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唐僧吗?

作者&投稿:谈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真的又唐僧这号人物吗?~

玄奘 (600/602~664)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幼年出家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西行求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弟子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玄奘 (600/602~664)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幼年出家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西行求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弟子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唐朝时期的玄奘法师就是唐僧的原型。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扩展资料

玄奘出生地是如今的洛阳,祖上是官宦世家,他的父亲也在隋朝时担任过官职。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玄奘自小便有良好的学习机会,通习儒家经典,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后来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晨晨的父亲也选择归隐,之后大病去世。

至此,玄奘的人生之路便有了转折。父亲去世后,玄奘的兄长便对遁入空门,而他自己也在年仅十岁时便破格出家,潜心修习佛法。在随后的时间里,玄奘与兄长一起前往各地修习佛法,寻找真知。你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玄奘发现在当时国内佛法的界限并不是非常的明确,人们对佛法的态度和看法并不是非常统一。

他自己仔细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之前,刚刚传入中国时,先人对佛法的翻译并未完全将其真谛解释清楚才造成了众多佛法修习者的误解与争论。正式这种情况的存在,坚定了他前往佛教起源地印度求取真经的决心。

贞观元年,年仅二十九岁的玄奘踏上了前往印度求取佛经的道路。道路之艰难,过程之漫长,我们无从体会。但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孤身一人的寂寞,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以及对前路一无所知的艰难境地,都没有摧垮玄奘对取得真经的决心。

从唐朝国都到印度这个过程中玄奘经过了很多的国家,很多的地区,感受到了异域文化,结识他族人民用了完全不同的新经历。一路上走走停停,记录着发生的一切,在辛苦跋涉两年之后也就是他三十一岁的时候,终于抵达印度。

之后,玄奘在那烂陀寺待了五年,全身心的学习佛教经典。在回国途中,他也广为传诵佛家理论,为许多地方带去了佛法的福音。到最终回国玄奘已离开国家17年之久。伴随着他回来的还有多达600多本的佛经,并投身翻译铸就最完善最体系的佛家经典,为中国古代的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唐朝时期的玄奘法师就是唐僧的原型。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扩展资料:

玄奘的故事: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也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

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

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

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

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一天,一名顺世外道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

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闭门不出,任凭他大叫大骂。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门前,扯下经义,不屑一看,遂讲解经义。

外道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让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于要准备与小乘宗师般若鞠多的辩论,研究小乘经典。

百思不得其解,听说那外道会讲解,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外道惊异地说:“我是仆人,怎敢给主人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讲解完毕后,玄奘感激他,将他放走。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唐朝时期的玄奘法师就是唐僧的原型。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扩展资料:

玄奘优秀品质:

1、真诚学习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2、不顾安危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3、苛求真理

法师西行,历经50余国,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4、热爱故国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

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5、诲人不倦

法师先后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宫等地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法师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

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讲学论道、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绝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 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 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 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 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 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 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 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 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 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 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 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 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 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 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 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 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 历史功绩 孙行者: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 ,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 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 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 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 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 ,大到顶天立地。他占花果山为 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 娘的蟠桃胜会,偷吃太上老君的 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 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 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 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 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 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 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 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 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 ,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 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 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 相似。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 ,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唐僧 西去取经路过云栈洞,猪八戒被 孙悟空收服,八戒从此成为孙悟 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西天 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 ,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 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 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 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 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 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沙和尚:法名悟净,原是天宫玉帝的 卷帘大将,因触犯天条,被贬出 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 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铲,武 艺高强,不畏强敌。经南海观世 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孙 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 取经。他身上有两件宝,一件是 菩萨葫芦,一件是九个骷髅组成 的项圈。后来,他用九个骷髅作 为九宫,把菩萨葫芦安放在其中 ,成为法船,稳似轻舟,顺利地 帮助师徒四人渡河西去。沙和尚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 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 身罗汉


历史中真的存在唐三藏吗?他是真实的人吗。
历史中确有唐三藏,是唐贞观时期的唐玄奘,但四个徒弟是民间杜撰,后逐渐具体化,师徒取经甚至被改编为各类曲目,后由明代吴承恩收集整理另加其自己的创作终成《西游记》

唐僧,大家都不陌生,那么西游记里面唐僧的原型是什么呢?
但历史上唐玄奘曾要求朝廷去西天求法,却不被允许。因此,奉李世民之命去西天取经纯属虚构。唐玄奘下西洋,了解真实的历史故事。目的:唐玄奘13岁出家,21岁受教。他曾周游世界,拜访名师,研究涅槃经、乘大乘论、全有舍论等经典。他开悟后,觉得不同的老师说的不一样,不同的经典也不一样,于是为了...

唐僧是在哪里取到真经 历史上真的有唐僧这个人吗
唐僧是到天竺取的真经。历史上确实有这个人物,西游记是根据玄奘游学天竺改编成的神话故事。玄奘是法号,俗姓陈,去天竺的时候是偷渡去的,也没跟唐太宗结拜。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真的存在吗?
唐僧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名叫玄奘,是唐代的高僧!而西游记里他的三个徒弟只是存在于西游记小说里!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存在过!

历史上真有唐僧么?希望24号,有人回答!
唐僧,唐朝僧人,原型玄奘法师。玄奘(602~664),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是谁,真的有三个徒弟吗?
唐僧原名为陈祎,法名为“玄奘”,后人也尊称他为“三藏法师”。是法相宗的创始人,且与鸠摩罗什、真谛大师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 因对佛学虔诚钻研,所以西行五万里前往佛教圣地印度了解学习更为复杂和深奥的佛经,并在一路上收了三个徒弟,而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实为...

唐僧真实存在?
存在,名字不同,唐朝的,在那个时候应该是非法越镜把

历史上有唐僧这个人吗?
唐僧,俗名陈褂,法名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称。唐僧的原型是玄奘大师,幼年受父亲教导,改姓唐。俗名陈褂,对儒学略知一二,问一下,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西游记里的叫江流儿。今河南洛阳偃师境,玄奘出生在读书人家,希望能告诉我历史里唐僧的经历希望...

历史上玄奘就是唐僧吗,玄奘是唐僧吗?
鉴于当时佛教宗派繁多,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歧异,而现有翻译成汉语的佛经数量不足,很多疑难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他决心亲赴印度求法,“以释众疑”,于是,玄奘结伴上表,陈请西行。由于当时正值唐朝初年,战乱连连,局势非常紧张,因此没有得到批准。同伴们见势而退,只有玄奘意坚不屈,学习他国语言...

《西游记》里的主人公历史上的原型都是谁?
朱士行便是猪八戒的原型,虽然只带回了一部经书,但精神感人。西行路途遥远,十分艰辛,很难想象他有怎样的韧性。正是这本书开启了我国义学的先河,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沙悟净的原型是深沙神,它的原型来自于玄奘西行途中经历了一片沙漠,打翻了水袋,要知道在沙漠中,没有水源生存的几率很小昏迷...

鲅鱼圈区19382538957: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唐僧此人? -
伊谭蛇胆: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有唐僧这个人,他之所以叫唐僧,是因为他是唐朝的僧人.唐僧原名:唐玄奘.有唐僧取经这个史事.后来的《西游记》把唐僧取经的过程神化了.但是决对没有的是什么孙悟空啊,猪八戒啊,沙僧啊,妖怪啊.

鲅鱼圈区19382538957: 西游记里的唐僧真实存在吗 -
伊谭蛇胆: 真实存在,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鲅鱼圈区19382538957: 历史上真的有唐僧吗? -
伊谭蛇胆: 历史上有的,在唐代,他一个人历经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只是后人为了赞美他,将西天取经一事神化,写下了《西游记》.

鲅鱼圈区19382538957: 历史上真有唐僧这个人吗 -
伊谭蛇胆: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鲅鱼圈区19382538957: 真的有西天取经的唐僧这个人吗?
伊谭蛇胆: 当然是真的了,千真万确,我老家是洛阳地区偃师市缑氏(念gou shi)镇的,说起来我和玄奘法师还是一个镇的,其出生的村子叫陈河村,现在他们村子里还修建有玄奘故居,我们镇上还有一个村子叫唐僧寺村,那一带整个被称为玄奘故里, 另外,武则天的儿子李弘的墓也在我们村子附近,面积挺大的,小时侯经常和伙伴们到上面捉蝈蝈,我们当地人叫它太子冢,附近好几个村字的名字也是因为修建这个太子冢而得名的,我出生的村子叫滹坨(ku tuo)村,据说凡是有皇陵的地方都有一个滹坨村,再比如我们这里还有有村子叫东宫地\西宫地\安驾滩\营房口,等等,都是当年修建那个墓的时候宫里人再那里居住而得名的,呵呵,有点跑题了.总之我们那里是个好地方

鲅鱼圈区19382538957: 历史上有唐僧这个人吗历史上真的有唐僧这个人吗?
伊谭蛇胆: 玄奘法师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之为“法门领袖”,鲁迅称之为“民族脊梁”的慈恩寺第... 自唐代以来便广为流传,因此成就了吴承恩笔下鲜活的唐僧.而真实的唐僧——玄奘...

鲅鱼圈区19382538957: 神话传说中的唐僧真的存在吗?
伊谭蛇胆: 唐僧的原型是玄奘玄奘(约600年-约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祎(yi),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

鲅鱼圈区19382538957: 这世上真有唐僧这个人吗? -
伊谭蛇胆: 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玄奘(约600年-约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 所以唐僧的确有其人,但是西游记是编的.

鲅鱼圈区19382538957: 世界上有唐僧吗 -
伊谭蛇胆: 有啊 唐玄奘就是啊 但是是一个人去取得经 没有徒弟 取经不是去西天是去印度

鲅鱼圈区19382538957: 历史上真有唐僧这个人吗?
伊谭蛇胆: 有,唐玄奘西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