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秋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投稿:翁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秋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译文:
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朱文公集》,这首诗为朱熹所作。《千家诗》将作者误题为程颢,当改正。根据题意,当知此诗作于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
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
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表达了作者的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宋代 陆游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扩展资料: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名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秋月

【唐】戎昱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娑婆树叶凋。

【题解】

选自全唐诗:卷270_53。诗题“秋月”,一作“戏题秋月”。戎昱另有一首《秋月》诗:“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一题“江城秋夜”。

【作者】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诗意】

这秋夜的月光实在是胜过春夜啊,

我一人漂沦天边静谧加深了孤寂。

近日来连着几夜寒霜都特别浓重,

我只怕这繁密的树叶就快要凋零。

【注释】

1、秋宵:秋夜。唐曹松《僧院松》诗:“此木韵弥全,秋宵学瑟弦(xián,通“弦”)。”前蜀韦庄《抚盈歌》:“玉庭兮春昼,金屋兮秋宵。”宋朱松《宿石龙寺》诗:“道人身似南枝鹊,更尽秋宵一再飞。”

2、月色:月光。

(1)月光。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宋陈师道《寒夜有怀晁无斁》诗:“灯花频作喜,月色正可步。”《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崔玄微)乘着月色,独步花丛中。”朱自清《荷塘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2)指月亮。唐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金瓶梅词话》第15回:“怕怎的,待月色上来的时候,奴送三位娘去。”

3、春宵:春夜。唐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元柯九思《退直赠月》诗:“绣枕魂清疏雨暮,海棠银烛度春宵。”《白雪遗音·八角鼓·春宵一刻》:“春宵一刻,万金难夺。”

4、天涯:天边;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指极远的地方。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南朝陈徐陵《与王僧辩书》:“维桑与梓,翻若天涯。”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冰心《往事二》十:“遍天涯长着萋萋的芳草,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

5、寂寥:寂静无声;沉寂。

(1)空虚无形;空无人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王弼注:“寂寥,无形体也。”《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仆夫之憔悴。”王逸注:“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云笈七签》卷二:“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

(2)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枪(枪)锽啾唧,萧条寂寥。”章樵注:“枪(枪)锽,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宋书·隐逸传论》:“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宁调元《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3)引申指死亡。南朝梁费昶《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扬云已寂寥,今君复弦直。”

(4)空旷;高远;辽阔。《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纷纭天地,寂寥宇宙。”李善注:“寂寥,旷远之貌也。”唐王维《登河北城楼作》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间。”巴金《利娜》:“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5)恬静;淡泊。汉王充《论衡·自纪》:“(王充)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三国魏嵇康《卜疑》:“有宏达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6)冷落萧条。南朝宋谢灵运《君子有所思行》:“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宋苏轼《乞赈济浙西七州状》:“熙宁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赈恤,则一方饥民,必在沟壑。”明李贽《与弱侯焦太史书》:“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7)稀疏;稀少。唐韩愈《送权秀才序》:“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阅之累日而无穷焉。”宋叶适《题潘彦庶群书辩证》:“余愧非精识,其《群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坐是之故,而瑰玮特绝之徒……羞与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6、飞霜:降霜。

(1)降霜。晋张协《七命》:“飞霜迎节,高风送秋。”《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李善注:“《淮南子》曰:邹行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后因用以指冤狱。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飞霜冤,不比黑盆冤,一件件风影敷衍。”吴梅《自题风洞山传奇八绝句》之五:“西曹铸就飞霜狱,十二金牛挽不来。”

(2)犹飞白。唐王昌龄《箜篌引》:“摇笔飞霜如夺钩,鬼神不得知其由。”参见“飞白”。

(3)犹清新。前蜀杜光庭《醮泸州安乐山词》:“虽申降福之仪,几阙飞霜之韵。”

7、只畏:只怕。

8、娑婆:枝叶扶疏的样子。扶疏,枝叶繁茂分披的样子。

(1)即“娑婆世界”。佛教语,娑婆,梵语音译,意为“堪忍”。“娑婆世界”又名“忍土”,系释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总称。唐窥基《法华经玄赞》二:“乃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也。”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一折:“我则待向娑婆世界游,做莲花国里人。”亦省作“娑婆”。隋智顗(yǐ)《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南朝齐谢镇之《重与顾道士书》:“故知天竺者,居娑婆之正域,处淳善之嘉会。”明汤显祖《牡丹亭·谒遇》:“庄严成世界,光彩徧娑婆。”

(2)枝叶扶疏的样子。扶疏,枝叶繁茂分披的样子。宋王禹偁《后土庙琼花》诗之二:“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娑婆。”

(3)从容优游。元刘壎《补史十忠诗·前左丞相江文忠公万里弟万顷》:“卷怀经济具,娑婆洛中社。”

【赏析】

首句写的秋月是秋宵月夜的景色,作者把秋宵月和春宵月进行比较,他认为秋宵月胜春宵月。次句写诗人在万里之外的天涯漂泊流浪,在这寂静无声的秋夜感觉到特别孤独寂寞。第三句写的是近来连续几天夜里霜都下得很重很厚很凉,这样下去我只怕眼前枝叶繁茂的树叶就快要凋零了。诗人表达的是一种内心坚持和身心孤寂的感情。



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表达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是宋朝程颢的《秋月》


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是秋香月色胜春宵这首
唐朝诗人戎昱写的“戏题秋月”原文: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娑婆树叶凋。 要想了解一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首先就要知道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等。这首诗的作者戎昱年轻时考进士落榜,于是纵情游览天下名城。他飘落导域。后中进士。但官场并非一帆风...

程颢的《秋月》古诗中最能代表秋的景色的是什么
最能代表秋的景色的是:白云红叶两悠悠。“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秋月 作者:程颢 (宋)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

徐志摩的《秋月》中意向对于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诗中“秋月”的意象很特别,它从黑云堆中升起,在道路上展开,在水面上飘荡,在古城墙上睥睨……在诗人的眼里,这“腴满”“妩媚”的秋月是恐怖的,阴凉的,有力地衬托了诗人悲凉的情感。

这3首诗意思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整首诗是: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解释:清澈的溪水在宁静的月色下缓缓流过碧绿的山头 透澈而高远的天空与溪水交织秋日散发出澄澈的色彩 宁静的山林之中莺啼燕啭似离那凡间尘世十分遥远 只有柔软而洁白的云朵和满山的红叶与皎洁的月光一起飘逸悠悠 ...

《秋月》的古诗全文解释
诗词正文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诗词注解 [注释](1)青溪:清澈的溪水。(2)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3)红尘:泛指人世间。[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

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是秋香月色
本诗描写了清溪、碧山头、蓝天、月色、白云。红叶等景物。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秋月》古诗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

徐志摩的《秋月》中意向对于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秋月》徐志摩 一样是月色,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它展开在道路上,它飘闪在水面上,它沉浸在 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 水底;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万千的城砖在它的清亮中 呼吸,它抚摸着 ...

《秋月》这首诗的意思
秋月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解释:已是秋日,月圆初上(题目解释)清澈的溪水在宁静的月色下缓缓流过碧绿的山头 透澈而高远的天空与溪水交织秋日散发出澄澈的色彩 宁静的山林之中莺啼燕啭似离那凡间尘世十分遥远 只有柔软而洁白的云朵和满山的红叶与...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秋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秋月》是北宋诗人朱熹(一作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

曲水县17173188673: 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是秋香月色 -
方先干安: 本诗描写了清溪、碧山头、蓝天、月色、白云.红叶等景物.

曲水县17173188673: 秋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方先干安: 《秋月》是北宋诗人朱熹(一作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曲水县17173188673: 《秋月》 唐 戎昱 这首诗的诗意是 -
方先干安: 唐代戎昱《秋月》的诗意是: 秋天的晚上,诗人发现秋夜的月亮比春夜的月亮更加皎洁、明亮,并且还更加明朗.而诗人在万里之外的天涯漂泊流浪,在这寂静无声的秋夜感觉到特别孤独寂寞. 诗人在江边天黑以后秋风中传来捣衣的杵声,身...

曲水县17173188673: 秋月【程颢】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
方先干安: 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写夜晚看到的白云和红叶之美,写出了\“白云”的自由和\“红叶”的飘逸.表现了诗人悠闲宁静、寄情山水、厌恶世俗生活的思想.

曲水县17173188673: 秋月这首诗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宋程颢 -
方先干安: 是程颢的诗吗?在这首《秋月》中, 象征的艺术手法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曲水县17173188673: 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是秋香月色胜春宵这首 -
方先干安: 唐朝诗人戎昱写的“戏题秋月”原文: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娑婆树叶凋. 要想了解一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首先就要知道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等.这首诗的作者戎昱年轻时考进士落榜,于是纵情游览天下名城.他飘落导域.后中进士.但官场并非一帆风顺,几度被贬,经历很多波折.他的作品大多为反映民生疾苦的多.就“秋月”这首诗中表达的清雅之境一目了然,“月色”、“寂寥”、“飞霜”、“树叶”这些词都表达了作者一种寂寥而悲秋的情怀.月色好看但是也会带来重霜,而重霜会导致树叶凋,这种矛盾心情跃然纸上.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无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心情.以上为我个人对该诗的一点点见解,一家之言,望采纳,谢谢.

曲水县17173188673: 《秋月》的古诗全文解释 -
方先干安: 1、秋月春风,只作浑闲度. 2、碧天秋月无端,别来长照关山. 3、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 4、秋月明如水,岩花忽起予.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6、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7、秋月明眸两鬓浓....

曲水县17173188673: 《秋月》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方先干安: 后两句借景写情,流露出作者向往过那超尘绝俗,清静悠闲生活的遐想

曲水县17173188673: 中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方先干安: 《中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忧伤与感慨. 《中秋月》是诗人苏轼记述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的一首感怀小诗.诗中,诗人记述了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

曲水县17173188673: 中秋月苏轼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方先干安: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