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雨巷》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作者&投稿:锺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戴望舒的《雨巷》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扩展资料: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定西那个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
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的。”(《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
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读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雨巷》

《雨巷》作于1927年夏,正是国共分裂、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期。年轻的戴望舒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怀抱理想,热情投身于这场大革命,但是,国民党的清党,粉碎了他们的政治理想,给年轻的心带来沉重打击。为了躲避白色恐怖,戴望舒藏身到上海松江乡下朋友家里。
正是在这样的低气压下,对政治气氛格外敏感的诗人,创作了这首诗。因此,《雨巷》中作为环境出现的“雨巷”,反映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时代氛围,那个结着丁香愁怨、可望不可即的姑娘,代表了诗人及一代年轻人的理想,而孤独、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则代表了那个时代中青年的普遍的情感状态和思想状况。也正因此,这首诗一发表,就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雨巷》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与诗人借鉴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表现技巧有关。象征主义是西方诗坛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后涌现的文学新潮,它的主要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和自然界之间存在一种应和关系,寻找这种应和的契合点,是诗歌的使命。

扩展资料:
内容鉴赏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雨巷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

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集西方现代派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诗歌界的一朵奇葩,其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诗体上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散文美。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展读《雨巷》,我们被引进了一种梦幻曲般的朦胧飘忽的境界,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失落之情。它是诗人美丽憧憬与虚幻追求的艺术显现。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是一个美丽的形象,但同时又被诗人赋予愁苦的色彩。她的内心充满“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是个梦,难以觉察,不可捉摸,“他”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但“我”无能为力,只有无限的惋惜,只能远远地目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最后,在“雨的哀曲里”,“她”的一切,统统像轻烟薄雾似的消失在朦胧之中,一去不返。只留下“我”的追求无着的惆怅,“我”的绝望地叹息,从而使本已低沉的诗的基调进一步蒙上一层感伤的情绪,更加凄清和愁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悲剧感和孤独感,因为他所期待的象征着理想的美丽姑娘只是一个像梦一样的朦胧的形象。由于抒情主人公的吟唱和含有象征意义的姑娘的形象,都与一个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意象(悠长而寂寞的雨巷)紧紧相扣,这就使得全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染上了象征派诗歌的风格特点。然而,由于诗中传达出来的那些感情体验是以真实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做底子的,因而该诗又摆脱了象征派诗歌(如为戴望舒所崇敬的法国诗人威尔伦的作品)常有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意味。《雨巷》中那阴暗狭窄的小巷,连绵不断的雨丝,是江南小镇梅雨时节司空见惯的普通景色,可是诗中出现的“撑着油纸伞”的“我”和“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却并非真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这些并非实指的虚幻的形象,既清晰又朦胧,既明快又深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使读者深切领悟到诗人飘忽不定的愁闷和徒劳追求的空虚孤寂之情。除了受到象征诗歌艺术的影响,《雨巷》借鉴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痕迹也很明显。"春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是南唐中主李王景的名词。戴望舒吸收了旧诗词中描写愁情、创造意境的方法来表现怅惘伤感。

《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长短不等,但间隔有致,一韵到底。特别是诗人十分巧妙地运用了词语的重迭、音组的停顿和反复拉长了诗的节奏,构成了一种回荡往返、摄人心魄的音乐旋律,“雨巷”、“悠长”、“姑娘”、“芬芳”、“惆怅”等词在韵脚中一再重复,更传达出一种流动着的情绪,一种低回而迷茫的感觉。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躇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展读《雨巷》,我们被引进了一种梦幻曲般的朦胧飘忽的境界,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失落之情。它是诗人美丽憧憬与虚幻追求的艺术显现。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是一个美丽的形象,但同时又被诗人赋予愁苦的色彩。她的内心充满“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是个梦,难以觉察,不可捉摸,“他”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但“我”无能为力,只有无限的惋惜,只能远远地目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最后,在“雨的哀曲里”,“她”的一切,统统像轻烟薄雾似的消失在朦胧之中,一去不返。只留下“我”的追求无着的惆怅,“我”的绝望地叹息,从而使本已低沉的诗的基调进一步蒙上一层感伤的情绪,更加凄清和愁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悲剧感和孤独感,因为他所期待的象征着理想的美丽姑娘只是一个像梦一样的朦胧的形象。由于抒情主人公的吟唱和含有象征意义的姑娘的形象,都与一个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意象(悠长而寂寞的雨巷)紧紧相扣,这就使得全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染上了象征派诗歌的风格特点。然而,由于诗中传达出来的那些感情体验是以真实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做底子的,因而该诗又摆脱了象征派诗歌(如为戴望舒所崇敬的法国诗人威尔伦的作品)常有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意味。《雨巷》中那阴暗狭窄的小巷,连绵不断的雨丝,是江南小镇梅雨时节司空见惯的普通景色,可是诗中出现的“撑着油纸伞”的“我”和“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却并非真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这些并非实指的虚幻的形象,既清晰又朦胧,既明快又深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使读者深切领悟到诗人飘忽不定的愁闷和徒劳追求的空虚孤寂之情。除了受到象征诗歌艺术的影响,《雨巷》借鉴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痕迹也很明显。"春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是南唐中主李王景的名词。戴望舒吸收了旧诗词中描写愁情、创造意境的方法来表现怅惘伤感。

《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长短不等,但间隔有致,一韵到底。特别是诗人十分巧妙地运用了词语的重迭、音组的停顿和反复拉长了诗的节奏,构成了一种回荡往返、摄人心魄的音乐旋律,“雨巷”、“悠长”、“姑娘”、“芬芳”、“惆怅”等词在韵脚中一再重复,更传达出一种流动着的情绪,一种低回而迷茫的感觉。

《雨巷》写作于1927年夏天。1927年3月,戴望舒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浙江,在孤寂中戴望舒写出了“在这个时代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写《雨巷》便自然是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困苦的情绪。

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并不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在那个特定时代进步青年内心深处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是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的追求的心境,更是现实的黑暗、理想的幻灭在一代青年人心里的投影,何以解愁,唯有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因而这个美好的形象中,既有诗人那种不敢触摸的难以实现的理想,又有理想幻灭后的愁怨,也许还有同是愁苦知音的共鸣。以愁写愁,以愁诉愁,以愁觅愁,也许是诗人最好的宣泄愁绪、自我排遣的方式了。丁香的愁心,姑娘的愁怨,诗人的愁苦,三位一体,堪称幽微绝妙之笔!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1927年,戴望舒回到杭州后,因时局动荡,他转到松江县施蛰存家中暂避。 这个时期,望舒的感情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件重要事情———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上帝好像没有精心雕塑诗人:赋予了戴望舒超群的才华,却没有给他翩翩的风度,戴望舒的感情经历是很曲折的,因童年患天花容貌上落下麻子,所以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也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施绛年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不平衡,再加上望舒面部不雅,也使绛年不悦,给他们的爱情蒙上阴影(施绛年也是完美主义者)。
姑娘和诗人彼此熟稔,诗人又是其兄长的挚友,所以,态度明确而未遽下断语,温和平静,善意宽怀,始终以微笑对待诗人的苦苦追求,希望诗人能明白她的暗示,但多情的诗人却误会了对己的态度,以为希望之火并未泯灭,仍然苦苦追求,但另一方面又体悟到姑娘微笑中的“寒冷”,闪现出不祥的预感。
望舒的初恋是痛苦的,使他更为痛苦的是他囿于传统,自尊而又内向,只能把自己的真实通过想象流泻于诗篇之中戴望舒那时对爱的表白只是一首诗接着一首诗地写,《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也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雨巷》的创作背景 及作者资料 。 谢谢 急急急 急急急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又名戴梦鸥,江思,艾昂甫,姜皓月。诗作鉴赏 《雨巷》1927年夏天,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

高一语文《雨巷》 戴望舒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雨巷》 戴望舒,希望大家喜欢。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3篇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

《雨巷》中的作者为何那么忧伤
原因:《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叶圣陶先生赞誉<雨巷>这首诗什么?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是不能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忽略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1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及译著等留世。 戴望舒《雨巷》名作赏析 篇2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雨巷》改编为记叙文或者小说
……圣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 ...
是戴望舒的《雨巷》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拓展阅读的推荐文章,很美的意境,可以背下来作为情景剧的背景资料。。\\r\\n撑着油纸伞,独自\\r\\n彷徨在悠长、悠长\\r\\n又寂寥的雨巷,\\r\\n我希望逢着\\r\\n一个丁香一样的\\r\\n结着愁怨的姑娘。\\r\\n她是有\\r\\n丁香一样的颜色,\\r\\n丁香一样的芬芳,\\...

4,分析戴望舒的《雨巷》。简述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

《雨巷》,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

易门县17592165520: 雨巷写作背景 -
卫弯神曲:[答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替新诗底音开了一个新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 “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为沉醉于情感中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

易门县17592165520: 戴望舒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雨巷?求答案 -
卫弯神曲: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展读《雨巷》,我们被引进了一种梦幻曲般的朦胧飘忽的境...

易门县17592165520: 雨巷写作背景 -
卫弯神曲: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替新诗底音开了一个新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 “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为沉醉于情感中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者一位姣...

易门县17592165520: 戴望舒《雨巷》的题目解读 归纳主旨 鉴赏设问 分析手法 设问质疑 感悟延伸 -
卫弯神曲:[答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易门县17592165520: 雨巷 戴望舒雨巷的全诗 -
卫弯神曲:[答案]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

易门县17592165520: 戴望舒的雨巷 -
卫弯神曲: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

易门县17592165520: 怎样理解《雨巷》中“雨巷”的意象? -
卫弯神曲:[答案] 要理解戴望舒的“雨巷”,首先要从他早年生活中去寻觅印象.戴望舒自幼在杭州生活,小学和中学时代都在杭州城内几条悠长绵延的小巷内度过.朝朝暮暮,来来去去,在江南小巷内穿梭,因而“雨巷”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地从诗人的生活中被摄取...

易门县17592165520: 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
卫弯神曲: 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受到人们注意.当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叶圣陶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易门县17592165520: 雨巷是谁写的?在什么背景写的 -
卫弯神曲: 戴忘舒

易门县17592165520: 《雨巷是诗人戴望舒什么心境的真实写?雨巷》是诗人戴望舒什么心
卫弯神曲: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