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很崇尚武士精神,武士精神到底是什么?

作者&投稿:线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本的武士精神/究竟是什么精神动力?让这么多日本人崇尚?~

什么是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武士家训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此书是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Tashiro Tsuramoto)听闻书写整理,在18世纪初的1716年完成‘叶隐闻书’写本,共11卷1200多节,简称‘叶隐’或‘叶隐集’。卷一、卷二讲武士的心得修养,卷三讲锅岛藩藩祖直茂,卷四讲第一代藩主胜茂,卷五讲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纲茂等,卷六讲锅岛藩古来的事迹,卷七、卷八、卷九讲锅岛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讲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补遗。
‘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的“百人斩”残酷典型,在此可以窥见。
‘叶隐’的著述者山本常朝一家的典故,也是令人发指。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罪者。武士大众,14、15岁开始实习斩首 。如此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斩杀人不在乎的精神。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教育敕语所教谕,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这是武士为“奉公人”的心里准备,说来非常残酷不人道。举例说,佐贺锅岛藩第四代吉茂,年轻时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讨其喜欢的,即将此人之妻的坏话写在扇上,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近侍即将此呈报。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令他切腹。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义的表现”。山本常朝也说,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有一个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故事。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大罪人,折磨死”。于是先将他身体中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但他不哀声大叫,连脸色都不改变。最后就斩开他的脊背,用热烫的酱油浇洒其上,他即躯体折弯而死。
武士道相传也讲究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德目,但实际上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中世纪的镰仓时代,源氏家族亲兄弟(源义朝、源为义、源为朝),骨肉相克杀戮,而断了源氏的正嗣。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叛逆弑君即将军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听织田信长的话,命其亲生长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

武士精神

公元7世纪的“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武士阶层逐渐形成。11世纪末,日本封建领主源义家担任陆奥守时,曾平定当地一次内乱。源义向朝廷请功,遭到拒绝。源义家便自行对家臣论功行赏。这个举动赢得了人心,关东(今东京一带)武士纷纷投靠他,与其结成主从关系。从此,武士阶层的基础在日本正式形成。久而久之,这种武士阶层的思维、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疯狂崇尚切腹

“武士道”一词大约始于江户时代(1603—1867年)初年。但是,早在始于8世纪末的平安时代,就已出现“武士之道”、“弓矢之习”、“坂东武者之习”等称谓,即武士道的雏形。它驱使武士以效忠和服从主君为首要义务,为主君杀伐征战、攻城掠地,是典型的杀人与战争之道。

12世纪末,镰仓幕府成立后,设立御家人制度,进一步以仪式和法律形式确立主从关系,武士的政治地位开始上升,武家政治制度也随之强化,儒学、禅宗佛教和神道教等思想开始成为铭刻在武士心灵深处的法典。此时的武士道同样是以杀人为目的的战争之道,但是,它更强调献身精神和礼仪。最典型的是,死的倾向被美化,切腹自杀成为“光荣的解脱法”。当时对切腹的崇尚已到了疯狂的境地,以至于在切腹的体位和方法上还有多种区别。另外,还有更残忍的殉死切腹,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人。当代电影导演小林正树就曾拍过《切腹》一片,真实刻画了那残忍的一幕幕。其实,武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切腹动机归根到底是受利益的驱使,以自己的名誉,换取子孙后代在武家社会的权益。

江户时代前,武士的公务以军役为中心,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江户时代的200多年间,实质性的战斗已经消失,武士作为战斗者的角色形式化,主要公务转化为行政事务。武士道的基本内容转化为忠诚、武勇、名誉、服从、义、俭朴、礼仪、勤学等。当然,这些无一不是旨在强化武家政治和主从关系,无一不是武士经济生活与职责义务的需要,无一不是在培养为主君建功立业的技能和“品格”。其中,“忠诚”是核心和灵魂,起统帅作用。

本质是残酷无情

这种“忠诚”表现为日益浓烈、盲目狭隘的复仇主义。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赤穗47浪人”复仇事件。1701年,江户城的义央污辱了播州赤穗城城主浅野内匠头长矩,长矩自杀。浅野的47名家臣成为浪人,又合谋杀死义央,然后自杀殉主。这一赤穗事件成为日本历代各种文学体裁竞相表现的“忠臣藏”主题。

武士道中的这种“忠诚”精神与武士的死亡观有关。1716年,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长朝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听闻书写整理的《叶隐闻书》写本完成,共11卷1200多节。这是日本武士道的古典,所表现的正是武士道中的毫不留恋的、毫不犹豫的死亡观。当然,“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闻书》中处处都是非常残忍的武士论语。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想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一一斩首。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搞的“百人斩”正是这种残忍的典型。

《叶隐闻书》中的很多例子也是令人发指的。比如,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折磨死。于是先将他身体上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再比如,依父亲的指示,山本吉左卫门为养成杀人不在乎的品性,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刑犯。因此,武士道中讲述的许多行为,本质上都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的。

明治维新后,武士道并未随着封建制度和封建武士退出历史舞台而画上句号,反而从中世纪的武士道中推陈出新。明治政府的核心由中下级武士组成。1871年和1878年,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发布军人守则《读法》七章和《军人训诫》,在军人精神的外衣下复活武士道。这样,武士道逐渐演变成了“近代天皇制武士道”和“现代军国主义法西斯武士道”,成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比如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常常采用“肉弹攻击法”,即以己方官兵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不计伤亡地连续冲锋陷阵,迫使对方最终丧失战斗意志而崩溃投降,让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去填平“胜利道路”。

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

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日军暴虐地进行“旅顺大屠杀”、“领台大屠杀”。西方列强一致将日本视为野蛮国。为了向国际社会解释日军的残忍行为,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用英文写成了《武士道》一书。

新渡户早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曾是他同学。毕业后,新渡户娶了美国人玛丽。在玛丽的帮助下,新渡户出了英文书《武士道》,将日本传统与欧美比较,详述日本的武士道与欧美骑士精神的相似性,辩解说日本切腹、复仇等绝不是野蛮。凭借典雅的英文,《武士道》一书在欧美知识界广为畅销,新渡户也成为日本精神和伦理学的权威。1905年,因为以“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从事对外战争进行包装,新渡户夫妇获得了明治天皇的召见和嘉奖。接着,新渡户步步高升,先后担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第一高等学校校长、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和东京女子大学校长等职。

1920年起,新渡户担任国际联盟副秘书长长达7年,负责日本在国际上的宣传工作,积极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呐喊助威。回国后,新渡户又担任贵族院的议员,为“九一八”事变出兵中国东北强加辩解,竟胡说“满洲国”是“民族自决”,并一直强调日军侵华战争的正当性。1938年,《武士道》一书的日文版由矢内原忠雄翻译在岩波书店出版,成为日本的“铁定版”,其书的第16章中《武士道仍然存在?》中断定“武士道一直都是日本的精神与原动力”。书中认为,通过佐久间象山、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板垣退助等人,日本的“王政复古”维新事业得以推动,日本成为“上下一体的皇国”。但是,他否认日本的“内政”成就是建立在“外征”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日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对传统社会中武士道的核心价值———“忠诚”进行改造与更新、继承与强化,使之转变为近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在1984年日本银行推出的新版日币上,5000日元上的图案为新渡户稻造,这表明日本人对武士道的推崇。

事实上,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武士道为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不遗余力地对外侵略、掠夺,获得的巨大赔款和殖民地收益,极大地加快了日本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当前,日本式企业经营方式的三大法宝———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即“劳资命运共同体”,就是直接来源于武家社会“君臣一体”家族观念中的传统模式。这足可见武士道对日本的影响之深。▲


剖腹时不能闭眼:日本切腹文化揭秘

一、剖腹的起源和沿革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
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
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二、类型 动机
自刃 自裁 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引责 对过失承担责任
牺牲 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谏死 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誉 为保住自己的脸面
殉死 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追腹 义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论腹 为了树立名声
商腹 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诘腹 无念腹 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愤腹 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刑死 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日本的武士道是“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对帝王的绝对忠诚,对弱者享有支配权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义无反顾。死就死得毫无保留,还有一个经常在电影中出现,就是切腹精神。

日本的武士精神和中国的孔孟思想有很大联系,因为日本在唐朝时期崇尚唐朝的制度,所以每年都会派遣数以万计的遣唐使入唐朝学习,孔孟精神对他们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孟精神崇尚“仁、义、礼、信”。日本吸取中国文化之后,和本国的文化融合,就成了对帝王的绝对忠诚,因为日本还重视“君臣戒律”。天皇享有武士们绝对的臣服,就算天皇做得不好了,武士们还是要义无反顾的辅佐。

君要臣死,臣甘愿赴死,他们把这种赴死当作人生价值的体现。相对来说中国推崇的儒家思想就活跃的多,因为儒家思想说过,君王有过错,臣子多次劝谏还不听的话就离开他。日本的武士之道还包括樱花精神,樱花长在枝头的时刻不是最美丽的,最美的时候是风过飘零,如雨落泥的时候,一片片飘洒的樱花瓣就如同武士精神,毫无顾忌,随时做好赴死的准备。

这样看来武士道精神悲壮且唯美,但在天皇制度下,武士道滋生了“恶念”,不敢赴死的就是懦夫,武士精神的服从者享有对这些人生杀予夺的权利。而“武士道”还存在一种精神就是切腹,这被看作是武士享有的最高荣誉。思想控制实在很可怕。



武士精神是效忠天皇,敢于为天皇牺牲一切的精神。

我觉得这种精神指的是非常的忠心,还需要有一定的战斗力。

这种武士精神应该就是对天皇的忠心和他们必死的决心。

我觉得应该是对天皇衷心,能够不畏惧生死。


"武士道精神"具体是指什么?
在古代,中日两国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是中国是“文士”,日本却是“武士”。 武士道作为一种思想已达到了宗教的高度,它起源于中世纪对领主,藩主的绝对忠诚。对上级无限的忠诚,绝对服从。注重信,义,勇三条准则,崇尚武力和冒险,大无畏的献身精神,集体观念高度深化。武士道从其发端之初起,统治了日本1000多年...

日本人心中的武士道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的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

武士道是什么精神?有那么可怕吗?
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其实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好的,只是到了后来才被人用到了歧路...

日本人崇尚的“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在武士道精神的毒害之下,日本人造出来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军神”,这些人造“军神”之中,以“肉弹三武士”最为出名,影响也最为广泛。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时期,日寇24混成旅团为了尽快占领中国军队所固守的阵地,便派遣北川丞、作江伊之助、江下武二(听这名字起的就够“二”的)三人扛着炸弹,...

对于日本的武士文化,你有哪些看法呢?
切腹自尽是我们对日本武士道文化的最初印象,我们似乎是不能理解,甚至带有嘲讽意味的。我们对于日本武士或者说整个日本文化其实是有着比较复杂的看法。他们狂热暴力,但如果单单从死亡的觉悟上看,与我们传统文化上的道义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仔细想来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其实反映的是一种理想上的至高追求,...

武士道对现代日本人的影响
没有崇尚。但是老人爱看电视里的历史剧。感觉武士道很酷、很帅、很厉害。武士的腰有刀。所以走的时候一定左边。现在也人、开车的时候走着左边。还有服务员站着的时候,左手握右手。这个动作不太容易说。但是这个意思是右手拿刀吧。可是走手握右手,不杀你,对你没有不好的恶意的心情的意思。我只是...

《最后的武士》历史背景是什么?所传达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吗?_百度知 ...
主角的原型也能够找到,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三杰之一,而电影中也有很多虚构的画面,存在着艺术加工的成分。在那个年代,远程武器的攻击力以及命中率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效果,因此主要还是肉搏战。日本一直非常崇尚武士精神,在影片中胜本一直非常坚持着皇权之上,也想要辅佐天皇来恢复地位。天皇在恢复地位之后,...

日本古装片(武士道的荣光)
日本古装片《武士道的荣光》展现了日本武士阶层的荣耀与忠诚,以及他们秉持的武士道精神。日本古装片《武士道的荣光》以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武士阶层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展现了这一阶层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即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日本武士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坚强,不认输,或者说,不能输,输了对他们来说就是弱,弱就没有活着的理由,结果就自杀,

柳公权的名言中哪一句表达了他对战争和皇帝报恩的独特见解?
他曾言:“虽然无战,但无功也是过。皇上如何回报百姓之恩?春风送暖,便是最好的回馈。”这既是对君主施政的提醒,也是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体现出他的仁政思想。“不是真的,是假的,做武士要保金威,无畏无惧。”这句名言激励人们坚守真实,勇担责任,展现出柳公权对武士精神的崇尚。在描绘自然与...

来安县18573064122: 什么是日本武士精神
凤青复方: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来安县18573064122: 如何评价日本的武士精神? -
凤青复方: 觉得好的一点呢,武士的精神让人对于自己的目标,永不放弃,努力追求,这点是我们当代人也需要学习的;但是,也有不好的一点,就是对于失败太过于偏激了,人生难免会有失败的,这是不可避免...

来安县18573064122: 请评价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
凤青复方: 武士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内容.它原是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日本武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在日本历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最早的武士是在大化改新之后,作?封建贵族庄园的护从而出现的.后来武士不断壮大,开始介入政治.它本...

来安县18573064122: 日本尚武精神和武士精神 -
凤青复方: 何谓尚武?即是对武力的崇尚,日本历史上一直到安土桃山时代之前都是受唐文化影响极大,重文轻武.安土桃山时代后由于天皇权力的旁落,各地诸侯各自为政,慢慢开始重武轻文,是为尚武.而武士精神就像是武士道和欧洲的骑士文明一样,是日本的封建领主对武士这一阶层的一个道德上和行为上的准则,尚武精神是在武士精神之前就产生了的,这两者并无从属关系.

来安县18573064122: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
凤青复方: 与其历史源元有关 武士道精神的起源 1200年左右,日本出了一个名满天下的法师.他的一生是奔波劳碌的一生,因为他是说艺人,而且也是一名武师,他生活全部就是刀和文学.他的刀如同他的文章一样有名,他到处讲述武士的故事,讲故事...

来安县18573064122: 为什么日本人要热衷于武士道精神? -
凤青复方: 因为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

来安县18573064122: 为什么日本鬼子不怕死? -
凤青复方: 因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具有极大地影响力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来安县18573064122: 为何日军酷爱用刀杀人 -
凤青复方: 这个怎么说呢,日本人对刀有一种变态的执着.日本人的性格就是“菊与刀”,最恬淡,最戾气.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崇尚“静”,另一方面,他们又把暴力美学发展到了极致.而刀则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日本的刀...

来安县18573064122: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不是就是欺软怕硬的精神? -
凤青复方: 日本武士道是一种极端的、极具偏执概念的一种精神.武士道崇拜强者,认为服从强者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比它弱小的,则极尽欺压.

来安县18573064122: 日本人为什么崇尚强者? -
凤青复方: 日本民族是一个长期被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民族,同时,长期的地小物薄也影响着它们这种不计代价维护个人荣誉的精神信念,使得武士不会避开堪称无谓的自我牺牲.武士道精神同时有着残忍的一面,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