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曾是春秋时期的大国,这期间有哪些名人?

作者&投稿:乾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晋国时期有什么名人~

1、介子推
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

2、师旷
字子野,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洪洞县曲亭镇师村师旷墓遗址。师旷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其政治活动最早见诸文献是在鲁襄公十四年。现存先秦文献记载,师旷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
悼、平二公每每请教于师旷时,他都能“因问尽言”,引出一番严肃的治国宏论。师旷虽仅是一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
也向晋王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则言天下有五种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
3、赵鞅
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士鞅的老辣远非此时的赵鞅所比,其政治资历更使其望尘莫及。就在魏舒执政的第二年,士鞅决定钳制魏舒,抵制其再次“胡作非为”,于是士鞅拉拢荀寅、控制赵鞅导演一出千古闻名的“铸刑鼎”大戏。
4、骊姬
或称丽姬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骊姬姿色艳美。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阴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前651年,晋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保护奚齐并辅助他继位。晋献公死后,荀息遵旨立奚齐继位,骊姬为太后。但在丧礼过程中,里克杀死奚齐,荀息于是改立卓子为君。不久,里克又杀害卓子。
5、晋穆侯
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九任统治者,前811年—前785在位,在位27年。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九任统治者。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
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成师。晋人师服认为嫡长子与嫡次子取的名字正相反,晋国迟早会出大乱。穆侯去世后,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穆侯之孙韩万,乃战国七雄的韩国的先祖。
晋穆侯十年,晋穆侯率军讨伐北戎,与北戎在千亩交战,晋军一战击败北戎,大获全胜。此时齐姜生下第二个儿子,于是晋穆侯便为他起名为“成师”。
晋穆侯二十七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殇叔自立为君,史称晋殇叔。太子仇出国逃亡。晋殇叔四年,太子仇率领其同党袭击晋殇叔而自立为君,是为晋文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介子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骊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穆侯

王羲之、顾恺之、谢道韫、陶渊明、陈寿等。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谢道韫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称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在卢循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后杀害。
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
4、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道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恺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1、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赵盾登上晋国国卿执政的上卿之位后,历襄、灵、成三朝达二十余年,政绩卓著,战功显赫,亲督晋师与秦战于令狐,取秦少梁。

战河曲搜黄父,平定周乱,匡立周王以及扶灵公、立成公的历史功绩,维持了晋国的继霸事业,维护了文、襄以后的晋国盟主地位。作为一个国卿来说,其对晋国的建树勋绩,确是空前的伟业。

前602年,这一年中原发生大面积旱灾。晋楚双方都碍于天时,不便出兵。郑国公子宋提出要与晋国结盟,郑襄公思量再三,同意公子宋的看法。卫国执政孙良夫坚决附晋,来到鲁国,与鲁国结盟,尽量使鲁国的当权派鲁宣公及执政东门襄仲依附晋国。

这一年冬天,赵盾邀请周王朝派人参加会盟。晋成公在赵盾的陪同下,于黑壤与被晋国控制的鲁、宋、卫、郑、曹会盟,就连周定王都派遣特使王叔桓公来为晋成公的会盟诸侯锦上添花。

2、荀跞(前548年-前493年),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将军,晋国六卿之一。荀氏、按封地又为智氏,名跞,谥号文。智悼子荀盈(智悼子、智盈)之子。史称称智文子、知文子、智跞、知跞。

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由于其子荀跞年幼,晋平公想废黜智氏的卿位,但被智跞族叔中行吴保全下来,推举未成年的荀跞任下军佐。

公元前519年,中行吴去世,荀跞开始依附国君晋顷公、晋定公。公元前501年,正卿范献子士鞅死后,荀跞成为中军将,继任晋国正卿,但荀跞的声势不如其副手,晋国中军佐赵简子。

公元前516年,赵鞅和荀跞请命于晋顷公,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迎周敬王匄入城,平定了持续三年的王子朝之乱。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杀死邯郸大夫赵午,赵午之子赵稷据邯郸发动叛乱,得到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中行吴的儿子)的支持。智跞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

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荀跞打算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简子拒绝,赵简子乘机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93年,智跞去世,其子荀申(荀瑶的父亲)继承智氏,赵简子继承正卿。他的谥号为文,史称智文子、知文子。

3、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欲将邯郸五百户迁往晋阳,其族弟赵午在进攻齐国后才把五百户人家迁到晋阳,赵鞅于是杀死赵午,赵午之子赵稷据邯郸发动叛乱。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则协助赵稷反抗赵氏。

赵鞅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后来智跞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此后,荀跞坐朝,赵鞅出征,随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

公元前493年,赵鞅领兵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跞去世,赵鞅执政。公元前492年,再次败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

荀跞想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鞅拒绝。赵鞅乘机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有疾,昏迷了五天,医师替他把过脉。晋定公三十六年(公元前476年)卒。他舍弃嫡长子赵伯鲁而传位才能出众的庶子赵毋恤,临终前告诉赵毋恤,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4、荀瑶(前506-前453年),即智瑶,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称荀瑶,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春秋晋国执政大臣,为了恢复晋国霸业,增强晋国实力,智襄子以身作则向国君献出万户封邑,韩氏、魏氏也随后献出封邑,唯独赵氏不肯献出封邑,智襄子于是率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氏。

在即将获胜之际,韩、魏两家突然倒戈,与赵氏联合以水倒灌智氏大营,智襄子兵败被杀。韩、魏、赵三家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家族两百多人惨遭杀戮。智氏亡而三晋分,三晋分而七国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代。豫让为给主公智襄子复仇,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智襄子是继智武子、智文子之后,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共执政二十二年,是晋国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执政大臣,智氏由此成为晋国四卿(智、韩、赵、魏)之首,是晋国乃至整个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卿大夫家族。

勾践灭吴后,越国成为中原霸主。为了重振晋国霸业,智襄子主动献出万户封邑来增强晋国国力,韩氏、魏氏也先后献出万户封邑,唯独赵氏不肯献地。

智襄子纠集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氏,赵氏退守晋阳,晋哀公四年(前453年)三月丙戌日(二十三日),在晋阳城即将攻克之时,赵氏暗中派人出城说服韩氏、魏氏倒戈,韩魏两家临阵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大营,智襄子兵败身亡。接着,韩、赵、魏三家联手攻陷智氏封邑。

5、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

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

赵襄子还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襄子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胜利以后,赵襄子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

其实高共并没有什么功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赵襄子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宗法观念在赵襄子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世子,继承赵简子的爵位,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

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立为太子,他死以后,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

赵襄子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着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而在实际上也能起到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

6、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公元前445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

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

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李悝著《法经》六篇,来规范魏人的行为。晋国是一个有着法治传统的国家,国民对依法办事都很拥护。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成文法在魏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君、贵族和官员在实行政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法律。

由于魏文侯的带头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盾 (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襄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文侯



晋国有很多的名人,比如重耳还有很多人

  晋国的赵简子先生(赵鞅),是六卿里边最得意的一个。他爷爷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作为名门之后,赵简子恢复祖上的荣耀,出人头地,就弄了生铁480斤,把从前执政官范宣子先生的刑书铸刻在大铁鼎上,颁布了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替代过去的习惯法。这个壮举使赵简子知名于天下,国君再也不能口含天宪了,成文法成了“紧箍咒”套在国君脑袋上,大臣们一念,国君的脑袋就疼。晋国从晋平公时代开始滑落的君权,遂滑落到了谷底。国内各界新兴家族纷纷叫好,喝彩声使赵简子有了登上政治舞台的资本。果然,他在公元前497年(吴越争霸之际),升任晋国正卿,执掌国政。
  温氏家族是源自周朝的晋国公族,而当时晋国的所在地,就在现在的山西省。

  温氏的源自晋国公族,在过去有关姓氏古籍上,的确是证据确凿。譬如《广韵》指出:“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又却至食采于温,亦号温季,因以为族,出太原”;此外,《姓纂》亦指出:“唐叔虞之后,晋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万姓统谱》则更详尽地记载说:“却至食采于温,亦号温季,汉功臣温疥,封惸侯,惸音荀,疥孙何,始居太原,继移汲郡,清河。”

  由上述的文献看来,发祥于山西的温氏家族,共有两支主流。一支传自唐叔虞。一支则是却至的后裔。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幼弟,当辅政的周公并灭唐国时,由于“桐叶封弟”的缘故,被封在唐国。后来并发展成为春秋时代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却至,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人,世代都是位高权重大夫。由此可知,现在的温姓人,不论系出何支,都是具有十分荣耀的家世源流的。

  不过,唐朝时的一块“温信碑”,对于温信其人的身世,却明文刻载为“颛顼裔”,推溯起来应该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如此一来,温氏是更加的源远流长了。

  温氏的组织情形,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除了上述源自唐叔虞和却至的两大主流之外,到了南北朝时期以后,至少有五支不同的份子加入。这种情形,《唐书》以及《魏书官氏志》都有明文记载。前者指出:“唐居国王姓温。刘易从之子ㄙ,流岭表,免归,改姓温”;后者则指出:“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温氏”。

  由此可见,温氏家族的源流,是有许多支的。有出自唐叔虞之后,有出自却至之后,又有刘氏的改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有许多民族混合于其中。整个家族的组织是如此的庞大而复杂。目前,温姓人想要追溯得知自己的真正所出,恐怕就比较费事了。

  温氏家族的向南播迁,是始于南北朝,大盛于唐末的黄巢之乱。关于他们南迁的大致情形,有发下的文献可资参考——《兴宁温氏谱钞》:“其族发源于山西、河南……逮东晋五胡乱华,怀愍帝为刘渊所掳……其先温峤,时为刘?记室。晋元帝渡江……峤奉?命,上表劝进”;崇正同人系谱温氏条:“后峤出镇洪都,江西南昌,子孙因家焉……至九郎,因避黄巢之乱,避于闽南。”此外,上述两项温氏族谱也同时指出:“其后有居宁化,宋末,避乱经长汀,入上杭,分为二支,一入广东蕉岭、至梅县,大埔;一入广东兴宁,至河源。”

  综合以上的文献,可以知道南方的温氏家族也是距今1600多年前晋朝东渡名臣温峤的后裔。当时,温峤举族定居于江西南昌,世代子孙就在这带地方繁衍滋长。到了唐朝末年,才为了逃避黄巢之乱,再向南播迁到福建。宋代末年,蒙古人来势汹汹,福建的温氏又经过长汀逃到浙江的杭州,并且分为两支,先后到达广东各地继续不断地茁壮。

陶渊明 王羲之

【狐偃、先轸、赵衰、胥臣等人】。


春秋时期有哪几个著名大国?
是在江汉流域兴起的大国,初都丹阳(河南西南部丹、浙二水会合处),春秋时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复迁于部(今湖北宜城东南),号为鄢郢。时国力渐盛,先后吞并了申(今河南南阳北)、邓(今湖北襄阳西北)、息(河南今县西南)、江(今河南罗山西北)、黄(今河南潢川西北)、徐(今...

春秋时期最强的国家
1. 春秋时期,晋国无疑是诸侯国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之一。在与其他国家,如秦国、楚国、吴国和越国的争霸中,晋国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影响力。尽管这些国家曾与晋国争夺霸权,但它们的实力都无法与晋国相提并论。2. 晋国最终被分割为赵、魏、韩三国,这一事件奠定了中原诸侯国力量平衡的基础。周天子和...

简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概况
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大国都想当“霸主”,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春秋时期有哪些霸主,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宋襄公虽想称霸,但并未做到。而吴、越二国却曾相继到中原争霸,影响较大。今将情况简述如下。齐桓公始霸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

左国城遗址简介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左国城曾是春秋时期的皋狼邑,汉代的皋狼县匈奴南单于庭,以及刘渊建立的前汉国都。遗址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见证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考古发掘中,曾出土了先秦陶片、瓦片和青铜器皿,这些文物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左国城...

为何春秋初期较强大的诸侯国后来却成了弱国?
春秋初期有四个中等强国,分别是郑国、宋国、鲁国和卫国,郑庄公时期的郑国一度成为春秋初期的第一大国;宋襄公曾和楚国争夺霸主地位;鲁国的地位一直很特殊,鲁僖公时期的鲁国实力不容小觑;卫武公勤王有功隐隐成为诸侯首领,而卫国更是在平王东迁后晋升为公爵国。可以说,春秋初期的四国是相当有分量...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十分频繁。下列哪一个南方国家曾经与北方大国争霸,其...
B

春秋战国时期,哪一个诸侯国,可以称为世界第一大国?
我觉得俩个时期要分开来讨论,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战国时期,首先在春秋时期我觉得最强大的诸侯国非晋国莫属。首先在长期的争霸当中,晋国一直压着第二大的楚国打。可以说楚国在晋国的面前一点脾气都没有。并且晋国国家里面的一个小的家族就可以和别的一个小国家相提并论,甚至还可以去攻打别的小...

春秋时期的全部国家
楚王渠取消王号,复称楚子;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子通凭着自身的势力,趁周桓王被郑庄公打败之际,自称楚武王,周桓王无可奈何。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王负刍被秦国攻灭。 4.巴国,在春秋中期,巴子自称巴王,与蜀国对抗。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巴国被秦国攻灭。 5....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都有哪些?
3、滕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今山东滕州),是为滕叔绣。4、虞国,也称北虞,春秋时期诸侯国,位于山西晋南,国君为姬姓,都城遗址坐落在中条山脉最低平最开阔之处的平陆县古城村。后为晋献公“假道伐虢”所灭...

越国明明是春秋最后的霸主,为什么却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越国也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在勾践在位期间,越国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越国把首都迁到了琅琊地区,这一举动直接威胁到了其他各国,甚至有一些小国直接投靠了越国。越国在越王勾践去世后,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急速下坠。越国也彻底退出了战国群雄争霸的行列,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

广德县19177481348: 晋国在春秋时期号称中原大国,为什么在战国的地图上却看不到了呢?.....晋国在战国初年分裂成了那几国? -
吕急凯保: 首先,春秋时期晋国的板块是这样的:至于晋国在战国时“消失”是因为春秋末期出现了“三家分晋”事件: 春秋晚期,晋国被晋国韩氏、晋国赵氏、晋国魏氏、晋国智氏、晋国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晋国在战国时就是韩赵魏三国,这就是为什么当时这三国被称为“三晋”的原因.

广德县19177481348: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什么时期是最强大的 -
吕急凯保: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晋文公时期是最强大的. 随着晋国国力膨胀以及政治需要,晋文公不断改革军事:先是将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以郤谷统帅中军,狐偃统帅上军,栾枝统帅下军. 又因游牧民族对晋国侵扰而设立三行.前629年(晋文公八年),晋文公又裁撤三行,增设新二军,即新上军、新下军,为五军. 在军事上晋文公先是诛杀王子带以勤王,执政九年间先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于前632年在践土会盟,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广德县19177481348: 三家分晋哪三家
吕急凯保: 春秋末年,春秋五国中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家分晋”,而韩、赵、魏也被合称为“三晋”.晋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一个称霸的大国,而...

广德县19177481348: 春秋的晋国在战国时期分别成为那几个国家 -
吕急凯保: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广德县19177481348: 春秋时期有哪七霸? -
吕急凯保: “春秋七霸”,一般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广德县19177481348: 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到战国初期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吕急凯保: 春秋末年,晋国被晋国内三大势力韩、赵、魏瓜分,并正式被周天子承认,这一事件标志着春秋时代正式结束从而进入战国时代,与楚国、燕国、齐国、秦国成为战国七雄.

广德县19177481348: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都是哪里?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好像是新田?新田是哪
吕急凯保: 侯马市在春秋时期称为新田,晋国都城,在侯马新田之前曾建于故绛车厢城.晋国在景公执政期间,随着疆域不断扩大,他开始策划迁都.当时多数士大夫的意见是迁往郇...

广德县19177481348: 春秋有哪些国家,各国的起落是怎样 -
吕急凯保:[答案] 春秋时期有有几百个小国,但重要的大国不多,有周、齐、晋、楚、秦、宋、吴、越、郑、鲁等.春秋时小国渐渐的被大国兼并.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

广德县19177481348: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几个国家有能力统一中国 -
吕急凯保: 春秋时期的晋国曾为超级大国,无人能抗衡被自己击败;战国时期秦,楚,齐都有外线优势有理由一统天下

广德县19177481348: 晋的来是历史上的哪个时间段 -
吕急凯保: 晋国(约前1033年—前376年),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国,姬姓,初国名“唐”,即著名的“桐叶封弟”故事.[1] 唐叔虞之子晋侯燮徙居晋水,更国名为晋.[2]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春秋五霸之一,称霸时间最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