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及战略意义。

作者&投稿:时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当时有何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别山在地理上处于南京与武汉的中间,当时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像两个拳头伸出去,那么敌人的胸膛就露出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对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构成巨大的威胁,尽管在战术上收获并不大,但是在战略上缓解了解放区的压力,迫使国民党军队回援。

1、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
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阵地。从而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作战,极大地缓解了老解放区的军事压力。
2、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建立了鄂豫皖解放区,经济负担由新解放区来承担。部队也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刘伯承、邓小平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缝制棉衣等。这些都极大地缓解了老解放区的经济压力。
3、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这一战略举措迫使国民党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扭转了全国的战局。在这一伟大转折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更起到了战略进攻的先锋作用。

扩展资料:
战争背景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
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除青岛等少数据点,使得共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海战役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早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

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依仗军事优势,对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我军奋起自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军企图。

国民党军队被迫改全面进攻为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刘邓大军遵照“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的指示,打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从黄河岸边跃进至大别山,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

这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史上的一个创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扩展资料: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原因:

1947年3月,蒋介石对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以代替内战初起时的全面进攻。其中心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重拳出击,双管齐下,进攻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

5月4日,西北野战军取得蟠龙大捷,给陕北及全国战局以极大的震动。就在这一天,毛泽东在陕北王家湾发出致刘邓、陈谢、陈粟并彭习电,提出准备派遣刘邓大军南渡黄河的战略构想,这实际上是挺进大别山的最早预案。

电报是这样写的:“(刘邓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

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5月8日,毛泽东致电刘邓,指出:刘邓军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5月9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邓,发出“全党全军首先要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的号令。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刘邓大军尽早结束内线作战,渡过黄河,挺进中原,以调动陕北、山东敌人回援,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使全国各地战场转入战略反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央为什么要选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背景 意图和意义都在下面了: 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到1 947年6月,人民军队歼敌112万人,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 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95万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改善。 蒋介石为摆脱困境,凭借军队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企图将战火继续烧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 依据整个战局的发展,中共中央作出重大的战略决策: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转入全国性的进攻,以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调动敌人回防空虚的后方,粉碎蒋介石的战略企图与方针,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之间的攻防形势。中共中央选择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计划,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人民军队逐步形成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三军的配合是: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为中路,实施中央突破,直奔大别山;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即西线兵团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两翼的牵制是:以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吸引进攻陕北之敌北调;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将进攻山东之敌牵向海边。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前堵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穿越黄泛区,渡过沙河,抢渡汝河和淮河,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依靠人民群众,艰苦作战,粉碎20万国民党军队的轮番进攻,至11月歼敌3万余人,建立33个县的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陈谢大军和陈粟大军在党中央指挥下分别进入豫陕鄂边地区和豫皖苏平原。至此,三路大军都打到外线,形成“品”字形进攻阵势,直接威胁南京、武汉。12月,三路大军协同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重点围攻。中原地区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继续在内线作战的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等,也渐次转入反攻。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发动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歼敌20多万,为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民解放军在内线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毛泽东指出:“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接着,中共中央召开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制定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军事、经济纲领及一系列方针政策。据此,1948年4月,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进一步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7年6月3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7个纵队,在鲁西地区强渡黄河,向大别山进军,揭开全国性大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胜利突破黄河天险,于7月7日至10日攻克郓城,歼敌2个旅和第五十五师师部,约15000人。14日六营集一仗,又歼敌3个半旅和2个师部。至18日战取羊山集,共歼敌9个半旅和4个师部约56000人,打开挺进大别山的道路。 8月7日,刘邓大军从鲁西南的金乡至荷泽以南一线向南推进,11日越过陇海路,接着陆续跨过涡河、黄泛区、颖河、沙河,于26日渡淮河,27日到达大别山地区。此后,经3个月战斗,建立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为了经略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中共中央决定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大别山。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使中共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反攻

挺进大别山,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行动。历史背景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


...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
【答案】:C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没有战略相持阶段。C选项正确。

再见了大别山简谱
再见了大别山简谱如下:《再见了大别山》是由王和泉作词、雷远生谱曲,吴雁泽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大别山抒怀》中,于1982年9月由吴雁泽首唱。这首歌中字里行间跳动的音符寄托着人民对大别山的热爱,叙述了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恢弘气势,渲染了重回大别山感念养育之恩时激动、离别...

再见吧大别山是艺术歌曲吗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妇孺皆知、名扬天下的重要事件。大别山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例如三百六十调情歌皈腔、采茶戏、高腔、采莲船、高跷、风行庙会,还有南调花鼓、北调花鼓、说说唱唱等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再见了,大别山》是由王和泉作词、雷远生谱曲1982年来六安时创作的,...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离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有多少千米?
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在此建立沈子国,秦、汉、魏、晋、唐均在此设县,1935年正式设立临泉县。这里是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东汉文学家蔡邕、诗人蔡文姬及现代书画家吕霞光、李文汉的故乡,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后方指挥部所在地。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离北京市朝阳区...

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在哪儿
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东南30公里的砖桥镇。北离312国道37公里、沪陕高速公路32公里、京九铁路光山站20公里,西离阿深高速公路9公里。距信阳市98公里。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此召开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即史称“王大湾会议”的旧址。纪念馆共分为四大部分:会议会址与-旧居...

临泉临化高中录取分数线2023
这里是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东汉文学家蔡邕、诗人蔡文姬的故乡,这里也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后方指挥部所在地。如今的临泉,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工业上也成绩斐然。然居于全县工业首位的就是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70年,是集化肥、化工、制药、热电联产于一体的综合...

(2010·江苏无锡)7.下列关于百团大战描述正确的是( )
A、长征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淞沪会战

白相国的人物评价
白相国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挺进鄂、豫、皖敌后,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严酷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著名的中原突围和创建陕南游击根据地的艰苦斗争;随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参加了应城、荆门和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战斗。建国以后,他长期担任政治工作的领导职务,政绩显著;在主持对外贸易部工作...

李世焱的个人经历
10月,为配合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奉命率领1个团南下津浦路东,在南京附近活动。率部积极作战,围歼土顽武装,粉碎了国民党新七十四师2个旅的扫荡。用2个月的时间,打开津浦路东的局面,建立了4个县的政权,恢复了津浦路东根据地,牵制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民国37年(1948年)率部参加了...

长治医学院何穆班怎么样
1948年春奉党中央之命,刘、邓大军南下千里挺进大别山,医院和学校也曾准备随军南下,鉴于太行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当时边区人民医疗卫生的急需,除必要的人员随军南下外,医院和学校留在太行山革命老区。2.白求恩国际和平医专 1948年4月至8月,和平医院及附属护士学校从河北...

韶山市13422214248: 刘邓大军胜利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是什么?请快回答 -
将施丹黄:[答案] 战争取得了进一步胜利

韶山市13422214248: 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进军? -
将施丹黄: 两点:首先大别山是离敌人最近的前沿根据地,可以牵制敌人的主力.第二:为了战略性的进攻需要!

韶山市13422214248: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 -
将施丹黄:[选项] A. 实现了大军南下中原的战略意图 B. 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 C.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D. 迫使蒋介石放弃对陕北和山东的进攻

韶山市13422214248: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其最主要的意义是 -
将施丹黄:[选项] A. 恢复了鄂豫皖根据地 B. 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C.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威胁南京和武汉 D. 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基础

韶山市13422214248: 为什么说刘邓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帮一下大家
将施丹黄: 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人民解放军易在这里立足生根.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