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的出处是哪里

作者&投稿:西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出自唐代韩愈的《讳辩》。
“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全诗
《讳辩》

唐代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作者简介(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讳辩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注释
1.李贺(790—816),字长吉,唐河南昌谷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他是唐宗室的远亲,郑王(李亮)之后,家世早已没落。其父李晋肃官职低微,早死。他少能文,为韩愈、皇甫湜等所激赏。但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和协律郎等小官。相传他经常背着锦囊骑驴外出,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其诗想象丰富,炼词琢句,险峭幽诡,但因过于矜奇,有时流于晦涩;尤长于乐府,能合之弦管。卒年仅27岁。有诗二百三十三首。进士:唐制,士人应礼部考试,考中的叫进士。
2.毁:毁谤,攻击。
3.察:仔细看。和而倡之:此唱彼和,结成一气。
4.皇甫湜:字持正。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明白:说清楚,辩明是非。且:将要。得罪:蒙受坏名声。
5.律:这里指《礼记》。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
6.释之者:指《礼记》的注释者汉朝人郑玄。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指郑玄对“二名不偏讳”的注释,即“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孔子不讳单称。
7.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8.“为……乎?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吗?还是……吗?”的反诘句。
9.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10.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政治家,相传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1.周公作诗不讳: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发,周公作诗不讳“昌”字、“发”字,《诗经》周颂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终三十里”等句。
12.《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不讥讽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如卫桓公名完,“完”与“桓”同音,属于嫌名,《春秋》不讥。
13.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钊”同音,周人不讳;原文“孙”应作“子”。
14.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曾参,即曾子,春秋时鲁人,孔子的学生,对父亲极为孝顺;其父名点,字晳,也是孔子的学生;《论语》记述曾子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曾子不讳;原文“名”应作“字”。
15.骐期:春秋时楚国人。杜度:汉朝人。这两个人的姓和名同音,如避讳同音字,连他们的姓也不能说了。
16.“将……乎?将不……者乎?”: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呢?还是不……的呢?”
17.汉武帝:姓刘,名彻,当时为避武帝讳,把“彻侯”改为“通侯”等。
18.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临朝称制,当时为避吕后讳,称“雉”为“野鸡”。
19.浒、势、秉、机: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
20.乃:竟。谕:唐代宗名豫,“谕”、“豫”二字同音。
21.士君子:古时候指有志操和学问的人。法守:效法和遵守。
22.考:考察。质:询问,对照。稽:考核,考查。典:文献典籍。
23.讥:指责,非难。

24.止:到顶。
25.务:致力。不务行曾参……之行:前一个“行”系动词,实行,学习;后一个“行”系名词,品行,品德。
26.卒:终于,到底。
讳辩赏析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这叫做避讳。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士试,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韩愈不敢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涸辙之鲋文言文翻译
涸辙之鲋的意思 原义是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鲫鱼,即将干渴而死的鱼,也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涸:水干枯竭;辙:车辙,车轮压的痕迹;鲋:鲫鱼。涸辙之鲋成语故事 庄子因为过分专注于著书,不太注重生产,所以家里很穷,经常因为没钱买粮而忍饥挨饿。一天,庄子家又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无奈之下...

涃辙之鲋的两种不同寓意?
涸辙之鲋 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他讲了一个车痕沟里水快干的鲫鱼向他求助,他对鲫鱼说我到吴国越国去给你借...

苏轼和苏辙的名字暗藏了怎样的寓意?
我们继续看,车轮子走过路面会留下车辙,而苏辙的名字的含义,那就跟这个车辙有关。辙,这个看似无关紧要,在按图索骥的过程中,它又显得尤为重要,代表了探寻某件事物的线索。车子很光鲜、嘈嘈杂杂,而车辙默默无闻,喻指人要在寻找自我之中厚积薄发,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金子,懂得见素抱朴。我...

庄子到底在车辙中看见几条鱼?
相濡以沫不是庄子在车辙中看到鱼的故事,涸辙之鲋才是,而且只有一条。《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虽然出自《庄子》,但没有提到庄子是在车辙中看到的。

涸辙之鲋的寓意和启示是什么
涸辙之鲋,意思是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出自《庄子·外物》。寓意:指干涸车辙里的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助的人。涸,水竭,干涸;辙,车轮的迹;鲋,鲫鱼。涸辙之鲋的道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同时讽刺世人不从...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焉字什么意思
焉:在那里。出自原文《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① 车辙 ②中,有鲋鱼 ③焉④。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

涸辙之鲋的
鲋鱼因此讽刺,与其如此空口许诺,不如直接去市场买一条干鱼来救它,因为此刻的它只需要眼前的急需。这个寓言揭示了对于陷入困境之人,急需的是即时的援助,而非长远的承诺。庄周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他们常常以权谋私,对穷人的疾苦视而不见。这个故事以涸辙之鲋的困境,揭示了现实...

庄子文言文阅读
” 【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1),。 2. 求庄子的几个故事的文言原文 涸辙之鲋 《庄子》 本文选自《庄子》书“杂篇”中的《外物》,“杂篇”都是庄子后学的作品。涸,干涸。辙,车辙。鲋,鲫鱼。涸辙之鲋,在干涸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在困危中急待救援的人。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

涸辙之鲋》的译文
庄周家里很穷,去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说:“好!我就要收租税了,等我收到以后,借给您三百斤,好吗?”<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里,半路上听到有人喊救命,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啊!您为什么这样喊呢?’它答道:‘我是东海神的臣子,今天不幸...

滕王阁序第一段典故有哪些? 急用,谢谢啦~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

阳谷县19281268495: 讳辩的文言文翻译 -
磨盆中性: 原文 愈与李贺书(1),劝贺举进士(2).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3),同然一辞.皇甫湜曰(4):“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

阳谷县19281268495: 彭公,讳好古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
磨盆中性: 原文:彭公,讳好古,庐陵人,徙河南夏邑.翻译:彭公,名字叫好古,是庐陵人,后来改河南夏邑.

阳谷县19281268495: 天井关的孔子回车 -
磨盆中性: “孔子回车”的优美传说的故事就发生在天井关前不远的星轺驿(当时属卫国),即现在的拦车.《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载:“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使使骋,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

阳谷县19281268495: 苏轼和苏辙姓名的由来 -
磨盆中性: 苏轼,名轼,字子瞻;苏辙,名辙,字子由,苏轼、苏辙的名字都与“车”有关.苏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对苏轼、苏辙兄弟取名缘由有交代:轮、辐、盖、轸都是车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 轼(车前横木,供站立车上远观时扶手之用)似乎可...

阳谷县19281268495: 辙这个字的汉语拼是什么? -
磨盆中性: 辙zhé <名> (形声.从车,彻省声.本义: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车子 会使辙交驰,北...

阳谷县19281268495: 四年级上学期《读老子,学成语》 -
磨盆中性: 有无相生

阳谷县19281268495: 涸辙之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
磨盆中性: 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出自《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这个故事源于庄周借粮,监河侯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要等到拿到金钱之后.庄子'忿然作色',立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来反击监河侯.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人做事要当机立断.同时讽刺世人不从实际出发,做些无效的事. 鲋鱼的回答可以用“远水解不了近渴”概括.

阳谷县19281268495: 有哪些成语出自庄子写的文章?越多越好、最好说明出处、谢谢、
磨盆中性: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原文----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 成语出处:《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阳谷县19281268495: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滕王阁序>中的成语有哪些? -
磨盆中性:[答案]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 【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

阳谷县19281268495: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出自哪里 -
磨盆中性: 出自文言文 《唐雎不辱使命》 部分文章供你参考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