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臣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跪拜帝王的

作者&投稿:塔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的大臣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跪拜帝王~

跪拜夏商周就有,但那是大礼仪,如元旦大朝会有大跪拜,但也基本是跪拜天地。
汉民族统治时期跪拜帝王是从明朝开始的。
宋朝前中国大地上的王朝,大臣跪拜帝王有:辽(后期承汉礼)、金、元等等文化程度低的民族(就事论事无歧视)。
也就是说有蛮夷建立的王朝因为礼仪文化低,就会有大臣下跪。
主要原因是元朝灭了大宋,致使汉文化严重地几近丧失。明朝建立后很多承元朝制度,就有了三叩九拜。

大臣们应该是汉代
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书上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中国人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与平民之间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有四千多年的君王统治历史,大家应该都在电视剧里面看到过,大臣都是在君王上朝的时候跪着和君王谈话的,便不由得让人想问,古代的大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跪拜君王的?

      这就得从咱们中国的历史开始说了,在炎黄联合打败蚩尤之后,尧、舜、禹就分别当过君王,由于当时的君主选拔是禅让制,禅让制顾名思义就是先一代的君王和大臣们一起讨论谁比较有才能,谁适合当下一代的君王。由此可见,这时的大臣们权势都是较大的,毕竟能和君王一起讨论下一任的大事,并且这些大臣还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由此可见,在这尧舜禹时期的奴隶制社会,大臣是肯定没有在上朝时向君王跪拜的。

      时间继续向后推移,到了七国割据时期,这时候的国家分别为秦、汉、赵、魏、楚、燕、齐。这些国家都是由奴隶制社会转变而来的,所以臣子的地位应该没有太低,君王的权势也没有非常的强大。但是,在秦国商鞅变法后,事情开始转折,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君王的中央集权,以及立战功制度,但是由于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权利,于是商鞅被这些贵族打压,而秦国的皇帝是十分支持商鞅的,所以会让贵族不尊敬君王,因此也没有跪拜的形成。但是随着秦国国力的强大,秦国一扫六合,官场当中也出现了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大臣。这些其他国家的大臣都是君主征战收复的,所以很听从君主。再加上秦扫六合,导致秦军队变强,君王手里的军权也变得强盛,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这时的大臣在君主面前已经没有丝毫的威严了,所以只能在君王面前跪拜。因此,大臣的跪拜最早应该是在秦朝开始的。



汉。
公元前200年,西汉王朝的长乐宫落成,叔孙通向刘邦建议,正式启用他修订后的“朝仪”,刘邦无可无不可地答应了。
整个朝仪如下:

文武官员由礼仪官引导,顺序进入殿内,分为左、右两班,跪于两厢。皇宫近卫军站在文、武百官之后,然后是今天影视作品中经常能够见到的“镜头”——一大串的官员一连声地高喊“皇帝驾到”,声音由远而近,刘邦也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坐着辇车缓缓而出。一见皇上驾到,文武百官立即各按官职的大小,背出一套听起来叫人肉麻的贺词,然后,酒宴开始。与以往“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情况迥然有别,那些文官们就不用说了,那些平日里桀骜不驯的大将军们也一个个都趴在地上,再仰颈抬眉往上看(读者不妨与晏子、商鞅见国君时的情景比较一下),整个宴会进行过程中无人敢高声喧哗,乐得刘邦连声说:“我到了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

见太史公《史记》

汉代。

看过拙著《中国帝王私生活百态》的人想必还会记得南北朝时代刘宋王朝前废帝刘子业为了寻开心,竟命他手下的大臣刘昱趴在地上用喂猪的槽子学猪吃食的故事。
  晏婴是春秋时代有名的贤臣,也是被时人和后人一致推许的最懂礼仪的人,我们不妨看看他是怎样见他的国君的。
  故事之一:
  齐景公饮酒饮得很高兴,对臣下说:“今天我愿意和各位大夫痛快地畅饮,请不必讲究礼节。”
  晏子听后马上进言,认为“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为存在礼节”。
  景公沉醉于饮酒之中,不听晏子的劝诫。
  过了会儿,景公出去,晏子没有起立,景公再进来时,晏子却抢先喝酒。景公生气发怒,脸色大变,怪晏婴不讲礼节。
  晏婴离开了座位,鞠了一躬回答说:“我怎么敢跟您言行不一呢?我是想用自己的举动让您看看无礼对人的伤害!”景公说:“要是这样,就是我的不对了。请您入席,我听从你的劝谏。”(《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生活的时代,君臣之间还是比较平等的——不讲礼节可以随意饮酒,讲究礼节臣子也有座位可坐。
  那个时代臣下见君王还是要拜的,但绝非下跪叩头,而且行拜礼时多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主要是祝贺)。
  再看一个故事:
  齐景公掏雀窝,看到窝里的鸟儿太小,就又把它送回到窝里。
  晏子听到这件事,不到上朝的时间就去见景公。
  景公感到很奇怪。晏子问景公:“您做了些什么?”景公就把发生的事说了。晏子后退,面向北两次行拜礼祝贺道:“我的国君具有圣王的品德了!”
  在这个故事中晏子给国君行礼,那是因为景公有了仁义之举,要向国君表示祝贺。
  在另外一个故事中,晏子用行拜礼(注意:绝非“下跪叩头”)来匡正君王的过失,我们不妨再看一看。
  齐景公一连喝了几天酒,感到非常快乐,便摘下帽子,脱掉衣服,亲自击缶奏乐。他问身旁的人说:“仁德的人也喜欢这样吗?”梁丘据回答说:“仁人的眼睛耳朵,也像一般人一样,为什么会不喜欢这样呢?”景公说:“快驾车,把晏子接来同乐。”
  晏子穿着朝服来到,接过景公所赐的酒后他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景公说:“我非常喜欢这种娱乐,想和您共同分享,请免去礼节!”
  “您的话错了,”晏子回答说,“群臣都希望去掉礼节来事奉君王,我恐怕您不愿意。现在齐国五尺高的儿童,力气却都超过我,也胜过您,如此却不敢做乱的原因,就是敬畏礼节。上边如果没有礼节,就没有办法役使下边;下边如果没有礼节,就不能够事奉上边。那麋鹿因为不懂礼节,所以父子同配一头母鹿。我听说,君王如果不懂礼,就没有办法治理国家,大夫如果不讲礼,官府的差吏就不会有礼貌;父子之间不讲礼,那家庭肯定不吉利;兄弟之间不讲礼,就不能长久和睦。《诗经》中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所以礼节不能免掉。”
  景公说:“我愚笨不好,身边的人迷惑我,因此到了这种地步,请让我杀了他们。”晏子答道:“您如果不讲礼,那么喜欢礼的人就会离开您,不讲礼的人就会来到您身边;如果您喜欢礼,那么讲礼的人就会到来,不讲礼的就会离去,杀了身边的人是没有什么用的!”景公说:“好,请让我更换衣帽,再听教诲。”
  晏子走开,站在门外,景公让人洒扫池地,撤换席子,衣帽整齐地召见晏子。晏子重新进门,辞让三次后,登上台阶,三次献酒行礼,然后喝酒。行两次礼,告别盛宴而出——(《晏子春秋·外篇上第七》)
  春秋时代君臣之间相见比较随便,那么战国时代又如何呢?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传》中提到商鞅去见秦孝公时以“强国之语”,说得秦孝公入了迷,“不觉膝之前于席也”,座位对了座位。这表明那时的国君并不像后代的皇帝那样摆臭架子。
  那时,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统治者不但不要群臣给他们叩头,相反,他们倒常常给臣子叩头,这绝非笔者危言耸听,有《史记》为证。
  《史记·刺客传》载:“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太子乃国之储君,“跪”是下跪,“顿首”就是叩头。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扫平六国,自以为建不世之奇功,也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名号由王改为皇帝,自称为“朕”,制命为“诏”,车同轨,书同文而已,并没有定下“下跪叩头”的臣见君之大礼。
  《史记·秦始皇纪》“(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群臣并没有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三拜九叩。
  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延续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尚未发现臣下见君主要下跪叩头。那么,“下跪叩头”的大礼究竟始于何时呢?谁又是它的始作俑者?
  叔孙通一个该钉在耻辱柱上的名字
  读过一点古书的人想必不会忘了这样两句话: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是两句咏史诗,虽然咏的是秦始皇之“焚书坑儒”,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推翻秦朝的刘项——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原是都不读书的。
  项羽我们暂且不必管他,刘邦可是个拿着儒生的帽子当尿壶的主儿,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依靠的几个谋士也不是什么正宗的儒生——韩信是个市井无赖,萧何是个刀笔小吏,张良是黄石公的门徒,陈平有“盗嫂”之嫌,就像是“一不留神”就把个天下给弄到手了。
  “幸福和满足只在过程之中”这句后世从西方进口的“舶来品”,刘邦当时可能并不知道,但他称帝后却很*到失望:他手下的那班大臣如樊哙、夏侯婴等人差不多都是他当初混迹于黑社会的狐朋狗友,这些贩夫屠狗者流虽然当了大将军,有的甚至被封为王侯,却仍是暴发户一个,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礼仪,什么叫规矩。他们在刘邦的皇宫里,就像过去在刘邦的家里一样,胡吃海喝,喝醉了就扯开嗓子吼上一段,有的甚至还拔出刀剑砍皇宫里的柱子助兴。
  这种局面,让刘邦感到厌恶。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当时的情景时写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就在这种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帮刘邦解除了烦恼。
  这个人名叫叔孙通。
  叔孙通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他本是秦朝的“候补”博士(“以文学征,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后,消息传到咸阳,当时的皇帝秦二世就此事询问诸博士儒生,那些“呆头书生”们都认为陈胜、吴广是造反,应立即发兵*,只有叔孙通摸准了秦二世的“驼鸟”脾气,答曰:“陈、吴等人不过是‘鼠窃狗盗’罢了,不足挂齿。”二世听了很是受用,一面命御史把那些“呆头书生”全部定罪,一面“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并把他由“候补”转正为博士。
  后来,叔孙通又先后投靠项羽之叔项梁、义帝楚怀王等。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又投靠时任汉王的刘邦。第一次与刘邦见面时,叔孙通穿了一件儒服,见刘邦不喜欢,他马上换了一身楚式短打扮。当时,由于叔孙通在“知识界”小有名气,所以有一百多名儒生跟着他,令这些儒生感到气愤的是,当刘邦询问哪些人可以重用时,叔孙通推荐的净是那些“江洋大盗”(大猾)。有人就此事质问,叔孙通答道:“汉王现在正冒着矢石争天下,你们这些书生哪个能斩将夺旗?推荐你们,那会让你们白送命的!”但他保证不久的将来,一定让这帮“书生”也能捞个一官半职的干干。
  现在,机会来了。
  于是,叔孙通就去见刘邦,他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他说他愿意帮刘邦定出一套规矩来。
  刘邦半信半疑地说:“好吧,不过可不能太复杂了!”
  叔孙通又解释说:“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他说他要博采众家——夏、商、周及秦之长,订出一套礼仪来。
  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刘邦也不能不叫他试试。
  叔孙通马上派人征集了一批鲁国的儒生——这其中又出了个小插曲,有两个鲁国的“呆头书生”不肯来为叔孙通捧场,而且还说了很难听的话,他俩说叔孙通“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汸我!”——强采的瓜儿不甜,叔孙通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只好带着愿意给他帮忙的人西入长安,与他原来的上百名追随者们会合在一起,引绳为绵,立表为蕞,在长安城外“操练”了一月有余。
  然后,叔孙
  通去见刘邦,请他下令手下的文武百官也都“随班就读”——接受儒家礼仪的训练。
  这些出身于下属社会的大臣们可不是好教的,也不知叔孙通用了什么法子,竟把他们一个个都给教得人模人样的。
  公元前200年,西汉王朝的长乐宫落成,叔孙通向刘邦建议,正式启用他修订后的“朝仪”,刘邦无可无不可地答应了。
  整个朝仪如下:
  文武官员由礼仪官引导,顺序进入殿内,分为左、右两班,跪于两厢。皇宫近卫军站在文、武百官之后,然后是今天影视作品中经常能够见到的“镜头”——一大串的官员一连声地高喊“皇帝驾到”,声音由远而近,刘邦也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坐着辇车缓缓而出。一见皇上驾到,文武百官立即各按官职的大小,背出一套听起来叫人肉麻的贺词,然后,酒宴开始。与以往“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情况迥然有别,那些文官们就不用说了,那些平日里桀骜不驯的大将军们也一个个都趴在地上,再仰颈抬眉往上看(读者不妨与晏子、商鞅见国君时的情景比较一下),整个宴会进行过程中无人敢高声喧哗,乐得刘邦连声说:“我到了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
  上面这段绝非笔者杜撰,有司马迁的《史记》为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汉(王)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庐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殿上者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即刘邦——引者)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金。”
  台湾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就此写道:“从此,皇帝不但跟人民,便是跟最尊贵的大臣,也都被这种儒家最得意的杰作‘朝仪’,隔开了一段距离。战国时代那种君臣间面面对坐,膝盖碰着膝盖长谈的时代,不再在中国出现,帝王政体遂走进一条永不能回头的死巷。西方专制君主和东方专制君主的不同,在此分野。”
  说“西方专制君主和东方专制君主的不同,在此分野”,未免有些绝对。汉代以后,一直到宋朝,有两种大臣见君主时是可以不下跪、不叩头的。这两种大臣是:年高德劭、或位加九锡者,如曹操、司马懿、高欢等人;再有一种是皇上的老师,即那些“侍读学士”。前一种人可谓“不世出”之人物,哪个王朝若是摊上,那也就离亡国不远了,后一种大臣虽然免除了下跪之劳,但一般也都是站着给皇上讲课的。据一位学者考证,“侍读”的“侍”用的就是其“站立”之意(此说当然不很准确,不过,却有新意)。
  但是,就像柏杨先生所说的“酱缸文化”,“酱”味越来越浓一样,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步入其中晚期,它仅存的那点“人性”也荡然无存了。
  从明朝开始,侍读学士都改为“跪读”学士了,他们给皇上讲课时都只能跪着,而连站着的资格也没有了。
  据史料记载,清代有名的大学者纪晓岚曾因在陪太子读书时未采用下跪的姿态而遭到了皇帝的训斥。纪晓岚尚且如此,别的人见皇帝的处境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人们,至少是当代人,承继文化传统时一般都是取近不取远的,而且往往是错误地把近处文化的沿袭,当成亘古不变的信条,所以,才有了以今证古的错误。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古人尤其是汉代以前所说的“拜”不等于“下跪叩头”。为便于读者辨别,我们不妨再说上几句。
  宋朝人王楙在《野客丛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古者拜礼,非特首至地,然后为拜也。凡头俯膝屈手动,皆谓之拜。按《周礼》辨九拜之仪,一稽首,二顿首,三空首,四振动,五吉拜,六凶拜,七奇拜,八褒拜,九肃拜。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手拜;头至手也;振动,以两手相击也;奇拜,一拜也;褒拜,再拜也;肃拜,但俯下手,即今之揖也。何尝专以首至地为拜耶?”这段话说得深入浅出,有兴趣的人不妨思之。

汉代

跪拜礼
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书上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中国人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与平民之间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
楚灵王听说晏婴要来,便对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能言善辩的大臣,名气很大,但却是个矮子,我要当面羞辱他一番,让他领教一下我们楚国的厉害。”于是,楚灵王命人连夜在城门旁开了一个5尺来高的小门,吩咐守城士兵待齐国使臣到来时把大门关上,让他由小门进城。 第二天清晨,晏婴一行来到城门下,见城门紧闭;便把...

三个历史故事
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韩昭侯之权谋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

为什么晚清那么多著名的文臣武将,不能扶国之长久?
三、一国之本许多的臣子们无力回天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了,不是他们在一时间就可以挽救回来的。因为长期的失败战争,清政府不断地赔款,不断地剥削人民,人民已经对清政府彻底的失望了,失去了民心的基础,即便是清政府想做些改变,也是不被人民所信任的。另外,当时与战争一起...

史记 李斯列传 译文
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就上书说: 听说官员们议论要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找到由余,从东边楚国的苑地得到了百里奚,...

晏子使楚中的使是什么意思
使:出使、前往的意思。春秋时,有一次,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国的国君和大臣们都知道晏子是齐国有名的大臣,就想戏弄戏弄他,好显示楚国的威风。大臣们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故意把城门关上,想让他从旁边的小门进去。晏子看了看小门,对前来迎接的楚国大臣说:“这是狗洞,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

什么是政治,谈谈对政治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

《皇帝的新装》中可看出老大臣是什么样的人
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面对织工设置的骗局、走火入魔的皇帝,上至大臣下到百姓,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仗义执言,力谏皇帝。他们为了一己私利、自身安全不得不说假话。...

急需五年级《晏子使楚》的教案,请大家帮帮忙啊!!
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有才能,最善于辩论的人。现在他又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有一个官员建议说:“等晏子来的时候,我叫两个士兵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的是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

求关于数学的话剧,只要和数学扯上关系的都可以哈
(分数线,外交大臣,语文标点)分数线先生:90°,他们是?90°外交大臣:他们是语文国的大臣们,来看你的。其中有一很像你的标点呢!分数线:是吗?快快,我等不及了!旁白:破折号等不及了,赶紧跳出来!“破折号”大臣:我呢名字叫做破折号,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分数线:我们统称分数线,当然,我们俩的作用当然不一样啦!我是...

福州市18032867552: 哪个朝代开始大臣对黄帝行三跪扣礼?
平泥卡米: 是从元朝开始的.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康有为遗稿》 ) 跪礼是元朝才开始的,唐朝行的是躬,君问话臣要站起来回话,还是比较宽松的,宋朝开始,臣必须站着面君,赐座都只敢做半个屁股.

福州市18032867552: 什么时候开始见到皇帝要下跪的? -
平泥卡米:上古的时候,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姿象现在的日韩,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是君臣,无论席子的好坏,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因为要跪一起跪. 那么要表示区...

福州市18032867552: 中国历史上皇帝什么时候让大臣上朝时站起来 -
平泥卡米: 大臣行完礼就站起来. 大臣上朝并不是总是跪着,而是随着太监的口令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皇帝令大家“平身”,大家随即站立起来,按品级各自站立在相应的位置,然后开始商讨国家大事.

福州市18032867552: 大臣磕头是从清朝开始的吗 -
平泥卡米: 在清代之前也有,但不多,往往都是请罪或者严重请谏和受到比较严重的惩罚惩处. 而清代是动不动就要下跪磕头的!

福州市18032867552: 好像古代宫廷里的人都是跪着聊天吃饭请问是从什么朝代开始坐的呢,那?
平泥卡米: 东汉末年,“胡床”的传入,冲击了中国的跪坐礼仪.后来就慢慢变成现在这样了.不过日本和韩国仍然沿用跪坐这种礼仪.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

福州市18032867552: 从哪朝起官员进殿不用脱靴了 -
平泥卡米: 个人觉得是宋朝,毕竟唐后战乱,宋朝才算真正统一的朝代.唐朝后期基本就没那么讲究了,宋朝应该就不用了.以前进殿拖鞋,主要和跪坐的习惯有关.而且以前地板大多都是木质的,慢慢到宋朝,房屋结构改变,地板开始有石材质,最主...

福州市18032867552: 中国古代行跪礼是从何时开始的? -
平泥卡米: 从秦朝 齐景公掏雀窝,看到窝里的鸟儿太小,就又把它送回到窝里. 晏子听到这件事,不到上朝的时间就去见景公. 景公感到很奇怪.晏子问景公:“您做了些什么?”景公就把发生的事说了.晏子后退,面向北两次行拜礼祝贺道:“我的...

福州市18032867552: 我国古代的大臣在朝堂上议政时是站着?坐着?跪着? -
平泥卡米: 在宋朝以前,宰相的权利很大,他可以在上朝的时候坐着和皇帝交谈,但是宋太祖为了削弱相权,在上朝的时候找了个机会把宰相坐的椅子撤了,从这时候起,大臣就都是站着和皇帝交谈了,但还不至于要跪着谈

福州市18032867552: 哪个朝代上朝时臣子们是站着、跪着、坐着? -
平泥卡米: 在我国隋朝以前的大臣上朝都是席地而坐,隋文帝开始恢复汉人江山后,改为有坐有站,一般皇族、宰相、柱国、大将军都是坐着的(椅子).一直延续到北宋赵匡胤时期废止,规定上朝所有大臣都站着,只是刚见到皇帝时要参拜.

福州市18032867552: 跪拜:从表达礼敬到自示卑贱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跪礼的涵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嬗变.唐宋之前,中国是没有椅子的,只有一种叫做“... -
平泥卡米:[答案] (1)C “并在张禹床前行跪拜之礼,表现成帝对功臣的体恤”错,根据第三段可知,作为君臣关系,尽管张禹功勋卓著,汉成帝也没有必要向他行跪拜礼.(2)A “跪拜…就是,就是正常的坐姿,表示对对方的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