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绿这篇古诗你知道它体现了绿是什么是什么的内涵?

作者&投稿:歧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了绿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读了《绿》这首诗我觉得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我眼前出现了漫山遍野的绿色,绿色的树,绿色的草,录色的河水,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绿色的墨水浸染过似的。
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绿》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 引出全文。
虽然仅仅一句话,却交代了时间(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地点(仙岩)和描写对象(梅雨潭的绿),紧扣题目,突出表现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惊服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梅雨瀑的景色。
先交代梅雨瀑最低。然后写梅雨瀑的远景:听见的是“花花花花的声音”,望到的是“一带白而发亮的水”。接着写梅雨亭及其奇特的位置,最后写了梅雨瀑的近景和梅雨瀑的水花。这些景物,都为下边写梅雨潭的绿起到了烘托作用。同时说明梅雨瀑是梅雨潭形成的原因,也是梅雨潭的环境。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着重写梅雨潭潭水的绿。
其中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交代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去欣赏“梅雨潭闪闪的绿色”。第二层是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先是用“醉人的绿”、“奇异的绿”发出总的赞叹;其次是大胆的异想, “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最后是用了很多的比喻,极力把梅雨潭的绿加以形象化。第三层是用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和秦淮河米做类比,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美。
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重复第一自然段,再一次赞美梅而潭的绿.前后呼应,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艾青的诗歌《绿》描述的世界充满了绿色,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的象征。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绿
作者:艾青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广东迎宾馆



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文里的内容吗?为何学到硕士级别,还成了“必背”篇目呢?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所有有志于学文的同学们,都有必要重新阅读领悟,切莫去听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谬论”。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绿”字的最终定型,是千年来各路诗评家、诗选家共同认可的结果。读不出它的好,只能是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问题。

一、重读《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兴地乘船,从“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苏的镇江一带出发,赶往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

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王安石半带着愉悦,半带着矛盾写下了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

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

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几次以后,得到的最终版本。

“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

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春风本来是透明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化无形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他对春风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又指皇恩。但无论“春风”是实指,还是代指“皇恩”,这个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

王安石写诗,“炼”字是出了名的,这个还被宋人收进《童蒙诗训》。书中教后学者向王安石看齐,“文字频改,功夫自出”。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但是按理来说,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仍然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这个“绿”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诗眼”,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达的真实内涵,都有联系。

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别》,他在诗中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草绿,含有“归隐”的意思。

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后来“王孙”和“春草”,渐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

因此,王安石在这里用“绿”字,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愿望。诗中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对“绿”字最好的补充说明。

所以,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都是在说明,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学习前贤古人,退隐山林。

诗中没有提到“春草”,写下“绿”字,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就写出“归隐”的台词。因此,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古代贤人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立意是很高的,它体现出了一个理想文人为人处世的高尚节操。

但是,如今的因为不通古代典故,不解王安石的用心,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绿”字,又没有联系前后文,于是就会错了意。

特别是这样的批评,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争议当然就来了。

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

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

最后吴小如发现,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而是“自绿江南岸”。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

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会不会就是比较新颖的呢?

然后,吴小如用非常翔实的论述,证明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里面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但是,很多人对此仍然不同意。

这样的行为,显然和金庸替倪匡强辩“南极本来有北极熊,但是被卫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其实,名人也是人,偶尔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曲,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

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公认的“最优”选本。

当然,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变化。不过他这个“绿”字,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

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在对这首诗的解说过程中,对这个“绿”字的用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就一定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版本。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从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现在看起来,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同样有这种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实在没有必要。

王安石这一首诗在古代,看起来争议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现代。大概是因为钱锺书做《宋诗选》的时候,工作量有点大,来不及仔细看。

王安石这首诗,表面上写得很浅,但是事实上,“绿”字又用得颇为曲折。所以,钱锺书一时之间没有领悟。

臧克家显然错得更离谱,居然想把“绿”字,退回到王安石抛弃的旧版本上去。对此,只能说臧克家是现代诗人,对于古诗词,还是缺乏思考。

偏偏钱锺书和臧克家这两个人在现代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争议,就这么被带出来了。如果是两个不太出名的人这么说,大家顶多就一笑置之了。

结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古代其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主要的争议还是在近代,因为钱锺书和臧克家等学者,未能吃透王安石诗中的真意,产生了误解。

他们对于这个“绿”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这个“绿”字,又反过来觉得他们的想法颇为“诡异”,于是就争议不休了。

王安石这个“绿”字,用得非常讲究。除了将“春风”进行了形象化,它还包含了更深刻的“归隐”意象。

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没有带一个“草”字,但是春风的“绿”,自然是要通过吹绿岸边的树和草才能实现。

“绿”字可以做多重解读,从实指的是“春风”,到虚指的是“隐士精神”,承上启下地串起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既说明了作者为何要回望钟山,又解释了他为什么盼着“明月照我还”。

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说法,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话,那么诗意就大打折扣了。



《绿》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技术资源管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故此需对其进行加强管理,可从以下几点对其进行加强:(1)对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并对其开展二次开发;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来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期间需要避免重复引进已有的软件,以减少或规避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还应将企业开发条件与教师技术资源相互结合,使两者能够在本身系统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以研制出可达到不同高校具体化需求的管理系统。(2)在建设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时,需确保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各部门将各自系统规划及流程再造进行整合统一,从而才可开发出能够满足各部门实际工作需求的管理软件系统。其中在规划系统时,需对各部门信息进行全面集成,同时对各部门职能发挥加以高度重视,并建立达到各部门工作要求的基础数据库,将其数据类型进行整合统一,从而实现最终的资源共享。(3)在进行科教管理人员选拨时,需对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以严格考核,并以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人员选用的最终标准,从而选拨出符合现代化高校科教管理工作要求的信息化技术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的形势下,对于科教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水平及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其充分掌握当下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才可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数据信息,继而才能够推动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更快发展[3]。2.2强化技术组织管理在技术组织管理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即技术部门管理与组织管理。由于高校的科教管理工作较繁复、工作量较大等,使其在技术管理及组织管理方面操作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严格加强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在技术管理方面,可设立技术管理部门。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原有的科教管理系统无法获得扩展或升级而需要进行更换,或是拓展和升级后的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而无法发挥其真正效用和优势,这不仅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对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文里的内容吗?为何学到硕士级别,还成了“必背”篇目呢?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所有有志于学文的同学们,都有必要重新阅读领悟,切莫去听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谬论”。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绿”字的最终定型,是千年来各路诗评家、诗选家共同认可的结果。读不出它的好,只能是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问题。

一、重读《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兴地乘船,从“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苏的镇江一带出发,赶往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

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王安石半带着愉悦,半带着矛盾写下了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

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

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几次以后,得到的最终版本。

“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

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春风本来是透明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化无形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他对春风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又指皇恩。但无论“春风”是实指,还是代指“皇恩”,这个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

王安石写诗,“炼”字是出了名的,这个还被宋人收进《童蒙诗训》。书中教后学者向王安石看齐,“文字频改,功夫自出”。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但是按理来说,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仍然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这个“绿”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诗眼”,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达的真实内涵,都有联系。

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别》,他在诗中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草绿,含有“归隐”的意思。

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后来“王孙”和“春草”,渐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

因此,王安石在这里用“绿”字,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愿望。诗中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对“绿”字最好的补充说明。

所以,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都是在说明,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学习前贤古人,退隐山林。

诗中没有提到“春草”,写下“绿”字,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就写出“归隐”的台词。因此,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古代贤人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立意是很高的,它体现出了一个理想文人为人处世的高尚节操。

但是,如今的因为不通古代典故,不解王安石的用心,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绿”字,又没有联系前后文,于是就会错了意。

特别是这样的批评,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争议当然就来了。

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

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

最后吴小如发现,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而是“自绿江南岸”。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

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会不会就是比较新颖的呢?

然后,吴小如用非常翔实的论述,证明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里面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但是,很多人对此仍然不同意。

这样的行为,显然和金庸替倪匡强辩“南极本来有北极熊,但是被卫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其实,名人也是人,偶尔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曲,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

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公认的“最优”选本。

当然,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变化。不过他这个“绿”字,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

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在对这首诗的解说过程中,对这个“绿”字的用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就一定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版本。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从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现在看起来,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同样有这种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实在没有必要。

王安石这一首诗在古代,看起来争议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现代。大概是因为钱锺书做《宋诗选》的时候,工作量有点大,来不及仔细看。

王安石这首诗,表面上写得很浅,但是事实上,“绿”字又用得颇为曲折。所以,钱锺书一时之间没有领悟。

臧克家显然错得更离谱,居然想把“绿”字,退回到王安石抛弃的旧版本上去。对此,只能说臧克家是现代诗人,对于古诗词,还是缺乏思考。

偏偏钱锺书和臧克家这两个人在现代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争议,就这么被带出来了。如果是两个不太出名的人这么说,大家顶多就一笑置之了。

结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古代其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主要的争议还是在近代,因为钱锺书和臧克家等学者,未能吃透王安石诗中的真意,产生了误解。

他们对于这个“绿”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这个“绿”字,又反过来觉得他们的想法颇为“诡异”,于是就争议不休了。

王安石这个“绿”字,用得非常讲究。除了将“春风”进行了形象化,它还包含了更深刻的“归隐”意象。

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没有带一个“草”字,但是春风的“绿”,自然是要通过吹绿岸边的树和草才能实现。

“绿”字可以做多重解读,从实指的是“春风”,到虚指的是“隐士精神”,承上启下地串起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既说明了作者为何要回望钟山,又解释了他为什么盼着“明月照我还”。

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说法,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话,那么诗意就大打折扣了。





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文里的内容吗?为何学到硕士级别,还成了“必背”篇目呢?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所有有志于学文的同学们,都有必要重新阅读领悟,切莫去听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谬论”。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绿”字的最终定型,是千年来各路诗评家、诗选家共同认可的结果。读不出它的好,只能是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问题。

一、重读《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兴地乘船,从“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苏的镇江一带出发,赶往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

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王安石半带着愉悦,半带着矛盾写下了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

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

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几次以后,得到的最终版本。

“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

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春风本来是透明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化无形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他对春风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又指皇恩。但无论“春风”是实指,还是代指“皇恩”,这个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

王安石写诗,“炼”字是出了名的,这个还被宋人收进《童蒙诗训》。书中教后学者向王安石看齐,“文字频改,功夫自出”。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但是按理来说,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仍然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这个“绿”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诗眼”,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达的真实内涵,都有联系。

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别》,他在诗中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草绿,含有“归隐”的意思。

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后来“王孙”和“春草”,渐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

因此,王安石在这里用“绿”字,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愿望。诗中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对“绿”字最好的补充说明。

所以,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都是在说明,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学习前贤古人,退隐山林。

诗中没有提到“春草”,写下“绿”字,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就写出“归隐”的台词。因此,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古代贤人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立意是很高的,它体现出了一个理想文人为人处世的高尚节操。

但是,如今的因为不通古代典故,不解王安石的用心,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绿”字,又没有联系前后文,于是就会错了意。

特别是这样的批评,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争议当然就来了。

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

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

最后吴小如发现,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而是“自绿江南岸”。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

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会不会就是比较新颖的呢?

然后,吴小如用非常翔实的论述,证明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里面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但是,很多人对此仍然不同意。

这样的行为,显然和金庸替倪匡强辩“南极本来有北极熊,但是被卫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其实,名人也是人,偶尔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曲,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

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公认的“最优”选本。

当然,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变化。不过他这个“绿”字,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

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在对这首诗的解说过程中,对这个“绿”字的用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就一定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版本。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从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现在看起来,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同样有这种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实在没有必要。

王安石这一首诗在古代,看起来争议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现代。大概是因为钱锺书做《宋诗选》的时候,工作量有点大,来不及仔细看。

王安石这首诗,表面上写得很浅,但是事实上,“绿”字又用得颇为曲折。所以,钱锺书一时之间没有领悟。

臧克家显然错得更离谱,居然想把“绿”字,退回到王安石抛弃的旧版本上去。对此,只能说臧克家是现代诗人,对于古诗词,还是缺乏思考。

偏偏钱锺书和臧克家这两个人在现代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争议,就这么被带出来了。如果是两个不太出名的人这么说,大家顶多就一笑置之了。

结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古代其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主要的争议还是在近代,因为钱锺书和臧克家等学者,未能吃透王安石诗中的真意,产生了误解。

他们对于这个“绿”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这个“绿”字,又反过来觉得他们的想法颇为“诡异”,于是就争议不休了。

王安石这个“绿”字,用得非常讲究。除了将“春风”进行了形象化,它还包含了更深刻的“归隐”意象。

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没有带一个“草”字,但是春风的“绿”,自然是要通过吹绿岸边的树和草才能实现。

“绿”字可以做多重解读,从实指的是“春风”,到虚指的是“隐士精神”,承上启下地串起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既说明了作者为何要回望钟山,又解释了他为什么盼着“明月照我还”。

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说法,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话,那么诗意就大打折扣了。




夏天关于绿的诗句古诗词
夏天关于绿的诗句古诗词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你知道哪些00后职场硬刚事件?爱创文化 2022-07-11 · TA获得超过17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9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71.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关于描写夏天绿的诗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

关于绿植物的诗句古诗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5.描述绿色植物的诗句 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唐王维《山居即事》 2、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唐王维《临湖亭》 3、竹色溪不绿,荷花镜里香.唐李白《别储至剡中》 4、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唐杜甫《为农》 5、沙上草阁柳新...

看到春风又绿你想到了哪两句古诗求解答
1. 想起的第一句诗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自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 关于春景的名诗颇多,描写细致入微的当属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哪些诗文中提到了绿水或青山的景色?
绿意盎然,两山送绿,花香四溢。"14. 刘的《月夜》则捕捉到:“春暖花开,虫鸣新绿,生机勃勃的夜晚。”绿色的旋律在诗篇中婉转悠扬,如诗如画。让我们沉醉在古人的绿色诗篇之中,感受那遥远时代的盎然生机。以上诗意描绘,只言片语间,尽展绿意之美。希望这些佳句能为你的生活增添一抹翠绿。

求一首古诗,山色远远看去已经绿了,但是走近看还很黄,求古诗名和作者,求...
不知道你要的 是不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是:韩愈 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给张籍的两首七言绝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关于茶绿的诗句
1、渴尝一碗绿昌明蜀茶之名也唐白居易 《春尽日》2、嫩茶重搅绿唐李郢 《春日题山家》3、茶烹绿乳花映帘唐贯休 《书倪氏屋壁三首》4、香阁茶棚绿幤唐贯休 《山居诗二十四首》5、□山绿过茶唐齐己 《送人归吴》6、晚鼎烹茶绿唐齐己 《寄旧居邻友》7、芳茶绿酒进杂宋陆游 《秋赛》8、茶瓯绿泛雨...

形容夏天绿色的诗句
1. 关于绿色和夏天的诗句 关于绿色和夏天的诗句 1.形容夏天绿色的诗词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你弄湿了我的头发,我的楝子花 我知道我一直是你沉默的知己 我还安慰过秋天、冬天和春天 你的心情深沉而忧郁 这正是你的美丽 然而很多人都不理解你 就...

符合小草全绿了像一块无边的绿毯这句话的白居易的诗句是什么...
“小草全绿了,像一块无边的绿毯。”是白居易所写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该诗句出自《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诗咏柳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赏析这是一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

这些春天的古诗你知道几句 【荐】
1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1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20.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这些春天的古诗你知道几句(篇二) ...

马龙县13412899055: 读了《绿》这首诗歌,我感受到诗人想象非常奇特.体会到“绿”所蕴含的()、()? -
秘亮止咳: 杜老绿,这首诗歌我敢少到时间的想象非常奇特,这首诗歌写的绿,就是写到了,所以黯然大地回春,一切都变成了绿了,是又是一片春草绿啊!

马龙县13412899055: 绿这首诗诗人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美.还讴歌了什么? -
秘亮止咳: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马龙县13412899055: 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赞美对什么的讴,歌? -
秘亮止咳: 艾青的《绿》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绿色的赞美,对希望的讴歌.

马龙县13412899055: 《绿》从诗中第四小节的“挤”“重叠”“交叉”等几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
秘亮止咳: 体会到绿的多,绿的浓重,不同的绿以不同的状态聚集在一起.

马龙县13412899055: 艾青诗歌赏析 《绿》中为什么风雨水阳光也是绿的 -
秘亮止咳: 因为作者希望绿色撒满人间,所以把风,雨,水,阳光都写成了绿色.

马龙县13412899055: 绿诗歌的每一小节内容分别写了绿的什么? -
秘亮止咳: 绿[ 现代·艾青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马龙县13412899055: 艾青的《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秘亮止咳: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原文节选: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

马龙县13412899055: 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秘亮止咳: 表达了对绿的喜爱,表达了律师希望对春天的爱

马龙县13412899055: 一年级语文,学了(绿)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
秘亮止咳: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