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干了哪些坏事?

作者&投稿:势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因“凿壁偷光”而闻名史册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啥?~

汉朝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其实小时候刻苦学习的匡衡长大走上仕途之后却并没有成为一个好官,而是一个奸臣,他到底做了啥呢?今天野云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别再误导孩子们了。
凿壁偷光,刻苦学习
匡衡是汉朝时期学富五车的丞相,不顾他自小家境贫困,上不起学。然而求知若渴的匡衡平常一有空就会去私塾听墙角,还被私塾里上学的孩子嘲笑。不过匡衡却不以为意,仍然一心求学,还向私塾借来了书本。到了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灯,于是匡衡就将墙壁凿穿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微弱的光来看书。而勤奋努力的匡衡最终也是学有所成,成为了寒门子弟逆袭的典范。
这就是成语“凿壁偷光”故事的由来,形容家里贫寒却仍然刻苦求学。也被很多老师和父母用来教育孩子们勤奋努力学习,没有灯借光也要读书学习,那么在灯火通明的现代社会,有着比古代优越百倍的学习条件,莘莘学子更应该努力奋发向上才对。故事讲到这里也没什么毛病,各位读者觉得对吧?

长大为官,所行不法
那么长大为官的匡衡又做了什么呢?这就很少被人提及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一就是贪赃枉法。当时皇帝封侯的时候会赏赐土地,而匡衡将丈量的时候多出的400顷土地据为己有,连皇帝的赏赐都敢违法多占,可见平时没少贪污其他的财物。
第二为了自己的权势利益,和太监石显一起陷害能征善战为国为民的忠良陈汤将军,此举简直堪比陷害岳飞的秦桧,是不是非常的可恶?
第三包庇自己的儿子犯罪,自己多行不法也就罢了,他的儿子们也是有样学样横行霸道,醉酒之后还犯下杀人大罪。当然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法之事做多了总有被人检举揭发的一天,皇帝知道了匡衡的所作所为之后,将其贬为了庶民。匡衡也算是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有人认为匡衡之所以成为一个贪官是因为小时候穷怕了,也许正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贪官赵德汉一身朴素的穿着吃着一碗再简单不过的炸酱面,是不是很难让人想象他是一个贪污了整整一面墙的欠的大贪官。
不过野云以为不管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都不能成为做坏事的借口。一个人最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还是基于每个人不同的选择。

小结看法,引以为戒
其实对于古代的典故,很多都是经过了一定的后人加工,并不是历史的全部。除了匡衡之外,写《悯农》的李绅也并不是一个真正怜惜百姓的好官。在古代科举制度下很多人只是为了功名利禄而已,所以文凭和品行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这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存在的。在用历史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不让孩子成为一个只知道为了文凭而读书忽视品德教育的人,也让孩子了解更全面的史实,批判地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句成语、一段历史、一个奸臣、一次反思。看历史百态,尽在武品文史。

童年时,大家应该听老师说过许多有关学习的成语,什么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废寝忘食、牛角挂书等等,只不过这些成语,要么过于自虐,要么生涩难懂,要么干硬毫无趣味,听了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然而有一句成语不仅一读就懂,而且趣味十足,符合孩童的好奇心,听完之后马上就想试试,这句成语就是“凿壁偷光”。

这句成语中包含两个常用动词,一个是凿壁,一个是偷,因此即便是孩童也比较容易理解。但生活在如今时代的孩童们,是无法体会古人的心酸,反而觉得凿穿墙壁,偷取烛光的做法非常有趣,孩童们争相模仿,为的不是学习,而是玩耍。

然而,当顽皮的孩童长大后,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对老师曾经说过的这句成语的理解,也变得严肃起来。对成语背后的故事也会更加深刻。

众所周知,“凿壁偷光”讲述的是汉朝时期一位名叫匡衡的寒门子弟爱学习的故事。然而匡衡想要完成“凿壁偷光”,首先要克服的不是烛光的问题,而是书从哪里来。

匡衡是西汉人,而造纸术要到东汉初年才被发明,所以西汉时期看书其实是件极其奢侈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匡衡在《诗经》方面有着非比寻常的造诣,以此推断,匡衡在少年时期应该反复研究过《诗经》,但匡衡这个连蜡烛都买不起的孩童,又是从哪弄来的《诗经》?莫非是偷的吗?

有成语叫“迎难而上”,匡衡就是如此,没有书就去有书的人家去找,为此匡衡去当地藏书丰富的人家免费做工,只要能换来借阅书籍的资格就可以。

书是有了,但白天要做工,晚上又没有蜡烛照明,匡衡一时之间也犯了难。有一天晚上,老旧的墙上仿佛有束光透了进来,匡衡发现是隔壁家的烛光。匡衡灵机一动开始凿壁,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凿壁偷光”就此诞生。

而匡衡在自己的苦读之下,最终成为文学大家,入仕为官后更是官拜丞相,可谓寒门逆袭的典范。

说到此处,一个畅快淋漓的寒门逆袭简直让人感到神清气爽,一个完全依靠自我努力的穷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一人之下,真的非常了不起。他的故事也是激励了无数的人。然而老师不会告诉你,他在成年之后做了多少坏事。

贪赃枉法之类的事情就不必多说,匡衡在仕途之路上没少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一生中做得最为可耻的两件事情。

其一就是迫害大将军陈汤。

这位陈汤是汉朝著名的大将军,他说的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传唱千百年的名句,时至今日,也是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

既然是有名的大将军,自然少不了打胜仗,这胜仗打多了就威胁到了匡衡的位置。这一点和春秋时期,魏国相国公叔痤与大将吴起的斗争很像。

而最后的结果也很相似,公叔痤使用计谋逼走了大将吴起,而匡衡也使用计谋迫使皇帝罢免了陈汤,致使汉朝少了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好在此时四海祥和没有什么战事,不然千古奸臣的行列里,又要添上匡衡的名字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他包庇犯罪的儿子。

父亲横行朝野,儿子自然也是欺行霸市,有一次匡衡的长子在外吃酒,喝醉之后和人起了争执,结果借着酒劲就杀了人。

虽然他是匡衡的儿子,但光天化日之下杀人,起码的过场也要走走,被抓进大狱之后,匡衡已经有了对策。只是让匡衡没想到的是,不争气的二儿子竟然伙同一帮狐朋狗友想去劫狱。

这不仅打乱了匡衡的谋划,还让匡衡所作的许多勾当被人揭发,尽管他上下打点也无济于事。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匡衡枉称《诗经》大师,他连《诗经》中最基本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都做不到,又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

从此之后,匡衡逐渐失宠,在被多人弹劾之后,皇帝干脆将其贬为庶民赶回了老家,不久后病死。

入仕为官期间,匡衡为了自己的权位不惜陷害忠良,此乃不仁。自己的儿子触犯法律,却一味地想着如何开脱,此乃不义。

不仁不义之徒视为奸。

贫穷时心怀天下,富贵时只图利益,这是一件值得人们反思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本意?真的是钱财利益吗?

其实透过匡衡来看,他的目标性很强,他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既然有了这种目标,那么读书似乎只是达成目标的一种手段,所以这就是匡衡为何在成名之后会迅速黑化的原因。也可以说他并不是黑化,而是他本身的思想就有问题。

所以这不是利益在作怪,而是人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是谁?
凿壁偷光,汉语成语,拼音是záo bì tōu guāng,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凿壁偷光是出自谁的故事
凿壁偷光出自由汉代人刘歆的东晋葛洪辑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原文 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

凿壁偷光的原文和译文
一、《凿壁偷光》的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二、《凿壁偷光》的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是匡衡。凿壁偷光是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资,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成...

读了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故事,我觉得匡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匡衡是一个努力求学,孜孜不倦,不怕困难,充满毅力的人.【凿壁偷光】中的匡衡,虽家境贫寒,却仍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竭尽全力获取知识,用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学习知识,体现了古代先贤努力完善自己,尽全力克服困难,奋力求学的崇高精神.当代社会,各种懒惰之风逐渐滋生,作为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应该充满敬意地向匡衡...

凿壁偷光中体现匡衡勤学精神的句子是?
1.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典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是:匡衡字稚圭,勤学而...

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

凿壁偷光的匡衡是谁?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孩子很喜欢读书,但是匡衡的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有一天晚匡衡躺在床上看书,看到墙壁上漏着一点亮光。于是,匡衡就拿一把小刀,挖大墙缝,借着透过来的光亮每天看书。凿壁偷光的出处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凿壁偷光”的匡衡只是一个传说,匡衡结局最后如何?
我们现在小学课本上勤奋好学的育人模范“凿壁偷光”的主人公便是匡衡,字稚圭,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衡以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以上故事少年时的匡衡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贫穷。贫穷的程度上不起学只能偷听私塾,买不起书自己读的书也是借的,匡衡是以给藏书的...

《凿壁偷光》出自哪位人物?
《凿壁偷光》出自匡衡。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匡衡小时候勤奋好学,但是家里贫穷没有蜡烛,于是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用邻居家的蜡烛光亮来读书。之后,他去到了一家大户人家做雇工,主人家赏识他刻苦好学,于是用书籍资助他。匡衡成了一代的文学大师。凿壁偷光的启示 从凿壁借光的...

新绛县15230909695: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段干备华适: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2]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新绛县15230909695: 匡衡勤学这篇古文记述了匡衡的哪几件事,反映了匡衡怎样的精神?
段干备华适: 凿壁偷光,说明这小子从小好学,还会占小便宜(把墙都整通了,也不怕人家告他破坏私人财物和偷窥(烛下纺纱的可是隔壁的女主人呀))匡衡长大后为官贪鄙,做人极差. 佣工换读:说明这家伙确实勤奋好学. 辩论诗经:说明这老小子口才、学识了得,但好名,争强好胜,也不给别人留条退路,不够厚道.

新绛县15230909695: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250字 -
段干备华适: 匡衡凿壁借光讲的是匡衡家里穷没钱读书,于是在墙壁上凿洞,借邻居家的光读书的故事.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个丞相,有着很深的学问.不过在他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根本没钱上学.书院里的先生看他喜欢学习,就把书借给他读.不过家...

新绛县15230909695: 凿壁借光的故事是怎样的?
段干备华适: 凿壁借光的故事:西汉时期,匡衡非常勤奋好学,但是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 后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也称“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

新绛县15230909695: 匡衡凿壁偷光阅读答案 -
段干备华适: 4.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

新绛县15230909695: 匡衡凿壁借光中的匡衡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段干备华适: 匡衡凿壁借光中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下: 1、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

新绛县15230909695: 破釜沉舟 闻鸡起舞 图穷匕见 指鹿为马 凿壁偷光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鞠躬尽瘁 乐不思蜀的梗概 -
段干备华适: 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

新绛县15230909695: 《凿壁借光》中匡衡为了读书,做了什么?
段干备华适: 凿开了隔匡衡与邻居家的那堵墙,借着邻居家的灯光夜读

新绛县15230909695: 凿壁偷光的故事 -
段干备华适: 凿壁偷光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

新绛县15230909695: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这些勤奋的人后来怎样了 -
段干备华适: 锥刺股那个是苏秦,这个不用多说了吧. 头悬梁那个是孙敬,他没苏秦那么有名,但汉书中记载了他为当世大儒,大概类似于了不起的大学者. 所以呢,总之这两勤奋的人都成为了很了不起的人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