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投稿:郎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北大秧歌有哪些特征?~

关东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两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秧歌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它是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发展已经超过千年,一定会形成自己成熟而稳定的风格,并不失时机地诞生许多相近的艺术形式。
关东秧歌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它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史书记载,早在清康熙年间,关东地区就已经有了农历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
《柳边纪略》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
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至清末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关东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宁,特别是营口、海城和盖县一带。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可用3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东北秧歌音乐以五声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六声性乐曲,七声性的乐曲仅占一小部分。
东北秧歌音乐的调式以宫调式、微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的乐曲较为少见。宫调式、微调式较为明亮,这两种调式较多的原因与东北秧歌音乐中很多乐曲的情绪热烈、欢快有关。
东北秧歌的节奏富有变化,具体表现之一在主要步法“踢步”上。
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
关东地区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关东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关东地区民间称赞秧歌好喜欢用“扭得浪”来形容,即不但舞姿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大,节奏感强,表情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
此外,秧歌的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两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
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
另一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四师徒、《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许仙、过海的八仙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渔樵耕读等。
旧时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装,演起来更加大胆泼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因为过年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
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人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
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较着劲儿地扭。
秧歌的主要乐器是唢呐和锣鼓。表演时,秧歌队伍是随着唢呐声和锣鼓的节奏走的。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
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两个鼻孔里各插一只燃着的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转着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
这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的时候才亮出来,出奇制胜。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唢呐匠。
东北大秧歌的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
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通常,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主要是给能够给得起赏钱的人拜年。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免费看热闹。
过去关东地区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招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过年开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达到高潮。这时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业。
元宵佳节之日,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的演出。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秧歌。
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酷爱秧歌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过足了秧歌瘾。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妆,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移动重心,平时行走时重心就是在不断地移动,就是坐着、站着,也可以随时移动重心,人体的中心点一移动,重心就要随之移动,反过来说:重心一移动,中心点就会移动,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舞蹈,缺少了重心移动就流动不起来,而舞蹈中的步伐,就是最典型的重心移动。在民间舞蹈中,所有的步伐,如朝鲜舞的平步、胶州的碾步、花鼓灯的风柳步都是独具风格的重心移动。在东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体现重心移动的步伐便是“踢步”了。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说,“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双花”中的“双颤步”又别有特点。“双颤步”重心移动是上弧线,其节奏较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时间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乐多用小快板,就给人轻松愉快、欢乐向上的感觉。“缠花”中的“顿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动的过程非常快,无形中使整个格调向热情火爆的气氛中去,体现了东北秧歌风格中的“艮劲儿”及“泼辣劲儿”。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的关系。动律犹如钟摆一样,到弧线的尽头,就“点到为止”,立即回到动作过程(即“线”)中去,踢步、动律、绕花是平行进行的,动律与绕花的“点”与踢步的重心移动同步进行,这样三者便协调了起来。“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来”。这时就必须从动作与动作衔接的过程中着手,只有把动作过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细腻的动作过程就不容易出现抢节拍的现象。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浪起来”的基础,它起着掌握节拍、灌满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的运动过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牵动及控制。重心移动的过程越慢、越细腻,走的路线越长,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与此同时,整体动作就显得较有力度、有韧劲、有文化、有内涵。看民间舞最过瘾之处莫过于其动作中所蕴藏的韵味,这个韵味包括了很浓郁的地域特色。当跳得非常娴熟时,风格韵味都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了这微妙之处,呈现出来的舞蹈才不会流于一般,才不会成为一串不值一看的“动作”。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就得抓住其奥妙所在。这妙处所在便是脚下的重心移动。我认为,解决好“踢步”与重心的移动,是掌握东北秧歌动律风格的最好方法。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东北秧歌的特点
其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展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情趣。舞蹈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则意为欢快俊俏)。东北秧歌在舞蹈动作上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动作既刚劲有力又自然洒脱。跳跃、翻转等动作十分常见,展现出了东北人民的豪放气质。同时,秧歌中的步伐...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是什么?要详细的
1. 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拥有完整表演形式,特点是热烈、欢快、火暴、诙谐。2. 音乐特征明显,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3. 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4. 动律风格可概括为...

东北秧歌的风格要素有哪几部分
东北秧歌的风格要素: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

东北秧歌舞蹈特点
东北秧歌舞蹈特点如下: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绕花:双手持巾,前半拍手指带动手腕,由外向里转腕1圈成手心向下,提腕形成手绢花;后半拍手腕向下压。绕花时速度要快,压腕时速度要慢,手指不要上翘,不能架肘,动作要连贯...

东北秧歌特点
音乐特点上,以五声为主,但也有六声性和七声性的乐曲。六声性乐曲主要基于五声音阶,通过添加变宫音si或清角音fa来构成,而si和fa对音乐风格起着关键作用。调式以宫调式和微调式为主,反映出乐曲的热情和欢快气氛,同时乐曲间还会出现调式交替,丰富了音乐层次。旋律设计上,东北秧歌音乐多采用级进...

东北大秧歌的艺术特色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

东北大秧歌特色
东北大秧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众多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源自黑土地的淳朴与豪放,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它将泼辣、幽默、文静与稳重完美融合,充分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热情质朴和刚柔并济。其舞步中透出的“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以及在板上轻盈的踩踏和腰部的灵动扭动,成为了东北秧歌最为显著的...

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特点与体态
东北人宣泄生命情感的一种方式往往是东北秧歌,是东北人对心灵的传达。东北秧歌表现形式基本姿态、鼓相、手帕花、步法、动作频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北方区域地方色彩,是因为这些丰富的历史背景。东北人通过舞蹈的方式讲述着东北人的故事,每当人们欣赏东北秧歌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轻松豪放、热烈、有趣的感觉。...

陕北秧歌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陕北秧歌由陕北民间广场艺术秧歌演变、发展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流行地域主要是陕西北部各县。艺术风格奔放、质朴、欢快、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诙谐。声腔多为民间小调、小曲,花样繁多,优美动听,多用弦乐伴奏。表演风格与扭秧歌相似,边舞边唱,动作潇洒大方。

陕北大秧歌的独特特色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中华大地的广袤民间,流传着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舞蹈艺术——秧歌。它的起源深深地根植于我国的农耕文化之中,最初源于插秧耕田的劳作之中,是农夫们在田间地头,为了提振精神、祈求丰收而唱出的劳动赞歌和祈福歌曲的结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秧歌吸收了丰富的多元元素,从农歌、菱歌中的旋律,到民间...

赫山区17011891676: 东北秧歌(民间歌舞) - 搜狗百科
淡伦妇血: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热烈、火爆、诙谐等.东北秧歌舞动的时候带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动作既艮又俏,既稳又浪,舞动的时候充满了力度,东北秧歌主要分为...

赫山区17011891676: 东北大秧歌的艺术特色 -
淡伦妇血: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白蛇传》 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曲调进行表演.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

赫山区17011891676: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与风格特点是什么~? -
淡伦妇血: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移动重心,平时行走时重心就是在不断地移动,就是坐着、站着,也可以随时移动重心,人体的中心点一移动,重心就要随之移动,反过来说:重心一移动,中心点就会移动,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

赫山区17011891676: 东北秧歌有什么样的特点? -
淡伦妇血: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

赫山区17011891676: 本文重点写了东北农村的秧歌 作者笔下的秧歌具有怎样的特点岁月深处的秧歌阅读题 -
淡伦妇血:[答案] 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带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赫山区17011891676: 东北秧歌有什么特点?
淡伦妇血: 东北秧歌的逗、艮、浪,也真实再现了东北人民豪放、幽默的性格特点

赫山区17011891676: 东北秧歌三大律动
淡伦妇血: 东北秧歌特征体态三大动律:上身动律、双膝屈伸、压脚跟.动律的发力点是腰.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

赫山区17011891676: 用什么词可以描绘东北秧歌 -
淡伦妇血:[答案]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赫山区17011891676: 东北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九字特征 -
淡伦妇血: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