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思念弟弟苏辙,在两年内写下了哪几首千古中秋词?

作者&投稿:桂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公元1056年3月,父亲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告别亲友乡邻,从眉山老家到京城汴梁去参加科举考试。

父子三人到达汴京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份了,离考试还剩三个月。

那一届科举,担任礼部考试主考官的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在看过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后,对其大加赞赏:“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最后的榜单出来后,欧阳修将苏轼兄弟二人置于高等,给了苏轼第二、苏辙第五的好名次:辙兄弟试礼部中第……辙中第五甲。

在那个“五十少进士”的年代里,两个二十岁出头的兄弟一起中了进士,这可算得上当年的头号新闻。

宋仁宗在发榜当日,很兴奋地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一、弟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和苏辙在文学造诣上,水平极高,但他俩率直、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性格,却并不适合做官。

当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正在推行“青苗法”,苏轼却看到地方官吏在执行青苗法过程中存在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钱粮并提高还款利息的行为,他写诗讽刺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而苏辙更是在王安石同他讨论对《青苗书》的看法时,一点面子都没给王安石: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

一上来就得罪了当朝宰相,这样的性格注定两兄弟融不进官场那个浑浊的泥潭,不久,苏辙和苏轼两兄弟便相继被排挤出京。

……

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端着酒杯,独自望着远方正在欢庆中秋的人们,此时,他的心越发觉得落寞:弟弟,你还好吗?

从弟弟被贬开始算起,苏轼已经六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弟弟了,

酒越喝越多,苏轼心中的孤独也越发浓厚,当孤独和才华碰撞出火花时,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千古佳作: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举着手里的酒杯,询问青天:这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开始有的呢?……明月不应该怨恨人们,究竟是因为什么才会让你在人们分别两地时才变圆呢?

前一刻,苏轼还在询问上天,为何要让他和弟弟分隔两地,以至于在中秋节这天还无法团聚。

而后一刻,苏轼又似乎想通一般,说道: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从古自今,人们就没有什么两全的应对之法。只希望人们能够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哪怕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圆月。

毕竟,对于苏轼而言,他和苏辙的父母姐妹已经去世,他俩便是彼此最亲密的手足兄弟。

二、时隔七年,兄弟首次相见

公元1077年,离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思念弟弟,时间又过去了一年,两个兄弟在分别七年后,终于在徐州这个地方见面了。

那一年,苏轼被调往徐州任知州,而弟弟苏辙也改任签书应天府判官,在途中相遇后,两人便相约在徐州一起生活了一百多天。


八月十五日,苏轼拉着弟弟一起共赏中秋,这一次,兄弟俩终于可以一起欣赏这美景了。

兴致来了,苏轼便做了这首《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

诗的前半部分,苏轼描绘了和弟弟一同所见的中秋美景:

夜幕来临时,黑夜将云彩都收了起来,天地间只剩下清寒之气,银河流淌在天空之中,轻轻推动着月亮前行,抬头望去,那皎洁的圆月犹如洁白晶莹的玉盘。

闭上眼去,好好思量这幅苏轼先生所描绘的画卷,那意境,实在美极了。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又有家人相陪,在苏轼的心中,没有比这更令他感到幸福的事了。但也正因为眼下的日子太美好,苏轼又想起了和兄弟分隔两地的日子,他不免感慨道:

我这一生很少看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不知道明年中秋,我又在何处赏月呢

王国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苏轼先生表面上在谈赏月,实则在含蓄表达自己即将和弟弟分别,内心深处那种深深的不舍之情。

三、兄弟二人相处百余日,苏辙再一次告别苏轼

人在朝野,两人都有公务在身,一百多天已是极限。

转眼,又到了兄弟离别的时候,分别之际,苏轼写下了这首离别词: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这首词呼应了第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既补充了苏轼在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的时间和所处的地点,也直接表达出内心对弟弟苏辙的不舍和关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春秋”、“明月不胜愁”,短短15个字,就勾勒出了兄弟二人分隔两地、长达七年时间不能相见时,苏轼内心的那种遗憾和孤独,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诗词的魅力,不光在于它本身所蕴含的意境之美,还包含着我们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后,因为情感上的共鸣产生的认同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写给他弟弟的,表达了对弟弟的想念;《阳关曲,中秋月》这首词是在与弟弟见面以后,表达了即将分开的离愁。

苏轼思念弟弟苏辙,创作了三首中秋词《明月几时有》《阳关曲.中秋月》《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三首多死绝妙的中秋词,都非常有名。

苏轼想念弟弟,共做了3首中秋词,在与弟弟分开后未能见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思念之情,见面后的《阳关曲·中秋月》,对弟弟即将分开的哀愁,兄弟离别时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表达对分开的不舍和对弟弟的关爱。


{但愿人长久}讲的是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的故事?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借这首词表达了对谁的思念之情?
苏轼的这两句词,太著名了,几乎任何识字之人,都能吟诵出这两句。一般地解释说,这两句词的意思是:希望人们可以长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色。寄托了诗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然而,东坡最初的本意,是在中秋时,思念弟弟苏辙,有感而发才写下的。要想充分理解两句词,就...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谁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苏辙兄弟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劝苏轼早日退隐,实现“相约”早退的约定。苏轼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徐州夜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

《水调歌头》的全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并有些思念弟弟苏辙。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借这首词表达了对谁的思念之情?
苏轼借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苏轼中秋节思念弟弟的诗句
苏轼中秋节思念弟弟的诗句: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对兄弟分离的美好祝愿的诗句
2. 关于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 - 《满江红·怀子由作》: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和离别之苦。- 《画堂春·寄子由》: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和祝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在中秋节时思念弟弟,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3. 苏东坡的哪首诗表达兄弟之情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苏东坡诗词水调歌头全文
②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手持酒杯来寻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那些宫殿,今天晚上又是那一年呢。我想要乘长风飞回月宫,又怕那高耸的琼楼玉宇,让我难以忍受那种孤寒。起舞翩翩玩赏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的...

鱼峰区13611063206: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思念谁而写的? -
钱萱依诺: 他的弟弟,苏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鱼峰区13611063206: 古人苏轼思念亲人的事情 -
钱萱依诺: 他思念他的弟弟苏辙,便在中秋之夜写了《水调歌头》.

鱼峰区13611063206: 苏轼对弟弟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写下了什么千古名句 -
钱萱依诺: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答案可能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最出名)

鱼峰区13611063206: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
钱萱依诺: 这首词作于1076年,苏轼当时在密州任太守,他与弟弟七年没见面,再加上政治上不顺心,又赶上中秋节.于是对月思人,尽抒情怀,乘醉而歌,写出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

鱼峰区1361106320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表达对谁的 -
钱萱依诺: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苏辙兄弟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劝苏轼早日退隐,实现“相约”早退的约定. 这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徐州夜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

鱼峰区13611063206: 苏轼写水调歌头的背景是什么? -
钱萱依诺: 水调歌头是苏轼四十一岁中秋节时怀念弟弟苏辙而做的诗,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苏轼当时正任密州知府,官场失意.全篇充满苏轼贯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一首被广为流传的中秋节诗歌.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

鱼峰区13611063206: 苏轼写的表达对亲人思念的诗有哪些? -
钱萱依诺: 词·江城子 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

鱼峰区13611063206: 苏轼的水掉歌头 -
钱萱依诺: 首先改正:苏轼的水掉歌头——苏轼《水调歌头》一、原文如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鱼峰区13611063206: 活着的人思念死去的亲人句子 -
钱萱依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思念弟弟苏辙.(欢饮达旦顺便怀念弟弟)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轼在狱中写给苏辙的.苏辙和苏轼真的是兄弟情深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思念妻子.今夜鄜州月,...

鱼峰区13611063206: 苏轼的哪首诗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钱萱依诺: 词·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