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父母把孩子暴力举报至网络”?

作者&投稿:英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厌孩”情绪真的普遍存在吗?实际上,在公共空间中,“萌娃”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未婚未育与“厌孩”有直接联系。当年轻人说“厌孩”时,他们厌的是那些对“熊孩子”吵闹心安理得的“熊家长”。


近年来,高铁上因为孩子吵闹而引发乘客与家长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与前段时间韩国餐厅设置“NO KIDS”标志的新闻交错,引发了公众的热议。
一方面,在公共空间,人们苦熊孩子久矣。与此同时,“厌童症”这一不算新鲜的概念再度被提出,让不少人以为这便是问题的症结。
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援引“厌童症”这个心理学概念,指出这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之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厌童者是高度自私的“巨婴”,所以无法容忍一个“真婴”。
这样的定论与指责,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关爱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当然是一种普遍共识与社会底线,但将问题归结于人格、道德问题,便转移了重点,无异于制造更深刻的对立。
所谓“厌童”,厌的不是真正的“童”,而恰恰是对“熊孩子”的吵闹心安理得、用道德来绑架批评者的“熊家长”。
一、熊孩子吵闹,与手机外放一样讨厌
想象一下,你所在的一截高铁车厢上,刚好有三五个孩子。
百无聊赖的旅途中、狭小的空间里,心智发展还未完善的人类幼崽,可能会啼哭不止。大一点的,可能随时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包括拍打桌子、大喊大叫等。如果是几个孩子一起,散发的能量的级别可能会上升,就像夏天的雷暴雨般激烈澎湃。
小孩子不像疲惫懒散的大人,他们仿佛有散发不尽的能量,一爆发便有燎原效果,如果把这能量收集起来,大概能有一番作为。迪士尼动画电影《怪兽电力公司》中,就有一家靠收集孩子们的尖叫声来发电的发电厂。

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越界行为无动于衷。
几个月前沸沸扬扬的地铁“掌掴门”事件中,不到3岁的孩子用脚踢椅背3分钟,家长并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提醒或制止。前排乘客被激怒,采取了不恰当的“帮别人教育孩子”的行为,直接对孩子进行大声斥责,引发双方强烈争吵。
现实生活中,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不是熊孩子,而是家长的不作为。大家都知道,那么小的孩子并非“理智人”,正常人大多数都能忍耐一下,期待家长的解释,或者直接向家长表达“管管孩子”的诉求,但得到的回复可能是“你跟孩子计较什么”“ta还是个孩子”。
有时候,孩子吵闹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注意,但也许不少养育者已经习惯了孩子的吵闹,于是对孩子的诉求不管不顾。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当有人在网上分享自己被“别人家的小孩”折磨的糟糕经历,为人父母者往往会搬出大道理来说教。在他们眼中,能否把孩子教育好似乎不是关键,而忍耐他们的孩子却成了整个社会的义务。

但这里并非要责怪所有当父母的人。中国高铁在50万人以上的城市的覆盖率达到93%,其运量居于世界第一,它已经成了中国人跨域外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这意味着你能在高铁二等座车厢里,遇到全国各地各种阶层和处境的父母。
教育环境较好的家庭,也许能科学地回应孩子的需求。美国社会学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一书分析过,中产家庭与孩子交流说的话的数量远远大于底层家庭。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家庭家长,可能在面对“terrible two”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树立规则和边界,并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怎么做是更棒的。
可以想象,很多父母本身接受的也是粗放式的家庭教育,加上旅途奔波、疲惫不堪,所以孩子并不能得到如此科学的关于规则与边界的教育。
于是,关于在公共场合里“碰到熊孩子”的吐槽以及“如何治熊孩子”的分享,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多数情况下,内容的娱乐性大于实操性,图的还是情绪发泄、吸引流量。

但是厌童症真的普遍存在吗?

实际上,厌童症(pedophobia)本质上还是一种恐惧症(phobia),是焦虑症的其中一类。而我们都知道,焦虑症所引发的攻击或伤害,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体内部而非外部的。

如果真的有“厌童症”,在接近儿童时就有可能产生头晕、恶心、出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颤抖等病理性症状。
此外,如果对现实状况有所了解,便会知道年轻人之所以不想生育,并不是因为厌恶小孩,而是对自己生存处境的压力的一种反馈。生育没有使得人更高贵,不生育也没有。无论是不婚不育的年轻人,还是已婚已育的,都承受着像高压锅一样难以言说的压力。
但网络上经常弥漫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倾向,将一切问题归结于人的道德问题,把出现的问题归结于“世风日下”。
当社会复杂到一定程度时,泛道德话语就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由于道德往往含糊而笼统,当它面临现实问题时,不仅不能解决彼此的症结,甚至就算有人严格遵守“道德”,还是会被其他道德话术所攻击。
一味搬来传统观念指责年轻人自私,将年轻人不婚不育的苦衷与“厌孩”挂钩,只会增加敌意与愤怒,掩盖问题的本质——在经过短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城市似乎难以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因而出现了空间的相互挤占。
如果真的体谅母婴的处境、关心母婴的权益,在呼吁人们“幼吾幼”之外,更应该思考什么是“幼吾幼式”的公共空间规划与公共服务。
当我们讨论社会如何关爱儿童的时候,归根结底是解决公共场合里个人权益与儿童、母婴权益的冲突,建立儿童友好、母婴友好的社会空间,它并不单纯依靠其他社会成员的自我道德约束,而更需要一个包容、便利的育儿环境。




如何看待父母为自己付出的?
来一位知乎网有的故事:认真设想了一下题设的情况,如果父母没有给我买车买房,我不会怪父母。父母没有给我买车买房的话,我应该会换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我可能不会进入体制,而选择下海挣钱。我大学毕业时,正赶上08年京奥之后中国全面开放,不少985毕业生选择被外派出国挣钱,比如被外派去非洲,多...

如何看待父母的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是社会一种认为男女不平等的观念,重视男性的权利,而把女性定性为男性的附属,并限制她们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女性也被视为较为弱小,因此她们在某些范畴上要负的责任比男性少。这种观念常见于父权社会,常伴随着男尊女卑和性别分工的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也会影响父母对生男生...

你怎么看待不履行责任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也是有自己苦衷的,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去履行做一个父母的责任,我始终坚信,每个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子女的,所以也不能太过于责怪不履行责任的父母。

如何看待亲生父母遗弃自己的孩子的行为?
有些父母不是想抛弃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穷苦到了极致,没有办法给孩子任何好的帮助,甚至这种生活还不如把他们放到孤儿院里,至少他们可以吃饱穿暖。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们一样不愁吃穿,生活的很幸福,要的很多的。有些人他们自有他们自己的为难之处,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对...

中西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有何异同?你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中西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有何异同?你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中国人遵循的价值取向是:从利他主义中获取私利。家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亲情是最牢固的社会纽带。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形成了独特的孝道文化。家庭成员对自由的责任,对权利的责任,对个人的集体责任。西方社会尊重...

怎样看待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我就看不惯父母溺爱孩子的这种现象,偶尔恋爱一下可以,如果是过分溺爱我会远离。

怎么看待父母要求女儿在工作后主动上交一部分工资?我应不应该交?_百度...
他们的决策一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但这是对于一些比较明智的父母来说,当下还存在一些父母他们的出发点是在自己身上的,他们以上交工资为理由想从中得到一部分工资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像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酌情考虑,如果是他们用这部分钱去干了正事,那在我们经济不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将一部分钱交给他们,...

父母与子女有什么深仇大恨,现在的儿女为什么越来越厌烦老人?
他们说,子女赡养年老的父母,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他们必须赡养我,否则我就去告他们。事实上,法律尚的确有这样的条文。但是,他们却把自己的权力无限放大了,觉得自己的一切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子女都应该满足。这样的老人,就会让子女觉得过分自私,从而遭到子女的嫌弃。第二,不辨好坏,偏心眼 ...

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在许多中国父母的观念中,早起是正确的,睡懒觉是可耻的。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因为睡眠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孩子睡眠不足,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父母应更加注意成年子女的睡眠时间。如果时间合适,让他们有时候睡睡懒觉反而更好。各位父母,你们觉得以上这几点有没有道理呢?

如何看待吴谢宇父母将遗体交给日本?
在中国犯下滔天大罪的这些日本战犯,竟然会被一个叫“吴啊萍”的中国人供奉着牌位,还是在南京大屠杀所在地南京的寺庙,这让中国人情何以堪!现在,中国人民都知道了,在南京玄奘寺供奉四名战犯牌位的这个人,名字叫“吴啊萍”这个吴啊萍,到底何许人也?有高手进行了解读!第一,这个“吴”,在日本...

居巢区15210496947: 如何看待我孩子起诉父母家暴 -
彘娴凝血: 孩子需要教育,但是要注意教育方式. 他都起诉父母了,说明他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认可,也证明那种教育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几乎使得亲人反目,对簿公堂. 所以,家长也应该注意反思,反思自己的初衷和调整教育方式. 教育管教都应该是出于爱,让孩子学会爱,而不是恨.

居巢区15210496947: 如何看待父母家庭暴力孩子? -
彘娴凝血: 并不建议完全不使用暴力.孩子没有像大人那么好的自制力也没有过于明确的明辨是非能力.举个例子来说.有两个家庭的孩子同时打架,第一个家庭的孩子的父母只是说下次不要这样了,而第二个家庭的孩子的父母却是打骂了孩子这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影响,他会知道自己不可以这么做,这么做换来的只会是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当然也不是说完全孩子错了就一定要打,有些小事是可以和孩子说明白的.

居巢区15210496947: 如何看待父母的棍棒教育? -
彘娴凝血: “棍棒之下出孝子”,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认同这个道理.他们对待子女是“严格管教”,对犯了错的孩子更是“暴力”惩罚.棍棒之下真的能出“孝子”吗? 然而美国普遍认同的教育方式却与中国的截然不同.他们教育子女多的是宽容和理解,而不是“惩罚”.当他们的孩子犯错误时,他们会原谅孩子犯的错误,教他们其中的道理.孩子们下次便很少犯同样的错.而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待犯了错的孩子是用暴力惩罚,在受到惩罚后,孩子们大多是害怕、叛逆.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这明显说明“棍棒式教育”不是切实可行的.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梁漱溟的教育方式却是非常奇特而有效的,梁漱溟教育他两个儿子非常的“放松”.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兄弟

居巢区15210496947: 如何看待家长打孩子(反家庭暴力法未出台前) -
彘娴凝血: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都是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无论孩子对不对,大都奉行棍棒出孝子,这是祖辈留下来的不好的习性

居巢区15210496947: 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 -
彘娴凝血: 然而,我们一些家长见到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就以大人的尊严训斥他人或责骂孩子的同伴.其实,这种做法对孩子性格的发育是弊多利少的.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父母、祖父母都视其为掌上明珠,围着他转.智力...

居巢区15210496947: 对于父母责打孩子,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
彘娴凝血: 小孩犯错误家长以打骂的形式来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正确,因为孩子还小,犯错误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包容,引导,不能靠打来使他屈服,这样会在孩子的心里造成许多阴影,抹杀孩子的创造力,有的甚至会吓到孩子不敢与人交往,所以我们在孩子饭错误的时候应该冷静,仔细与她分析事情的严重性,告诉他改怎么去做会好一些.比如,孩子在外面与同学打架,这种事情非常严重,我们可以在家里好好地教育孩子,然后带他去与那个被打的孩子道歉,这样处理他会乐意接受,同时也知道以后不再打架,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会让,会忍,会原谅别人

居巢区15210496947: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 该怎么看待 -
彘娴凝血: 我认为父母不应该对孩子实行家庭暴力,这样会使孩子的性格变的胆怯,懦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也会产生影响

居巢区15210496947: 如何看待父母的"粗暴"管理?
彘娴凝血: 呵呵 其实这样的父母做的不对`` 适当的暴力是可以的`可是不要过分` 孩子都有叛逆心理``你越打就越 不愿意去做 做父母的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 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还有 孩子也要明白 父母的良苦用心 其实就算打孩子也是恨铁不成钢 孩子也是有责任的` 嘿嘿

居巢区15210496947: 如何看待与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彘娴凝血: 纯属父母的变态行为.应该用法律来保护孩子

居巢区15210496947: 家长们怎么看待对孩子使用暴力家长们好?家长们怎么看待对孩子使用暴
彘娴凝血: 千万不能用打来解决问题,你打他他可能刚开始会害怕会妥协,但是时间久了孩子就无所谓了,孩子是越打越皮,越打越无所谓的,你的孩子还没满两岁吧?这时候给孩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