) 宰予(子我) 冉季(子产) 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曾参(子舆) 燕汲(思) 原宪(子思)...

孔子有几个得意门生
1、孔穿,字子高,战国鲁人,孔萁之子,孔子七代孙。生卒年月不详,终年51岁。他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楚、魏、赵三国交聘,均不就。他常与赵国公孙龙会于赵国公子平原君处。公孙龙善为“坚白异同”之辨,孔穿据理相争,折服了公孙龙。3、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

孔子门下有没有叫子贤
孔子号称门人弟子3000,有没有见子贤的就不可考了,但是最杰出的孔门七十二贤里没有。 闵损(子骞) 冉耕(伯牛) 冉雍(仲弓) 冉求(子有) 仲由(子路) 宰予(子我) 端木赐(子贡) 言偃(子游) 卜商(子夏) 颛孙师(子张) 曾参(子舆) 澹台灭明(子羽) 宓不齐(子贱) 原宪(子思) 公冶长(子长) ...

子思是谁?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

子思子述圣子思
中记录有“子思二十三篇”,但这些篇章已失传。《中庸》后来收录在《礼记》中,得以流传至今。然而,《孔丛子》中关于子思在宋国的活动和与鲁穆公的对话可能并非完全可信。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中庸》为子思所作,但这部作品可能并非仅由他一人完成,其背后可能包含了更丰富的集体智慧和历史传承。

孟子、孔子、子思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孔子的孙子,子思,名字是什么?他是孟子的老师吗?
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

武穴市19771118988: 孔子门下有多少徒弟分别是谁? -
诏琪曲克: 很多,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 那72人分别是: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

武穴市19771118988: 孔子的学生有几个?又有几个成才? -
诏琪曲克: 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 那72人分别是: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 冉耕,字伯牛.孔子认为他有德行. 冉雍,字仲弓.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作李氏家臣之长. 仲由...

武穴市19771118988: 儒家有几位圣人?都是哪几位? -
诏琪曲克: 儒家有五位圣人,分别为:孔子、颜渊、曾参、子思、孟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被后世称为“至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周游列国,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

武穴市19771118988: 历史上是否有两个子思?
诏琪曲克: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

武穴市19771118988: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单 -
诏琪曲克: 1、颜回 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 2、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 3、冉耕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 4、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5、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 6、仲由 卞人(卞为鲁邑),字子路...

武穴市19771118988: 孔子还有孙子吗 -
诏琪曲克: 子思,名孔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约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子思虽然是孔子的孙子,但其少年时期,孔子就去世了,他并没有亲随孔子习学受业,而是通过跟随孔门多位弟子的学习,才全...

武穴市19771118988: 孔子的72弟子 -
诏琪曲克:[答案] 身. 漆雕开 字子开,(《家语》作子若),蔡国人.小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僚 字子周.(《家... 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 以上为《史记》版孔门七十二圣(外加五个编外人员)名单.而《家语》中又有琴牢,陈亢...

武穴市19771118988: 孔子有多少弟子?都叫什么名字?多谢!(越详细越好) -
诏琪曲克: 颜回、曾参、子思、孟子是最有名的,还有72贤及弟子三千.孔门势力之强大主要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门弟子:邽巽 荣旗 廉洁 梁鱣 颜回 曾参 闵损 冉雍 端木赐 仲由 卜商 有若 冉耕 宰予 冉求 言偃 颛孙师 林放 原宪 南宫适 商瞿 漆...

武穴市19771118988: 我知道孔子,孟子,颜子,曾子,但是思子是谁 -
诏琪曲克: 子思.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子思承其祖说,学于曾参,传之孟轲,上承中庸之道,下启心性之论,被誉为“述圣”.结合传世文献与郭店儒简所涉“子思学派”思想,可见其传扬儒门宗旨,亦长于任法论说,则为先秦由儒入法、礼法演进之...

武穴市19771118988: 孔门七十二贤还有子贡吗? -
诏琪曲克:[答案] 澹台灭明(前50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人.其年龄“少孔子四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少孔子三十岁”. 原宪(前525——?)原氏,名宪,字子思,通称原思,亦成原思仲.生...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