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桃源诗序的赏析

作者&投稿:吁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的《和桃源诗序》~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和桃源诗序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xi,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 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 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个风景区 先于苏轼的唐代韩愈也表示过怀疑,他在 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提出更多的根据加发否定唯有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陶渊明集》。 作者列举了“青城菊水”,是为了说明?
答: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花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原文回答)
答:多过其实。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
答:桃花源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

和桃花诗序的介绍
《和桃源诗序 》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①...

和桃花源诗序原文译文
桃花源诗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

求苏轼(和陶渊明桃花源诗序)翻译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

苏轼写的核桃园诗序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有何异同处?
苏轼写的核桃园诗序和陶渊明的相比,更豁达现实一些

《和桃源诗序》中作者列举了“南阳菊水和青城山老人”的事例,是为了说...
在《和桃源诗序》中,苏轼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

苏轼的《和桃源诗序》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和桃源诗序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文言文《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有关资料
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

桃花源的朗读节奏划分
《桃花源记》赏析 本文是其《桃花源诗》前的序言,它以冲淡简洁的笔墨描绘出一片没有世网羁绊、自耕自足、怡然自乐的人间乐土,表现了作者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此后,赓和之作历代不绝,如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桃源行》诗,苏轼的《和桃源诗序》文等;同时,“...

和桃源诗序 中说仙人住的地方的句子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长子县18347251906: 和桃源诗序 - 搜狗百科
辛柿复方: 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 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 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

长子县18347251906: 苏轼 《和桃源诗序的解释》 -
辛柿复方:《和桃源诗序【苏轼】》阅读答案 和桃源诗序【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

长子县18347251906: 和桃花源诗序文言文翻译 -
辛柿复方: 原文: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0353534.桑竹垂馀荫,菽...

长子县18347251906: 和桃源诗序中的解释止言先世避秦时乱来此 饮其水皆寿 或至百二三十岁 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 解释春蚕收长丝,秋熟 王税【 】解释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
辛柿复方:[答案] 自言先世

长子县18347251906: 和桃源诗序【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 和桃源诗序【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
辛柿复方:[答案] 小题1:桃花源记(1分)小题1:①、只 (1分) ②、长寿(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这里(1分)小题1:多过其实(2分)小题1: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

长子县18347251906: 《和桃花源诗序》翻译 -
辛柿复方: 翻译: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

长子县18347251906: 和桃源诗序 -
辛柿复方:[答案] 《和桃源诗序》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

长子县18347251906: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如何看待仙境的说?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如
辛柿复方: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长子县18347251906: 翻译全文《和桃源诗序》 -
辛柿复方: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都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