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呼兰河传》里的女性悲剧

作者&投稿:尘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下面我将从女性悲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本小说。说起女性悲剧,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女性悲惨不幸的人生遭遇的作品从来不缺。萧红的《呼兰河传》最不同的,是它的叙述视角,艺术手法还有悲剧的施暴者。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回忆儿时所经历的事,用极简的白描手法讲述一个个属于那个小城的故事,令人心酸的故事。

小说的第一章就讲述了那个泥坑子,这个无论是晴天雨天都十分抢戏的泥坑子,不是淹死了猪就是闷死了鸡狗鸭猫,人的车马掉进去也是常有的事儿。就是这样的一个泥坑子,没有一个人说要用土填起来。但是却有人建议说把路旁的院子拆了种两排树这样下起雨来就可以攀着树过去了。

人心啊,事情不到自己身上是不能感受到压迫感的,就算是到了自己身上却也有侥幸的心理。看热闹的心理早已在呼兰河这座小城的人心里根深蒂固了。

所以当小团圆媳妇被大神要求用大缸洗澡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围观。十二岁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在婆婆和邻居们的帮助下抬进了滚烫的热水里。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当看到小团圆媳妇倒在大缸里时,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以为团圆媳妇死了,忙着跑过去拯救她,竟然还有心慈的人流下了眼泪来。

看到团圆媳妇被烫到昏迷时,大家开始扮演起了善良的同情者,一句句心疼的话不合时宜地说了出来。但是当大神说还要再洗两次澡时,大家看热闹的心又占据了上风,困得不困了,要回家的又精神了。 洗一次就昏了过去,洗两次又该怎样了?洗上三次,那就不堪想象了。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怀期待。

杀死小团圆媳妇的分明是这些看热闹的左邻右舍。是他们助长了大神的威信;是他们让婆婆爱面子的心得到了满足;是他们一个个说着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主意,轮番在小团圆媳妇身上试验。小团圆媳妇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离开了。

可怜的王大姑娘也是在她们的冷眼旁观中离开的。当王大姑娘还没和冯歪嘴子好的时候,大家看到王大姑娘没有一个不夸赞的。

夸她打水快勤快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夸她大头子眼睛长得好,考她膀大腰圆有福相,人人争着说要给说个媒。但是当她和冯歪嘴子好了有个孩子后,大家又开始说她那样坏。说女孩子不该像她那样应该秀气点,说王大姑娘力气太大,说她眼睛长得不好,说她辫子长得也太长了,说她怎么看上了那样一个灰秃秃的磨官。

于是,一群看热闹的人又开始了他们的表演。他们偷偷摸摸跑到王大姑娘家去看看大冷天的孩子是不是冻死了,有人看到了冯歪嘴子的炕上有段绳子,就传说冯歪嘴子要上吊,于是三十多口人跑去看热闹。

看热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热闹?看着比自己弱的人过得多么不堪,然后再安慰自己过得很幸福吗?或者就是因为他们做的事太“不合理数”了,就该被人看热闹般的对待?

从泥坑里看人性。大家只想看热闹,只想吃着便宜的瘟猪肉,从来不会将心比心的为他人着想。泥坑子就是呼兰河小城的一面镜子,泥坑子存在着,像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这类的悲剧就不会消失。

呼兰河小城人的冷漠、自私、嫉妒,成为了女性悲剧的助力。

小说的第二章第四节讲到了逛娘娘庙大会。

娘娘庙里比较清净,泥像也有一些个,以女子为多,多半都没有横眉竖眼,近乎普通人,使人走进了大殿不必害怕。

老爷庙里那些泥像,眼睛冒了火,像老虎似的张着嘴。所以在老爷庙上磕头的人,心里比较虔诚,因为那泥像身子高、力气大。

男人打老婆的时候就说“娘娘还怕老爷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

于是,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女人温顺听话也是天理。所以,女子的一切都只能是被安排好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就是大逆不道的事。

小团圆媳妇做错了什么要遭受婆婆的毒刑? 就是因为她不像个团圆媳妇!“ 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 ”“ 吃饭吃三碗 ” “长得那么高!”“眼睛骨碌骨碌地转”…… 就是因为这些再正常不过的事,小团圆媳妇就遭受着婆婆的欺负,被欺负还不能有怨气,否则就罪加一等,无法无天了。

为什么十二岁就不能长高?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是羞答答的?为什么连多吃一点饭也成了错?这些对女孩评头论足的标准是谁定的?依据是什么?

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她才十二岁啊。本该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就被迫承受着与年龄不符的痛苦,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那些束缚着女子的条条框框,还要害死多少人才肯罢休?为什么大家愿意用死的东西来囚住活的人,鲜活的人?

故事悲剧的深刻性在于屠戮她们的不是地主阶级,而是那些和她们处于同一阶级的女人们,而这些“吃人”的人却“善心”洋溢,振振有词。

小说里的周三奶奶,杨老太太,团圆媳妇婆婆,大孙子媳妇等女性都是施暴者,是她们整天闲言碎语,议论纷纷,恶语相加,对同为女人的王大姑娘和团圆媳妇苛刻至极。

她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在无意识中成了害人者,成了无主无意识的杀人团。是他们毁灭了小团圆媳妇的“美”,是他们毁灭了王大姑娘的“爱” 。

别人好,她们极力纠错;别人不好,她们鼓掌雀跃。同样身为女人,她们不会理解和同情偏要幸灾乐祸,不会保持沉默偏要火上浇油。

封建落后思想摧残了她们的精神,扭曲了她们的灵魂。她们继续着这种摧残和扭曲,企图“世界”秩序的“平衡”。

这再次证明了鲁迅先生精辟的判断:“ 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从书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百态,然后好好珍惜当下拥有的。感谢,感恩。

谢谢阅读!


萧红《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的人物典型分析
在萧红的杰作《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这一人物形象以其鲜明的特性,深深打动了读者。她的典型性并非单一,而是充满了丰富性和独创性,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这位独特女性。独特的个别性<\/小团圆媳妇的外在形象独具特色。"她的头发乌黑如瀑,那辫子超乎寻常,长至膝间,与普通姑娘们的腰际长度形成鲜明...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呼兰河传)?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小镇的故事
文\/王少明 每个人都有故乡,无论富饶还是贫瘠;无论温暖还是萧索,无论乡村还是城镇,都会在远离故乡之人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呼兰河传》记述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的呼兰河小镇,在这篇几乎是自传体的小说中,萧红以其细腻的笔触、幽默的语言、敏锐的洞察让发生在小镇里的故事更加鲜活,犹如一...

《呼兰河传》人物分析?
有人把张爱玲和萧红称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她们同为女性,温婉细腻,但在温婉之外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情怀。就你课前的阅读说一下最粗略的感受或印象。借对比粗略感知萧红。萧红是悲天悯人的,她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戕害。她一样能把握世情世态,一样能细致描摹,...

呼兰河传其中节的一人物做简要为分析
放暑假了,抱着一叠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午后...

书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的结构看似是很松散的,但绝不会给我们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形散而意不散,让我们总觉得有一根呼兰河的主线巧妙的将七个章节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这对创作者是一种极好的思维锻炼,对文学爱好者是一种极好的思维享受。在小说似的文学体裁里,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很...

我读萧红作品《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最具代表性作品,曾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全书共分七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线索,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市井百态和风土人情。 第一章从呼兰河城的严冬写起,描绘了店铺林立的十字街,东二道街上的火磨、两家学堂、...

如何评价萧红和她的文字?她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啥?
萧红作家是一个拥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人,萧红的作品能让人们身临其境,每一个读者仿佛都是那作品里的主角。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童年时期的各种悲惨的遭遇,以及她面对遭遇时自己独特的看法。萧红的代表作品中我只读过《呼兰河传》。在《呼兰河传》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节:是关于萧红和自己的...

呼兰河传里的精神盛举有哪些
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作者以自己零碎的记忆编织出的《呼兰河传》让人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凉...

如东县18211695142: 为什么说《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
仝晨云迪: 她得不到父母的爱,也没有兄弟姊妹和她玩耍.

如东县18211695142: 呼兰河传 三位悲剧性的人物是谁 -
仝晨云迪: 三个悲剧性人物分别是: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孤苦无依、爱偷东西的有二叔 ;贫困不幸、有勇气的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这三个人物分别出现在最后三章.

如东县18211695142: 呼兰河传中东二街上买豆芽菜的王寡妇的不幸是什么? -
仝晨云迪: 王寡妇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 原文节选-《呼兰河传》第一章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王寡妇一年一年地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着安祥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 这事情似乎轰动了一时,家传户晓,可是不久也就平静下去了.不但邻人、街坊,就是她的亲戚朋友也都把这回事情忘记了. 再说那王寡妇,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至于邻人街坊们,或是过路人看见了她在庙台上哭,也会引起一点恻隐之心来的,不过为时甚短罢了.

如东县18211695142: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39字 -
仝晨云迪: 《呼兰河传》给我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一位解事很早的小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的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又有童心...

如东县18211695142: 萧红的 呼兰河传 第五章——小团圆媳妇的死因 -
仝晨云迪: 死的因素...可恶的墨韵书香 《呼兰河传》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写她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一个仅仅十二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因为她的生命力、因为她“不怕羞”,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 为了赶走小团圆媳妇身上的鬼,跳大神的要人们用热水给她洗澡,当众洗,洗三次.这哪里是洗澡,脱去衣服,滚热的水浇到身上,分明是示众,是施刑.小团圆媳妇的苦楚是别人以治病的好意来摧残她,她却没有一点力量来抗挣了.

如东县18211695142: 《呼兰河传》(萧红写的)中的人物分析 -
仝晨云迪: 第一是语言特色.文学都由语言组成,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学家萨尔丕曾说过,"个人的表达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当这种表达非常有意思的时候,我们管它叫文学".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创造,萧红就很注意语言的新颖独创,有时甚至越...

如东县18211695142: 帮忙解答一下萧红《生死场》中现代主义的体现…… -
仝晨云迪: 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一类是麻木迟钝、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如麻面婆;一类是对爱情婚姻充满期待,却在残酷的现实中梦想幻灭,身心扭曲,如金枝、月英;第三类是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乡土女性无论是对于地主阶级、帝国主义的暴虐,还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父权主义的压迫,都以独立不羁的姿态,表现出自觉地反抗意识,如小说的主要人物王婆.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作者呈现出下层女性普遍的悲惨生活、无奈命运,同时也将女性之思延展到民族/国家话语之外的领域,追索更为复杂的悲剧原因.

如东县18211695142: 4.谈谈你对萧红《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悲剧命运的认识. -
仝晨云迪: emmmm...

如东县18211695142: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的读书心得 -
仝晨云迪: 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

如东县18211695142: 《呼兰河传》最后三章描写的人物 -
仝晨云迪: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了三个人物不同的生活悲剧,这三个人分别是: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孤苦无依、爱偷东西的有二叔 ,贫困不幸、有勇气的 冯歪嘴子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