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对曹魏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投稿:陈没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魏以来九品中正制对以后科举制度实施有什么影响~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萌生于东汉,发展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九品中正制实质上是以门第取士,因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局面;门第高者垄断了国家的政治显要机关,门阀大族垄断了军权;以血缘关系和门第高下为标准使士族和庶族截然分明.
南朝时中央集权强化,皇帝企图以庶族限制士族,所以刘宋后庶族势力发展极快;同时士族长期不思进取,导致士族内部的腐朽,致使门阀制度渐衰.
这样的流弊直至到隋朝,隋炀帝决心进行改革;“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
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坐大了士族,同时又让士族走向下坡;要维持国家政治机关的运行不得不依靠有能力的人才,因而要依靠取士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正好改变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扩大取士门路;武则天期间又开设武举,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其实九品中正制是曹丕为了继承曹操的王爵和地位向世家大族和门阀所做出的妥协。因为曹丕支持九品中正制,所以那些门阀和世家大族才会站出来支持曹丕。
说起曹魏政权,就不得不先说曹操。曹操原本是东汉的官。在两汉时期,官员选拔最主要的是靠察举制。曹操本身就是举孝廉出身的。所以他非常了解察举制的利与弊。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举孝廉和举茂才的名额几乎都被权贵和世家所掌控着。曹操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父亲曹嵩,恐怕也得不到举孝廉的名额。
所以曹操得了大权之后,曾经三次颁布了唯才是举令。这些政令让那些地方豪强和寒门士子拥有了进入朝堂的资格。再加上曹操本人就是太监收养的,所以他一直得不到名士和清流的支持。曹操的举措等于支持了那些寒门士子,相对的就打压了那些世家大族。


但是实际上为了维护曹魏政权的统治,曹魏从根本上也是离不开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的。所以曹丕在和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的时候,就想办法去拉拢这些世家大族。
曹丕继位之后,朝廷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和世家又重新开始掌握政权。曹丕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主,再加上曹操的余威。所以曹丕在世的时候,九品中正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官员选拔制度。


只可惜曹丕早逝,在他死后,继任的曹氏皇帝再也不负先辈威望。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他们无法翻身的枷锁。

曹魏时期,何晏虽然是失败者,但玄学是真强。何况清谈不是空谈,晋自己的问题不能一概让前人背锅。年轻一辈刚刚步入仕途,皆有人生抱负,他们聚集在一起品鉴人流、讨论理念并借此宣传自身政治主张。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问题在于何晏他们的名望过高,类似汉末月旦评一样,民间以他们的品鉴为标准,这严重影响到了中正在地方的风评考察。更勿论在建安老臣看来,一群官二代无所事事却拉帮结派聚众妄议国事,这必然是祸害。

曹叡作为统治者,更是求稳不求乱。浮华案自然而然。类似事件即孙吴(张温事)、蜀汉(来敏事)或者说后汉(党锢事)都是典型。退一步说,清谈(清议)之风是祸患,那也要追责到后汉了。玄学风气更多是威胁统治思想和建安老臣的地位,而非腐化。不过曹魏后期那帮人就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西晋元勋有帮人也的确是腐败堕落,这个和曹魏后期政治斗争黑暗有关,但也是从曹叡开始奢侈享乐所发展而成。奢侈腐败愈演愈烈,真不是一件好事。

汉武帝、新莽、光武帝都要说,然后是桓灵与黄巾起义,然后演讲曹操唯才是举,曹丕九品中正,魏晋南朝的代言人政局,到杨广科举制,到武则天寒门抬头才能说清楚。我感觉我短期没有精力整理这么一段材料并有理有据的分析出来。你要是有兴趣,可以把以上列举的人事都了解一下。总之改朝换代就是资源重分配,大统一一般都伴随新制度,而走马灯往往是换汤不换药,只换代言人。

曹丕篡位其实还好,毕竟天下是老曹夏侯家打下来的,要不然老曹天子早死了,后面就算篡位了,至少刘协安安稳稳的活着了,曹丕还客客气气的说了句 天下的宝贝我两一人一半哈。司马家就比较没品了,当街杀皇帝,真的是开了先河了。后来处理政敌的手段又相当残酷,生于不义,死于耻辱。主要曹家连续出短命鬼,没办法,再有能力也完蛋。一朝天子一朝臣更换频率太快,连可以长期效忠的对象都没有,只能选个长命的司马家效忠,没想到却出了个傻子,门阀害人啊,越来越短命出傻瓜的概率大大增加。

曹魏不分封宗室子弟,那就会被篡位。分封宗室子弟,那就会上演八王之乱,实在是很难抉择。魏文帝选择了禁锢宗室,曹植也曾经向魏明帝提出过不分封的隐忧,但是分封也不是一个好选项。于是曹氏皇族的力量越来越衰弱,但其它豪门家族却是兄弟、子侄都占据着中央、地方重要的权力部门。发展的结果,自然会让曹氏皇族渐渐无法应对来自其它豪门、强臣的威胁。哪怕是没有司马氏,最终也不可能逃脱被篡权的结局。从曹魏妥协,九品中正上台的那一刻开始,曹魏就输了。就算士族代表司马阀不篡位,也会有世家大族诸葛氏光复汉室。士族势力说了算,体制换汤不换药,结果就是注定的。

宋代和魏晋毕竟整个制度体系都不一样。宋代可以选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魏晋还是缺少这样的社会基础。不过曹魏被取代是必然这种观点肯定是有问题的。即便是高平陵之后,司马家在推进魏晋嬗代,将魏臣转化为晋臣的道路上也是危机重重,远没有一般人想的那样顺理成章。改革说得轻巧,怎么改。曹丕是防外戚宗室重蹈汉室覆辙结果被门阀士族篡位,司马炎石勒石虎高欢这些可是妥妥的把遏制门阀放第一位的,结果呢。要不是为了遏制门阀,哪里来的八王之乱。科举制出现之前无解,科举出现后,离大唐也不远了。

如果曹叡没那么纵欲导致早死,少演一次“禅代”的闹剧,门阀的强势也不至如斯。从事后孔明看来,当时曹魏也确有人警觉九品制须要改良(是否有效另说),夏侯玄就很强调“考课”的绩效,只可惜被司马狼顾压了下去。循名责实,是汉末所有优秀政治家的共同结论;曹操如是,诸葛亮如是,甚至曹叡也有“名如画饼”之言,可见也是延续这一种思路。可惜,因一姓的利益而影响一国的利益,司马篡魏可说是最残酷的历史例证。

小编认为:只要曹魏君主不年幼,门阀士族也是不好大权独揽的。其实相比于改革的难度,还不如让曹丕曹叡专注养生多活几年,那样曹魏统治就会稳很多了。曹操推行改革,曹丕曹叡注意养生,这样短时间内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说的简单些,曹叡活到50岁去世,曹芳继位,曹芳年长,那司马家就没机会,然后曹芳能活到274年,如果有儿子的话,也不会年幼,这样的话曹魏的统治维持五代没什么大问题。至于之后诸如遇到皇帝年幼,皇权旁落,那就无法保证了。五代君王,再算上即使被权臣夺了权力,篡位少说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说是享国百余年,一点都不过分。




人才辈出的曹魏为何会被司马篡位?
因为后期支持曹魏的大多是老臣了,陈群施行五品中正制的时候那些年轻人都被司马懿给笼络了,就连成群的儿子陈泰都支持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是
曹王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影响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九品中正制的...

如何看待“九品中正制”的历史意义?
这个制度非常糟糕!它就是纯粹论门阀,拼爹的制度。它把人才进出的门堵死了!察举制注重人品的修养,看重人的“廉和孝”。九品中正制把人分为九等,上上 上中 上下,中上 中中 中下,下上 下中 下下。它分别有三个指标:品德,才能,家世。第一品德,只要人没犯过大错这点基本都过得去。第二...

中国各朝代选官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出自哪里?
品中正制本就是一种妥协之举:曹魏既要借助寒门子弟打击门阀世族,又要赢得他们的支持,故而当门阀世族代表尚书陈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时,魏文帝曹丕欣然应允,而这正是九品中正制的雏形。可是诞生于两汉察举制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公平上没有长足的进步,这引起门阀士族以外阶级的不满,他们要求...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
建安十年杀 孔融,建安24年魏讽案.另一方则表现为曹氏政权逐步加强 对选举的控制.中正制的设立适应了这一要求,中正由政府 委任,这样一来就把私人的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清议与 政府一致,同时使原来与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与政府取得 协调,政府从而控制了舆论,而中正的人选还是大族名士,他 们的私家操纵...

司马懿的自身努力,和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才是他能笑道最后的原因吗?
司马家族成功的推手:曹丕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陈群提出的,到曹丕称帝后,正式确认为曹魏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根据家庭出身和背景,确定品级,选拔官吏。九品中正制,是司马家族成功取代曹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什么这样说?九品中正制评定品级看家世,出身寒门的人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为下品,...

九品中正制到底是怎么选拔人才的?中正到底是个什么职位?
九品中正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和科举制等制度一样都是 重要的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在高中历史课上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具体是指,朝廷将人才的推举权,交给大中正。大中正产生后,再由各郡官吏推举小中正。中正是评品人才高低的官职,但对于当时人才的调配却有相当大的处置权。这样可以加强...

西晋时期的政治制度
由于施行偃武修文的国策以及诸王、外戚相互争权,造成八王之乱而西晋于元气大伤后 。中央制度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 。世族的形成源自汉魏,主要由地方豪强、经学世家或累世为官者组成。220年曹魏实施九品中正制作为拔选人才的制度,以取代因战乱而崩溃的察举制度。魏晋时担任审查的中正一般为二品,但二...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各方人争做中正,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地方无才,地方行政效率降低,思想文化也渐趋落后。地方垮台,中央自然无法独存。吏部在人才的任免方面全部依据中正评语,则官吏的升黜之权皆在中正,致使时人竞相追逐此等权利,而无暇顾及其他职位之实事。世家大族通过中正控制朝廷官吏的任免,致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5780259721: 九品中正制是曹操创立的么?这个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
妫灵消银:[答案] 不是曹操,是曹丕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5780259721: 试述九品中正制及其发展 -
妫灵消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5780259721: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有利于什么 -
妫灵消银:[答案] 九品中正制,估计就是我所了解的曹操推行的九品官人制. 这种制度有利于官僚士族化的形成.因为当所有的官员都出自豪门,并且选官都从豪门世家里选的时候,平民根本没有做官的机会.这时候,会导致豪门永远达官显贵,就算他的公子哥们没有能...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5780259721: 曹魏(关于曹魏的基本详情介绍)
妫灵消银: 1、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5780259721: 曹魏以来九品中正制对以后科举制度实施有什么影响 -
妫灵消银: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萌生于东汉,发展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九品中正制实质上是以门第取士,因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局面;门第高者垄断了国家的政治显要机关,门阀大族垄断了军权;以血缘关系...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5780259721: 曹魏后期的实权为什么会渐渐被司马家掌控
妫灵消银: 1九品中正制 大大强化士族力量削弱君权使得一旦皇帝能力稍衰就容易导致权力旁落,埋下了曹魏最终为士族代表司马氏所取代的祸根,正因为这个制度,整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篡位次数最多,频率最高的时期.2过分削弱宗室,而曹丕为了稳固地位大大削弱宗族,导致宗室无力反抗. 3短命 当时曹操不杀司马懿就是因为觉得儿子还镇得住而他比儿子大8岁.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5780259721: 曹丕主要有什么作为,有什么贡献 -
妫灵消银: 作为如下: 一,在曹操死后稳住了魏国的局势,顺利地实现了汉魏禅代,正式建立了曹魏政权. 二,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导致后来中国的高层权力被世家豪门垄断几百年,也埋下了曹魏被司马家族篡权的祸根. 三,打压皇族宗室成员(尤其是...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5780259721: 曹丕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妫灵消银: 曹丕文韬武略,在治国上很有才华.他一直都很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早在他任... 后来他又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5780259721: 曹魏以来九品中正制对以后科举制度实施有什么影响 -
妫灵消银: 九品中正制是要改进汉末察举之颓风,汉末人口流徙,户籍紊乱,乡论不能行,于是以该地贤者,评论当地之人士优劣,以代乡论.但到了西晋时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谱牒(家谱),谱牒学成为一门学问. 中正制只重家世,不问贤愚,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选官,久之造成社会风气浮靡,世族弟子终日清谈,不问国事.世族为维持门第血统,婚姻必择门当户对.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现,此制终被废除.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5780259721: 历史三国曹魏时期历史题 -
妫灵消银: 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魏朝,计曹操共5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