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上地理必背必考考点!!!

作者&投稿:步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理必备考点~

中考地理必背考点内容 第一章 地球与地球仪考点 1:用事实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及地球的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 ①站在大海边看帆船,船从这方驶来,总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 ③站得高,看得远。 ④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等。 3.地球的大小 (1)赤道半经 6378 km。 (2)极半经 6357 km。 (3)地球的平均半经 6371km。 (4)赤道周长:约为 4 万 km。 (5)表面积:5.1 亿 km2。 4.对地球的认识:天圆地方——球体——不规则的球体。 5.学习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轴:倾斜并且方向不变(与公转轨道面成 66.5 度夹角) 。 两极:南极点、北极点(始终指向北极星) 。考点2:经线和纬线的划分 1. 纬线 经线定 顺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 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义 一周的圆圈。 交的线 (1)每一条纬线自成一 纬线圈。 (1)每一条经线成半圆。持 (2)0°纬线即赤道最长, (2)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点 向两极递减,至南、北两 (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极两极成一点。 (3)纬线指示东两方向。2.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5 纬度 经度 本初子午线即 0°经线起始点 赤道(0°) 经英国伦敦 划分 向南北各分作 90° 向东西各分作 180° 符号 南纬 , (N) 东经 E,西经 W (S) 北纬 西经 20°和东经 160°组 赤道为南半球 半球 成的经经圈为东西半 划分的界线 球的分界线。3.东西经、南北纬的读法:顺地球自转方向,东经递增,西经递减;东大东经,西大西经。纬度值:北大北纬、南大南纬。4.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低纬 0—30、中纬 30—60、高纬 60—90。考点 3: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1)经纬网: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2)应用:确定地球表面任意点的位置或确定各地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3)过程:①先判断南北纬度,再确定南北方向过程;②判断东西经度,再确定东西方向;③汇总:格式 N 或 S E 或 W考点 4: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图 (1)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自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24 小时。 (4)产生的现象:①昼夜更替,昼夜交界处是晨昏线。 ②时间的差异, 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东边的地方时要比西边早。考点 5: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1)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旋转,叫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365 天。 (4)产生的现象:a.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b.“四季交替”; c.形成五个热量带; d. 昼夜长短的变化; e.正午太阳照射角度的这化。 (在北半球夏至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最小) (5)五带的划分记忆要点: 二、重点难点解读 1.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判读经度和纬度。 (1)东经西经度自 0°经线起始,分别向东、向西方向递增,直至 180°。 在地图上,向东经度数增加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加为西经,即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2)南北纬度:向东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即北大北纬,南大南纬。图解: 2.东西半球的划分 (1)国际上为了避免一些国家分为两个半球,习惯上用 20°W 和 160°E 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往东到 160°E 为东半球,20°W 往西到 160°E 为西半球。 (2)牢记图解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判读经纬地图上两地的方向。 (1)先判读南北,据两地纬度判读南北方向,若两地都是北纬,数值大的地点偏北,数值小的地点偏南;例甲地 20°N,乙地 30°N,可知,乙地在北,甲地在南,若两地在南纬,数值大的偏南,数值小的偏北。例:甲地 20°S,乙地 30°S。可知,甲偏北,乙偏南。北极点四周都为正南方,南极点的四周都为正北方。 (2)再判读东西方向 据两地的经度判读:若两地都是东经度,数值大的地点偏东,数值小的地点偏西。如甲120°E,乙 100°E,则甲偏东,乙偏西;若两地都是西经度,数值大的偏西,数值小的偏东。如甲 120°W,乙 100°W,则甲偏西,乙偏东。若一地为东经度,一地为西经度,则把两地经度数值相加,如果经度之和小于 180,则东经度的地方偏东,西经度的偏西。例:甲 90°E,乙 80°W,则甲点偏南,乙地偏西。如果经度之和大于 180,哪么东经度的偏西,西经度的偏东,例:甲地:90°E,乙地:110°W。则甲地偏西,乙地偏东,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 180°,则两地分别位于两条正相对的经线上,一说哪一点在东,哪一点在西都可以。 提示:如比较甲在乙点的什么方向,只要判断甲方偏南还是偏北,偏东还是偏西即可。 如:甲(35°N,20°W),乙:(50°N,30°E),问甲在乙的何方? 4.极地经纬网图中经纬度与方向的判读。 ,判定:以 0° (1)东西经的判定:①若是北极(中心标有 N)或画有自转方同(逆时针)经线为界顺自转方向到 180°为东经度数的,反之为西经。因是北半球,故纬度为,北纬度数N。 ②若是南极(标有 S)自转方向顺时针。判定:以 0°经线为界地球自转方向到 180°为东经度数E,反之则为西经度变数W,因在南半球,则纬度为南纬S。 (2)方向的判定 ①东西方向的判定:根据自转方向判别, 顺地球自转方向为东,逆着地球自转方向为西。或据经度数判断,东经度数较越大越偏东,西经度数大越偏西。 ②南北方向的判定:从北极看,所有经线指向正南方向;从南极看,所有经线都是指向正北方向。 5.地球的公转与四季、昼夜,“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及南北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太阳直射点的移向。 (1) 在北半球,从春分到夏至—秋分,昼长夜短。从秋分到冬至—春分,则昼短夜长。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在北半球,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冬至则相反。 A——C 在北半球,昼长夜短。C——E 在北半球,则昼短夜长。 第二章 地图 考点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1)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2)指向标定向: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向。 (3)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考点 2.运用地图量算距离 (1)地图三要素:比列尺、图例、注记。 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②表示形式:三种形式 数字式:1:500000 文字式:图上 1 厘米代表实际距离 5 千米。 0 5 10 km 线段上: (2)比例尺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的大小与实际范围和内容祥略的关系。在同样的图幅上:a.比例尺越大,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祥细,越精确。b.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低。 (4)比例尺的选用:画小范围用大比例尺,画大范围用小比例尺。 (5)比例尺的缩放计算。 (6)比例尺大小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a.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其他一样的情况下,表示出的 地面坡度越陡; b.比例尺越小,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单其他一样的情况下,表示出的 地面坡度越缓。 考点 3. 运有地图估算海拨与相对高度 (1)海拨: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如下图的 海拨为 200 米。 (2)相对高度: 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右图中 A 高出 B100 米。 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下降 6 摄氏度。 考点 4 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面高低和坡度陡缓 因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 陡,稀蔬则坡度缓。 考点 5.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1)a 等高线把地图上海拨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b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叫等高线地形图。c 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看上不同的颜色的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d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在同一幅图上的等高距相同。 (2)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五种形态。 A.山峰: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是中心高四周低。 B.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相对低的部分。 C.山脊:等高线向数字小处突出。 D.山谷:等高线向数字大处突出。 E.陡崖:几条等高线相汇处。 (4)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判读。地形 海拨 特点 例 特征等高线数值平原 小于 200m 地势平坦,地面广阔 华北平原 数值相近高原 大于 500m 内和缓顶部平边陡峻 青藏高原 数值相近且大山地 大于 500m 起伏大、陡峻、谷深 横断山区 周边数值相差大丘陵 小于 500m 起伏不大,坡度缓 东南丘陵盆地 不定 四周高,中部低 四川盆地 中间小周边大 重、难点剖析 1.常见图例 2.比例尺大小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内容越详细;其他一样的情况下,表示出的地面坡度越陡。 (2)比例尺越小,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单;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表示出的地面坡度越缓。 3.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常见的综合问题是以地形图为背景,要求在图上设计选择所需的“点” “线”“画”,以及给予科学的分析评价。 (1)选“点”:根据要求考虑点的位置 如水库的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气象站在就建在地势坡度适中、 地形开阔的地点;疗养地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向阳的一侧的地方。 (2)选“线”设计 如公路、铁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 充分考虑路线的长短、 坡度、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②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引水线路的选“线”,关键是应从地高处向低处流;输油管道的选“线” ,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3)选“面”:包括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各种开发区等。 如工业区宜建在地形较为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居民区应考虑:①依山傍水,靠近水源;②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③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 (4)修水库:大坝应建在地形为峡谷且有盆地的地方,集水多,易建,成本低。 二、世界地理 (—)陆地与海洋考点 1: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海陆分布特点 (1)海陆面积比 (2)海陆分布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南极周围是陆地。考点 2: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1)七大洲 A:名称①北美洲②南美洲③亚洲④欧洲⑤非洲⑥大洋洲⑦南极洲,大小顺序③⑤①②⑦④⑥。 B.分布概况 a.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欧、非和大洋洲。 b.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c.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欧、北美。 d.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南极洲。 e.跨南北半球的:亚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2)四大洋: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A.太平洋:a.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四大洲之间,是世界深度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面只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b.跨南北半球。 B.大西洋:a.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等四大洲之间,呈“S”形南北走向。b.跨南北半球。 C.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四大洲之间,全部在东半球。 D.北冰洋:a.位于地球的最北,跨经度最多的大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之间,是由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b.全部在北半球。1. (1)大洲的名称 ① 亚 洲 ② 北美 洲 ③ 非 洲 (2)大洋的名称 ⑤ 太平 洋 ⑥ 印度 洋 ⑦ 北冰 洋附:洲际分界线 (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 (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5)亚洲、北美分界线:白令海峡。 (6)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7)欧洲与北美分界线:丹麦海峡。考点 3: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化和海平表的升降运动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填海造陆等也会。 (2)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其主要观点: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陆连在一起,后来逐渐分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证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 变化之中的事例: ①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②在台湾海峡发现森林遗迹。考点 4: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理论: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有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平稳;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附图: 注提示:①板块的名称基本上是以大陆、大洲的名称来命名的。②大陆板块并不是全部在大陆,海洋板块也不是全在海洋。如印度洋板块就包括了澳大利亚大陆,非洲板块包括了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一部分。考点 5:世界著名火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比较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板块包括了撞、断裂错动等。 (2)两大板块碰撞形成山系: ①科迪勒拉山系: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②喜马拉雅山系: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③阿尔卑斯山脉: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3)两大火山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带,二是沿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集中了 95以上。 重点难点剖析 1.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用几何图形说明。 2.几个重要知识点。 ①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北半球。 ②赤道、南、北回归线都穿过的大洲是非洲、大洋洲。 ③赤道穿过的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 ④没有热带的大洲:欧洲、南极洲。 ⑤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⑥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缩小。 ⑦预言: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地中海将会消失。 ⑧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3.大洲之最。 (1)亚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多。 (2)欧洲:平均海拨最低,海岸线最曲折。 (3)非洲:最热、高原大陆。 (4)大洋洲面积最小。 (5)南极洲:平均海拨最高。 注提示:①板块的名称基本上是以大陆、大洲的名称来命名的。②大陆板块并不是全部在大陆,海洋板块也不是全在海洋。如印度洋板块就包括了澳大利亚大陆,非洲板块包括了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一部分。考点 6:世界著名火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比较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板块包括了撞、断裂错动等。 (2)两大板块碰撞形成山系: ①科迪勒拉山系: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②喜马拉雅山系: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③阿尔卑斯山脉: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3)两大火山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带,二是沿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集中了 95以上。 重点难点剖析 1.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用几何图形证明。 2.几个重要知识点。 ①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北半球。 ②赤道、南、北回归线都穿过的大洲是非洲、大洋洲。 ③赤道穿过的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 ④没有热带的大洲:欧洲、南极洲。 ⑤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⑥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缩小。 ⑦预言: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地中海将会消失。 ⑧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3.大洲之最。 (1)亚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多。 (2)欧洲:平均海拨最低,海岸线最曲折。 (3)非洲:最热、高原大陆。 (4)大洋洲面积最小。 (5)南极洲:平均海拨最高。 (二) 天气与气候考点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 气候 指一个地方短时 一个地方多年的天定义 间内风雨、冷热、 气平均状况 阴晴等天气状况特点 时间短,变化快 时间长,相对稳定考点 2: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考点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时间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陆地最高温在 14:00 左右,最低温在日出前后。 ②年变化:陆地月均温最高温北半球在 7 月,月均最低温在 1 月;南半球则相反。 2.等温线的判读。 ①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 ②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低为低温中心,反之为高温中心。 ③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④等温线如向数值小的地方凸出,则表示该地方气温要高于周围的气温, 如向数值大的地方凸出,则表示该地气温要小一些。 3.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②海陆差异:夏季,同纬度地带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③地形差异:同纬度高原、高山气温低,平原、盆地气温高海拨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考点 4: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1.季节变化:不同的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有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湿润型和夏季多雨型和冬季多雨型。 ①全年多雨型:赤道附近。 ②全年少雨型:在内陆地区和两极地区。 ③全年湿润型:北纬 40°—60°的大陆两岸。 ④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 30°—50°附近大陆东岸。 ⑤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 30°—40°附近大陆两岸。 2.空间分布。 (1)纬度因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海陆因素:回归线附近,东岸多,西岸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 (3)地形因素:迎风坡多,背风坡少。考点 5: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1)定义:气温曲线图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连成的曲线。 (2)作用:可直观地表示出一个地区在一年或一月内气温的变化情况。 (3)绘制方法:①画横坐标轴时间,标上月份或日期。②画纵坐标轴气温数值。③将表中各个时间的气温数值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 (4)应用: 据各月气温状况和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判别温度带:①热带:各月平均气温都高,气温年较差小。②温带:气温年较差较大,一般是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③寒带:气温年较差大,各月气温低,但寒冷程度不一样。考点 6: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1)作用: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2)绘制方法: a.画出横坐标,把横坐标轴平分成 12 等份,并标示出月份。 b.绘出纵坐标,在纵坐标轴上按相等的差值标注上降水量的刻度及单位。 c.根据每月的降水量值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 d.在图上适当位置写出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3)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①识图:柱状图由三部分组成:a.在一个方块图中画横线若干条,纵线若干条都是等距离的。b.横 坐标表示时间,即 12 个月。C.纵坐标表示各月的降水量,单位是毫米。 ②用图:据各月柱的长短,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分析该地降水的变化状况。它可以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降水的多少,季节分配和季节变化情况。考点 7: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特征、分布规律如下,识记为时要与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起来。

收到请回复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②调节人才余缺;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①-③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②,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③,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
§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没有明显界线。一般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周围的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省会城市服务范围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服务范围则可扩展至全国。
2、城市规模和等级与其地理位置相关,位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等级的提高。
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则:①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低等级城市数量多;②低等级城市分布于高等级城市周围;③高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远,低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近;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3 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
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
①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②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 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
?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 D.提高绿化
?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机械(工业基础)、政策、
科技、历史原因(生产习惯)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容易发生变化。
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②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③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②时间利用效率高;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属于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美国、阿根廷,以牧羊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
2、乳畜业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②商品化;③集约化。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②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
2、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①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②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③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镍、锡……)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④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⑤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高技术产品、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质环境为主导区位因素。①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②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河流上游;③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在国家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现象:①我国80年代以前在内地建大型工业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纺织工业中心;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③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大力推动内地工业发展;④近些年许多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我国的投资。
5、现代工业发展中,①由于科技(冷藏保鲜技术)和交通的发展,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②重要枢纽及干线对工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但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交通的完善,工业布局已不再将交通列为主要区位因素;③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④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类型:①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同工业间存在着产品、原料的供应关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存在生产工序联系的工业企业,因为需要共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廉价劳力等因素影响,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区域内,例如:我国许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③信息联系等。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集聚可以是自发形成,也可以是规划形成。
3、工业集聚的作用:①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④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4、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区(鞍山)、石油化学工业区(大庆)、汽车工业区(十堰)以及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协作企业多,工业联系复杂;②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
5、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例如食品工业等(面粉厂、糕点厂、糖果厂)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①主要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级加工业;②工厂少,工业联系简单;③生产规模较小,占地面积小。
6、要求分散布局的工业,主要以交通和通信为联系基础,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容易形成跨国公司。比较常见的分散工业主要有产品“轻薄短小而且价格昂贵”的高科技产业(如电子工业)、结构复杂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企业(如汽车工业)。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五大湖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传统工业区,它们的主要特征:(1)建立在丰富的煤炭、铁矿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2)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3)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
3、德国鲁尔工业区:(1)主要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较少,需由法国和瑞典进口);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过于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3)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发展第三产业;③调整工业布局;④完善交通网络;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4、新工业区基本特征:(1)时间新:出现于二战后;(2)地区新:形成于无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4)部门新:以出口型轻工业或高科技电子工业为主。新工业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以新兴工业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2)以出口型轻工业为主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
5、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基本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④生产高度专业化;⑤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1)主导区位:科技、环境、交通。(2)主要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发达,人才集中;④便捷的交通;⑤稳定的市场(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3)主要特点: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②增长速度较传统工业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①铁路:最重要的方式,运量大,适合长途运输;②公路:运用最广泛,最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适合短途运输;③水路:运量大,成本低,速度慢;④航空: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⑤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强。
2、现代交通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3、主要点状交通设施:港口、车站、航空港;
主要线状交通设施:铁路、公路、航道航线
4、影响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因素:①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②社会经济条件:经济水平、技术条件、社会因素。
§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使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主轴,例如:株洲、筑波;交通线的兴衰(运输方式的变化、公路改线、河运航道的延伸和改变)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例如:嘉兴。
2、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稀少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地势起伏小,交通线路密集多样,商业网点密度大。
3、城市商业中心、商业小区的布局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以交通为最优原则,靠近交通线(城区干道及道路交叉口、市区环路边缘、高速公路沿线等);②以市场为最优原则,靠近城市几何中心、住宅区。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演变:
崇拜自然(原始时期)→改造自然(农业时期)→征服自然(工业时期)→人地和谐(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现在)
2、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不断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4、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其分布来看,①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②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
5、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相对较低;②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③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3、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度消费。

地 理 必 修 1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
地球
月球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1—1所示:

(2)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图1-2);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区时计算: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划分方法如图1—3所示。按自西东的方向,从自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小时。东12区比西12区多24个小时,即1天。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
(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 地壳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
分 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

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请说明图1-4中各个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成因 对地形的影响 实践意义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倒置地形: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3、大气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5或图1-6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如图1-7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8所示。
4、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9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1-10所示。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如图1-11和下表所示。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表
地区 季节 形成原因 风向 特征
东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夏季 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南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 东北季风 温和干燥
夏季 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 西南季风 炎热多雨

(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雨型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5、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
(1)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冷、暖锋面与天气
冷锋

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锋

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准静止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2)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流(气压)状况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 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低压中心) 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台风
反气旋
(高压中心) 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伏旱”天气

6、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知道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1-13所示,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洋流是指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如图1-14所示。

(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如图1-15所示。
洋流对促进全球热量平衡、气候、渔场形成、海洋航运、海洋污染会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 响 举 例
气候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污染 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油轮发生泄漏。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圈 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
水圈 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岩石圈 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如图1-16所示。
(2)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如下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
图示
洋流 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生物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诱饵,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大气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境,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天气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差异的含义:地理环境的整体及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向发生分化,以至形成多极自然区域现象。全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球上不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2)归纳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图1-17)
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南向北变化(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
B、成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变化,也引起水分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C、分布明显的地区:
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某南北向线路(海岸线、经线等)由赤道向两极。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图1-18)
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东向西变化(沿经度变化方向变化)
B、成因: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结果。
C、分布明显的地区:中纬度大陆地区,尤其是亚欧大陆。
③、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如图1-19)
A、自然带变化规律:沿垂直方向更替。
B、成因:高山地区,受山地垂直方向水热状况改变的影响。
C、分布明显的地区:亚欧、美洲的高山地区。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河流、土壤等。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
①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如图1-20中的丙和丁聚落的形成);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如图1-20中甲和已聚落的形成)。
②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如图1-20中的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特点。
时期 特点
地质时期 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
人类历史时期 有显著的变化
仪器观测时期 呈现波动上升状况

(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①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有人认为,地球气候已经进入最近1000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
②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3)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不同地程度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地方方面面,如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业的生产、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社会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土地资源为例
①采猎文明阶段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这时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这一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 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②农业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③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越来越严重。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4、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 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和的安全。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了解对该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以洪灾为例
①.洪灾的形成原因
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认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类不确当的经济活动等。
②.洪灾的危害
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
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③.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太阳活动,背斜向斜,二分二至日时间、画图,时区计算,判断地转偏向力、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暂时就能记起这么多了,希望对你有用)

我A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

高一地理知识点有哪些?
高一地理知识点: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

高一地理重点内容是哪些?
高一地理重点内容是哪些?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医生收受红包、抢着给领导买单构成受贿罪吗?匿名用户 2013-10-12 展开全部 必修一部分(高一)第一章 行星地球§1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有: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3、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必考知识点
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 方法 ,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 高一地理 期中考试必考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目录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必考知识点 ...

高一阶段地理知识点归纳
说到 高一地理 ,很多刚刚接触的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从初中上来刚接触来看,高一地理确实是不简单,但它是高中地理中最基础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最需要巩固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阶段地理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高一阶段地理知识点归纳1 一、重点内容分析...

高一地理第一册即必修一啦 要背哪些基础知识
高一地理主要是关于1、地球的公转自转,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昼夜长短,时区计算,黄赤交角而导致的节气(春秋分、冬夏至)温度带的划分,2、地球上的大气主要是风的产生及冷暖锋、低压高压、气旋反气旋’气压带和风带的划分,重点是全球气候类型分布,3、地球上的水、主要是洋流及海水盐度的分布、因为...

学霸们,求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谢谢。
彗星主要部分由冰物质组成,运动到太阳附近时,冰物质蒸发并受太阳风的推斥作用,在背向太阳的一侧形成...⑷发生日食必在新月,发生月食必在满月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的宇宙中一颗普通行星 ...大气环流、水循环和洋流运动促进地球上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5、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太阳...

地理高一必修一必考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必考点有些什么?... 地理高一必修一必考点有些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先人一步,探秘华为P50宝盒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

五原县18575582410: 求高一上地理必背必考考点! -
宏送磺胺:[答案] 太阳活动,背斜向斜,二分二至日时间、画图,时区计算,判断地转偏向力、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暂时就能记起这么多了,希望对你有用)

五原县18575582410: 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知识点总结越详细越好,要清楚!就是地理打必修一 -
宏送磺胺:[答案]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

五原县18575582410: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完整总结(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 -
宏送磺胺:[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

五原县18575582410: 高一必修1地理背诵提纲 -
宏送磺胺:[答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

五原县18575582410: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宏送磺胺:[答案]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

五原县18575582410: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
宏送磺胺:[答案]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

五原县18575582410: 人教版地理必修1 重点知识和复习提纲 -
宏送磺胺:[答案]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

五原县18575582410: 地理高一必修一必考点 -
宏送磺胺: 地 理 必 修 1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 地球 月球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

五原县18575582410: 谁给我高一地理的重点内容 -
宏送磺胺: 展开全部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

五原县18575582410: 高一必修一地理重点 -
宏送磺胺: 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