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徐庶和庞统二人最后是什么结局?

作者&投稿:童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徐庶和庞统都曾为刘备麾下赫赫有名的谋士,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结果却一息志一身亡.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空落了一身智谋,无限遗憾。庞统逝于落凤坡,功名未就,令人唏嘘。
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对这两个人的书写篇幅较短,与诸葛孔明形象难以相平。但是这两个人物形象有助于故事系统的完整性, 缺一不可。
徐庶和庞统他们作为《三国演义》中典型的悲剧人物,有其相同之处,都智谋超人,起着陪衬人的作用,也是古今谋士的普遍写照。
但这两个形象也有很大的不同,性格气量的差异直接导致他们同为自荐的不同待遇以及两个人物悲剧的差异性。
一个是意料之外的美德悲剧,一个是情理之中的预定悲剧。
一:才智兼备的陪衬人和古今谋士的普遍写照
徐庶、庞统都是先后辅佐过刘玄德的有名贤士,才智兼备。
徐庶,字元直,曾化名单福,颍川郡长社县人。他运筹帷幄,破八门金锁阵,火烧新野,计取樊城,立下汗马功劳,使刘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后识破庞统的“连环计”而不语,这充分体现了徐庶的智谋之高。
而庞统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最早被提到的一次是司马徽告诉刘备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鲁肃称庞统:“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
由此可知,庞统的才智早已经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
庞统确实不负所赞,“火攻”之策,“连环”之计,曹操八十万战队溃不成军。
在刘备与刘璋关系恶化之时,献上上中下三条计谋,后为刘皇叔取西 川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徐庶和庞统都是才智兼备,但在《三国演义》 中对他们着墨甚少,是作为陪衬诸葛孔明的人物角色而出现。
为了维持《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系统性,确定诸葛亮这个重要的人物,然后以他为基准向外辐射,与更多相关的人与事建立联系,构成网状系统。
而徐庶和庞统就作为陪衬人活跃在这个人物系统当中,徐庶通过“十倍于我”引出诸葛亮、其惊天才智初现。
诸葛亮又推荐庞统,通过与庞统的对比,更加衬托出诸葛亮的品行兼具,技高一筹。
最终徐庶无奈出走至曹营,庞统身死落凤坡,只有诸葛亮一生奉献于蜀汉大业,更加深化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整体阅之,这样的处理无疑十分得当,锦上添花,是成功陪衬人的典型。
同时,徐庶“忠孝难两全”的价值选择和庞统“外貌不佳、恃才自傲”的外貌性格具有古今谋士状况与思考的普遍意义。
徐庶,更名改姓,弃武从文,受明主赏识,然则忠孝难两全,最后选择了“孝”,荐诸葛,进曹营,一言不发,才智难施,此般具有古今谋士道德价值观的普遍的选择症结。
而庞统在长相上不占优势,与人见面时第一印象自然不佳,于是便影响了对其才智的判断。
这种无法左右的先天因素其实是文人仕途不顺、壮志难酬、抑郁不得志中的较为普遍的一种因素。
同时庞统都直接间接的与魏蜀吴三家主君打过交道,这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有如此遭遇的人,有力地诠释了古代文人在仕途道路上的种种无奈心理和不确定因素。
他有着谋士的骄傲自恃、不屑于逢迎,同时久怀建功立业之心,另辟蹊径以求得到重用,这些都是古今谋士普遍的心理特征,但是却被孙权、刘备弃之不用。
虽然庞统感受到了曹操对自己的重视和欣赏,但是由于曹操不是正统,被称为“曹贼”,无奈庞统只能远离曹营。
最后经历万般波折终于通过在耒阳县的一鸣惊人得到刘备重用,却可惜英年早逝,才华未施。
因此,从庞统这个人物形象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古代文人仕途悲剧的全部因素。
二:性格气量的差异直接导致同为自荐的不同待遇
徐庶和庞统都曾自荐于刘备,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徐庶自荐在《三国志》中并没有任何信息,仅有“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一句话的概括,但是随着剧情丰富性的需要以及底层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想象心理,使得徐庶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演变成为一心追求明主而怀才不遇。
在水镜先生指点下毛遂自荐,“行歌自荐于新野”,“被玄德待为上宾”,深受刘备尊敬,成为刘备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师。
相比之下,庞统的自荐道路便显得极为坎坷。
庞统,雅号“凤雏”,是荆襄名族的后代,在上文中已提到过,庞统在自荐之前已经是名声在外,可谓是前途一片大好。
然而,当他面对面先后自荐于孙权、刘备时,却是“没有任用”和“不得重用”的结果。
同样都是向人主自我推荐,一个立即重用,一个不受重视,为何有如此差异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人的性格和气量差异。
《蜀书·诸葛亮传》和《蜀书·董和传》中记载的有关徐庶的故事,是他先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后,母亲才被曹操胁迫,无奈进入曹营。
并且还记载徐庶在推荐诸葛之后,还成为诸葛亮的下属,诸葛亮对他也很是赞赏,称徐庶忠君爱国,自己难以比得上。
在此中徐庶的品格人性已是倍受称赞。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更是个有智有谋、有品有形的名士,他长歌自荐于新野,谦逊有礼,言曰:“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辄造。”
后来他得知母亲被抓,百善孝为先,万般无奈只身一人前往曹营,但是他没有简单的一走了之。
尽管从古至今,忠孝难两全,他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忠”,做好了善后工作,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如现代职场中,在离职后处理交接好任务,不拖公司进度,来一个华丽高雅的转身。
除此外,他举贤荐能,大公无私的气度也令人称赞。
举贤荐能虽在历史上不是少数,但是妒贤嫉能,急迫邀功也不是少数,徐庶不仅荐贤,且夸贤抑己,直言孔明十倍于己,这般谦虚敬能的品行让后人敬佩。
反观庞统,其性格气量与徐庶大相径庭。
首先,庞统自恃才高,便有些许狂妄。
在面见孙权时,孙权问其才能如何,当然,一个谋士来自荐,君主定然会问道他的智谋和优势。
就像是现代的面试,我们都知道面试我们一定要谦逊有礼,而不能夸夸其谈,狂妄自大。
但是庞统却显得有些恃才放旷,说他的才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他没有从自身出发举例自己的优势谋略,却通过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自然让人不悦。
况且他压低的那个人还是让全东吴人佩服,孙权也是无限推崇的周瑜。
所以,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不如人意,导致孙权对其“狂士,用之何益”的评价。
即使鲁肃一再对庞统的才智进行解释,甚至说出他献连环计的事迹,孙权也不屑,“誓不用之”。
后来,庞统在面见刘备时,也是如此,“长揖不拜”,表现得高傲失礼,令刘备心中不高兴,并且他没有拿出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
因此,刘备只道:“荆楚稍定,苦无闲职”,让他去做耒阳县宰。
试想若庞统面见刘备时,态度谦和,彬彬有礼,“以才学动之”,求贤若渴的刘备定然不会大材小用,他自己也就不会受那番波折。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单从庞统的“自荐”行为所反映出来的性格气量差异都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三:悲剧差异--意料之外的美德悲剧与情理之中的预定悲剧
徐庶和庞统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是《三国演义》中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墨不多,却必不可少。
徐庶被迫进曹营一言不发,庞统身亡落凤坡,他们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只是他们的悲剧有所不同。
徐庶的悲剧带有意料之外的道德色彩,而庞统的悲剧结局从他一出场便注定了,在小说中已经埋下伏笔,具有既定性和预见性。
徐庶故事实为一波三折,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文化故事积累的过程,它的身上体现着古时候人们对原始故事素材的各种想象与追忆。
徐庶本为穷困之人,后因某人的点拨或某事的影响,最后一改往常状态,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贤才。
这种故事框架本身便覆盖有大众所感叹的如“姜子牙、张良”等人的神秘色彩。
徐庶为了报仇而杀人,后来被伙伴解救后,改了自己的名字,开始了逃难的日子,经历种种磨难,遍访名士,结识了司马徽、诸葛亮等人。
之后辅助刘备,若此般,也算是学有所用,乱世遇明主了,应当是个完美大结局。
然而笔锋一转,其生母偏偏被曹操擒获,被迫进入曹营,长居曹营却又不为曹操设一计,空耽搁了这一身本领。
如此看来,徐庶这一生可谓是十分波折,充满意外。
此外,徐庶辞别刘备,归属曹操的故事形象的诠释了以“孝”为中心的美德选择与坚守的难度以及对美德悲剧所具有特征的思考。
“忠”与“孝”这两种美德出现了矛盾时,徐庶只能选择“孝”, 然而戏剧性的是,最后徐庶离开贤主、母亲身亡,落得个不忠不孝的结局。
这便是古代典型的美德选择的悲剧性。
徐庶收到母亲的求救书信后,如果徐庶不去救母亲,与儒家所推崇的“孝者,所以事君也”的伦理道德相违背。
若不救母亲,便是不孝,沦为“不孝”的徐庶在以道德为至重的刘备那难以安身立命,难以再获得刘备的信任,徐庶自然是深知这一点的。
因此,离开反而能留下一个光荣的背影。这是一个道德死命题,徐庶的悲剧在于儒家美德冠名下不得不如此的悲剧。
而庞统的悲剧是可预见的,属于意料之中的悲剧。
首先,上文已分析他恃才狂傲,人在傲气浮躁之下,便会有失冷静和理智。
其次,他对诸葛孔明的猜疑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决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当然,小说中也屡屡埋下伏笔,点出了庞统最后的不善结局。
庞统协助刘备挺进西川,接连几次获得了胜利,于是一鼓作气准备攻下雒城。
诸葛亮夜观天象,觉得不吉利, 便报人知会刘备:“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且宜谨慎。”
然而庞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
两人都是知晓天文地理的,诸葛亮会的这些,作为小说中和“卧龙”比肩的“凤雏”不会不知。
但他因为猜忌心理作怪,觉得诸葛亮觊觎他获得成就,就不管不顾的往前,忽视各种迹象,结果兵败,自己也丧了命。
庞统的悲剧结局除了与他自身性格相关,也应了天象,是一种必然性。
而这点从谶语与童谣中都已经表明,紫虚上人谶语曰:“雏凤坠地,卧龙升天。”
童谣也表达了类似的判定:“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
因此,庞统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是情理之中的可预见性悲剧。


三国演义里徐庶最后怎样?他与孔明庞统程昱什么关系?司马徽和司马懿呢...
徐庶是被曹操骗过去的,结果徐庶母亲自杀,在火烧赤壁中徐庶假称马腾南下打许昌要派人回防,带走了一部分军队跟武将,以此避开了曹操后面的大溃败。他与孔明倒是好友,但是应该与庞统和程昱没什么关系,勉强要说的话,和程昱就是同事关系。司马徽(?-208),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国...

三国中诸葛亮不为人知的关系:和庞统是亲戚,与徐庶是同学!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没有出仕之前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高人隐士,躬耕于南阳,却熟知天下事。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虽说是按照历史改编,但是和正史还是有多不同的地方。其实诸葛亮并非是一介布衣、毫无背景,而是一个正宗的官二代,是有人脉有关系的。而且他和庞统还是亲戚,和徐庶曾经是同学。诸葛...

...的都知道刘备先后有三位军师:徐庶、诸葛亮和庞统,这三位军师谁对刘 ...
演义里当然是诸葛亮了。史书里应该是二位军师,庞统和法正,诸葛亮管管后勤,不是军师角色。史书里徐术无名小辈。庞统助刘备夺益州,战死。刘备用李恢之计,招了马超,才平定刘璋。打汉中最大功劳属法正。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战,火烧博望坡,事实上是这时诸葛亮未出山,是刘备指挥。然后是赤壁之战,是...

谁知道点名著的背景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庞统献了连环计后就去哪了...
演义中连环计后在江边碰见徐庶,徐庶求教救命方法,庞统让徐庶去曹营散布谣言说马腾进攻长安,曹操派徐庶去长安镇守,后庞统和其家眷在东吴避难,读书。赤壁之战后,庞统求职于孙权,孙权不喜庞统,后为刘备军师,攻西川时死于落凤坡

介绍一下徐庶、庞统
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2年)。 徐庶原名徐福,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因中原战乱,客居于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刘备,还推荐了诸葛亮。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徐庶年少时爱好击剑,后...

诸葛亮、庞统、徐庶是师兄弟吗﹖
小说里是说这三人是师兄弟关系,大师兄徐庶,二师兄诸葛亮,三师弟庞统 。徐庶,诸葛亮,庞统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门下。但是实际上,这三人当时是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各自有师傅,庞统师从庞德公,诸葛亮师从水镜先生,徐庶就不知道了。后来彼此为对方的才学所仰慕,所以说这三人应该是关系交好的朋友 ...

三国演义中庞统和徐庶出现过的回合,只要题目就好 。帮忙啊~
35.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单福是徐庶的曾用名)36.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元直是徐庶的字)57.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60.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士元是庞统的字)63.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庞统陨落在落凤坡应该是在60到63回之间的情节。希望对你...

徐庶、周瑜、庞统、诸葛亮 郭嘉 贾羽 正史之评价
周瑜:人如其名,真正一如美玉,在三国历史上熠熠生辉.他能文能武,德才兼备.并不如<三国演义>中说的气量狭窄,能得江东小霸王托孤的人怎么会小家子气."遥想公谨当年",是怎样的气概从容,英姿勃发.庞统:世称雏凤,能和诸葛亮比肩的男子.庞统也是才干谋划首屈一指的人物,他出山甚至比诸葛亮要早,只是在...

司马徽和徐庶推荐诸葛亮,为什么不提庞统?
对于徐庶而言,他认为刘备是一个值得辅佐的好主公,所以理所当然推荐的是和他关系密切的好友诸葛亮,而不是平时来往不多的庞统。第三,诸葛亮当时隐居在隆中,离刘备驻守的新野并不远,那么庞统呢?庞统虽然是襄阳人,但是此刻却并不在襄阳甚至也不在荆州,而是在江东,为什么这么说?演义中蒋干中计后...

庞统向徐庶造谁的谣
马腾。庞统让徐庶于寨中暗布谣言,说:西凉韩遂、马腾谋反,已杀奔许都,徐庶主动请缨,请得三千人马星夜奔往散关,把住隘口由此,徐庶得以脱离曹操,造马腾的谣言。

保德县17087555959: 《三国演义》中有关庞统和徐庶的每一个情节,要有概括,以及两人的性格分析.越详细越好 -
倪肩金顺: 徐庶,孔明的同学,因少时为友杀人,故众人以为他是沉默寡言的坏人,只有诸葛愿意与其为友.徐庶在做刘备的军师时,因为大显过身手,曹操知道他是一个有才之人,想把他据为己有,设计骗他去曹营,因为这件事他的母亲自杀了,他到曹营一条计谋也没献,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说法.

保德县17087555959: 谁知道点名著的背景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庞统献了连环计后就去哪了. -
倪肩金顺: 演义中连环计后在江边碰见徐庶,徐庶求教救命方法,庞统让徐庶去曹营散布谣言说马腾进攻长安,曹操派徐庶去长安镇守,后庞统和其家眷在东吴避难,读书.赤壁之战后,庞统求职于孙权,孙权不喜庞统,后为刘备军师,攻西川时死于落凤坡

保德县17087555959: 三国里徐庶最后是怎么死的 -
倪肩金顺: 徐庶是小说《三国演义》要重点塑造的人物之一,用墨不算少,人物形象也非常清晰.不过,小说写徐庶写到赤壁之战时就结束了,没有进一步交待徐庶的下落,给人留下了一些悬念.实际上,史书《三国志》虽然没有为徐庶立传,但其中对他...

保德县17087555959: 历史上的徐庶怎么死的,徐庶后来去哪里了
倪肩金顺: 历史上的徐庶怎么死的?《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徐庶的归宿,徐庶之后再也没有进入政治舞台,留给了读者悬念.在徐庶最后一次出场中,初看之下,庞统和徐庶的江边...

保德县17087555959: 《三国演义》小说里的人物徐庶最后最后结局如何? -
倪肩金顺: 徐庶幼年爱击剑,行侠仗义,常以仁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他替人鸣不平,将人杀死后逃跑,后被官兵捕获,但他闭口不说姓名,后多方营救脱险,改名单褔外逃.从此...

保德县17087555959: 徐庶是怎样死的 -
倪肩金顺: 这是徐庶最后一次出场.初看之下,庞统和徐庶的江边相遇似乎只是一个孤立事件,既使删除这段情节,好像对故事的发展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在第五十回“云长策马刺颜良”中,曹操请关羽赴宴,席中,曹操问关羽的胡子有多少根,似乎曹操...

保德县17087555959: 三国里徐庶最后是怎么死的 -
倪肩金顺: 演义中只记录了徐庶被曹操用计骗进曹营,但是并没有交待徐庶最后的去向,只是说徐庶在曹营,终生未设一谋,据三国志记载,徐庶在曹营,由于受到曹操的猜忌,被曹操任命到后方做地方官员,地...

保德县17087555959: 徐庶后来怎么样了 -
倪肩金顺: 徐庶来到长安,带士兵向西凉方向扎营.马腾得报后,派庞德出兵防守.双方相持不战.一日,徐庶外出巡逻,独自一人在深山里发现一具樵夫尸体,被狼咬得面目全非.徐庶遂脱下自己的衣服,与樵夫互换.将樵夫的随身物品丢落万丈深渊,然后,离开曹操从此隐姓埋名.士兵久等徐庶不归,进山搜索,见一尸体,身着徐庶衣物,面目全非,认为徐庶为猛兽所袭.报告曹操,为其发丧.此徐庶金蝉脱壳之技.

保德县17087555959: 三国里徐庶最终去了哪里 -
倪肩金顺: 徐庶,字元直,颖川人.年幼时好击剑,行侠仗义,后杀人获罪,得友人相救脱险,从此弃武从文,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曾仕官于新野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不得以弃刘奔曹,但终身未为曹设一谋.魏文帝黄初年间,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数年,病猝.

保德县17087555959: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赤壁之战后去哪里了? -
倪肩金顺: 徐庶自从赤壁之战前夕投归曹操以后,自然也就成了曹魏的一员谋臣.但他在赤壁之战时并没有与庞统发生什么联系,自然也不可能前往西凉防守马韩.他历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等职(如果按民间传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许多官还怎么做?).太和年间(227—233),诸葛亮北伐曹魏,听说徐庶仕途不太畅达,深为惋惜地说:“魏国人才莫非真得很多,怎么徐、庶和石韬不被重用呢?”其实御史中丞的官已不算小了,诸葛亮之所以为徐庶鸣不平,大概觉得徐庶是被大材小用了.徐庶大约病死于公元235年左右,葬于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他的墓碑至北魏时尚存,可惜后来散失了.采纳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