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产生主要源于哪两种文体?

作者&投稿:闭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联的产生主要源自什么文体?~

对联的产生主要源自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基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五,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编辑本段起源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编辑本段发展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二字对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子对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猪八戒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四字对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地杰人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编辑本段特征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 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武侯祠对联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1997年,潮州诗人郭瑞琳撰写对联:“一水环流,三山拱抱,名城四季皆春色;千帆竞发,百业争荣,潮郡八方遍颂声。”此联一举夺得潮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潮州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华声杯”春联比赛一等奖(当时奖金200元)。1996年4月12日,《潮州日报》第三版“文化走廊”以《含着微笑的泪珠——记潮州青年诗人郭瑞琳》为标题进行专题报道。1998年7月24日,共青团潮州市湘桥区委编辑第五期《湘桥青年》第二版在“献爱心篇”以《点燃的红烛——记热心“希望工程”的郭瑞琳》为标题进行报道。1999年1月6日,郭瑞琳参加“天马迎春”征联的对联“一身正气,松梅凛挺英雄色;四面春风,天马轩昂时代魂”发表在《羊城晚报》第十三版“晚会”版上(当时此联稿费80元)。2001年2月13日,《汕头特区晚报》第五版“地方新闻”以《潮州青年郭瑞琳西湖卖诗且卖联》为标题进行专题报道。
  编辑本段分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对联的种类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编辑本段创作方法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复组,七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八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九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十二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三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红纸做法:配方: 50克白纸,808大红粉·聚乙烯胶·食用碱(50克纸指每平方米的克数) 配料: 1.取808大红粉1斤,加入约1暖瓶开水。搅拌后用电磨或石磨进行研磨。以增加细度与亮度,最好研磨3遍。 2.取约2茶碗聚乙烯胶,加水8茶碗左右进行熬化。 3.把熬化好的聚乙烯胶倒入磨好的浆料中,最后加少许食用碱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为全年红纸的颜料。 刷纸: 将白纸平铺在刷案上,用专用刷子蘸上颜料,先由左向右从纸的中间刷一刷子。然后从上到下刷均为止 先将大红粉和107胶搅拌均匀,溶解10分钟后再加入全部开水,彻底搅拌均匀即可,因大红粉红度不够,此时应将该溶液再倒入小钢磨中,研磨4—5遍即可成为全年红,朱红色浆
  编辑本段格律要求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书法对联是一种特殊样式的古文体,千百年来被广泛书写,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古文体,主要来源于汉语的对偶修辞,由上古的对偶语演化为对句,随着对仗的完善,从古代骈赋和格律诗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书法的载体,一方面向我们传达了文句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字体的结构、字形和章法完成自身艺术创造,同时还必须体现外观形式上对仗的这一特征,即求得书写形式上的整齐美、对称美。从而形成了联文的对仗与书法图像的对称均衡有机结合,互为表里,融为和谐统一、独具一格的对联书法艺术。其次对联的诞生即伴随着实用,并与书法紧密结缘,或者说因为实用产生了对联和对联书法。

像对偶句和联句经常出现在古代的诗歌、民谣和典籍之中,所以书写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上跟其他文字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五代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句一面世即成为“有史第一联”,它独特的原因就在于它可以独立为用,例如可以将其贴于门坊、楹柱这种对称建筑物上,成为形式对称整齐,章法独特,文意完整的对联书法作品。

我们将对联的对称性称为“双边对称”,因为它不同于人或者一个建筑,所以后者每一个体是不可分割的左右对称统一体。对联的组成部分是由上下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单联组成。书法对联的传统形式为竖排,上、下联左右分列,两行(或两片、两幅)字体相同,字数、字径、幅面尺寸相等。对联的基本章法也叫对联的基本形式,主要根据字数及尺幅,书写形式分为“龙门对”和“两行对”两种。 两行对单边一行,一般用于中、短联,上联排列在右,下联在左。长联文字多,单联需竖排两行或更多,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另一种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相互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

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为中国的主要书法字体,他们都可以用来对联的在创作。由于楷、隶、行三种字体的观赏性,以及方便观者识读联文,所以这三种字体多为书者普遍采用。不同书体具有各自的美学特征,由于本文主要探讨对联书法的章法,所以便要了解各种书体的特征。

楷书

楷书属于规范、整齐、静态的字体,多以唐楷和魏碑为主。书写楷书对联时,字要占一格,一般为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如果取纵势,则可加大行距,缩短字距,令行气紧凑。也可放宽行距、字距,以求通篇布局疏朗匀停。

隶书

隶书也属整齐、静态的字体,字形多呈扁方,字体在汉朝时就已经成熟和定型。所以在书写对联时字也占一格,隶有其独特的章法形式,那就是不论正方格还是长方格,都要使联文自然成横势,即竖排行间紧密,而字距较大,横列明显,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

行书

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夹杂了一些草书的书写方法,化繁为简,所以字体的字势比较连绵,笔意比较自由,非常具有鉴赏价值。因为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字体的走势有回转的余地,所以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如果对联是以楷书为字体,可参照楷书的章法,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求其行气紧凑。还可横、竖间距同时适当放宽,章法疏朗萧散,别具一格。如果是行草对联就可以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通,彼此照应,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参差、错综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主要源于描写文和诗歌。
【描写文】要求描写人物外貌特征、情感反应、心理活动以及外部环境等,描写需按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等。
对联里描写景物的较多,例如:
1、著名的中山公园“天下景”亭叠字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把西湖山光水色、晴雨景象尽收联中,耐人回味。
2、千佛山趵突泉观澜亭上的叠字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栩栩如生地摹拟出泉飘水冒的动态美和色彩美。观泉读联,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诗歌】 为古代文体分类 ,其特点有:凝练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性。
诗歌的分类: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按韵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
按语言可分为旧体诗、新诗。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旧体诗、词、曲。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风,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言即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格律极严,句式有五言和七言。
词,从篇幅长短来看,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
曲,指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是一种没有说白的韵文形式富于抒情。


对联有哪些特点 请举一例,
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

对联有哪些类型?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

楹联的主要特点?
�二、对联起源于何时?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阵昶。近人根据一些资料,认为对联产生于唐代。据《中国楹联报》载:福建省福鼎县发现三副七家唐联,湖北省黄梅县发现一副七字唐联。武汉也搜集到五副唐联,其中以初唐李道宗所撰十字联最为工整。其联文是:“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

最早的工会发源地
最早的工会发源地是英国。简介 工会,或称劳工总会、工人联合会。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工会组织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当时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赖以...

人类社会的数据产生方式大致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银行的交易记录系统等。用户原创内容阶段: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数据产生方式进入了主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数据的产生主要源于用户原创内容。感知式系统阶段:人类社会数据量的第三次大飞跃最终导致了大数据的产生,数据产生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个阶段主要是由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物联网的大数据来源于物质世界,由大量什么产生?
物联网的大数据来源于物质世界,由大量传感器产生。物联网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它通过网络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联系起来,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监测、控制和管理。物联网中,传感器是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监测的重要手段。传感器可以感知物理世界的信息,例如温度、湿度、压力、光线等,并将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物联...

商事行为的商事行为的形成契机及类型化列举
商事行为类型化有助于深化研究并助力立法和司法适用。我们可以从交易角度对商事行为进行类型化分析,因为商事关系的产生主要源于商事交易,而商事交易在法律上的体现即为商事行为。商事交易是一种合作状态,通过交易完成,双方可获得所需物品、服务或利益。商事交易中,契约交易最为常见。为降低交易成本并防止...

统一战线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统一战线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一、产生背景 统一战线,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和思想,起源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其产生背景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封建压迫,统一战线思想应运而生,成为团结各方力量、共同...

机巧联的机巧联创作浅谈
任何文学创作都源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网络对联,尤其是机巧联的创作更是如此。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变得愈来愈丰富多彩,因而由此产生的人的主体思想、情感也随之愈来愈丰富多彩:单纯依靠严格以对联规则、韵律为基础的“诗联”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了。那么为了满足表达那些复杂、微妙且富于变化的情感的...

春节的由来,有谁知道?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

南沙群岛14741227977: 对联的起源 -
江常河车: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

南沙群岛14741227977: 对联的起源是什么? -
江常河车: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对联...

南沙群岛14741227977: 对联起源于什么 -
江常河车: 起源于桃符

南沙群岛14741227977: 对联的起源,别称,特点. -
江常河车: 对联起源于桃符.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

南沙群岛14741227977: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范围
江常河车: 起源: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别称:对子,门联、联语. 特点:形式对称,意思相对,平仄相对. 生活中的使用范围:春节 小儿满月 婚嫁 乔迁 新居 丧事 牌坊 开店

南沙群岛14741227977: 对联起源 -
江常河车: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桃本来是作为一种植物而被认为有避邪作用的.《玉烛宝典》引《典术》说桃是“五行之精”,可以厌伏邪气制百鬼,所以...

南沙群岛14741227977: 关于对联书法的起源及其他 -
江常河车: 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

南沙群岛14741227977: 有关对联的来源 -
江常河车: 春联习俗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

南沙群岛14741227977: 对联的历史 -
江常河车: 对联的历史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000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

南沙群岛14741227977: 对联知识百问 -
江常河车: 对联,又称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究其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同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骈体文由汉代曹植开其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达到了很高的 艺术 境界.其特点是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